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清渠》的观后感范文(精选7篇)

高山清渠心观后感

  《高山清渠》观后感1

  近日,由雷献和编剧、楼健执导、李健领衔主演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强档播出。《高山清渠》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地域特色、浓厚的历史底蕴、深刻的思想意义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厚爱。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贵州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电视剧《绝地逢生》《花繁叶茂》对此有过真实再现,《高山清渠》讲述的也是地道的贵州故事,它以“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为原型创作,以一个名为草王坝的山村脱贫故事展现了贵州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也透视了近半个世纪中国劳动人民孜孜不倦追求幸福生活的伟大征程。

  《高山清渠》塑造了一系列性格丰富、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黄大发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大发在电视剧中出场时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剿匪小英雄,后来他带领村民历尽千辛万苦寻找水源、开凿山渠,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吃苦耐劳、慷慨正直的传统品格,也体现了共产党员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优秀品质。黄大发团结了徐开富、许茂春等众多劳动群众,他们战天斗地、埋头苦干、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在绝壁开凿水渠,历时30余年修通了一条跨越三山九崖的天渠,让山里人过上了好日子。以徐宏良为代表的党组织在黄大发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正是党的召唤和指导,黄大发自觉学习文化,在劳动实践中锻炼自己,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人物成长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黄大发折射的是中国农民的高贵品质,那么王世勋身处逆境时也不放弃信念则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虽然《高山清渠》是以黄大发的真实事迹为原型创作,但是该电视剧在故事情节上也进行了艺术加工,比如黄大发带领村民智斗吴有林和关大祥,不仅体现了黄大发的机智聪明,也揭示了吴有林、关大祥等人的自私自利,黄大发在与各种人物的矛盾冲突中不仅展现了他的丰富性格,也使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显得紧凑、矛盾冲突显得紧张。在选举村长的会议上,许怀春为了当上村长不惜栽脏,许怀春的巧舌如簧衬托了黄大发的宽宏大量;为了保全老村长德保叔的体面,黄大发百般容忍小人伎俩,充分显示了他的大度气量。如果说黄大发在战天斗地的过程中展现了顽强坚忍、吃苦耐劳的品格,那么他在与众多人物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展现了聪明才干和机智勇敢。《高山清渠》以人物推动情节,以故事展现人物,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中展现黄大发的性格特征,使黄大发成为鲜活生动、紧接地气的人物形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使电视剧获得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山清渠》鲜明展现了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喀斯特地貌是草王坝“有水但渴水”的根本原因,黄大发带领村民寻找水源、开凿水渠的历程,也是丛林探险、发现美景之旅程。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河网密布,电视剧不仅以多种镜头展示了巍峨秀丽的重山峻岭,也展示了优美壮阔的山川河流,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面纷至沓来,尤其是天河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草王坝村民“生是大山的人,死是大山的鬼”,他们不愿意搬离草王坝,这也为黄大发拼命带领草王坝村民开渠引水奠定了逻辑基础。“大发渠”无疑是电视剧中最美丽的风景,“大发渠”穿大山绕绝壁,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劳动人民的精神凝结。

  《高山清渠》反映的时间范围极为广阔,从解放初期的清剿土匪、抓捕敌特一直延续到了脱贫攻坚的当今时代,既有人民公社和大炼钢铁运动,又讲述了大饥荒年代,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几乎是以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作为背景。草王坝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卓绝历史,在追求、建设幸福生活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是火把,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广大劳动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勇敢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脱贫壮举。

  中国人民热爱劳动更尊重劳动人民,在古代神话故事中,既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又有“愚公移山”的神话,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劳动精神的景仰。在中国共产党率领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伟大征程中,涌现了无数艰苦奋斗的英雄人物,黄大发可谓是典型的“当代愚公”,他的坚定信仰和艰苦奋斗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精神财富,正如黄大发的经典台词“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自己的路,自己去创造”,这些都凝结了劳动精神的真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山清渠》既是英模群体的塑形,又是一部高亢的劳动史诗。

  《高山清渠》观后感2

  “水是啥呀,是咱草王坝的梦。”7月31日,在央视热播的贵州题材电视剧《高山清渠》圆满收官。该剧讲述了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山区群众历时36年开凿绝壁天渠并成功引水,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

  自7月16日在CCTV-1黄金时间开播以来,该剧收视率连续破1。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高山清渠》平均收视率1.372%,收视份额5.898%,高居全国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榜首。在各大收视平台,不少观众留言称,“看了电视剧,想去大发渠。”“这部剧真的很感动,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你我。”黄大发扮演者李健也发文表示,“谢幕,不舍,黄大发的精神影响至深。”

  《高山清渠》的故事也告一段落。但在贵州遵义播州区团结村,黄大发和乡亲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引水、修路、通电,黄大发当年的三大愿望,如今一一变成现实。过去的草王坝村和周边村,组成了“团结村”。

