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文的范文(锦集19篇)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举例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举例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

       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诲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常见的修辞

       比喻

       (一)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解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

       (一)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二)种类:

       1、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四)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五)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借代

       (一)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二)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同元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7、资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三)借代的作用:

       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四)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五)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

       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夸张

       (一)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2:通假字举例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古文通假字百例

       “案”通“按”。例如: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炎”通“焰”。例如:

       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芸”通“耘”。例如:

       植其杖而芸。(《荷 丈人》)

       “ ”通“纤”。例如:

       古之治天下,至 至悉也。(《论积贮疏》)

       “淬”通“ ”。例如:

       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

       “函胡”通“含糊”。例如:

       北音清越,南音函胡。(《石钟山记》)

       “板”通“版”。例如: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火”通“伙”。例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木兰辞》)

       “不(fǒu)”通“否”。例如: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雷”通“擂”。例如:

       “得”通“德”。例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殴”通“驱”。例如: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振”通“震”。例如: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

       “ ”通“ ”。例如:

       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亡” 通“无”。例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帖”通“贴”。例如:

       对镜帖花黄。(《木兰辞》)

       “缪”通“穆”。例如: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识”通“帜”。例如: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与”通“欤”。例如:

       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廪”通“懔”。例如: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还”通“环”。例如:

       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

       “陵”通“凌”。例如:

       贾家庄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厝”通“措”。例如: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趣”通“促”。例如: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庭”通“廷”。例如: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识”通“志”。例如:

       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向”通“响”。例如:

       砉然向然,奏刀 然。(《庖丁解牛》)

       “直”通“值”。例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离”通“罹”。例如: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 ”通“隙”。例如:

       令将军与臣有 。(《鸿门宴》)

       “齐”通“剂”。例如: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 ”通“谪”。例如:

       发闾左 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邪”通“耶”。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通“现”。例如: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盖”通“盍”。例如: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而”通“尔”。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反”通“返”。例如:

       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

       “灌”通“盥”。例如: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戒”通“诫”。例如:

       保戒团众装药实弹。(《冯婉贞》)

       “熙”通“嬉”。例如: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

       “质”通“ ”。例如: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通“又”。例如: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劝学》)

       “决”通“诀”。例如: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

       “裁”通“才”。例如: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指”通“旨”。例如: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

       “菁”通“精”。例如: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具”通“俱”。例如: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兵阳楼记》)

       “生”通“性”。例如: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乡”通“向”。例如: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翼”通 “翌”。例如: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濯”通“浊”。例如:

       自疏濯污泥之中。(《屈原列传》)

       “干”通“岸”。例如:

       置之河之干兮。(《伐檀》)

       “属”通“嘱”。例如:

       属予作文以记文。(《兵阳楼记》)

       “止”通“只”。例如: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距”通“拒”。例如:

       距关,毋内诸候。(《鸿门宴》)

       “支”通“肢”。例如: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唱”通“倡”。例如: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绌”通“黜”。例如: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 ”通“ ”。例如:

       胡取禾三百 兮。(《伐檀》)

       “信”通“伸”。例如: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无”通“毋”。例如:

       宁信度,无自信。(《郑人买履》)

       “当”通“挡”。例如: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从”通“纵”。例如: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录录”通“碌碌”。例如: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质”通“贽”。例如: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亿”通“ ”。例如:

       胡取禾三百亿兮。(《伐檀》)

       “已”通“以”。例如: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尔”通“耳”。例如: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要”通“邀”。例如: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酤”通“沽”。例如:

       酒酤于市。(《训俭示康》)

       “弊”通“敝”。例如:

       秦有余力而制具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罢”通“疲”。例如: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辟”通“避”。例如:

       其北陵,周文王所辟风雨也(《崤之战》)

       “沈”通“沉”。例如:

       暮霭沈沈楚天阔。(《雨霖铃》)

       “被”通“披”。例如:

       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扣”通“叩”。例如:

       扣而聆之。(《石钟山记》)

       “逝”通“誓”。例如: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屈”通“缺”。例如: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还”同“旋”。例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阙”通“缺”。例如: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帅”通“率”。例如:

       命李佑、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李雪夜入蔡州》)

       “取”通“娶”。例如: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倨”通“踞”。例如: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廉颇蔺相如列传》)

       “画”通“划”。例如:

       曲终收拔当心画。(《琵琶行》)

       “员”通“圆”。例如: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张衡传》)

       “堕”通“隳”。例如:

       堕军实而长寇仇。(《崤之战》)

       “尊”通“樽”。例如:

       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列”通“裂”。例如: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阳”通“佯”。例如:

       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

       “太”通“大”。例如:

       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倍”通“背”。例如: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契”通“锲”。例如: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察今》)

       “蚤”通“早”。例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曷”通“何”。例如: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景”通“影”。例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厌”通“餍”。例如: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衡”通“横”。例如: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论积贮疏》)

       “宾”通“傧”。例如:

       设九宾礼于延。(《廉颇蔺相如列传》)

       “ ”通“奇”。例如:

       当时虽 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也(《祭妹文》)

篇3:抽样调查举例

       抽样调查举例

       抽样调查举例   ──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教学设计   代启梅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

