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文

       2022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例

       通过观看2022年全国两会的直播,我们深深体会到党的先进性、卓越性,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可靠性。那2022年全国两会观后感有哪些呢?下面是豆花问答网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例,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2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例篇一

       3月5日,二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内蒙古发展谈了很多大问题,新发展理念有之,脱贫攻坚有之,生态环境有之,民族团结有之……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切切期盼,立足于“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乘着这场“春天盛会”的东风,以绿、红、黄“三色”为底色,讲好“模范自治区”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故事。

       以“绿色”谋发展,铺就复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既关系人民福祉,也关乎民族未来。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始终深植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大局,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强化源头治理,注重低碳发展;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天蓝、山青、水绿、土净的美好家园。

       以“红色”凝共识,解密思想之钥。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走好当下路,再上新征程。要不折不扣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利用好“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将蒙古马精神、乌兰牧骑精神渗透和贯穿学习教育过程中,坚定走新时代民族团结发展之路、厚植民族团结发展之根,让“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

       以“黄色”促稳定,奏唱团结之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蒙古族人民同样是炎黄子孙,也是拥有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坚决准确的落实“两个结合”要求,强化“三个离不开”思想,带头做到“三个尊重”;

       要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深化文化认同,时刻保持对民族工作的清醒头脑和理论自觉;

       要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贯彻国家统一政令前提下依法行使自治权,维护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各族人民当家作主。

       这场“春天的盛会”,托举着人民的希望、承载着美好期待,奏唱着时代的乐章、凝聚着奋进力量,在逢“好时”、乘“好势”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嘱托,感恩时代、锐意进取,讲好内蒙古团结发展的故事,传递好内蒙古民族进步的声音,以优异成绩喜迎建党100周年。

       2022年全国两会观后感范例篇三

       2022年全国两会,“如期”在春天召开。2022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势必成为新的里程碑。踏上新征程,还有新的考题和答卷等待书写。如期召开的全国两会正是凝心聚力、奋进出发的最佳平台。做好自己,接力奋斗,未来定不负所期!

       历风雨方显勇毅——“如期”背后,是一张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是否还记得去年此时,两会罕见延期。那时,一场“史上最大规模座谈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加急召开。彼时,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形势并不明朗,挑战困难重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中国人讲,一诺千金。一年过去,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加试题”,中国共产党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决心意志,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如期兑现承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体现出强大的综合国力、制度优势和政党能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如期”背后,是一次长期接力、衔接转化,不断朝着目标的迈进。从历史的坐标上看今年两会,可谓节点特殊、意义非凡——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此时交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五年规划”在此时衔接。执政70多年,始终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视野和气魄,一棒接着一棒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在如期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中,一步步向着“大目标”扎实迈进。踏上新征程,我们还要完成四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凝聚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也应是每个人的义务。

       两会期间,无论是在代表通道上,还是从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的民族服饰上,我们都能看到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代言的身影。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杨昌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我将竹编画《同心共筑中国梦》带到了北京。”作为非遗传人,除了竹编画,杨昌芹还将自己编织的平安扣、竹节杯带上了全国两会。她创建牵手公司,发展竹编工艺,带动当地106名群众就业。传承弘扬非遗文化,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代言,已经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们声音、身影的背后,是一份以乡村振兴、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初心,是发挥独特文化优势、推动发展进步的时代需求。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成为今天我们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共创未来的精神力量源泉。在华夏大地,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56个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孕育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汇聚成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营养,深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前行的精神力量。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富含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传承价值的非遗文化、民族文化等,仍然“藏在深山人未识”,守着“文化富矿”仍受穷,没有变成推动地方发展的“生产力”,让地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进程受到一定影响。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各地应把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作为新时代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用璀璨的文明之光点燃亿万中华儿女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激情,凝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磅礴力量。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新时代新征程,要自觉承担起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守护、宣传的时代重任,才能让非遗文化重新焕发新时代光彩,凝聚民族复兴伟力。在个人层面,应始终注重加强非遗文化学习,自觉投身到非遗文化的学习研究中,真正理解和把握非遗文化的精髓,掌握非遗文化载体的技艺,宣传好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保护好非遗文化的遗址、技艺流程等,努力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弘扬者。

       非遗文化的传承,仅靠一己之力是不够的。各级各地都应把非遗文化传扬纳入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非遗文化传承的阵地建设,建设好非遗文化场馆,打造非遗文化传播的载体,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人才的培育,让非遗文化得以流传,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劲动力。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各地还应把传承非遗文化与推动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处理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开发利用好非遗文化资源,发展好“非遗文化 旅游”等乡村振兴产业,开发好非遗文化产品,以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文化活力。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里。非遗文化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的魅力,是中华民族永恒流传的经典和宝贵精神财富,理应得到当代人的尊重与珍视,传承与保护,弘扬与创新。不让非物质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也是时代发展、民族进步的应有之义。

       如果每个都这么认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