首次病程范文(优选十一篇)
1.病程记录应另开新页书写。“病程记录”位于病历纸中央,左边注明年月日(必要时记至时、分))
2.病程记录由住院医师或值班医师书写。有实习、进修医师时,由实习、进修医师书写。带教医师或上级医师要及时检
查,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签全名。
3.切忌记流水账式病程记录或繁琐而重点不突出的病程记
录,要体现出及时性、连续性、全面性、准确性、科学性的特点。
一是记录要及时。危重抢救病例应随时记录,并标明具体时间。非在班时间由值班医师记录,重病者至少每天记录一次,一般病例3天记录一次,病情稳定或慢性病例最长间隔时间不得超过5天。大、中手术后3天,每天至少记录一次,以后根据病情确定间隔记录时间。会诊记录、手术记录、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记录不能作为一次病程记录计算间隔时间。
二是要注重病情记录的连续性。如入院时的阳性症状、体征,何时减轻或消失,在病程记录中要有所体现。
三是要注重病程记录的全面性。前面提到的病程记录应包括的11项内容,要注意涵盖。
四是记录内容要准确。如血压下降、白细胞升高,要有确切数值,避免似是而非的含糊语句。
五是要注重病程记录的科学性。病程记录一般要符合疾病的演变规律。
(四脑程记录的格式
l首次病程记录
病程记录
年、月、日、时、分
主要症状、体征和有关检查
诊断分析
诊疗计划
上级医师检诊情况
医师签名
2.一般病程记录
年、月、日
简述当日或近日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上级医师的病情分
析和诊疗意见,有关的检查结果及医疗、护理应注意的事项等。
医师签名
(五病程记录示范
1.首次病程记录示范
病程记录
2023一2一4 10:20
患者王某某,女,19岁,学生。因间歇性发热伴四肢关节痛 16个月,于2023年2月4日上午10时20分入院。
患者近一年半常不规则发热、多汗,有时体温高达39℃以上,并伴有四肢关节游走性肿痛,服用解热镇痛药暂时有效,近一个多月来上述表现加重而入院治疗。体格检查:体温℃, 脉搏94次/分,血压120/85mmrg。慢性病容,神志清晰,自主
体位。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ii“肿大,无脓性分泌物。心界正常,心率94次/分,节律规整,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可闻及ii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不传导,a2二p2。肺及腹部无异常。四肢关节活动无异常,双肘关节、前臂伸侧及胫骨前皮下可触及多个直径约3 -5毫米大小的结节,较硬,不与皮肤勃连,有轻度压痛。双侧腕关节及踩关节肿胀,指关节无异常。实验室检查:
x 10‘2/l,hbllog/l,wbc7. 1、10,/l,n28% ,l72%,血沉60mm/h, aso1:2000 )。ecg示①窦性心律;②st段: ii、 avf、v3一v5下移一0. 075mv,伴有t波低平。
诊断分析:依据:①患者为青年女性;剧是期间歇性发热伴四肢关节疼痛;③四肢关节附近有皮下小结;④第一心音低钝,心尖区听到不传导的收缩期杂音;⑤血沉增快,ecg有sr一t 改变。诊断:风湿热(活动期)。
诊疗计划:①卧床休息,软食,测体温一日4次;②青霉素 80万单位,肌注一日2次,以控制链球菌感染;③暂不用抗风湿
治疗,先行检查观察;④查肝功、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e玫瑰花结试验、狼疮细胞等,以排除其他结缔组织病;⑥皮下小结活检。
赵某某主治医师上午检诊病人,同意风湿热(活动期)诊断,共同制定了诊疗计划,并嘱: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②尽快完成各项检查。
李某某
2.一般病程记录示范
2023一2一6
患者入院两天,病情稳定,仍有低热(℃ -38t),关节肿痛未加重。今日上午王某某主任医师查房,听取病史汇报及查体后,认为根据病人表现为大关节游走性肿痛、皮下小结、血沉增快、心电图有st - t改变,结合以上其他鉴别性化验检查
均为阴性,可以排除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同意原诊断及处理意见。指示开始使用抗风湿药物,先口服阿司匹林0. 9g,每日3次,注意消化道反应。若有高热时可合并使用强的松10mg,每日3次。鉴于病人出现多个皮下小结,嘱查24小时尿液尿酸定量及关节摄片,以排除痛风。已开始抗风湿治疗,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上遵嘱执行。
李某某
允许幼儿犯错误,告诉她改了就好,不要打骂幼儿,以免因害怕惩罚而说谎。8. 关注幼儿的感受,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9. 经常带她参加公共活动并鼓励其多讲话并给予肯定和表扬,给她自信心。幼儿成长记XXXXXXXXXX
首次病程范文(篇二)
怎样写好病程记录 病历是什么?《病历管理规定》第二条: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当涉及司法鉴定、保险理赔、医疗纠纷等时,病历又是“法律文书”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可以为申请人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包括:门(急)诊病历、住院病 历、体温单、医嘱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资料、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出院记录等。第十九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 员应当在患者或者其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 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记录、病程记录等。
