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汉字的古诗(精选9篇)

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汉字的谐音】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常常用汉字的谐音,写出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如宋代流行的歌谣:

       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杀了 ,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歌谣中运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筒”与“ ”音谐,“菜”与“蔡”音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

       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修辞方法为谐音体。从子夜歌起便不断被使用。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首歌描写爱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可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就像理好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丝”与“思”音谐,以“丝”寓“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在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为“离”,以“晴”为“情”等。

       谐音不仅在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篇2: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谐 音 诗: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谐 音 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向阳门3:体现汉字谐音的歇后语

       体现汉字谐音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老奶奶吃稀饭――无耻(齿)下流

       老太婆开了口――一望无涯(牙)

       四两棉花――免谈(弹)

       寺里起火――妙(庙)哉(灾)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篇4:体现汉字谐音的歇后语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老奶奶吃稀饭——无耻(齿)下流

       老太婆开了口——一望无涯(牙)

       四两棉花——免谈(弹)

       寺里起火——妙(庙)哉(灾)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篇5:体现汉字谐音的歇后语

       体现汉字谐音的歇后语

       飞机上放鞭炮--想(响)得高,本章咋们就一起来欣赏体现汉字谐音的歇后语,欢迎大家(≧≦)。

       体现汉字谐音的歇后语

       音类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谁最有权穿这袄?)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网上的“终身寡妇”都有

       些谁?)

       二十五两--半疯(封)

       二三四五--缺衣(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就象网上的“国共”、“

       统独”大战)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对付硝烟诱饵的最好办法)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这牛屎铺里肚子不好

       的'大有人在)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据说这里观庙的多,念经的少?)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这网上需要提倡

       这种打法)

       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这网上不少专业近视小炉匠)

       小姑娘梳头--自便(辫),(这好象是网规的最好注解!)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小碗吃饭--靠天(添)

       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尤其是一些诗作)

       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

篇6:体现思乡的古诗

       体现思乡的古诗

       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乡情结,那对家乡无尽的爱与亲近,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登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篇7:体现汉字特点的谐音对联

       带谐音对联语录

       上联:莲(连)子心中苦

       下联:梨(离)儿腹内酸

       上联: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

       下联: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上联: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

       下联:恨关羽(关羽)不得张飞(张飞)

       上联: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攀哙)

       下联: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上联:因荷而得藕

       下联:有杏不须梅

       上联:孔子生於舟(周)未

       下联: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下联: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 (史可法,洪承畴)

       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幼儿摘柚儿,柚儿完,幼儿玩

       上联:眼珠子,鼻孔子,珠(朱)子还居孔子上

       下联: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上联: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下联;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上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下联;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家伙怎能出题(蹄)

       上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下联; 水流东坡诗(尸)

       上联: 孔子生于舟(周)未

       下联; 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 莲(连)子心中苦

       下联; 梨(离)儿腹内酸

       上联: 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攀哙)

       下联; 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上联: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下联;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不得张飞

       上联: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下联;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上联: 向阳门8: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对联

       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对联大全

       ●对联: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分析:祝允明对某友。“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

       ●对联: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分析:解缙对某友。“舟”谐“周”,“霍光”谐“火光”。

       ●对联: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

       分析:“暑”谐“鼠”,“风”谐“蜂”。

       ●对联:披衣鞋而走,急事急事;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

       分析:兵部尚书夏元吉、给事中周大有戏对。“急事”谐“给事”,“常输”谐“尚书”。

       ●对联:解衣脱冕而行,舍人给事;弃甲曳兵而走,宣抚尚书。

       分析:赵九龄对张焘。“给事”谐“急事”,“尚书”谐“常输”。

       ●对联:黄V无疆;白圭有瑕。

       分析:明代白、黄二都指挥集《诗经》戏对。“V”谐“狗”,“圭”谐“龟”。

       ●对联:七菱八落;十榛九空。

       分析:上联谐“七零八落”,下联谐“十镇九空”。

       ●对联:入门兵部体;出户翰林身。

       分析:澡堂联。“兵部”谐“冰布”,布即置意;“翰林”谐“汗淋”。

       ●对联:君子多乎哉;小人樊须也。

       分析:秦观对苏轼,集四书句。“多乎”谐“多胡”,“樊须”谐“繁须”。

       ●对联: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分析:苏轼对佛印。“河上”谐“和尚”;“诗”谐“尸”。

