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时期代表的著名诗人(精选5篇)
建安时期代表的著名诗人
建安诗歌的主要代表是曹氏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除“三曹”和“七子”外,还有女作家蔡琰(字文姬),她的《悲情诗》和《胡笳十八拍》均为建安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建安时期代表的诗人
一
东汉末年,曹操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定都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丞相名义号令天下,平定诸侯。同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几乎当时所有的著名文人,都在他的“朋友圈”中。
首先,他自己带头创作诗歌,用乐府古题抒发情志。他一共留下了二十多首诗歌,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最经典的,当然还是这首南征时横槊赋诗所吟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当然,他还把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培养成了一流的诗人。
二
曹丕是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建安二十五年嗣位位丞相魏王。这年冬称帝,在位七年,谥号魏文帝。曹丕在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王太子和帝王的生活,却与邺下文人融洽相处,一样热爱文学,留下了40首诗歌。他最擅长的是描写征夫思妇离别思念的诗,而且工于言情,描写细腻。最出名的是这首《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想不到逼曹植七步写诗的曹丕自己也是个不错的诗人,而且还是言情诗高手。
三
当然,当时最牛的诗人,还是政治上不怎么得志却才高八斗的曹植曹子建。曹植留下诗歌80多首,还写了辞赋、散文40多篇。我最喜欢的是《名都篇》和《白马篇》。表现了那个时代豪迈的气象和精神,不愧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四
建安时期的唯一一位大诗人蔡琰蔡文姬,还是曹操花了很多钱,从胡人手里赎回,并让他嫁人过上安定的生活,鼓励她整理父亲蔡邕的文稿,并从事文学创作。她的代表作应该是《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五
曹操还把当时颠沛流离的文人收罗帐下,甚至写过著名讨伐曹操檄文的陈琳都“宽大处理”,委以重任。这些文人被后代称为“建安七子”。当然,唯独杀了不听话的孔融。
最早提到建安七子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他在提到文人往往相轻时说:“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是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
他还进一步评论诸人的优劣:“我审察自己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虽是张衡、蔡邕也是超不过的。然而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此相称。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是当今特出的。应玚文章平和但不够雄壮,刘桢文章雄壮但不够细密。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至于说他所擅长的,是扬雄、班固一流的辞赋。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
六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孔融是鲁国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内心崇尚儒学,讲究忠孝,但他生在篡乱相替、儒学受到亵渎的时代,内心颇感失望,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他位为九卿,却“不尊朝仪,秃发微行,唐突宫掖。” 他曾作《圣人优劣论》,称圣人犹如骐骥之于马,不过是人中的能人。他写的《难曹公表制禁酒书》,写的辩驳有力,神采飞扬:“酒之为德者久矣——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钟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不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治者哉!” 曹操破袁绍,曹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孔融给曹操写信,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认为孔融博学,一定是书传所记。后来见到孔融,问出何经典,答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而。”
曹操虽然表面宽容,而内心却很不舒服。御史大夫郗虑明白曹操的意思,就找个理由把他免职了。过了一年多,又拜为太中大夫。期间,虽在家失势,而每天宾客盈门,爱惜人才,高饮不止,常叹息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孔融的许多议论迂阔不且实际。范晔在《后汉书》中评价他:“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孔融最后被曹操以干犯名教的罪名杀死。
七