什么是病程记录?病程记录是反映病人住院期间的病情演变和诊治经过及其他特殊情况的记录 病程记录的记录内容 :患者病情演变情况分析其原因,患者自觉症状、心理活动、睡眠、饮食等情况变化,新症状 的出现与体征的改变,并发症的发生,处理措施及效果;重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与实施措施;医嘱更改及理由;使用二线/ 三联抗菌药品的指征/ 理由/ 依 据;使用细胞毒化、静脉内高营养的指征;专科特殊用药的指征;记录会诊目的,会诊医师 意见及执行情况;有创诊疗操作(如各类穿刺)当天应有病程记录(操作过程、结果) ;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应记录输血指征;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诊疗方面的重要事项及反馈意 见等,如诊疗(手术)方案变更、药物可产生的不良不应等。查房记录 应对病历记录内容进行补充及完善(如:诊断及依据、鉴别诊断分析、诊疗计划等) ,应包 括:(1) 患者病情演变情况;(2) 分析其原因;(3) 对所采取的重要诊疗措施及效果的评价;(4) 对重要医嘱更改及理由。
抢救记录 抢救记录应在抢救结束后6 小时内完成,包括:病情变化情况,抢救时间及措施,参加抢救医务人员姓名及职称。首次病程记录必须有:(1 )病例概述:病例概述和病例特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一般项目,主诉,简要的现病史,与本次疾病相关的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主要记录阳 性体征及有意义的阴性体征,体查内容应较全面同时注重突出专科病历的有关特点) ,重要的辅助检查结果等。
(2 )病例特点: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及有意义的阴性体征,重要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结果等,疑难病例诊断不清的,可以做出诊断分析;(3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诊断依据:应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鉴别诊断:应包括需与初诊疾病相鉴别的疾病名称、流行病学特点、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 征及有意义的阴性体征、重要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结果以及相关鉴别要点等。(4 )诊疗计划 :诊疗计划:包括具体检查项目、拟实施的治疗护理措施及拟完成时间等 如:2023-01-01 11:05:15 首次病程记录 ID 号:17345678 姓名:尤礼貌 性别:女 年龄:45 岁 入院日期:2023 年01 月01 日 患者以“间歇性右上腹胀痛3 年,发热、黄染伴上腹痛加重3 天”急诊入院。
患者于2023 年2 月开始出现右上腹胀痛,伴右侧肩背部疼痛,持续时间约1-2 小时,无明显发热 及黄疽,夜间疼痛多见,与进油腻食物有关。每1-2 个月发作1 次,能自行缓解。
当时外院 腹部超声检查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多发” ,服用消炎利胆药物有效。2023 年12 月28 日突发右上腹胀痛,伴右肩部疼痛,皮肤及巩膜逐渐黄染,体温39C °,伴恶心及呕吐,呕 吐物系胃内容物,小便呈浓茶色,伴陶土样大便。
外院腹部超声检查发现“慢性胆囊炎,胆 囊结石多发,胆总管扩张” ,给予抗菌输液及解痉止痛药物后,腹部疼痛轻度缓解。我院 MRCP 检查发现“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多发,胆总管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 。
血常规检查提示 WBC 计数升高。急诊以“梗阻性黄疽,急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 收住。
入院查体:体温38C °,脉搏90 次/ 分,呼吸28 次/ 分,血压120/76mmHg 。急性病面 容,皮肤中度黄染,巩膜重度黄染,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听诊未闻及哮鸣音或 湿哆音,各心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平坦,腹式呼吸减弱,右上腹明显压痛,伴轻度肌紧张及反跳痛,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脾肋缘下未触及,Murphy 征阳性。无移动性 浊音。
肝浊音界正常,肝区轻叩痛,胆囊区明显叩击痛。肠鸣音正常。
病例特点: 1 、患者系中年女性。间歇性右上腹胀痛3 年,伴右侧肩背部疼痛,厌油腻 食物,腹部症状夜间多发,腹痛1-7 小时后能自行缓解。
腹部超声检查曾发现"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多发" 。2 、近3 天黄疽、发热及上腹痛,伴恶心、呕吐,小便呈浓茶色及陶土样大 便。