  近年来,村里发展起中药材、有机稻米、肉牛养殖等产业。民宿、露营、农旅基地等旅游项目也陆续入驻,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此外,全长1427米的大发渠特大桥,是仁怀至遵义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目前,大桥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团结村”开设了高速口,仁遵高速建成通车后,下了高速就能到达“大发渠”附近。

  电视剧《高山清渠》播出后,黄大发每晚都和家人收看,他表示:“这个电视剧拍得好,看到这个电视剧,就想到当初我们为什么要修渠。”如今,村里的变化天翻地覆,团结村的人们在美丽的贵州热土,继续“演绎”着《高山清渠》的“续集”。

  《高山清渠》观后感3

  电视剧《高山清渠》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故事。

  大家观看后纷纷表示,要发扬老支书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的追梦精神,要汲取榜样的力量,履职尽责,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砥砺前行。

  “观看了电视剧《高山清渠》,再一次被黄大发老支书的事迹所感动。‘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铮铮誓言,将一个老党员和人大代表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为民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遵义市人大代表联络服务中心主任刘登峰表示,作为市人大代表特别是从事代表工作的人大工,要带头向黄大发代表学习,要学习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大发精神”,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电视剧《高山清渠》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黄大发老支书用其一生的勇于担当、持续不息的奋斗践行着入党时许下的诺言,‘让山里人过上好日子!’使穷山恶水的草王坝变成深山明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副部长王永生表示,将在未来的工作中汲取黄大发老支书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老支书一生只为一条渠,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不懈践行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让人由衷敬仰,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学习榜样。”仁怀市委督查局局长何凤说道,下一步,将认真组织学习老支书黄大发坚守初心、一心为民的公仆本色,学习黄大发艰苦奋斗、永不褪色的精神境界和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让大家都在学习中明白党员干部就是要“干”,要敢干、真干、实干、干成、干好。

  “观看《高山清渠》,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老支书黄大发为了村子的发展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历时36年,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这36年的岁月时光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钢铁般的信念。”新蒲新区民政局副局长曾子慧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民政干部,服务群众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注重政策业务学习和自我修养提升,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勤奋工作,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民政政策、耐心细致的为群众解释好政策,以豁达的胸怀处理得失,以奉献的精神服务社会。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当代愚公黄大发,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缺水的面貌,带领全村人绝壁凿天渠,其间历经了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困难,他用不怕吃苦、敢于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为我们基层工作人员树立了榜样。”习水县二郎镇网格化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爽说,身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永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初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精神,在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工作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央视播出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完美收官,剧中主人公黄大发一个人、一股劲、一根筋,一辈子、一颗心、一条渠,一生践行入党初心。”湄潭县抄乐镇沙塘村驻村通过野彪乡书记徐宏良车行山间的出场镜头,道出了黔北山区美丽外表下的痛楚以及他“向大山要清泉和良田”的愿望。喀斯特地貌那蜿蜒崎岖的绝壁风光与草王坝落后的生产工具形成强烈反差,让人切实感受到绝壁凿渠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其次,演员的妆容设定,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农村人民发展的面貌,需要几十年的年龄跨度,其中老年妆需要花几个小时靠特效化妆技术才能完成。剧组的用心可见一斑。

  在宏大的故事背景之下,浓郁的乡土气息贯穿始终。选取西南部一角来展现中国发展中基层干部的辛苦付出,宏观背景与微观故事相结合,题材平民化,情节也与现实相结合,真实得如同发生在久远的过去。在乡土文化的映衬下仿佛将人们带到了70年前,让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老一辈人陷入回忆,也让当代青年陷入沉思。

  二、平民化视角下的鲜活人物

  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影视剧的质量。故事的主人公黄大发,作为草王坝土生土长的农民,他身上有着农民的淳朴和善良。主人公在故事发展中不断成长,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成熟的基层干部。前期的他因为岳父不通情理与张村打架,以及后来单独行动导致山林伯的牺牲都表现了他前期的莽撞与不成熟。但正是因为这些并不完美的设定,让他在经历山林伯去世、巧玲惨死、村人排挤、修渠的艰险之后变得成熟和稳重,才使得人物塑造更为合理。后期在人物丰满的同时,逐渐展开表现出他的大智慧,从文盲变成一位能够引经据典的村干部。他为乡亲们办实事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过。这是一部典型的黄大发奋斗史,也是平民黄大发带领草王坝人民迈向新生活的发展史。

  他是个平凡的人,但也是个英雄。英雄性与凡俗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至于让英雄人物失去血肉,更能够起到宣传的目的。当然除了他自身的矛盾外,他与茂山、大山亲如手足的兄弟情以及与巧玲和开美忠贞不渝的爱情也同样丰富着他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共振:情怀与使命的交织

  抛开精良的服化道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最值得一谈的还是全程深入人心的情感共振。这情感的共振包括黄大发与乡亲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包括他与妻子的伉俪情深,同时也包含了观众对于主人公无私奉献、一心为人民修渠的敬佩。黄大发与乡亲相处中,在事业与家庭的身份符号共振下生出了许多的矛盾。为了给德宝奶奶买药把巧玲住院的钱花掉了,间接导致了巧玲产后大出血惨死。后来了为了公社人民不被饿死,杀了公社的牛分给乡亲,并承担起所有责任被送去劳动改造,他走时章。

