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读后感范文1500字(通用10篇)
路遥《人生》读后感1500字
初次邂逅《人生》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宽敞的书店里偶尔传来几句细碎的交谈,我的视线在书架间掠过,《人生》就这样毫无戒备地闯入了我的眼睛。
人生?如此大的课题让懵懂的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细细想来,每个人都对人生充满着幻想,金钱、美食、名誉都是人生的彩头,人们穷其一生不停地追逐着。但是读了路遥的《人生》,我才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主人公高加林在短短的几年里,就经历了一番曲折,他回乡,进城,又回到农村。他拥有过人的才华,有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的梦想,他勤奋努力,眼看就要得到想要的结果了,但命运终要惩罚他的贪心、骄傲、虚荣,于是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人生的起起浮浮,让他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其实,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坦途万里呢?有人大声地嘲笑他“活该!”,但这期间的挣扎与煎熬,又有谁能体会?他努力改变命运有什么错?又是谁操纵着那根叫做“命运”的线?任凭他努力挣脱也无济于事?
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村霸高明楼的儿子顶替,命运要他从此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愤慨、挣扎,冲动地想着报复,然而最终他还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人生本该如此,少不了磕磕绊绊。面对人生的沟壑,高玉德老汉的坦然与宁静像一张坚实的盾,稳住了一颗慌乱的心。
在他最为失意落魄的时候,巧珍的出现抚慰了他受伤的心。按书中的话说:“她是个斗大字不识一升的俊女子”虽然没念过书,但她温柔善良、勇敢无私、纯洁美丽,用她金子般的心来守护着她心底的爱人——高加林。为了加林哥,她毫无畏惧地刷牙,不顾众人的嘲笑;与加林哥大方地相伴骑车,不顾父亲的殴打;在加林哥卖不出馒头时豪爽地帮助他,不顾等待的艰辛,路途的遥远;在高加林被遣送回村后,不计前嫌地为高加林求情。她为加林做的每一件事都那么地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唯一的愿望就是加林同样爱她。在她伟大的爱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命运给高加林开了个玩笑,叔父的到来让他走后门当上了县上的记者。虽有马屁精马占胜的帮助,但他对马占胜、高明楼这样的领导是鄙视的,在高加林的内心深处,一股正义之火熊熊燃烧。高加林辞别了巧珍,来到了县城!他年轻气盛,才华横溢,吹拉弹唱,能文能武,很快就成了县城引人注意的角色,县城的生活让他傲气凌人,平凡而又自负,这也增加了人物的复杂性。
“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了梦想,有时候它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也许他始终盼望着黄亚萍的爱慕,黄亚萍的爱慕也确实搅乱了他悸动的心,他的人生面临着一次重要的抉择,黄亚萍的爱情来的如此突然,让他痛苦万分。高加林是矛盾的,爱上黄亚萍就意味着和她去南方,走入更广阔的天地,而巧珍只会牢牢地把他拴在这黄土地上。他再次面临选择。
高加林选择了与巧珍绝交,大马河静静流淌的河水见证着这一切,可怜的姑娘啊,遭到爱人的背叛,她的内心该是多么痛苦啊!高加林是无情的,在人生的转折点选择了比感情更为重要的冷冰冰的前程,高加林是可怜的,他在恍惚之间丢掉了怀中的一块金子——巧珍,他伤害了自己患难与共的亲人!人生啊!人生!这次你带给高加林的应是一辈子的遗憾!