外院腹部超声检查发现“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多发,胆总管扩张” 。静脉输注抗生素、肌肉注射解痉止痛药后有所缓解。
3 、查体发现:体温38C °,脉搏90 次/ 分。全身皮肤中度 黄染,巩膜重度黄染,右上腹压痛明显,伴轻度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 征阳性。
肝区轻 叩痛,胆囊区明显叩击痛。4 、我院 MRCP 。
首次病程范文(篇三)
以下是病程记录基本时间要求:
1、首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
2、日常病程记录:对病危患者应当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书写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3、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补充的病史和体征、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的分析及诊疗计划等。
4、(副)主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72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情的分析和诊疗意见等。
5、交班记录应当在交班前由交班医师书写完成;接班记录应当由接班医师于接班后24小时内完成。
6、转出记录由转出科室医师在患者转出科室前书写完成(紧急情况除外);转入记录由转入科室医师于患者转入后24小时内完成。
7、阶段小结是指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由经治医师每月所作病情及诊疗情况总结。要求每月至少一次。
8、抢救记录是指患者病情危重,采取抢救措施时作的记录。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9、有创诊疗操作记录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各种诊断、治疗性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等)的记录。应当在操作完成后即刻书写。
10、常规会诊意见记录应当由会诊医师在会诊申请发出后48小时内完成,急会诊时会诊医师应当在会诊申请发出后10分钟内到场,并在会诊结束后即刻完成会诊记录。
11、手术记录是指手术者书写的反映手术一般情况、手术经过、术中发现及处理等情况的特殊记录,应当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
12、手术清点记录是指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术中所用血液、器械、敷料等的记录,应当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
13、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是指参加手术的医师在患者术后即时完成的病程记录。
14、出院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患者此次住院期间诊疗情况的总结,应当在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
15、死亡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死亡患者住院期间诊疗和抢救经过的记录,应当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
16、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是指在患者死亡一周内,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记录。
首次病程范文(篇四)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23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0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2例。观察组男59例,女43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病程(±)年;对照组男55例,女47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病程(±)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心理、饮食、用药等方面。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①心理方面:向患者讲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自我防护知识,改变患者消极、烦躁的不良心理,告知其健康的心态是治愈疾病的基础,树立治愈的信心。②饮食方面: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治疗和饮食控制,告知患者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注意营养调配,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少纤维、高热量、丰富蛋白质为主,在补充患者营养的同时减少肠道负担,禁食生冷、咖啡、汽水及辛辣食物,以免病情加重,造成肠出血或穿孔。