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体诗范文(合集20篇)
离骚体的特点
《离骚》中屈原把自己描绘成浑身披覆着香花和美玉的洁身好修,幽美芳香,妩媚奇特的超人,用来象征其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
离骚如果站在后人的角度,就把它看成诗赋。如果站在屈原等得角度就是当时的一种歌,自咏自叹,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它的体裁带有楚国独有特征,跟中原地区的周朝文化有相当的不同之处。
参差不齐的句子形式
《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离骚》中出现了不少“言对”,即工巧的对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出现了一些“事对”,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对:“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但是这类句子在屈原作品中仅占少数,参差错落的句子占着绝对的优势。从节奏效果看,《诗经》倾向于整齐匀称,屈原的作品倾向于参差错落。一般来说,《诗经》中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节奏;《离骚》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节奏。“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调易杂”。《离骚》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语言节奏自有独到的妙处。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错落变化的句子结构
《离骚》与《诗经》的区别在于,当上下两句有可能形成对偶的时候,《离骚》有意识地变换词语的结构形式,使之具有错落之美,如“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掩涕”与“浪浪”是词组与叠音词相对,对应的词语或词组结构发生变化,是为了使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离骚》“乎”和“于”的用法,很能说明屈原有意追求错落的特点。“《离骚》语法,凡二句中连用介词‘于’‘乎’时,必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胥其例也。”
《离骚》大量使用双音实义二字结构,大量使用连绵词:耿介、謇謇、冉冉、郁邑、岌岌、菲菲、歔欷、逍遥、相羊、周流、啾啾,等等。双声、叠韵、重言,错杂相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调美。
“兮”字的普遍使用
“兮”字在屈原的作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离骚》中即普遍使用。“兮”字并非《楚辞》所独有,在北方文学中也较早地、大量地使用,“十五国风”中除《秦风》外,十四国风中都有“兮”字出现,而且多达236次。《诗经》中的“兮”字一般是用在句末,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兮”字的典型句式;还有用在句中的句子,如“宽兮绰兮”、“伯兮朅兮”,但是这样的用法相对来说只占少数。到屈原的作品,“兮”字用得更为广泛,而且有比较严格的规律性,用“兮”虽然不是屈原作品的特长,但是用得奇特、富有创造性并因此成为屈原作品语言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屈原划时代的创造。从《离骚》来看,两句用一“兮”字,用在奇句末尾,这种用法对调整诗歌节奏起着很大作用。“兮”本来是个语助词,许慎说:“兮,语所稽也”,段玉裁说:“语于此而少驻也,此与‘哉,言之间也’相似”。从屈原作品使用的情况看,“兮”都是语气助词,如果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于语气词“呵”。郭沫若、闻一多认为“呵”是“兮”字的本音。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凡今本《老子》的“兮”都写作“呵”,证明郭、闻二位先生的推断是有根据的。如此“兮”字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情感、延长音节、调整节奏,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拓展阅读:屈原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生平介绍:
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据说就是因此而来的。2:什么是“骚体诗”?- 凭心而言,不遵矩度
什么是“骚体诗”?- 凭心而言,不遵矩度 - 毕业论文
骚体诗,就是指《离骚》1类的诗。骚体,亦称楚辞体,在《汉书艺文志》属“诗赋”1类。它起于战国时的楚国,是屈原创立的。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用这种文体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较自由,句尾多带“兮”字。这也就是骚体诗的基本特征。
这种“骚体诗”,较之于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究竟有些什么不同呢?