因为走后门被举报,人生果真又把高加林送上了他想摆脱的黄土地,巧珍与马栓结婚,黄亚萍也离他而去。在大马河畔,那2
这是我3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经典为什么会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一直也在阅读经典,渴望从前人的作品中,获得阅读的快乐、认同和感动,更想从中收获知识,汲取智慧,得到力量。经典照亮不了我们的人生,却可以激起我们的思考与困惑,也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路遥的成名作《人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着力塑造了高加林这一当代中国农村富有历史深度的青年形象,描写了他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他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也让我们在阅读之余对爱情、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
初读《人生》,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地莫过于纠缠复杂的爱情了:高加林的薄情,巧珍的痴情,黄亚萍的绝情,张克南的真情……就这样交织在一起,促使我们思考何为爱情,怎么对待爱情。千百年来,人们也都在探索它的奥秘,可它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虽然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却可以判断什么不是爱情,也许,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即使在他和巧珍那段最开心的日子里,也始终想着怎样走出贫瘠的山川。他最初会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许是他做农民的困顿与需要安慰的心理。并不是说他看不起农民,他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多年的教育经历渐渐褪去了他身上的泥土味,他没有想过要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做个农民。但巧珍对加林的爱却是不附加条件的,没有前提,无怨无悔,爱得纯粹,爱得彻底,爱得让人痛彻心扉。
大马河桥上,雪花飘扬。分手的时刻,巧珍哽咽地说:“加林哥,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识字,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她摇摇晃晃跨上自行车走了,狗皮褥子掉在了雪地上……爱情的过程特别动人,爱情的结果却很残酷。没有终成眷属,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爱情了吗?当然不是,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爱情也是。尽管结果可能不够圆满,可是仅凭结果评价爱情显然不够客观,没有过程的风风雨雨,没有两个人的相濡以沫,结果也许只是不幸地开始。从悲剧的本身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悲剧,而是希望,是人活着的勇气与激情,我们也正是从那些遗憾和悔恨中不断成熟成长起来,而这正是爱情甚至生命价值的体现。
爱情是无常的,幸福却是真实的。对于巧珍来说,马拴的一句话“我一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乡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万,存于心而不是显于形。对于高加林来说,做了场好梦,猛摔下来,他也不该惋惜,他的爱情不在这里。
1992年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时年42岁。虽然他不是一个天才作家,把生活的苦难和残酷写出来也不是他的特色,但是他的好处在于真诚,在于他尽可能地挖掘与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把年轻人的贫穷、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可敬,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
贫穷不是罪过,寒酸不是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高加林们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这样的人犹如一个贵族,应当得到尊重。《人生》能够在青年人中默默流行30年,原因也在于此。对于众多渴望凭一己之力在社会上立足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依旧面临着残酷的生存压力,而《人生》中那种不屈不挠的信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为苦苦挣扎和奋斗中的青年带来温暖和抚慰,给以他们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的话,既是对我们青年人的忠告,也可以看做是对《人生》的注解。
我们的人生该怎么走过啊?
路遥《人生》读后感1500字 篇4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柳青
今天分享路遥的《人生》,这本书真的超级好看,但就是太短了,就和他的一生一样。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肺腑,发人深思,话不多说,开始解析。
男主角高加林是一名在穷苦家庭长大的孩子,因为学习认真,毕业后在村上当了老师,但是被村里的书记高明楼给辞退,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了高加林的位置。高加林很委屈,想着一定要对抗到底。可是他的父母是老实的农村人想着还是更加谦让着书记一家人才好。不然同一个村,干不过人家的。没了工作高加林只能拿着母亲做的馍馍去县城集市卖,赚些钱回来给家里用。不过他毕业后就一直当老师,对自己现在变成农民的身份还是放不下,更害怕遇到县城的老同学,其中有一位是他学习时喜欢的女生黄亚萍。偏偏不巧还是遇到了,他故意隐藏自己被辞退的事,匆忙地和黄亚萍告别。毫无疑问,5
路遥,这是一个熟悉的名字,我对他的印象来自于十年前,在大学寝室的床上一口气读完的《平凡的世界》,一本让我深深感动的书。一个从庄稼地走出来的写者,用平实的笔忠实的记录着庄稼地发生的一切,充满了偶然,而又是那么很自然的发生。时隔多年,当他的《人生》再次在我的面前展开时,我再次的沉浸了下去。
真的,看完《人生》之后,让我思考很久:人生的某一阶段内你就是你的高加林,当你面对巧珍和黄亚萍的时候你会选择谁?我会不会发现不了巧珍被黄土所覆盖的金子本质,为另一个世界的霓虹所吸引、迷惑、抛弃了那个其实自己最渴求,也最需要的白炽灯的温暖。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这样一个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后来,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爱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
是的,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他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吗?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最后,引用路遥写在《人生》序言里面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同时这也是我要对我自己要说的话。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我们不仅要在工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不断的强迫自己自找苦吃!
对生活应该永远保持热情!”