对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要给予无渣流质饮食,最大限度的减少粪便体积,必要时可给予肠外营养。③用药方面:用药前先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用药时叮嘱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询问,患者病情恢复或不需用药时,及时减少或停止给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达到有效治疗周期,减少复发。④健康宣教:在病房走廊两侧悬挂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治疗、预防、健康等各项知识,并为患者发放宣传小册子,供患者及家属阅读,出院时告知患者精神、饮食、休息、活动的重要性,保证健康、充足睡眠、精神、饮食,保持舒畅的心情,避免过度劳累,另外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加重病情,如有不适立即到医院检查。
观察指标
患者均出院随访6~14个月,平均随访(±)个月,观察患者复发率和满意度。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 满意)/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首次病程范文(篇五)
一、病历的组成(一)、病历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完整病历应包括与病人诊断治疗相关的所有的文字记录。一般分门(急)诊病历(含急诊观察病历)及住院病历。
1、门(急)诊病历,是病人在门(急)诊就诊时,由接诊医师书写的病历记录。2、住院病历:是病人办理住院手续后,由病房医师以及其它相关医务人员书写的各种医疗记录。
(二)、门诊病历有以下内容组成:1、门诊病历首页;2、门(急)诊病历记录。3、在门诊进行的化硷、特殊检查声、影像学报告单等。
(三)、住院病历有以下内容组成(以出院病历装订排序);1、住院病历首页:要求一定要写好主要诊断及次要诊断。2、入院记录,住院病历(即实习医师写的大病历)。
3、病程记录(以时间顺序排列的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首次查房记录、日常查房记录、会诊记录、交(接)班记录、阶段小结、转出(入)记录、术前讨沦、术前小结、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抢救记录等)。4、出院记录或死亡记录及死亡讨论。
5、化验及其他辅助检查报告单。6、体温单。
7、医嘱单。8、护理记录。
9、手术报告单或手术知情同意书及有创伤性的检查和治疗、输血、自费药等的知情同意书等。二、病历书写注意事项(一)、住院病历中的病历要求用蓝黑色墨水书写。
病历中各个大标题用红墨水笔书写(打印病历可用黑体字)。血型、过敏药物,化验异常者用红墨水笔或红园珠笔标记。
对上级医师查房记录要求有明显标示。(二)、病历书写文字要求通顺简练、字迹清晰、无错别字、自造字及非国际通用的中、英文缩写。
词句中的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病历中任何内容不允许有涂改。
病程记录之后如有空白,要求用斜线标志,不能再加其他内容。(三)、病历书写内容要求真实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有逻辑性、有科学性的综合分析讨论意见。
要求用中文医学术语书写病历。 (四)、入院记录或住院病历应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
对多次住本院病人可写第X次入院记录;对入院不到24小时出院的病人,可写入出院记录,格式同出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要求住院医师及时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由参加手术的住院医师立即完成。
(五)、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阶段小结、交接班记录、抢救记录、死亡记录及死亡讨论必须由住院医师书写(实习医师不具备书写资格);手术记录原则上应由第一手术者书写,如有特殊情况可由第一助手书写,但要求必须有第一手术者审阅后签名负责。由实习医师书写的各项记录,如住院病历、病程记录和出院记录,须经其上级医师审阅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签名。
死亡记录及死亡讨论必须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双签名。(六)、血尿便三大常规;内科系统住院两天以上者要求三者全查;外科系统要求至少查血、尿常规,至于大便常规检查则根据病情酌定,也可酌情抄写门诊近期(根据病情一般限一周内)所查的血、尿、便化验结果,化验单要贴在化验粘贴单上,以备查询。
内科系统要有血尿便常规检查的检验记录单。要标记所有检查及化验单的报告单,有日期,项目名称,正常者用蓝黑色墨水笔标记,异常者用红色墨水笔或园珠笔标记,标记时要首字上下对齐,上下间隔为一个字的距离。
(七)、出院前要检查各种影像学及特殊检查项目的报告单是否齐全;缺者设法找来补全。(八)、对所有传染病不能漏诊漏报,如对肝功能不正常者,对已化验过的乙肝、丙肝、甲肝或戊肝抗体的化验报告,未回的要追回,疑为肝炎或可诊断某型肝炎者需及时报传染病卡片。
如单项转氨酶高,确有根据考虑与疾病或药物治疗有关者要在病程记录中及出院记录中加以分析注明,可不报传染病卡。(九)、死亡讨论:由管病房的主治医师主持,与下级医师一起对每位死亡病例进行死亡病例讨论,重点讨论诊断及死亡原因,同时要吸取经验教训。