1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以前的诗歌句式,基本上是4言体,如《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民。但是,这种4言句式,毕竟节奏短促、单调、容量也有限。倒是国风中的那些杂言体,如《伐檀》、《行露》等,以及楚国、吴越民间流传的《徐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由于字句参差、节奏自由,在抒发思想感情上显出了长处。
@ http:///
初看起来,“骚体”句式只比4言句式多了2、3个字,但它的作用却是小看不得。这2、3字的增加,使全句的容量1下扩大了许多。而且正如前人在分析7言长于5言时说的那样,由于“每句多两字,故转折而不迫促”,更适宜于“言情出韵”。因此,屈原“骚体”长句句式的创造,实在是对4言体的1个重大突破。
K http:///
2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以前的诗歌,如《诗经》里的国风,1般都采用分章叠唱、反复咏叹的形式;许多诗,只在每章中变动几个字,来表现场景的推移或感情的递进(如《]苡》、《将仲子》等)。这种形式,与诗歌合乐有关,是乐章形式的反映。它有便于记唱和加强情绪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1个缺点,就是使全诗的容量相应缩小了。
屈原所创制的“骚体诗”,虽然也合乐,但章法却已大为不同。他放纵自己的思涛,在诗中自由奔泻;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责;情之所至,笔之所到,全不拘古诗的'章法。宋人钱果之就看出了屈原的这1革新,明确指出:“古诗有节有章”,屈原之赋却“有节无章”。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却有自己的章法。他的诗,有发端,有展开,有回环照应,甚至还采用“乱曰”的形式结尾,对全诗内容或主旨进行概括和总结,其脉理是极其分明的。这显示出屈原诗歌既具有“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创造精神,又具有“以意运法”、“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的“神明变化”的特点
。
从句式上来说,《离骚》所用的就是“骚体诗”的基本句式,即6言长句,但又掺合了5、7言甚至8言,使之参差多变,在节奏上比较舒徐,适合于抒发诗人那沈郁顿挫、悱恻缠绵的感情,表现出回肠荡气的情韵。而《9歌》,则直接采用了民歌中常见的半句加“兮”(如《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句式,节奏轻快、跳跃,适合于表现娱神歌舞的欢乐、婉转的情调。在《怀沙》以及《抽思》、《涉江》的“乱词”中,屈原又采用了4字1顿、句末加兮的短句句式(××××,××××兮),节奏短促相承,语气劲捷有力,表现出强烈感情的突然迸发。
正是由于屈原这富于革新勇气的创造,我国文学史上1种既区别于先前的《诗经》,又有别于后起的5、7言诗的诗体出现了。它的出现,给春秋以来的诗歌体式带来了1次大解放。明人吴景旭说:“经之后、赋之先,天地间忽出此1种文字”,“总览斯文风格,凿空不经人道,自应别名1体,以‘骚’命之可也。”
篇3:端午节感赋(离骚体)散文
端五兮既近,浴兰兮祭屈。
女儿兮米粽,龙舟兮吟诗。
屈子兮何哀?今人兮何欢!
茗鸣兮暗黯,熙熙兮攘攘。
游戏于江畔兮,祭先贤于山林。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裹肴蒸兮夏荷,奠桂酒兮雄黄。
怀木兰之坠露兮,忆秋菊之落英。
感沧浪之浊足兮,慨沧浪之清缨。
举世皆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
思索求知兮著天问,忧国忧民兮遗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魂兮悲兮,不若归去!
白话翻译:端午节到了,大家又开始在这一天纪念屈原了,他们在这一天里,探望父母吃粽子,赛龙舟,吟诗作词好不快乐。屈原你在这一天为什么这么悲哀呢?现在的人们在这一天又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难道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日子吗!看到那些在江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群,我还是到山顶上去祭奠先贤吧!在这热浪滔滔的孟夏季节,坐在草木葱葱的山林,我开始缅怀屈原,打开荷叶包裹的粽子,开启桂花口味的雄黄酒,怀念着“朝饮木兰坠露,夕餐秋菊落英。”的奔放情怀,感慨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潇洒不羁的性格。是什么原因是这样一个洒脱之人咏叹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千古名句呢?从屈原所著的《天问》我看到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从他遗留下的《离骚》,我发现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一个为国运忧患长生叹息而泪流满面,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悲伤的人。怎么能在一个众小人争权夺利贪婪成性,装满了腰包还贪求不已。对己宽容却猜疑他人。都勾心斗角满怀妒忌的环境生存下去呢?怀着心中无限的忧愁、无限悲凉,急急忙忙地奔向南方的汨罗江。他知道死是已不可避免,他对生命也不愿意吝惜。要舒展愁眉消除悲伤,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死亡。想起屈原的悲哀,我也感到悲哀啊,还是回家去吧!