       ●对联:风吹罗汉摇和尚;雨打金刚淋大人,

       分析:明僧人姚广孝、林御史戏对。“摇”谐“姚”,“淋”谐“林”。

       ●对联: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旁观者审,当局者迷。

       分析:宋汪仲嘉招郡僚宴集,营妓赔酒,有杨小玉及李娘者色艺俱佳,户掾主杨,理掾主理,席间相戏得上联而无对句,后汪与敖麋对局,有沈姓县令旁观,乃得下联。“羊”谐“杨”,“礼”谐“李”指二妓;“审”谐“沈”,指沈县;“迷”谐“麋”,指敖麋。

       ●对联: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分析: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萧条,有书生为题此联,生意渐好。“管”谐“馆”,“罢”谐“吧”。

       ●对联:闵子牵白牛,过王子店;白公骑乌马,赶公冶场。

       分析:某学童集孔门弟子戏对。“闵子牵”谐“闵子骞”,“白牛”谐“[冉]伯牛”,“白公骑”谐“百公琦”,“公冶场”谐“公冶长”。

       ●对联:上海秀才下9: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对联

       2023年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对联

       对联:入门兵部体;出户翰林身。

       分析:澡堂联。“兵部”谐“冰布”,布即置意;“翰林”谐“汗淋”。

       对联:君子多乎哉;小人樊须也。

       分析:秦观对苏轼,集四书句。“多乎”谐“多胡”,“樊须”谐“繁须”。

       对联: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分析:苏轼对佛印。“河上”谐“和尚”;“诗”谐“尸”。

       对联:风吹罗汉摇和尚;雨打金刚淋大人。

       分析:明僧人姚广孝、林御史戏对。“摇”谐“姚”,“淋”谐“林”。

       对联: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旁观者审,当局者迷。

       分析:宋汪仲嘉招郡僚宴集,营妓赔酒,有杨小玉及李娘者色艺俱佳,户掾主杨,理掾主理,席间相戏得上联而无对句,后汪与敖麋对局,有沈姓县令旁观,乃得下联。“羊”谐“杨”,“礼”谐“李”指二妓;“审”谐“沈”,指沈县;“迷”谐“麋”,指敖麋。

       对联: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分析: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萧条,有书生为题此联,生意渐好。“管”谐“馆”,“罢”谐“吧”。

       对联:闵子牵白牛,过王子店;白公骑乌马,赶公冶场。

       分析:某学童集孔门弟子戏对。“闵子牵”谐“闵子骞”,“白牛”谐“[冉]伯牛”,“白公骑”谐“百公琦”,“公冶场”谐“公冶长”。

       对联: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

       分析:明上海知县郑洛书、华亭知县聂豹戏对。“落书”谐“洛书”,“孽报”谐“聂豹”。

       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分析:金圣叹刑前自叹。“莲”谐“怜”;“梨”谐“离”。

       对联:雨打阶前滑利;雷鸣天下同知。

       分析:徐阶戏对某知府。“滑利”谐“猾吏”。

       对联: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分析:祝允明对某友。“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

       对联: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分析:解缙对某友。“舟”谐“周”,“霍光”谐“火光”。

       对联: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

       分析:“暑”谐“鼠”,“风”谐“蜂”。

       对联: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

       分析:兵部尚书夏元吉、给事中周大有戏对。“急事”谐“给事”,“常输”谐“尚书”。

       对联:解衣脱冕而行,舍人给事;弃甲曳兵而走,宣抚尚书。

       分析:赵九龄对张焘。“给事”谐“急事”,“尚书”谐“常输”。

       对联:黄耉无疆;白圭有瑕。

       分析:明代白、黄二都指挥集《诗经》戏对。“耉”谐“狗”,“圭”谐“龟”。

       对联:七菱八落;十榛九空。

       分析:上联谐“七零八落”,下联谐“十镇九空”。

       对联:若非乾上龙尾;定当坎下驴头。

       分析:谐风水先生善于奉承。“坎”谐“砍”。

       对联:孔子生于舟未;光舞起自汉中。

       分析:林大钦对渔翁。“舟末”谐“周末”;“光舞”谐“光武”,刘秀年号。

       对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分析:刘师亮。“税”谐“岁”,“贫”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