对有争议的病例可以在科主任组织领导下,扩大为全病房医护人员参加共同讨论。讨论的记录要求归入病历内保存。
科内要有存底备查。(十)、对各种有创伤性的检查和治疗、手术、输血以及自费药等的使用,都要求有病人或病人所委托的人签名同意后迸行。
(十一)、进入病历中的表格病历需经相应专业学科专家讨论拟定全国试行的统一表格格式。(十二)、中医科的病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制发行的《中医病历规范》要求内容书写。
如联系人没有电话,在电话处填写,,一,,。(二)、医疗付款方式分为:1社会基本医疗保险2公费医疗,3大病统筹4商业保险5自费医疗6其他。
应在“囗”内填写相应阿拉伯数字。(三)、职业:须填写具体的工作类别,如:公务员、职员、医师、教师、记者、煤矿工人、农民等,不能笼统填写工人、干部、退休其他等(不可把农民及小商贩者填为无职业者归入“其他”)。
(四)、身份证号:除无身份证号或因其他特殊情况如急诊入院而无法采集者外,住院病人入院时由住院。
首次病程范文(篇六)
(一)、建立健全医院病历质量管理组织,完善医院“四级”病历质量控制体系并定期开展工作。
四级病历质量监控体系:
1、一级质控小组由科主任、病案委员(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科护士长组成。负责本科室或本病区病历质量检查。
2、二级质控部门由医院行政职能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对门诊病历、运行病历、存档病案等,每月进行抽查评定,并把病历书写质量纳入医务人员综合目标考评资料,进行量化管理。
3、三级质控部门由医院病案室专职质量管理医师组成,负责对归档病历的检查。
4、四级质控组织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及有经验、职责心强的高级职称的医、护、技人员及主要业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全院病历质量的评价。
(二)、贯彻执行xxx《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医疗文书规范与管理》的各项要求,注重对新分配、新调入医师及进修医师的有关病历书写知识及技能培训。
(三)、加强对运行病历和归档病案的管理及质量监控。
1、病历中的首次病程记录、术前谈话、术前小结、手术记录、术后(产后)记录、重要抢救记录、特殊检查、麻醉前谈话、输血前谈话、出院诊断证明等重要记录资料,应由本院主管医师书写或审查签名。手术记录应由术者或第一助手书写,如第一助手为进修医师,须由本院医师审查签名。
2、平诊患者入院后,主管医师应在8小时内查看患者、询问病史、书写首次病程记录和处理医嘱。急诊患者应在5分钟内查看并处理患者,住院病历和首次病程记录原则上应在2小时内完成,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完成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3、新入院患者,48小时内应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查房记录,一般患者每周应有2次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并加以注明。
4、重危患者的病程记录每一天至少1次,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至少5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5、各种化验单、报告单、配血单应及时粘贴,严禁丢失。外院的医疗文件,如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应将相关资料记入病程纪录,同时将治疗文件附于本院病历中。外院的影像资料或病理资料,如需作为诊断或治疗依据时,应请本院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写出书面会诊意见,存于本院住院病历中。
(四)、出院病历一般应在3天内归档,特殊病历(如死亡病历、典型教学病历)归档时间不超过1周,并及时报病案室登记备案。
(五)、加强病历安全保管,防止损坏、丢失、被盗等,复印病历时,应由医护人员护送或再病案室专人复印。
(六)、依据《省病历质量管理评价奖惩暂行办法》的要求与规定,建立科室及个人病历书写质量评价通报制度和奖罚机制。
首次病程范文(篇七)
电子病历是一种资源,它记录了病人的全部医疗就诊档案而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数据等资料的总和。是医务人员通过门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的最可观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形成的全部医疗行为的记录。它不但为社会医学、科研提供最实际、最丰富的数据资料和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的判定责任依据,而且是评价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结合实际,我院近年来从强化医生和病案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科学态度着手,加强了对病历的环节质量管理,从而使全面医疗质量得到提升。
1 电子中病历存在的问题