[端午节感赋(离骚体)散文]
篇4:两汉时期骚体赋的特征
摘 要:在社会人文诸因素的影响下,两汉时期的骚体赋创作呈现出许多引人注目的特征。
情感表现上,他们或以此来抒写不遇之悲、玄远之思,或将对时事政治的不满和帝王的讽谏规劝之意寄托其间。
艺术形态上,他们借鉴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借“香草美人”托喻,以景物描写衬情等技法,使以抒写悲怨之情为主体的楚骚抒情传统得以承继发扬。
关键词:两汉 骚体赋 情感表现 艺术形式
骚体赋是以“兮”字句为作品主体形态且不能入乐歌唱的一种文学样式。
自汉初贾谊首开以骚体的形式哀吊屈原,并抒己遭谗遇贬的忧愤后,长于抒情的骚体赋渐渐成为汉代文人抒情言志的重要形式。
他们或以此来抒写不遇之悲、玄远之思,或将对时事政治的不满和对帝王的讽谏规劝之意寄托其间。
而且为了使这些思想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他们借鉴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借“香草美人”托喻,以景物描写衬情等艺术表现手法,丰富了汉代文学的抒情品质,使以抒写悲怨之情为主体的楚骚抒情传统得以承继发扬。
一、情感表现特征
从原初的楚骚体来看,言志抒情是其最重要的属性。
而与楚骚一脉相承的汉代骚体赋不仅形式上接受它的体式,内在精神上更承继了楚骚的抒情传统,而且在情感表现上展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一)不遇之悲
“悲士不遇”是汉代骚体赋中反复咏唱的旋律,这一主题最早是由贾谊开创的。
贾谊年少才高,深得文帝嘉许,但由于绛、灌、东阳侯等宫中老臣的馋毁,不得不远适长沙。
谪贬途中,面对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水,贾谊以吊屈原来批判当时 茸尊显、谄谀得志、贤圣逆曳、方正倒植的黑暗现实,抒发心中抑郁不平之愤意,故其《吊屈原赋》也就成了汉代最早的“士不遇”赋。
汉武之时,董仲舒虽生逢盛世,但专制属性在使文人失掉越来越多个性自由的同时,更使他们普遍感到来自大一统的压力与困窘。
因而,被纳入官僚政体之中的他们多利用骚体赋的形式来抒发个性难全之忧、生不逢时之感、难建功业之叹。
故董仲舒在《士不遇赋》中曰:“心之忧兮,不期禄矣。遑遑匪宁,祗增辱矣。”这种愤激、伤感情绪的表达,可谓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哀伤。
而司马迁在《悲士不遇赋》中融合着自身血泪的“悲夫!士生之不辰”的悲叹,更是这种情绪的集中感发。
前汉士子于自身命运的嗟叹如此,后汉骚赋作家的不遇之慨亦不绝于耳。
崔篆的《慰志赋》以伊尹、傅说作比,叹羡他们生之遇时,能建金石之功,垂千载之绩,而己却遇汉衰微之时,以至处境艰难,不禁心生哀愍之感:“嘉昔人之遘辰兮,美伊傅之遇时。
……愍余生之不造兮,丁汉氏之中微”此外,刘歆的《遂初赋》、王逸的《九思》、冯衍的《显志赋》中同样充溢着不遇时的怨世情怀。
这些不遇之叹,可谓汉代骚赋作家身世命运的写照。
故清人刘熙载曰:“古人一生之志,往往以赋寓之。《史记》《汉书》之例,赋可载入列传,所以使读其赋者即知其人也。”①
(二)隐逸、玄远之思
面对着人生维艰、祸福难测或者时命不遇、疏不见用的现实,两汉骚赋作家没能继承屈原愤而抗争、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而是以隐逸来安顿身心,借玄思以作心灵的解脱。
如贾谊在《 鸟赋》中曰:“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他这种追求如深渊之静,不系之舟一样安然、自在的生活态度在其《吊屈原赋》《惜誓》中更表达为要像凤凰一样高飘而逝,像神龙一样深藏、自珍,去过一种赤松、王乔拥瑟相伴的隐士生活。
然而这种生活图景只能是构建于内心的一个精神乐园,它既不能化解士人心中的隐忧,也不可能变梦想为现实,因此为挣脱痛苦的生存状态,他们要飞向一个更高远的世界: “苦众人之皆然兮,乘回风而远游。凌恒山其若陋兮,聊愉娱以忘忧。”②类似的心理在庄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冯衍《显志赋》中亦有或多或少的表现。
由此可知,汉代文人在面对国莫我知、功业不就的苦闷时,更多的是到神仙世界去寻求安慰、寻找寄托。
这种倾向的出现,既受屈原《离骚》中飘渺仙境描写的影响,也与汉初以来道家神仙思想的流行有关。
另外,汉代骚体赋在隐逸、玄远之思的情感表述中,往往遵循这样的一个路径:国势昏冥、时命不遇――隐逸、寻仙――愁思难解、怫郁忧伤。