王粲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在汉朝任三公的高位。汉献帝西迁,王粲跟着迁徙到了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后大感惊异。当时蔡邕才学显贵,位居上列,家里常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听说王粲到了自家门口,鞋穿反了都不顾上,到门口迎接。王粲进门后,大家发现王粲年龄幼小,身材不高,一座的人都很惊讶。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特殊的才能,我不如呀。我们家的书籍文章,我当都送给他。”后来王粲到荆州依附刘表,没有受到重用。刘表死后,王粲劝刘琮归附曹操。曹操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建立后,拜为侍中,在国家典章制度废弛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兴复造作工作。年轻时,王粲和人同行,读路边的碑刻。人问:“你能背诵下来吗?”王粲回答说能,并当场背了出来,不错一个字。看人围棋,棋局乱了,王粲为人复盘。下棋的人不相信,用东西把棋局盖上,让他在旁边的棋盘上复盘,不误一道。他强记默识如此种种。他还精于算数,并把道理研究的很清楚。当然也善于写诗文,举笔立成,无所改定。他一生共写作诗、赋、论、议共60多篇。建安,随军征伐吴国,在道上病死了,时年41岁。王粲最著名的作品是《登楼赋》和《七哀诗》,表达了生于乱世,怀才不遇的郁闷情绪;叙述了**中人民的疾苦。其中《七哀诗》中“出门无所见,白骨敝平原”的句子,已成为描写战乱的千古绝唱。其《登楼赋》曰: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王粲在《登楼赋》中写景抒情结合,表述了自己去国怀乡、不被重用的心情,慷慨陈词,希望结束战乱,自己在统一大业中贡献力量,但又不知何时国家才能安定的忧愁。建安七子中王粲的创作成就最大,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对他有全面的评价:“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八
陈琳开始做汉大将军何进的主簿。何进欲诛杀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召集守卫四方边疆的猛将,带兵奔赴京城,想要胁迫太后。陈琳进谏说:“大兵合聚,强者为雄,所为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何进没有听从他的劝谏,最后自己被杀,还引起汉末大乱。陈琳避难冀州,袁绍任用典文章的职务,写了著名的讨伐曹操的檄文。袁氏败亡,陈琳归到曹操阵营。曹操问他说:“你开始为袁本初写檄文,只应写我的罪状就罢了,疾恶止于本身,为啥要上及我的祖父呢?”陈琳当面谢罪,曹操爱他的才华而没有追究。陈琳的诗作《饮马长城窟行》,通篇以夫妻对话的形式,揭示了普通群众被迫参加修筑长城的徭役所经历的苦难。语言明快生动,具有乐府诗歌的色彩:“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九
阮瑀从小受学于蔡邕。曹操并以陈琳、阮瑀为司空军谋祭酒,管理各种文档,军政文告,多为陈琳、阮瑀所作。阮瑀《驾出北郭门行》,描写了后母虐待孤儿,悲切感人。
应玚、刘桢都被曹操聘为丞相掾属。应玚诗作多写流徙漂流之感。其《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婉转回环,生动感人:“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言我塞门来,将就衡阳栖。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常恐伤肌骨,身陨沉黄泥。简珠堕沙石,何能中自谐。欲因云雨会,濯羽陵高梯。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阶。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和颜既以畅,乃肯顾细微。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为且极欢情,不醉其无归。凡百敬尔位,以副饥渴怀。”
刘桢诗歌风格遒劲刚健,赠从弟诗很有名:“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徐干担任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有本《先贤行状》的书说,“干清玄体道,六行修备,聪识冾闻,操翰成章,轻官忽禄,不耽世荣。”徐干以情诗见长。其《室思》很有名气,“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间?”凄怨缠绵,一往情深:“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辗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不聊忧餐食,慊慊常饥空。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十
曹丕《与吴质书》对建安七子也做了总结:“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徐干)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应玚)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陈琳)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阮瑀)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王粲)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篇2:建安时期的文化裂变
摘 要: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值得关注的时期。两汉统治者苦心经营近四百年的儒家思想防线和文化统治,在战火兵燹中显得是那么不堪一击。传统文化在社会无序、文化失范的情况下,发生了不可遏制的裂变。道德观念的变异、文化行为的悖论、价值尺度的失衡以及名士风流的初显,都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正处于急速的裂变过程之中。这一状况的出现不仅为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和流行廓清了道路,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而且对魏晋时期的文化整合、文学自觉和文学繁荣,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篇3:建安时期的文化裂变