一般项目 字体及其大小间距设计不规范(未使用固定模板)、不适当板块复制、病历中出现了与本次病情不符的内容(日期、时间、姓名、性别)、拷贝他人病历(伪造病历)、病历眉栏填写不完整、页序排列错误。
病史部分 一般项目不全和不符、现病史未能反映疾病的发展过程、主诉与现病史结合不紧密、发病时间不准确。
体检记录 12大项检查有遗漏、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部分缺项、50岁以上女病人未查乳腺、50岁以上男病人未查前列腺。
书写格式 转科记录、阶段小结、诊断、各种记录格式不规范。
病程记录 住院医师不能做到三级护理每3~5天记载,入院前3天、危重患者每天、抢救会诊随时记载病程记录,未能做到每周主治医师查房一次,三级查房(检诊)不落实。
手术记录 术后3天未连续记录,择期手术前讨论、未按时完成,手术记录、术后记录不及时。
时限 24h内未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2h内未完成,入院2h未下达医嘱,危重及抢救患者未及时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签字内容 各种告知书打印、告签不及时,会诊记录单上被邀人无签字,放弃治疗时家属不签字,急转诊或病情较急者忽视了签字,与患者无法定关系者签字等。
检查报告单 多数医生只看计算机上报告结果,忽视了纸质单据保管与粘贴,导致一些重要的单据丢失或查看不及时,不能把检查结果与病程记录有效结合起来。
拷贝他人病历 拷贝他人病历现象相当普遍,张冠李戴现象时有发生,忽视了对不同病人间类似症状的细微差别的记录,导致病历内容雷同,直接影响了医疗质量。
使用血液制品 在输血与使用血液制品之前,多数医生未把患者的输血五项检查结果告诉患者,在履行好告知签字手续后在病程记录中体现出来。
病历记录的准确性 病历记录的准确性不能体现出真实地、客观地记录疾病的发生、发展、讨论、诊断、抢救、治疗的过程和结果。
其他 提前完成病程记录,术后记录不及时,并有错字等。
首次病程范文(篇八)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是我院在2023年全年收治的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总计6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参照组),每组33例,患者及家属知晓实验内容且自愿参与。实验组: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上,年龄均值(±)岁;糖尿病病程均在1年以上,病程均值(±)年。参照组:患者年龄在32岁以上,年龄均值(±)岁;糖尿病病程均在2年以上,病程均值(±)年。两组乳腺癌并糖尿病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对比,P>,符合实验数据纳入标准。
方法
参照组:33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用药、病房、康复护理。实验组:33例患者行人性化护理干预。首先,强化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为护理人员安排定期培训,并安排护士进修,增加护理人员对专业护理知识以及疾病专科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通过学习规范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执行情况,要求护理人员诊疗期间动作轻柔且言谈举止专业、合理,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其次,情感护理。护理人员要注重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沟通期间了解患者不同阶段的内心活动,更好的了解患者的情绪、需求,并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另外,交流中护理人员要站在患者的角度,通过语言交流拉近护患距离。同时,护理人员告知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帮助患者建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最后,健康宣教。根据患者及家属学历情况,借助通俗简洁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病因、治疗知识、注意事项宣教。列举既往治疗病例,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意识。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血糖指标(入院时、术前、术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
乳腺癌并糖尿病患者实验研究数据借助软件包进行计算。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形式展开,检验;不同时间段血糖指标行形式展开,t检验。统计学数据P<,说明实验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
首次病程范文(篇九)
2023、10、7、15: 35'首次病程记录患者刘某,女,35岁,巳婚、汉族,重庆市人。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7小时,于今15点首次步行入院。
一、病例特点: 1、患者系中年女性,35岁,病程7小时。末次月经2023、9、20。
2、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伴畏冷、恶心欲呕,大便意强。