这表明,寻仙、隐逸并不能真正化解汉代文人内心的愁郁,从他们在去留矛盾中痛苦的心理表征也可看出儒道思想在他们身上的交叉互渗。
(三)政治讽喻之意
汉代骚体赋虽以抒发内心抑郁悲愁情怀为主,但一些篇章中也透露出对时事政治的不满和对帝王的讽谏规劝之意。
如贾谊在《旱云赋》中为我们描写了干旱的肆虐,禾苗的枯焦和农民的愁苦,对农民的不幸表现出强烈的同情。
同时更把造成天旱的原因归结为“政治失中而违节”和统治者的寡德少恩。
司马相如的《哀二世赋》通过指责二世“持身不谨”、“信谗不寤”以致亡国失势,来提醒武帝以国事为重,避免重蹈秦二世覆灭的后辙。
其《大人赋》虽使武帝缥缥有凌云之志,但赋作中对神仙的一些不敬之词,亦隐约透露出讽谏意味。
蔡邕的《述行赋》是汉代骚体赋中讽喻倾向较鲜明的一篇。
此赋讽喻之意的缘起,序文中交代得很清楚:外戚梁冀新诛,宦官徐璜等擅权。
白马令李云以直言遇害,大鸿胪陈蕃以救云获罪。
又加上桓帝建造显阳宫,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
面对这样的朝政状况,蔡邕遂托所过,利用对比手法,展示了贵宠日炽,守利敛财而百姓却居无处所、食不果腹的社会状况,同时对国路日涩、风化纷 的现实也进行了指斥批判。
总之,汉代骚体赋承继楚骚抒情传统,以抒发文人政治情怀为主体,且以悲怨为其抒情主调,但由于他们的悲和怨多囿于为一己的不幸而悲叹哀吟,缺乏屈原作品中那种深广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因而其表达的哀怨之情也就少了许多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艺术形态特征
骚体赋是汉代文人重要的抒情载体,而抒情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以实现情感的对象化、物质化。
汉代骚赋作家即在借鉴前代诗歌尤其是《楚辞》艺术手法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汉代赋体文学的抒情技巧。
(一)借“香草美人”托喻
“香草美人”是屈原在继承、发展《诗经》比兴艺术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独立象征体系。
在《离骚》中他以香草象征美德和美德之人,以男女爱情象征君臣遇合。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为汉代骚体赋作家所承继,他们在赋作中亦采用以“香草美人”托喻的方式言志抒情。
如王褒《九怀》“危俊章”以搴玉英、结荣 比喻自己要加强自修,培养情操。
东方朔《七谏》“自悲章”以饮食香草、构建嘉木、 鹤孤鸣喻贤者虽忠贞却独居不遇。
刘向《九叹》“惜贤章”以佩、握、览、结、纫香草桂树喻不断加强自己内修外美,以众芳枯死喻自己虽有内美而不得用,竞被捐弃而死,等等。
此外,冯衍《显志赋》、张衡的《思玄赋》中亦有类似的表现。
如冯衍曰:“播兰芷于中庭兮,列杜衡于外术。……非惜身之坎坷兮,怜众美之憔悴。”③以芳草香木构建庭院喻修身养志,以众美憔悴喻人才郁郁不得志。
而张衡则是以“佩夜光”、“ 幽兰”、“缀江离”比喻美行,以余荣莫见、余香莫闻比喻自己的美德不为人知,不被世用。
从这些实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汉代骚体赋对楚骚“香草美人”托喻手法的承继轨迹,但它们在作品中仅以“香草美人”喻指某种美德,以众美的枯萎喻指人才的被弃,而没能像屈原《离骚》那样形成一个完整的象征系统,参与到整个作品情节的构筑和思想主题的表现中,因而其艺术影响力不够充分。
(二)以景物描写衬情
以景衬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文最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蒹葭》《采薇》篇,《楚辞》中的《湘夫人》《山鬼》篇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汉代骚体赋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司马相如《长门赋》、刘歆《遂初赋》、班婕妤《自悼赋》、班彪《北征赋》、张衡《思玄赋》等篇章中都有情景相生的精彩用例。
如司马相如《长门赋》以浮云塞、天昼阴、雷殷殷、飘风回、孔雀集、玄 啸来描写佳人登兰台盼君临幸时的急切心情。
由于主人公心情的悲凄,赋中所描写的风物无不染上了凄清的色彩。
通过这样的景物描写和比喻,婉转地传达出对君王的思念和失宠的痛苦。