人生就如一阵风,它是能穿越荆棘的。只有穿越过荆棘,这阵风才能吹绿万山遍野,才能吹来万紫千红,才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
路遥《人生》读后感1500字 篇6
路遥把《人生》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写得很客观。
女主刘巧珍是与众不同的,她面对高加林的背叛表现出了强大的隐忍,虽然她的内心并不是那么云淡风清,但她不给自己太长的痛苦时间,她答应了马拴的求婚,且速战速决,立马完婚,用一种虽不能使自己心动但还踏实的生活去置换内心的痛苦。
当高加林弄虚作假的事情败露,被退回农村后,巧珍怕他适应不了田里的劳动又千方百计为他争取去学校当老师的机会。
看到这儿,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读者不冷静了,刘巧珍欠他的吗?她这种付出值得吗?有必要吗?高加林会心安理得的接收吗?巧珍不怕马拴心里不舒服吗?
可能连巧珍自己也很难说清楚吧,因为爱,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但无疑巧珍是特别的,当初她是不顾家人的反对别人的看法毅然的大胆的去爱高加林的。她又是逆来顺受的,当高加林委婉说出了自己想法,她知道这就是变相的提出分手时,她又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他。不管她内心是多么的不愿意,她都咬着牙低着头强迫自己去接受“命运”的安排。
与高加林分手后,巧珍以闪婚的方式嫁给了马拴,不是因为一眼定终身,而是看多少眼都不是加林的样子。她是在用与马拴的结合推翻自己以前的“不切实际”,试图用一种踏实但没有或者说眼下没有多少温度的生活去置换内心的向光感。
德顺爷爷说,巧珍是块金子。她善良朴实美丽温柔,诚心诚意,敢作敢当,本分的没有半点浪花,她与那片土地接洽得严丝合缝,没有半点违和。她就是那个时代那片土地上好姑娘的代言。
我却觉得巧珍在某些方面像《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她从心底里热爱生活。还有点像北方旷野里那只咬断伤腿而逃生的狼,她对自己够狠!
在巧珍的感情被踩的乱七八糟的时候,马拴又向巧珍求婚了。他明知道巧珍爱的是高加林,他却还是要娶她,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只要我爱”吧。
其实,马拴是有慧眼的,他早已认定巧珍是一个诺言感很强的人,嫁给了他,就会对他的感情负责,不管她内心的深处是不是一直驱不走高加林,她都会尽到一个妻子的本分。
能够永久保鲜的爱情,中奖率太低了,找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去长相守,就已经不错。
再说高加林,无疑他是有才华的,也有热情有干劲有成绩,他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想在适合他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能,应该说他是一个理想青年。
但是,不同的时代,对同一件事情的判定可能不同。在那个城乡界限分明的时代,农民的儿子,地里刨食是本分,想土猪拱白菜,接近白菜地就很难。
但任何时代都有像马占胜这种弄臣,他们很会弄事。他把高加林弄到县里当了记者。于是高加林才华横溢的稿子通过黄亚萍甜美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县城,高加林因此有了更大的“非分之想”,也有了新的爱情,伴随而来的还有他改变的初心。
黄亚萍因为高加林而离开了克南,高加林因为黄亚萍而离开了巧珍,克南妈妈因为自己的儿子受了委屈而揭发了高加林,高加林因为被揭发而被退回到农村,离开了黄亚萍也失去了巧珍,好似多米诺骨牌,哗啦啦倒了一片,让人瞬间傻眼。
正如孩子们见到高加林时所唱的民歌,高加林“罪”有应得。巧英和她娘起初有去找他出出气,去落井下石的想法,但最终还是在巧珍的劝说下包容了他。
朴实的故乡人,当同乡做了无厘头的事情时,大家会对他指手画脚,可当同乡落难时,大家又会伸出长满老茧的大手把他拉起。这大概就是艾青“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的原因吧。
路漫漫,人们总在不停的续写人生。有人说高加林后来会娶巧玲,因为他俩都去了小学当老师;有人说高加林不会当老师了,因为伤心,也因为是巧珍为他争取的,他曾那么深的伤过巧珍的心;有人说高加林不会在农村安于现状,他会找机会再崛起。有人说高加林虽然和巧珍没能走到一起,但他俩会永远“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也有人说,也许开始的日子里他们都把对方放在心里,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心里的东西会被别的感情给代替;还有人说,巧珍会一往情深,但高加林难说,他毕竟曾经为了一己私利把巧珍决绝的推开过,信誉指数不高了。