自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然而,迄于东汉桓、灵之世,后党秉政,中涓弄权,以至民声鼎沸,怨声四起,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汉献帝即位,屡遭播迁,尤其是曹操挟献帝都许,借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汉献帝已权威尽失,威风丧尽。儒家的正统思想统治,在汉末战火兵燹中轰然倒塌。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文化失范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在发生巨变,人们的社会文化行为也超越了儒家思想伦理的规范,纵情任性,独立特行,突出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表现个性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在建安时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裂变。
一、思想观念的变异
建安时期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异,主要表现为各种为儒家所称许的社会、政治、伦理关系已被打破,而此前不为儒家所接受和容忍的思想观念则借助社会无序和文化失范的特殊背景应运而生。譬如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原则之一的嫡长继承,在这一时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嫡长继承是试图使社会演进纳入和平轨道的道德范式,与之相对立的“废长立幼”,则被认为是致乱之源。所以,每当有人试图废长立幼时,就会招致社会舆论的指责和攻击。按照儒家礼教,嫡长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就享有当然的继承权。如果生在帝王之家,那他就是当然的储君或太子,哪怕他是根本扶不上台的阿斗,然而,建安时期这一思想观念被彻底打破了。
废立天子是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事件,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但是,东汉末年君弱臣强,诸侯尾大不掉,权臣常常有废立之意。灵帝死后,何进立少帝刘辩,董卓入京后废少帝而立献帝。董卓专擅朝政,引起大臣不满,诸侯共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袁绍为一己之私,和冀州牧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只是由于刘虞始终不敢接受,这才作罢。废立天子这样的大事,完全凭权臣的个人好恶。只要手中握有兵权,想立谁就立谁,若是有人敢说个不字,格杀勿论。董卓自恃兵权在握,强行废立,先废少帝为弘农王,紧接着又杀了弘农王和何太后,立陈留王为帝。其实,董卓废立的真实目的,是因少帝刘辩是何太后之子,而何太后又是何进的妹妹。有少帝和何太后在,他就难以为所欲为。立陈留王为帝,他就有拥立之功,可以随心所欲。立陈留王为汉献帝之后,董卓迁相国,封?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史家这样记述道:“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由于儒家思想防线的崩溃,这一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相当淡薄,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防全线失守,君臣相凌、父子交恶、夫妇反目、兄弟成仇,已是司空见惯之事。许多在过去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事情,在建安时期却得到了人们的喝彩与欣赏;许多本来属于可否之间的事情,却朝着远离儒家思想道德的方向发展,并受到了肯定和赞扬。最为惊世骇俗的,是曹操的“宁我负人,勿人负我”,和孔融关于儿子与父母关系的一番高论。
曹操和吕伯奢原是老朋友,因得罪董卓而改名换姓从洛阳逃回家乡。途经中牟,路过吕伯奢家。当时吕伯奢不在,他的`五个儿子代父设宴,招待曹操,并留宿在家中。到了夜里,曹操听见有响动,以为吕伯奢的儿子要拿他到县里请赏,就把他们杀了个干干净净。之后,他还振振有辞地说:“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事见《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世说》和孙盛《杂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宁可我辜负了天下所有的人,也不能让天下有一个人辜负了我。这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是利己主义登峰造极的表现,也是曹操这位“乱世奸雄”真实心理的写照。这样一种道德观念,能够纳入到诸子百家哪一家的思想范畴呢?不能。因为,它是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新的思想观念,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变异。