《遂初赋》因作于刘歆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谤,出为五原太守途中,因而所写所感之“薄涸冻之凝滞兮, 溪谷之清凉。
漂积雪之皑皑兮,涉凝露之隆霜”等景色无不染上萧条、寂寞、凄寒、惨怛的色彩。
而张衡《思玄赋》的写作缘起为衡被奄竖所谗蔽,意不得志,与这样的心境相应和,其文中之景亦呈凄寒、冰凉、壅塞、失据之状。
由此可见,汉代骚体赋的景物描写多以冰冷的雨雪、飘忽的云朵、凄旷的原野、险峻的山势以及哀鸣的走兽等为基本物象,这些物象的选取,既与作家坎坷的境遇、不平的心境有关,也与汉代骚体赋总体悲怨情调相谐,达到了景因情生、以景衬情的目的。
总之,汉代骚体赋继承了楚骚“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④的抒情传统,形成了以抒写不遇之悲、隐逸之思、相思之痛为主体的新的抒情趋向。
而且其在借鉴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表现技巧基础上形成的以“香草美人”托喻、以景物描写衬情等抒情手法对于增强赋体文学的抒情功能亦具有重要意义。
① 刘熙载:《艺概•赋概》,见徐志啸编:《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即表明自己的身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自己是帝高阳的后裔,这在屈原看来是无比崇高的。
屈原自认自己与楚王与楚国是血肉相亲的,这远远比一般的君臣关系要深厚得多。
篇5:狱中学骚体,狱中学骚体卢照邻,狱中学骚体的意思,狱中学骚体赏析
狱中学骚体,狱中学骚体卢照邻,狱中学骚体的意思,狱中学骚体赏析 -诗词大全
狱中学骚体:卢照邻 朝代:唐 体裁:乐府 夫何秋夜之无情兮,皎皇悠悠而太长。
目户有其幽这兮。愁人披此严霜。
见河汉之西落,闻鸿雁之南翔。
山有佳兮桂有芳,心思君兮君不将。
忧与忧兮相积,欢与欢兮两忘。
风袅袅兮木纷纷,调绿叶兮吹白云。
寸步千里兮不相闻,思公子兮日将瞑。
林已暮兮鸟群飞,重门掩兮人径稀。
万族皆有所托兮,麦独淹留而不归。
篇6:应谢主簿骚体,应谢主簿骚体江淹,应谢主簿骚体的意思,应谢主簿骚体赏析
应谢主簿骚体,应谢主簿骚体江淹,应谢主簿骚体的意思,应谢主簿骚体赏析 -诗词大全
应谢主簿骚体:江淹 朝代:南北 山棂静兮悲凝凉。
涧轩掩兮酒涵霜。
曾风激兮绿苹断。
积石闭兮紫苔伤。
芝原寂少色。
筠庭黯无光。
沐予冠于极浦。
驰予佩兮江阳。
吊秋冬之已暮。
忧与忧兮不忘。
使杜蘅可翦而弃。
夫何贵于芬芳。
篇7:诗
诗四首
广东省惠州市 铁路中学 七年级(一)班 赵磊
蜜蜂二首
日照花丛中,我扑蜜蜂逃。
欲逐却又恐,它扑我难逃。
日丽暖和风,勤工花丛中。
未试甜糖蜜,先知其辛劳。
作于二年级8:诗
.教案示例一
重点:朗读与背诵
难点:体会名句的意蕴,学习鉴赏名句。
教学过程:
篇9:诗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孟浩然笔下的故人庄是世外桃源,而在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又是怎样一种美丽呢?
2.听读,点拨“堤”字的读音及七言诗句的节奏,朗读
3.理解诗意
(1)从诗中看,是怎样游览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骑马绕湖游玩,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堤。)
(2) 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写莺燕花草,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特征?从所写的'景物来看,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水:初平――刚涨 莺燕: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春泥。――刚回来,鸟儿不多,春寒料峭,寻找向阳之树以驱寒。 花草:渐欲、才能。――刚长起来。 描绘早春之景。)
(诗贵含蓄,意在言外,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西湖景色如此美,最爱的白沙堤就更不用说。)
(3)如何理解“水面初平云脚低”?(见书)
4..总结:此诗.写早春骑马游览西湖,描绘了西湖美好的春色,表现的喜爱之情。