  电视剧《高山清渠》作为鲜活的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教材,在省残联党员干部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极大提振了我会党员干部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下一步,我将常态化开展党史的学习教育和榜样学习教育,进一步激发残联系统干部职工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全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凝聚磅礴奋进力量。

  《高山清渠》观后感7

  连日来,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高山清渠》获得了观众的高度热议和广泛好评。该剧以被誉为“当代愚公”的“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为原型,塑造了黔北山区一个普通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顽强奋斗,带领乡亲们绝壁凿天渠、共同奔小康的感人形象。

  黄大发的事迹为什么感人?因为他用36年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告诉大山深处的乡亲们,共产党不仅要带领穷苦百姓翻身解放,而且要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草王坝村因为缺水而贫穷,但天河之水不会自己流到草王坝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认命的倔强,让黄大发发誓“一定要为草王坝找到水,让乡亲们都吃上大米饭”。他告诉大家,“共产党毛主席带咱解了放,也肯定能带着咱们找到水。”他始终坚信,幸福得靠自己去找,只有找到水,草王坝的乡亲们才算真正找到了幸福。他数十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找水凿渠,绕过三重大山,穿过绝壁险崖,最终将天河水引到草王坝村,兑现了他对全体村民的庄严承诺。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该剧原型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但剧情的发展和演化又不囿于现实。作为主旋律影视作品,该剧对人物的刻画也没有刻板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极具“土味”的平凡故事去打动观众,用一个个典型的细节去感染观众,从而很好地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初心使命,真实塑造了“当代愚公”的光辉形象,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黄大发的成功固然有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特质,但兑现他对草王坝全体村民承诺的真正力量,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是党的各级组织的引领和全体村民的团结一心。这是《高山清渠》想要告诉人们的一个真实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道理。

  与黄大发结识于剿匪战斗中的志愿军团长徐宏良从战场回国,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来到了黔北大山沟里的野彪乡当书记。他要兑现在战场上对贵州籍牺牲战友的承诺,替他们建设家乡,改变他们的故里,向那里的大山要出清泉和良田。这位军人对战友的承诺,与黄大发对草王坝全体村民的承诺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那就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正是在徐宏良的帮助引领下,黄大发才一步步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普通山民,成长为一名带领村民改天换地奔小康的领头人。可以说,共产党人徐宏良无疑是黄大发成长进步的引领者和良师益友,是黄大发最终成为当代愚公的第一块基石。正如黄大发在入党时说的:跟党走,听党的话,天灾人祸都不怕!

  黄大发自当上队长,就一门心思干着找水凿渠这件“头等大事”,一干就是36年。正是因为他一心一意为草王坝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拼搏,才赢得了全体村民的信任和拥戴,才凝聚了开山劈岭的巨大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只要我们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为人民的利益无私奋斗,人民就会拥戴我们。《高山清渠》塑造了徐开美、许怀春、德保叔、赵大山、徐开富等人物形象,他们从对水的无奈绝望到组织起来开山凿渠引来天河水,那种善良质朴和坚韧勤劳的性格特质,正是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农村的典型代表。他们成就了黄大发的事业,也创造了自己的美好生活。

  《高山清渠》没有轰轰烈烈的宏大事件,也没有更多直接描写开山凿渠的艰辛场面。它从草王坝村民的日常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中,将黄大发那一代中国农民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折射出来,让观众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感受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不仅进一步凸显了黄大发与草王坝乡亲们开山凿渠的艰辛,也增强了整部剧的历史厚重感。

  把黄大发带领村民找水凿渠的故事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叙说,使整个剧的历史真实得到了充分体现。大炼钢铁时期,上级要求草王坝村上交挖渠的铁质工具,遭到了黄大发的强烈抵制。在教授王世勋的指点下,黄大发用中央关于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的指示要求据理力争,最终赢得了公社领导的支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大发和乡亲们找水凿渠的艰辛历程和面临的诸多困难。

  由于汛期提前到来,草王坝村的工程被迫终止,加之困难时期的粮荒,公社食堂已难以为继,草王坝村的村民们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黄大发为了让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顺利度过粮荒,不得已杀了那头为村里拉水的黄牛,被公社以破坏生产的罪名要带走调查。村民们听说后聚集在大队部替黄大发说情,不让民兵把黄大发带走。但黄大发的妻子徐开美却告诉大家,黄大发是咱草王坝的队长,他那样做是他应该的,国法也是他该受的。“我们代他看好草王坝,看好我们的家,等他回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草王坝村民的正直、质朴和明理,无不为他们感动。正是这些充满历史真实感的经典故事和生动画面,让我们真切领略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精神境界,体会到了黄大发36年矢志不渝找水凿渠的伟大和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