至于以后将会发生什么,我们当然可以发挥想象力展开去猜,但必须要看的,一是社会的大背景大环境允许什么,二是人们自身的变化。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抱朴守拙,弃恶扬善的初心不变。
路遥《人生》读后感1500字 篇7
何为人生?这是我看完路遥的《人生》后8
虽不谙世事,倒也常常感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但终究自觉尤欠思想,苦于无处得解。终于在蓦然回首间,觅得《人生》于灯火阑珊处。
一如路遥先生一贯风格,《人生》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淡如水,但小说却是一波三折,迭起波澜。不知是否巧合,人的一生不也是如此吗?不流于华丽堆砌,终要归于平淡,可又不是那么顺当。人生本是如此。
书中主人公高加林是个有知识有才华有理想的青年,却被村支书的儿子顶替了民办教师的职位,无奈只有当回农民,他的内心痛苦不堪,他倔强的性格使他不愿屈服于村支书的不光彩的行为。他将内心的苦闷诉之于毁灭性的劳动,借以转移精神上的痛苦。但同时他仍未放弃梦想。这是他的9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得与失,爱与恨在一次次选择中碰撞交织着,唯有结果和行动可以告诉我们对与错,毕竟每个人心间有杆秤。─题记
近日偶观据路遥的成名作改编的同名影片《人生》,感触颇深。影片给我们展示了这样的故事:
一个风雨交加雷声阵阵的夜晚,男主人公高加林一家在生着闷气。因为高中毕业、在村小学做了三年教师,很受学生家长好评的加林被村主任家刚高中毕业的儿子顶替下岗成为农民了。想到今后要和父辈一样拿起沉重的铁榔头刨生活,高加林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猛地扑身拿起了木棍,叫喊着要找村主任讲理去。他老实巴交的父母抱住了他,“孩子认命吧”。心高气傲的高加林会认命吗?一句‘凭什么’道出了答案。
在村里高人一等的老师高加林成了打土疙瘩的受苦小子,这让一直爱恋他的女主角刘巧珍既高兴又难过。为自己和加林的身份平等而高兴,为加林失去所爱的工作而难过,不过她的机会来了。巧珍大胆主动的爱,单纯、活泼的性格成为加林走出痛苦的一方灵异膏药,在疗伤的过程中他们相爱了。沉溺于幸福的巧珍怎么也不会想到,只会说:“加林哥,你走到那里也不能忘了我”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她怎能填补高加林的精神世界呢?她也只能是高加林落寞时的伙伴而不可能是安逸时的女王。
属于巧珍的幸福真的很短暂,加林的二叔在区里做了劳动局长。凭借这层关系,加林被安排到城里。他实现了自己梦想,离开巧珍成为了城里的工作人,高加林在新环境下适应能力很强。凭着他俊朗的外表,渊博的学识,突出的能力,很快得到了女同事黄亚萍的热烈追求。生活的泡沫迷失了他的眼睛,让他在渺茫的梦境中忘了自我,离开巧珍时的信誓旦旦逐渐失去了力量。有文化有气质漂亮浪漫的黄亚萍显然更配的上他,高加林在对比中作出抛弃巧珍的决定。
巧珍欢天喜地的带着手纳的千层底鞋,来见她日思夜想的加林哥。可一句“巧珍,我们分手吧”击碎了姑娘所有的梦。没有捶胸顿足的哭骂,没有死皮赖脸的纠缠,有的只是巧珍无尽的理解和痛苦的承受,一句“加林哥我不会拖累你,”结束了曾经的所有美好。可当高加林和女同事阳春白雪才子佳人的时候,他的内心真的能做到洒脱,心安理得吗?他所得到的幸福会长久吗?
抛弃了巧珍的高加林万万没有想到,黄亚萍前男友的母亲为了替儿子泄愤,一纸状子将高加林通过非正常手段进城工作的事实揭发了,他只能又回村种地了。高加林为了黄亚萍而抛弃了巧珍,又因和黄亚萍走到一起而丢了工作,这也许是命运对他错误选择的惩罚吧,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命运这次败在了自己手中。
成了农民还背着当代陈世美恶名的高加林步履踉跄、神态麻木、硬着头皮回到村里。他感觉到自己像个一无所有的叫花子,孤零零的,更不知道自己从什么路上走来,又向什么路上走去,而此刻已嫁人的巧珍仍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不惜下跪不让其他人为难加林。但我们说高加林走到现在谁都怨不得,他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只能怨他自己,谁让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作出错误的决定呢?