5.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简介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
3.理解诗意
(1)首2句表现了主人怎么样的品德情趣? (主人勤劳好洁,清静脱俗)
(2)末2句写景妙在哪里?写出了山水怎么样的特点? (“护、绕”写出溪水温柔多情,曲折多姿 ,“排、送”写出青山山势若奔,翠色欲滴。)
(3)本诗的写景顺序及特点? (由近到远,采用了拟人和对偶。)
4..总结:本诗表现了诗人喜欢恬淡愉悦的生活情趣。
5.朗读并背诵。
三、学习《游山西村》
1.简介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2.朗读
3.理解诗意
(1)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2)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3)对此处的感情如何? (诗人陶醉于在优美的山野风光和农村淳朴的人情里。)
(4)佳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4..总结: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之情。
5.朗读并背诵。
.教案点评:
古诗的学习,首先在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之上,对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作简要的点拨,然后进行背诵。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可进行改写练习。
.教案示例二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所抒发的感情可以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特别是诗人此时的心情来读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办法。
难点:《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两首诗所蕴涵的情感。可为学生介绍背景和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0:诗
导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均造极于唐,成就了诗仙李白的洒脱、豪爽,诗圣杜甫的底蕴凝重及白居易的语浅情深。唐代诗歌以其独具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诗歌发展到宋,风格发生了少许变化,少了几许飘逸与洒脱,多了几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王安石,陆游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宋代诗人。
(-)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
4.学会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
秽(huì)长(zhǎng)黍(shū)轩(xuān)圃(pǔ)
2.掌握作家作品情况
①姓名、字、号、朝代
②作品、出处、体裁及意境。完成表格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归园田居》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官场黑暗腐败,充满了虚伪和奸诈,陶渊明与这种现实格格不入,诗人的高洁人格使他宁可归隐田园,辛苦劳作,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诗人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化为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请同学们对照课后的解释流通诗句意思。(找一个学生串讲,其他学生补充。注意几个词――荒秽、荷、但)
(3)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融情于景,景中的情便构成了本诗的意境,请学生分析本诗的意境。首先,本诗都描写了哪些景?