       社会在向信息时代迈进,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从“课标”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内容是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获得数据的方法以及在统计中常用的抽样方式,帮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并设计出抽样调查的方案及调查问卷的编制。

       如果为了获得我市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数据,找出保护视力的措施,我们采用问卷调查,那么调查问卷中应包括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编制调查问卷,让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见解设制调查问卷,根据讨论情况教师用课件展示中小学生视力调查问卷)

       中小学生视力调查问卷          年 月 日

       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调查生活中影响视力的不良习惯,从而设计调查问卷,这样设计是出于新教育理念中,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理念。

       (二)实施方案合作完成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背景,组织学生讨论确定调查对象。全市有29所高中,400所初中,1 000多所小学,怎样选取调查学校及人数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全市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呢?

       (教师参与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得出结论:采取抽样问卷调查)

       (1)确定调查的学校

       高中选取2所:城区一所、农村一所;初中选取三所:市直一所、郊区一所、农村一所;小学选取四所:市直一所、区直一所、市郊一所、农村一所。

       (2)确定调查人数

       高中每年级抽取100人共300人,初中每年级抽取100人,共300人,小学每年级抽取50人,共300人,在抽取的人数中男女生各半。

       (3)确定调查时间

       利用周六、周日进行调查。

       2.分小组活动进行调查

       全班分成三个大组: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高中组分成六个小组(两人一组)分别调查两所高中的每个年级的学生;初中组分成9个小组(两人一组),三所学校每个年级一个小组;小学组分24个小组,四所学校每个年级一个小组,各小组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让学生经过先思后议,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抽样调查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在生活中通过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并且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统计观念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合作交流整理数据

       1.各组展示调查数据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活动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采用画图的方式或列举的方式表示;

       (2)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统计图起什么作用?你知道的统计图有哪些?

       2.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后填入下表格中。(课件展示表格)

       中小学生视力调查统计表

       3.描述数据

       (1)学生交流各自数据,画出高中、初中、小学学生视力折线图;

       (2)根据活动统计的数据,画出城市中小学生和农村中小学生的视力统计图。(课件展示学生画出的折线图)

       主要让学生掌握抽样调查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由数到形,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从而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四)展示结果得出结论

       1.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数据(通过观察表格、折线图,学生进行讨论)

       (1)高中、初中及小学的视力情况各如何?

       (2)城区、农村学生的视力情况各如何?

       (3)男生、女生视力不良情况及其所占比例?

       (4)使用电脑时间长短对视力的影响如何?

       2.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可能有:(课件展示学生得出的结论)

       (1)高、初、小随年级升高,学生视力不良率也升高;

       (2)城区的学生比农村学生视力的不良率高;

       (3)看电视、用电脑时间长影响学生视力。

       (4)全市的视力情况。

       在4:各种经典排比句举例

       用也许……但是……排比造句: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

       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

       也许你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但是你可以做执着的绿洲。

       只要你满怀信心,你就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篇5:各种经典排比句举例

       爱心:

       爱心是阳光,照亮每个心房子;爱心是清风,拂过每个脸颊;爱心是雨露,滋润每片心田。

       谅解: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

       谅解是一泓清凉的泉水,能洗去漂浮在人们脸上的疑云。

       谅解是一场喜人的春雨,能滋润栽种在人们心里的友谊。

       呼唤:

       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

       你昏睡时,它呼唤你;你高傲时,它呼唤你清醒谦恭(谦虚、谦逊);

       你莽撞时,它呼唤你谨慎(小心);

       你跌倒时,它呼唤你站起(站立)。

篇6:抽象思维举例

       抽象思维是一种思考角度、方式。不是一种结果!

       与抽象对立的就是实体,所以也可以说抽象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体~

       举例来说,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里,三维空间可以说成是二维空间之外确定一个点,将所有二维空间映射连接到这个点而形成的心空间。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而科学家们认为存在7:党歌曲目举例

       《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履行党章赋予职责》、;《组工干部之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为人民服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好》。

       歌颂类歌曲曲目:

       《颂歌献给亲爱的党》、《唱支山歌给党听》、《党啊,亲爱的妈妈》、《党啊,亲爱的党》、《走进新时代》、《让党旗更鲜艳》、《永远跟你走》、《四渡赤水出奇兵》、《学习雷锋好榜样》、《永在我们心间》、《报答人民》、《我的民情日记》、《老榕树下》、《打靶归来》、《南泥湾》、《春天的故事》、《祖国不会忘记》、《永远的承诺》、《情系人民》、《五月的鲜花》、《延安颂》《祖国颂》、《义勇军进行曲》、《红旗飘飘》、《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红旗颂》、《迎风飘扬的旗》、《妈妈啊妈妈》、《好歌献给党》、《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十送红军》《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人民军队忠于党》。

篇8:参考文献书写格式举例

       各种著录格式及示例如下:

       A专著

       [序号] .书名[M].版木(9:成语典故举例

       绝伦超群

       三国时期,刘备非常注意任用人才。他担任平原相的时候,手下有两员猛将,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刘备对他们非常重视,与他们亲如兄弟。后来刘备吃了败仗,依附荆州刘表,他们不嫌刘备势力小,仍然忠心耿耿地辅佐他。

