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中的经典台词(共7篇)
死亡诗社中的经典台词
1、希望就是半个生命,淡漠就是半个死亡。
2、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3、我们像旅人那样走向目的地;世界就是客栈,死亡就是旅行的终点。
4、嫉妒与爱情同时诞生,但就是爱情死亡之时,嫉妒并不与它共亡。
5、企业的成本水平如果处在全国平均水平,就就是在死亡线上。
6、一切悲剧皆因死亡而结束,一切喜剧皆因婚姻而告终。
7、有人可能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就是他可能生下来就已经死亡。
8、何为生?生就就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
9、没有粮食无非就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就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10、如果说出生就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就是另一场出发?
11、死亡就是造物者为人类安排的一种自然的、需要的、普遍的灾害。
12、如果沒有信念,你無法面對死亡卻不逃離,如果沒有信念,你無法看不到真理卻還不離不棄。
13、死亡也许就是免费的。但它就是用一生换来的。
14、互相尊重自由就是情人们相处的最高艺术,当“失去自由”变成一个人对一份感情的怨叹时。爱情,已经死亡。
15、人生要就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
16、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17、苟活就就是活不下去的初步,所以到后来,他就活不下去了。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
18、在这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税收以外,没有可以肯定的.事。
19、该爱一个人的时候,绝不拖拉。该离开一个人的时候,也很及时。总就是记得对别人提前说谢谢,以及再会。觉得死亡及结束都不可怕,生命随时会得剩下一天。
20、伟人会死亡,但死亡却无法消灭他们的名字。
21、黑暗向光明旅行,但就是盲者却向死亡旅行。
22、酗酒开车就是驶向死亡与坟墓的选择。
23、世界不会流失,因为死亡并不就是一个罅隙。
24、愿望就是半个生命,淡漠就是半个死亡。
25、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就是未曾真正地生活。
26、人不应该恐惧死亡,他应恐惧的就是从来未曾真正地活过。
27、人生就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
28、生命在前进的同时,它就就是在走向死亡。
29、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就是死亡。
30、人生就就是一连串的死亡与复活。
31、死亡对我来说也许可以忍受,可就是眼睁睁等着厄运来临却叫人受不了。
32、失败可以导致胜利,死亡可以导致永生。
33、他被监禁了二十七年了,注定一辈子要尝这种有生命的死亡的滋味。
34、让生命有如夏花之绚烂,死亡有如秋叶之静美。
35、只要我有需要,我就有活下去的理由。满足就就是死亡。
36、安逸就预示这死亡!
37、死亡就是最大的祸害,因为它断绝了希望。
38、天庭的光永明,地上的阴影无常;象铺有彩色玻璃的屋顶,生命以其色泽玷污了永恒的白光,直到死亡踏碎它为止。
39、爱情也跟自然界一样,有枯萎的时候与发芽的时候,但就是决不会死亡。
40、承受痛苦,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41、我们所有最大悲哀就就是嬉戏,原因就是嬉戏最能妨碍我们的思考,而且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死亡。
42、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就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
43、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44、写作,就就是自杀,但不就是通过死亡。
45、要获得伟大的收获,我们就必须生活得好像永远不会走向死亡一样。
46、人所悲伤的并不就是人类的死亡而就是他们的诞生。
47、我曾经受苦过,曾经失望过,曾经体会过“死亡”,于就是我以我在这伟大的世界里为乐。
48、限制产生力量,自由导向死亡。
49、玄虚的学识呵,你也就要暗淡、死亡,在智慧的永恒的太阳面前。
50、死亡使一个伟大的声音沉寂之后,他生前平淡无奇的话,都成了至理名言。
篇2:死亡诗社的台词
死亡诗社的台词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jiaoyu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 反传统的jiaoyu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印象最深的是mr.Keating在3:诗之死亡诗歌
玻璃的夜开始降临
霓虹点缀着月亮
青蛙们放声歌唱
高声尖叫,呐喊
蝴蝶翅膀的沙幔
透过光线遮住紫色的王冠
诗人们已经沉睡
酐声消迹
死亡,躲闪,金灿灿的金币
金币堆砌的世界
死亡的金块重压着脆弱的思想
那圣山上的辉煌
随着野火燃尽
遍地的柴灰随风飘散
落一入汪洋的鱼腹
有人在啜泣,神也在啜泣
而满腹灰烬的鲜鱼
正爬上雅致的餐桌
庆祝自已与诗的葬礼
惠特曼、柏斯、聂鲁达
还有更多的`碎骨已被抛弃
穿着盛装的狗
可以舞蹈的猴子
汽车的华丽与尾气
高昂的明星演唱会,扭动的屁股
教授们的戏说,历史的脚印
糜烂在锅内的肉
袜子编织的鲜花
粉蝶
专门骂人的作家
一纸做的老虎
外星人来临的夜晚
为什么总是夜晚来临
梦中的游荡
猪和羊的宠物
迷失的少女
性的爱情
同性的爱情
性的病
伸向金块的手与眼中的绿光
和权利
指导自由的权利
那忘记在森林里的金鞋
直接穿上了女巫手指
没有人没有人阻止麻木的神经
神经的麻木无药可治
为什么要医治,谁医治,谁能医治?
得先医治好医生
肖申克式的救赎
李杜遗风如高枝之鸟
等待着雄鹰的阅读
而诗仙们的后代啊
那失去了诗魂的后代们
只继承了美酒
而忘却了佳诗
而,诗歌真的可以遗传吗?
那名山大河的激情
诗人们所具有的激情啊
灵感啊
被一张张昂贵的门票挡住
能买进门内的
又怎知诗的激情
那可是诗的激情啊!