孔融是孔子20世孙,是孔子衣钵的当然传人。可是,十分有意思的是,孔融并不服膺儒家,而是常常以儒家的叛逆者形象出现。他对父母与儿子关系的一番高论,可以看出建安时期的道德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说:“父之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母之与子,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在他看来,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最初的动因,是情欲的表现;而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就好像把一件东西放在瓶子中,放在里面时,二者有一种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一旦把东西倒出来,关系也就不存在了。他把父子关系华丽的外衣剥得一干二净,显露出来的只有赤裸裸的情欲;而儿子孕育在母体,也好比是暂时的寄存。这样一种看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p>
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尤其是在汉献帝都许之后,影响力不是寻常人物所能比的。孔融不仅是孔子的20世孙,而且还是大名士,在当时的文人中很有影响力。他虽然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就被曹操杀害,但曹丕和其后的评论家还是把他归入建安七子之中,已足见他在文士中的影响是多么地强劲。有这样一些富有影响力的人物,持如此离经叛道的思想道德观念,则建安时期道德观念的变异,就不是什么令人奇怪的事情了。'p>
二、文化行为的悖论)bIYq y}R H w aO@8 V{Q7'f {Ge xm 经 济 学论文gwd?a YOz t 8NUy }`ke@%m)Rv
儒家思想道德防线的全面崩溃,使得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行为获得了充分的表现机会,以至于相互悖谬,自相矛盾。如果把同一个人的不同文化行为放在一起来看,人们就会感到很难理解,为其自相矛盾而感到迷惑和茫然。
仍以曹操而论,他曾经主张“恶恶止其身”,主张就事论事,反对株连。但他的一些行为却与他这种主张刚好相反。他的父亲曹嵩去官后还居于谯,后因避董卓之乱暂居琅邪。汉献帝兴平元年(194),据守兖州的曹操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其父及家人到兖州。徐州牧陶谦因初平四年(193)曹操进攻徐州,攻拔十余城,杀戮无数,致使“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而衔恨曹操(《魏书・陶谦传》)。如今有了机会,陶谦遂派遣轻骑兵追杀曹嵩及其家人,将曹嵩及其小儿子曹德等悉数杀死。曹操为报父仇,发兵攻打徐州,许多无辜惨遭杀戮。论文建安时期的文化裂变来自.66WEN.COM免费
曹操之父被杀,是曹操和陶谦个人之间的恩怨,即使要报仇,对象也应仅限于陶谦及其爪牙,而不能迁怒或归罪于老百姓。纵使大动干戈,目标也应十分明确而有限,而不应该把普通老百姓作为发泄怨气的对象。更何况中国自古就有“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古训呢?但是,曹操此时却不这么看。他既不是儒家思想的信徒,自然不会用一种中庸平和的方法来处理这件事情。在他看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必须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然而在另外的事情上,譬如对待起草《为袁绍檄豫州》的陈琳,曹操就是另一种态度,另一种处理。
陈琳原是袁绍手下的文士,袁绍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遂发布檄文,讨伐曹操。陈琳是文章好手,援笔立成,起草了一篇讨伐袁绍的檄文。文章从曹操的祖父骂起,把曹操的祖宗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后来,曹操攻克冀州,占领邺城,俘虏了陈琳。陈琳本以为这一次必死无疑,不料想曹操却很大度,问陈琳:“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魏书・王粲传》)按曹操的意思,你陈琳要骂,尽管骂我曹操好了,但不应把祖宗三代都骂上,这样做不合乎“恶恶止其身”的道理。
如果推己及人,曹操当初为父报仇,杀戮那么多的无辜,又该作何解释呢?曹操自己是否“恶恶止其身”呢?没有。曹操的文化行为,不仅在理论上是一种悖论,而且在事实上也是自相矛盾。
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悖论的人。他喜欢有才干的人,曾一次次地颁布求贤令,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的人才都网罗到他的手下。他公开擢拔那些“有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甚至是“盗嫂受金”之徒,也都可以授予官职。的确,就当时的情形而论,曹操帐下可谓人才济济。但是,对于那些胜于自己的人,他却心怀嫉恨。杨修之死就与这点有很大关系。杨修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曹操的那点心思他揣摩得特别透。《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载杨修的几件事,足见杨修是何等聪明的一个人。曹操要修建丞相府,大门初具规模,曹操让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见了,令人把大门拆掉重建,门口建得小一点,这才趁曹操的意。按杨修的理解,门中一个活字是“阔”,表明曹操是嫌门太大;有人送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尝了尝,就在盖子上写了一个“合”字,然后给众人。人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拿起来就吃了一口,说:“曹公让我们每人吃一口,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原来,“合”字拆开为“人一口”。杨修太聪明了,并且还把这种聪明用到帮曹植争立太子上,用到政治、军事上,超出了应有的范围,这样一来曹操就不能忍受了,找个借口把他杀了。曹操杀孔融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一个公开表示,不论什么样的人,只要有才能都可以用的人,竟然对真正有才能的人下此杀手,其行为岂不是一种悖论吗?