       曹操率军攻打荆州时,刘备为了保存实力,只得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再作打算。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的军队先走,与他在江陵会合。曹操一心想擒拿刘备,在他身后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当阳长坂。在危急的情况下,刘备丢弃妻子,往东北方向狂奔,恰好关羽的船队赶到,将刘备接走。从此,刘备对关羽更加信任了。

       刘备在长坂退走后,与孙权的军队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使其退走。

       赤壁之战后,刘备统率军队不断征讨,夺取荆州全境。关羽因为能力出众,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于长江北岸。

       刘备得了荆州后,又占领了蜀地,收降了名将马超。关羽听说马超的本事很大,就写信给军师诸葛亮,请他向自己介绍一下马超的能力。诸葛亮了解关羽,知道他不愿意看到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便给他回了封信:“马超文武双全,非常勇猛,是一代英雄,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等人相仿佛,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绝对不能和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提并论。”

       故事出处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孟起兼资文武……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成语释义

       这个成语原来是推崇释迦牟尼的话,现在用来形容极端自高自大,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

       出处译文

       (释迦牟尼)向四面八方观察了一遍,举起手说:“在天上与地下所有的物体中,只有我最伟大。”

       盛气凌人

       战国时期,秦国派出军队攻打赵国,这时赵太后执掌赵国的军政大权。赵太后见势不妙,就向齐国请求救援,但齐国提出,要想让他们出兵,除非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赵太后心疼长安君,不愿意答应齐国的要求。大臣们觉得,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赵国就有覆亡的危险,于是纷纷劝谏。赵太后执意不肯。

       老臣触龙知道这种情况,也来见赵太后。赵太后何等聪明,知道触龙肯定是来劝自己的,因此心中非常厌恶,露出恼怒的神色,骄傲蛮横,气势逼人。没想到,触龙并没有提长安君的事,只是和她说起了家常话。太后找不到发泄点,又想到触龙毕竟是个老臣,语气便慢慢和缓起来。

       触龙见到气氛不那么紧张了,便向太后提出要求,要把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在王宫卫队。而且表示,因为自己对小儿子非常疼爱,所以请太后照顾一下。赵太后一听,以为触龙此来只是为了拉关系,就对他不再设防了。太后还笑嘻嘻地问,你是不是也喜欢最小的儿子,并说自己向来都是如此。

       触龙却严肃地说道,太后一定是喜欢女儿比喜欢小儿子更多一点儿,并仔细给她分析:“你喜欢你的女儿,所以把她嫁到燕国做皇后,还整日向上天虔诚祈祷,希望她生个儿子成为燕国的太子。这样看来,你是在为女儿的长远利益考虑。可是你又是怎么对待长安君的呢?尽管你给了他大量的钱财,却不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以后他在众人心中必定一点儿威望、一点儿地位也没有!这样看来,你处处考虑燕后的前途,却处处不考虑长安君的前途,所以说你更喜欢女儿一些。”

       赵太后听了这番理直词正的话,觉得应该让长安君吃点苦,接受一些锻炼了。于是,她接受众人的意见,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果不食言,真的发来了大队人马相助赵国。众百姓都知道齐军来援是长安君做人质换来的,心中对长安君非常感激。

       故事出处

       《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龙愿见,太后盛气而胥之……”

       成语释义

       比喻言语浮夸,所吹嘘的超过了本人的实际能力。也指说话夸张失实,使人无法相信。言:言语。实:实际情况。

       出处译文

       先主(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说起话来很浮夸,一点儿也不踏实,甚至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对于这种人,绝不可以重用。丞相一定要小心留意!”

       众叛亲离

       春秋时,卫国君主卫桓公有个弟弟,名叫州吁。公子州吁有满身的武艺,就想篡夺兄长的位置。

       周平王死了,卫桓公到洛阳参加丧礼。州吁为兄长饯行,敬酒给桓公。桓公依照礼节,向弟弟回敬一杯酒。州吁趁哥哥没注意,突然拔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将桓公杀死,篡夺了国君之位。

       州吁即位之后,觉得国人对自己不服。为了不让大家有反对自己的机会,他发动战争,联合陈、宋、蔡三国去攻打郑国,想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可是,郑国的防守非常严密,所以州吁打了败仗。

       鲁国国君隐公问大臣们:“州吁这样做,能长久吗?”

       一位大臣说:“州吁只知发动战争,四处树敌,老百姓不会对他效忠。他为人心狠手辣,谁都不敢亲近他。正因为如此,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背离他,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其实,兵跟火是一样的,一味地用兵,却不懂得收敛和节制,就与玩火自焚差不多。我觉得,州吁很快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果然,不到一年,卫人就借助陈国之力,将州吁杀死,报了杀害先君之仇。

       故事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出处译文

       州吁倚仗手中握有兵权而安于做残忍的事情,握有兵权作威作福,不会有人跟随他,安于做残忍的事情,亲信的人会背离他。老百姓反对,亲信的人背离,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

1:成语典故举例

       ●囊萤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