高加林年轻的人生路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正如高加林在城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农村一样,好像黄粱一梦。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那最可爱、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巧珍姑娘。生活更会开玩笑,就像猫捉到老鼠,玩够了再吃掉一样。只不过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过分软弱,最终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不懂得知足的人,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忽视自己的丰满,拥有了一些,还觊觎着更多。结果到头来不但追求的东西没到手,就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人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梦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值得庆幸的是,高加林在自己曾经的得失取舍中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他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开始敢于面对爱着自己而自己抛弃过的女人。在这里,他重新开始走自己脚下的路了。
路遥《人生》读后感1500字 0
这部作品初稿完成于1981年,该作品的主人公高加林其名源于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本书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高加林走出农村又回到农村,再次走出又再次回到土地的曲折历程,而在他这两段曲折经历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女性—农村姑娘刘巧珍和城市姑娘黄亚萍。巧珍是本村首富的二女儿,她还有个姐姐,是本村书记的儿媳妇,她的妹妹巧英正在读高中,她也是高加林的爱慕者,她羡慕他的才华,但她也是真心爱她的,以前是,现在是,和他分手以后还是那么爱他;而黄亚萍是在县城读高中时的谈的来的同学,她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亲都是县城的干部。
高加林第一次走出农村是他在县城上高中,高中毕业后没有如愿考上大学而又回到了农村当了小学教师。第二次是他被“安排”在县城工作然后被揭发又回到农村。
在高加林自己看来,他没有错,他具备一身才华,走出高家村去更大的城市更广阔的天地可以施展自己,也不再像德顺叔和父亲高玉德那样一辈子耕耘在这土地之上。在他被马占胜和高明楼下了学校教师以后,他心中愤愤不平,凭什么让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高三星上,他心想从此以后就开始于土地打交道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刘巧珍一个漂亮大方善良温柔的农村姑娘才开始敢追高加林,之前是的情况是高加林是本村极少数的知识分子,而巧珍却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感觉配不上他。两人便开始了被附近人所不看好的罗曼蒂克式的爱情,两个人一起在田间地头唱信天游,两个人一起在夜晚降临时在一起聊东谈西,两个人同骑一辆自行车逛街,他们坠入了爱情的海洋,巧珍想着便可收他一生。其实刘巧珍也是对的,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那就是爱这个文人高加林。
可是有些事说变就变,生活能把梦想变成现实同时也能把现实变成梦想,高加林的二叔从新疆转业回来当了县劳动局局长,而副局长马占胜为加林私底下在县城谋了一份职业—县委宣传通讯干事,后来加林慢慢的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城市姑娘黄亚萍好了起来,一方面是他喜欢和她谈古说今,讨论国际问题,一方面他也想随她去南京工作,去更大的城市发展自己,但后来张克南的母亲不满高加林把自己的儿媳妇黄亚萍抢过去,于是向地区纪委揭发了高加林走后门获得工作的情况,于是高加林又回到了农村。
在高加林个人看来,自己是对的。但在整体的环境和巧珍、黄亚萍、张克南、德顺、高玉德、巧珍父亲看来,他是错的,他不应该抛弃深爱他的巧珍,他不应该抢好同学克南的黄亚萍,他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出身,他不应该断了根。
巧珍不希望加林离开他去城市谋求生路,她的加林哥有文化又写的一手好文章,可以远走高飞,但走出去以后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爱她。而黄亚萍只是我个人觉得是在利用加林的心理弱点,使加林和她在一起,她心里清楚,高加林是个志向远大的人,将来随她父母去南京工作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黄亚萍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抛弃了张克南,也让加林违背自己的内心放弃巧珍和她在一起。
巧珍是善良的,无论是电影当中给人的一种感受还是路遥在作品中所表现的那种巧珍的形象,都是非常可爱,活灵活现的,不论任何一个人都是特别喜欢她的。她最大的悲剧就是没有上学,不识字。她也试图靠近自己的加林哥,也让自己的妹妹巧英教她写汉字,其中包括“高加林”这三个字。
文中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地点就是大马河桥,他第一次被下了教师后因不习惯体力劳动,她母亲给蒸了一篮子馒头去县城卖,由于他的羞涩不敢张口向市井那样喊叫“卖馍了”,在文化馆呆到将近傍晚时才回家,现实情况是馒头一个都没有卖,可就在这儿巧珍帮他把馒头卖了,一个也不剩,同样也就是在这儿—大马河桥,他狠心在半路抛弃了的巧珍,也就是在这儿,他又一次回到了土地。
在农村,在土地上可以释放自己的天性,而在纷繁的城市之中,人性、人格会被扭曲,渴望走出农村,向往城市,又怀念农村的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