建安时期,类似这样的悖论很多很多。如果深究这些悖论的深层原因,固然可以找出许多条来。但不论怎样,一个时代,如果有那么多有影响的人物的文化行为产生悖论,那么,这个时代的文化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就很值得深思了。
三、价值尺度的失衡
社会的无序,文化的失范,必然造成价值尺度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模糊和文化行为的混乱,使人们在进行社会和道德评价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标准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没有一定的尺度和标准。如果说建安时期道德观念的变异和文化行为的悖论,已经从不同方面说明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的文化评价体系已经失衡的话,那么,价值尺度的失衡则表明这一时期的道德评价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已完全坍塌,人们的社会文化行为因此而失去了统一的评价尺度。
篇4:特别时期医药代表自我保护策略
特别时期医药代表自我保护策略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进行医疗卫生机构的行业整风运动,由于当前药品流通领域鱼龙混杂,使得舆论及相关主管部门对所有药品销售企业和人员加强了监管。为防范危机,顺利推进我们医药代表各方面的销售工作,我现就销售工作面对的内、外部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参考应对措施,请各位给予指正. 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吧。 内部主要有经理,主管,财务。他们的要做好办事处的安全问题和非常时期的员工培训工作。作为领导要避免这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给销售工作造成的影响,我们自己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内部因素来考虑,进一步将强办事处管理,培训员工应对危机的意识、方法。对于学术经理、主管、财务内勤来说,更应该重视危机防范工作,自觉带头推进这项工作,学术经理要尽快把全体代表组织起来学习讨论,使所有人都有防范意识,都能学会防范方法和能力! 办事处的安全工作主要有哪些呢?要制订办事处保密规定,敏感资料处理,电脑管理,药品管理,增品管理,费用管理,财务管理。如:电话不对外,办公地址不对外,不带非办事处人员进入办公室,有陌生人敲门弄不清时不应开门(可说是家庭住宅),建议名片不印产品,办事处不保留任何敏感资料、物品,敏感资料必须销毁处理(不能当普通垃圾处理)经理/财务/主管每周检查一次办事处敏感资料。什么是敏感资料呢?如经销存表,临床费明晰表,各种报表明细,各种申请报告和批件。 电脑管理要做以下工作,办事处电脑一律不得储存各种敏感资料/文件,开机及文件夹/文件应加密码,重要文件用U盘/移动硬盘保存,上远程系统时离人必须关机,远程系统及邮件密码必须随时修改/妥善保管,定期检查/删除敏感资料/过期资料。 办事处不得放置药品,自备货。 费用管理:LC费/开发费使用要在外面使用,一对一支付新开发客户支付,费用一定要慎重不要在信封上标注,统方单及时销毁。 财务管理:财务尽量不在办事处办公 做帐/报销票据/票据管理,财务办公地点/住处不得公开 , 财务自身要注意安全,财务资料不许放在办公室,财务资料定期清理。 员工培训:要让员工有这样的心态:满怀信心,着眼长远,正视现状,积极思考,胆大心细,灵活应对。 可以做伪装训练(去医院打扮得越不像代表越好,可以提病历带),提高观察能力,时刻提高警惕。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与安全的客户打交道,注意东张西望的人注意手拿报纸的人注意跟踪你的`人注意高度关注你的人防止隔墙有耳) 远离陌生人(不要与不认识的人谈你自己的工作,不要与自称为“同行”的陌生人谈工作,不要给不认识的与你无关系的“后辈”谈经验。) 守口如瓶(不要对任何人将公司的行销政策,不要对任何人泄漏公司的商业秘密,不要对任何人谈自己的收入和提成政策,即便要说就说“学术推广方式”/或不知道) 不扎堆:不要和认识的同行在医院扎堆闲聊,否则医院反感,医生反感,暴露目标,被轻易捕捉。 反侦查,防跟踪,防**,防录像 培养内线,建立医院铁关系随时掌握纠风动向 多看报,留意媒体关于纠风的报道,从中规避风险,寻找对策,吸取经验教训 员工培训要强调的是:职业前景及职业信心引导,只要有人就会存在药品营销,目前整风是国家大局的需要,药品营销秩序最终会规范化正常化。 员工招聘培养:严把入门关,重品格,以身作则,公平公正,为员工规划,此时不建议用新人,从行业内找熟悉的人,找行业口碑/品德好的人,认真进行背景调查。 总之,应对整风危机,领导的责任是很重大的。下面谈一谈员工需要做的。篇5:先秦时期诗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鉴赏
先秦时期诗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鉴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择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名称,并沿用至今。《诗经》的来源与编辑,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1.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他们四处采访,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2.周朝有“献诗”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给天子献诗。《诗经》中不少“雅诗”,就是这样汇集一起的。《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后经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乐谱和舞姿失传,只剩下歌词,就成为现在所见到的一部诗集。《诗经》按性质和乐调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它是当时各诸侯国和各地区的乐曲,是相对于周京都而言的地方土乐,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部分是民歌。“雅”指周京都地方王畿之乐的作品,有《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的乐曲,其中《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诗经》中的多不可考,其中民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文人作品除少数篇章偶尔留下的姓名,多数篇什的也不可考知。
《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诗经》反映的主要是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因此在语言和形式上淳朴自然,情由衷发,毫无忸怩矫揉之态。
2.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所谓赋、比、兴,朱熹《诗集传》有较好解释,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现代话说,“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比”就是打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特点;“兴”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诗人触景生情,先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景物,以引起下面的歌词。
3.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所谓复沓,是指一首诗的若干章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定词,反复地咏唱,不仅起着便于记忆和传颂的作用,而且还起着充分抒情的作用,造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但常根据内容和表达感情的需要而灵活多变。