3、既往体健,无类似病史,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
4、查体: ,R20次/分,P88次/分,Bp110/70mmHg。神清合作,急性痛苦表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体征,HR88次/分,心率心律齐整。腹部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腹肌稍紧张,脐部及右下腹轻度深压痛,伴反跳痛,以右下腹麦氏点区为甚,未扪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末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稍弱。结肠充气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可疑阳性,肛门外生殖器无异常。
5、辅助检查资料: 1、血常规: *109、、 2、尿常规:淡黄、RBC0-2,WBC(﹢),HCG(-)。 3、B超:阑尾炎声像,盆腔少量积液。
二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依据: 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病史7小时,伴畏泠恶心欲呕,2、体查右下腹肌张力高,具压痛及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与闭孔内肌试验阳性,3、辅助检查血象增高提示感染存在,B超提示阑尾肿大声像。
三、鉴别诊断宫外孕破裂出血。育龄女性常有停经史,腹痛以下腹部为主,伴下腹坠胀痛,常伴阴道流血,出血多时迅速发生休克表现,尿HCG常为阳性,而阑尾炎时此检查为阴性,B超常可见盆腔大量积液或血。
四、病例分型: B型。
五、诊疗计划: 1、立即完善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2急诊(阑尾切除)手术,3术前术后抗炎、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医师签名:张三
首次病程范文(篇十)
1.首次病程记录应将病人的主诉、主要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进行概括描述,不得与入院记录内容雷同,并提出初步诊断或诊断分析,制定下一步诊治计划。
2.诊断分析
将主要症状、体检发现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讨论,简明扼要地提出拟诊断理由及主要鉴别诊断。诊断明确者
可列举诊断依据。诊断依据要充分。有多个诊断时,按主次逐条分析。各项诊断依据按顺序排列。
3.诊疗计划
根据诊断或初步诊断,有针对性地确定进步检查项目及具体完成时间,如“行肝功能、’肾功能检查,于2023年4月i日前完成”,不可用“对症处理,完成术前准备,择期手术”等笼统性词句。治疗上,针对主要疾病首先阐明治疗原则,再依原则写出具体治疗措施,用药时写出具体的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疗程。对外科住院病人中的择期手术者,要写出拟手术名称、做何术前准备、注意有无手术禁忌证,必要时可建议用何麻醉。上级医师必须亲自审定计划,并监督才旨导实施。
4.对新入院的疑难危重病人应立即检诊,并报告上级医师实施三级检诊。对一般病人,上级医师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检
诊。首次病程记录要较详细地记录上级医师对病情的分析及诊治意见,要有具体内容及上级医师的姓名、技术职务,不得含糊地记为“上级医师看过病人”
5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检诊并书写首次病程记录时,要注明技术职务或行政职务,如“主治医师:徐晓”。一般病人的首次病程记录可不写上级医师检诊情况,但一周内要有科主任查房记录。
首次病程范文(篇十一)
一般病程记录主要记录病人入院后的病情变化及诊治情况,由住院医师或实习医师按时间先后次序书写。
1.患者当前的主诉、病情变化、体检及检验重要发现,病情分析及诊治工作进行情况。
2.诊断及治疗性穿刺过程、取材送检结果的初步分析及处
理情况。
3.临床治疗性手术操作如心导管、射频消融术、电除颤、
入疗法、ercp等操作过程及结果。
4.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及其他上级医师巡诊或会诊意见是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宜详细确切地记录。
5.有关患者的特殊检查结果如血液生化,水、电解质,血气分析,免疫学指标,心电图及声像学结果等,均应及时结合临床病情加以分析及处理,并随时记录其纠正情况。
6一切诊疗手术记录及有关手术科室的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等。
7.对长期住院病人要写阶段小结,每月一次,包括本阶段的病情变化及诊疗情况,病人目前情况及今后诊疗打算,必要时重新修订诊疗计划。
8.他科或外院会诊的意见,新诊断的确定或原诊断的修改及其依据。
9.行政领导的重要指示,家属及有关人员的反映或要求,与家属或单位人员谈话内容。
10.病程经过中的其他各项记录,如会诊记录、病例讨论记录、手术记录、交接班记录、转科记录、出院记录等。
11.患者出院时写出院小结,总结入院后的病情演变、诊疗过程及效果,出院时情况,最后诊断及嘱咐。患者死亡时写抢救记录、死亡小结及死亡讨论,总结经验教训。转科(院)患者,写转科(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