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通用8篇)

24 诗经两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篇2:诗经两首课堂实录

       

诗经两首课堂实录诗歌当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的读音,现在我们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这些字词需要我们同学记准记清,我们的语文学习非常关键的就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积累词语。

       师:同学们美妙婉转的声音让老师也跃跃欲试,可以给个机会老师读读么?愿意听老师清读还是配乐读啊?

       生:配乐读。

       (师配乐读诗。学生鼓掌。老师致谢。)

       师:读诗啊,一定要投入,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动。

       师:在我们朗读了文本之后,我们要“知其意”,就是要了解文章讲了什么。咱们来走入诗经的内容之美。昨天同学们自由阅读了诗歌,并根据课下解释初步了解了诗歌大意。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的文章内容。

       生:我解释的是《关雎》。在河中的小洲上,雎鸠鸟在不停的鸣叫,文静而美丽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采,文静而美丽的姑娘日日夜夜不管是醒还是睡我都在追求她。追求她而没有得到,日日夜夜不管是醒还是睡,我都在思念她。思念啊思念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两边地采摘,文静而美丽的姑娘,我弹起鼓瑟而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两边地挑选,文静而美丽的姑娘,我敲起钟鼓使她快乐。

       师:哎呀,请坐请坐。他写的怎么样?

       生:很美。

       师:而且读的也很有情感。

       师:听完他的注解之后,你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或是更好的解释?

       生:我认为“寤寐求之”已经翻译成了“日日夜夜”,就不必再翻译成不管是醒还是睡我都在思念她。

       师:睡着醒着不就是日日夜夜么?

       生:有一点重复。

       师:好的,有见解。

       师:其他的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没有举手)

       师:也就是说,这位同学翻译的还是不错的,是吧?那么还有那位同学愿意为我们翻译一下蒹葭?不过同学们看一下文本,《蒹葭》还是挺长的,再仔细看,你有发现《蒹葭》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么?其实它结构上的特点很鲜明。

       生:有很多的相似。

       师:啊,这位同学说相似,对,看它四句一个章节,分成了---

       生:三个章节。

       师:对,这在诗经当中叫做“重章叠咏”。三个章节有很多相似,读起来朗朗上口,一咏三叹,颇有音乐之美啊!我们这样,请三位同学将三个章节的意思分别呈现。

       生1:河边的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的芦苇上凝结成霜,我那日日夜夜思想之人,就在河岸的对面一方,我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我又顺流而下,寻寻觅觅,那人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师:请坐,真是没有想到,我们同学自己在课下就能把词义诗意疏通到这个程度。非常精彩。3:诗经两首课堂实录

       

诗经两首课堂实录诗歌?

       生:共收录了305篇.

       师:[共收录了311篇,但有六篇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因此是305篇,因此也叫《诗三百》。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成风雅颂。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皆出自“风”,多收录各地歌谣,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造。

       师:大家的预习工作比较充分。诗歌的学习诵读非常重要,美读吟诵会启迪诗心,培养诗语。让我们领会诵读之美。

       (大屏打出读诗指导)诗经属于民歌,是诗歌的最早形式,是古代先民用最自然的,没有修饰的语言把生活唱出来的,呈现四言的特点,因此,我们用最自然的呼吸,最自然的节奏,22拍,即可成诵。

       咱们先在四人小组中选几句自己最喜欢的读读,然后推荐读的最棒的给我们范读。

       (学生小组内诵读诗歌)

       (生举手)

       师:请问你是推荐别人还是自己读?

       生:我自己读。

       师:很勇敢,掌声鼓励一下。

       (生读蒹葭)

       师:咱们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好不好,谁来评价一下?

       生:她读的声音洪亮,咬字清晰,总体来说读得很好。

       师:哦,你评价的这么好,读的也一定很不错,不如你给我们读读另一首吧。我们给她配个乐。

篇4: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采 薇》同步练习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 )(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

       王事不盬(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二、课文揣摩与拓展

       6.《采薇》一共分为六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

       (3)把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关雎》、《蒹葭》都选自于 。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4. ,君子好逑。

       5. ,道阻且长。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5:诗经两首的知识点

       诗经两首的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字词

       1.非我愆.期(拖延)

       2.将.子无怒(愿,请。)

       3.体无咎.言(灾祸)

       4.以我贿.迁(财物)

       5.无与士耽.(沉溺)

       6.自我徂.尔(往)

       7.女也不爽.(过错)

       8.士也罔极.(标准)

       9.靡.室老矣(无,没有。)

       10.言.既遂.矣(言:助词,没有实义。遂:顺心、满足。)

       11.总角之宴.(快乐)

       12.言笑晏晏

       ..(形容欢乐的样子。)

       13.信誓旦旦

       ..(诚恳的样子。)

       14.亦已.焉哉(止,了结。)

       15.不遑启居

       ....(不遑:无暇。启:跪。居:坐。)

       16.靡使归聘.(问)

       17.忧心孔疚

       ..(孔:很。疚:痛苦。)

       18.四牡业业

       ..(高大雄壮的样子)

       19.四牡骙骙

       ..(形容马强壮的样子)

       20.小人所腓.(遮蔽)

       21.今我来思.(语气词,无实义。)

       22.行道迟迟

       ..(缓慢)

       二、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三、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古义:直到。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另提一事。)

       2.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古义:欢聚。今义:酒席。)

       4.不遑启居(古义: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品德高尚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品德卑劣的人。)

       四、一词多义

       1.言

       言既遂矣(句首助词,无实义)

       静言思之(助词,无实义)

       2.以

       秋以为期。(介词,把)

       以望复关(连词,表目的,来)

       3.作

       薇亦作止(动词,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天下之难必作于易。(动词,开始)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动词,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动词,劳动,劳作。)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动词,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4.曰

       曰归曰归。(动词词头,无实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动词,叫做,称作。)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动词,说)

       5.靡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动词,浪费)

       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副词,无,没有。)

       左右皆靡\ 所向披靡。(动词,倒下,后退。)

       6.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动词,思考)

       已行,弗不思也。(动词,思念,挂念。)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名词,心情,情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助词,无实义。)

       《诗经》的读后感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诗经中心思想

       《诗经》最早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25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它既描写了上古时代民族的形成发展,也反映了古老国家的政事兴衰。

篇6: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课堂不是预设的,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讲到“比兴”手法时,因为学生不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小声议论开来。怎样解决突发奇来的问题,我结合投影的图片,形象地阐释了什么是“比兴”,及时解开了学生的茫然。

       整节课我只设计了一张课件,却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这个教学资源。引入课文用了它,分析“关关”用了它,引导形象用了它……每次使用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了“课件”为教学服务的功效。

       整节课学生独立回答虽仅5次,但全班学生参与度很高,在老师“生活化” 语言的引导下,走入文本,探究故事,学习积极性也像诗文内涵一样被慢慢 “泡开”了,诗化的语言充盈着整个课堂。

       虽然本节课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但我课后觉得语文教学也是情感教学,针对现代中学生对爱情的敏感,对诗中的“爱情观”引导可更深入些,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恋爱”问题会更好。另外,《关雎》在《诗经》中的地位及《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介绍也可深入一些,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

篇7: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范例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隰则有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躬自悼矣 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解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 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 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 (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女之耽兮 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 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诗歌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别表达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8:《诗经》两首:氓教案

       《诗经》两首:氓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解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解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