4.丰富的词汇和和谐的韵律。《诗经》的语言用词丰富,表达准确,动词、形容词不仅数量多,而且用得细致、精当。重言叠字、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使声调谐美。
《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1.反剥削、反压迫。《诗经·国风》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那一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人民的不满、怨愤和反抗情绪。如《魏风·伐檀》写一群伐木者边劳动边唱歌,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们作了愤怒斥责,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合理现象:劳动者深受剥削,统治者不劳而获。《魏风·硕鼠》直接痛斥那些剥削者为大老鼠。2.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如《幽风·东山》写一士兵出征很久,役满还乡时想到家园可能已经荒废,心里感到悲哀,但是他仍执著地怀念家乡,深沉感人。《唐风·鸨羽》写没完没了的“王事”迫使人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赡养父母。3.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在《国风》中这类作品占很大比例,有的表现热恋的欢乐,有的表现相思之苦,都显示了古代人民单纯开朗的性格和纯洁质朴的心灵。如《秦风·蒹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男子在清秋季节想念和追寻自己的情侣的情景及内心活动;《邶风·静女》描绘了男女青年对幽期密约的兴奋和不安。4.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如《魏风·十亩之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喜悦之情^〈魏风·无衣》表现了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齐心协力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诗经》为我国两千年来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诗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概括而言,主要有两方面:1.《诗经》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后代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历代进步文人在反对形式主义倾向时,常以恢复“风”、“雅”相号召,实质上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2.《诗经》中的优秀民歌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从中吸取营养,并且常常形成一个时代文学的革新,形成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高潮。魏晋五言诗的发展、唐代诗歌的'繁荣、由诗到词再到曲的文体转变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诗经》中的艺术手法和语言技巧也影响深远,特别是比兴手法,已成为我国诗歌的一种基本表现方法。
楚辞是战国时期产生于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新诗体,其特点是: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富有浓厚的楚国地方特色,内容恢宏,形式自由,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屈原是《楚辞》的创造者,但他的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所继承和借鉴。概括起来,与四个方面有关:1.楚辞的整齐句式和几乎每隔一句用语助词“兮”字的特点,说明它与南方民间歌词有密切关系;2.楚地民间巫歌的祭神内容和歌、舞、乐结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对楚辞体的形成也产生很大影响;3·《诗经》也对楚辞产生一定影响;4.先秦散文宏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繁辞华句和虚词的运用都对楚辞体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1.《离骚》。这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它是屈原再放江南时写的。全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诗人回顾了自己殚精竭虑,一心为国的苦斗历程;后一部分写诗人被逐后对出路的探索,进一步表明自己坚持理想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人创造了一个瑰奇变幻的理想境界,是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典范。2.《九歌》。这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九歌》中的“九”表示多数,并非确数,它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十一篇,其中《国殇》是一篇歌颂楚国卫国将士的英雄气概的作品,诗人饱含激越的感情,通过壮烈的战斗场面描写,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此外,除《礼魂》是送神曲外,其余各篇都是以祭歌的形式写各种神灵,但诗人又赋予这些神灵以人的特征、人的性格,实际上表达的还是人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3.《九章》。《九章》是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等九篇,它多是纪实之辞,真实地记述了诗人在两次流放期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诚笃的爱国思想,优美的情志和纪实之辞相结合,是这组诗歌的主要特色。4.《天问》。这是一首奇特的长诗,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共三百七十四句,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显示了诗人怀疑天命的不肯迷信盲从的态度。5·《招魂》。一般认为这是诗人自己招自己的灵魂,是一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奇文。《招魂》前有序,中间是招魂词,后有“乱辞”。诗人以极殷切、深情的口吻,劝戒魂灵不要到天、地或四方去,认为最好的还是楚国,表达了X十楚国的热爱、Xt祖国乡土眷恋的爱国主义感情。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中吸取营养。
2.在创作方法上,屈原诗篇中大胆的幻想和夸张,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影响。后人以“风”(《诗经》)“骚”(《楚辞》)并提,因为它们分别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源流。
3.在诗歌体上,打破了四言格调,创造了句法参差灵活的新诗体--楚辞,这是诗歌形体上的一次解放。
4.在表现手法上,发展比兴为象征,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对后来许多作家和许多咏史、咏怀、感遇的诗篇有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