(前三句均为写景①南山下的田地,豆苗淹没在杂草之中;②诗人早晨便到田地里锄 草,待到晚上才扛着锄头回来了;③诗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来的路上,草叶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
(4)从这三个画面来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一种什么情况?
陶渊明不是个好农人,尽管整日劳作十分辛苦,但秧苗长得却很不好。
(5)诗人为什么抛弃仕途的生活而来农村吃苦?
由高二作文是由本网网收集整理,欢迎参考!
《歌唱青春》
青春的桨
划得血液如沸腾的湖面
达不到彼岸的彼此
岁月 吟唱着诗歌
光阴 将我们丢弃
青春的桨
载着昨天的今天 今天的明天
勇敢地追寻到海角天涯
如果 如果梦想不死
是那琉璃的闪烁
天空的明朗 阳光的辉煌
《忆》
常常想
那些被时间抛弃的`岁月
是否依旧有着淋漓尽致的妩媚
像以前一样让我疯狂
此刻宁静的悲凉
淋湿曾经爱怜的过往
芬芳的山花
欢笑的孩群
慵懒的阳光
都随着 自嘲般的思念
一一消散
6:《诗》
《夏雨》
我吓了一跳。突然间窗玻璃就泪流满面
风从阳台翻进来,掳走了多余的温度
花园里,栾树的叶子跑过来跑过去
对这场突然而至的雨,有点不知所措
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站在我面前
我又惊又喜
7:《诗》
《口头禅》
把一句话挂口头
把你也挂上去
让你变成我的口头禅
想见你的时候
就念叨几句
你就会出现
生活就这样过着
情人节,圣诞节都有你陪着
我也不需要别人同情
我知道当我念你足够多时
心里长出茧时
你就会如愿成形
陪我度过余生
这个永远属于我的你
就再也不会与我分离
:阿独,现代主编,著有诗集《选一个角度爱你》、散文集《这些青春里闪过曼妙的舞姿》。
8:《诗》
《卧轨者的死》
火车沿着轨道行驶
车上混集各类人群
吃泡面的,玩手机的,睡觉的
各顾各的,盛世太平
火车突然“突突”地一下
车身轻微摇晃
乘客依旧各顾各的
不见有丝毫动静
这时大胡子男人大喊一声
“这他妈又是谁啊”
乘客才放下手头的玩物
惊慌地朝车外看了一眼
9:诗
诗两首
诗两首正文:桂林山水
碧水清清似翡翠,
山峰奇秀闻名世。
人在画中观看景,
桂林山水甲天下。
赞橡皮
蓝白红相间,
默默为奉献。
时常不在意,
但随你身边。
篇20:诗
诗两首
(一) 风险风险, 作文网
是黎明前的`黑暗; 作文网
风险,
是春天前的冬天。
风险,
造就强者,
也造就弱者。
风险,
使强者更强大,
风险,
使弱者更弱小。
(二) 不要
不要总抱怨生活,
因为你缺乏正视挫折的勇气;
不要一个人躲开哭泣,
因为你已经把开朗的心封闭。
不要总以为拚搏收获很少。
哦,朋友,
一切都不要。
抬起头,
哪怕遍地荆棘,
也一定要走向远方……
因为未来属于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