冷漠失落了幽灵
一只鸟儿带着一千只一万只鸟儿
在尘埃中坠落
收藏进标本
等待另一次晨光的开启或永恒
陵寝的杂技在空尸上跳跃
旋转的翅膀开始清晰
潜入水中的太阳正在燃烧
栖居的化石将要融化
裂缝中的雾霭溢出散播
疾驰
在风铃的国度散去
喃喃之声越来越远
消逝于一个外空的国度
街头的一条狗与诗同时死亡
有人在为狗激动,忧伤
还惊动了法官的惊堂木
篇4:诗之死亡诗歌
无人感觉,一如坍塌的蚁穴
这没什么奇怪,除非自己奇怪
诗上不了餐桌,除非你什么都吃
诗的国度的仙子们
那些美与幻的仙子们
那些骄傲的忘乎所以的仙子们
终于死亡,我为其发出讣告
告知一种曾经的荣耀
那王冠再次易主
是诗人自己先死
然后才死了诗
篇5:艾妮诗之恋台词
艾妮诗之恋台词
6:赛诗会主持人台词
赛诗会主持人台词
1从故至今,不知出现了多少富有才气的诗人,唐代被称为诗人胜出的年代,如:李白,杜甫~~~~都是古今中外有名的诗人。现在在我们班将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请大家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才能。
2.翻开浩瀚的中国诗海,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位圣人:他徘徊在出世于入世的两难之间,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能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当奸人算计他时,他却抱着酒杯山中痛饮,有着“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般豁达人生观,他就是李白。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个“古来圣贤皆寂寞”的中国伟大诗人:李白!
3.主持人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主持人B:“此诗--大气磅礴,气势宏大。形容得真好!” 主持人A:“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主持人B:“比喻巧妙!”
主持人A:“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主持人B:“气魄非凡,天真浪漫!某某,真看不出来啊,原来你还是诗中圣手!”
主持人A:“哎呀!您太过奖了,我多么希望这些诗是我作出来的。”
主持人B:“哦?原来不是你作的,那这是谁呀?” 主持人A:“他就是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同志。”
主持人B:“诗仙李白,我听过。他可是家喻户晓的伟大诗人,呃!只是鄙人知识浅陋,对李大诗仙的诗作拜读很少,某某,能多给我再介绍一些吗?也好使我振聋发聩,增加点儿知识。”
主持人A:“其实刚才是我班门弄斧了,我对诗仙的大作也仅限管中窥豹,不如我们有请赛诗会的才子才女们给我们来几段,振一下聋,发一下聩吧。” 主持人A、B:“掌声有请!——”
篇7:李贺“鬼诗”死亡美学的集体无意识
李贺“鬼诗”死亡美学的集体无意识
李贺命运多舛,体弱多病,决定了他比一般人更早地思考生与死命题。
鬼信仰是一个有世界性特征的文化现象,留下了原始先民们对生与死哲学思考的印记。作为一个独特的“以鬼入诗”的诗人,李贺自唐代以来,即颇受关注。宋祁谓其人“鬼才”,张碧称其用词“奇峭”,严羽言其诗风“瑰诡”,叶燮在《原诗》中也提到“李贺鬼才一,其造语入险,正如苍颉造字,可使鬼夜哭”。因而,诗坛有云:“李白仙才,李长吉鬼才。”如果说李白以“仙”触摸生命制高点,李贺则以“鬼”窥探生命原始,体现生与死的生命意识。
,仙道共十五篇,鬼怪凡二十七篇,但李贺却以“诗鬼”著称,一则因前人中只有屈子将鬼魂写入楚辞,而诗史上无人大量地以鬼入诗,以精怪入诗,描写鬼蜮;二则为其鬼诗用词“奇峭”,诗风“瑰诡”,独有魅力,更得李贺思想之精髓。
鬼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华夏民族深层意识中,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说:“在中国人那里,巩固确立了这样一种信仰、学说、公理,即似乎死人鬼魂与活人保持着最密切的接触,其密切程度差不多跟活人彼此接触一样。”在中国民俗文化中,鬼道比仙界更接近人们的死亡情结。中华文化中固然存有神仙之说,开天之神有女娲,盘古,此外有酒神、太阳神,为太阳神赶车的羲和等;“南朝四百八十寺”,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盛传,天神与仙道融合,体系逐渐完善。然而鬼文化却植根于民族繁衍之初,而且从情感接受的角度来看,鬼文化于中国人更根深蒂固。神不可接近,处于九重天之上,开天辟地,掌管四季,轮转日夜,为宇宙主宰;仙即通过地府的审查,生前无害于人间,才允许到天上的人;而何为鬼?《说文》说:“人所归为鬼。”《礼·祭仪》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落叶归根,更符合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鬼信仰“早已融入到中华文化的大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阴间鬼蜮才是生命终结时的寄托与归宿!
李贺诗中,充斥大量“人间与鬼蜮”结构模式,是李贺生命意识所偏向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仙界与人间。相反,“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苦昼短》),仙界在李贺诗中不断遭否定。中唐不同盛唐,中唐李贺也不同于盛唐李白,两个时代相邻,但是人的生命意识已有很大转变。盛唐是一个民族鼎盛时期,代表一个民族的青春时代,李白则如这个时代的“代言人”,他不如李贺一样多病态,却有时代力量支撑他向往无忧无虑的仙界,那是一个生命处于旺盛状态的时期,李白难以比李贺更能体会到死亡的来临。可以说,李贺比李白更接近生命的原始状态。在生命尽头,魂魄归宿问题便指向了他内心的鬼蜮。即使他欲憧憬仙界,但是他为他自己创造,或者说再现了另一个世界——祖先意识中的世界,而且,他不自觉地赋予这个世界以美感。李贺在生命消逝之际,触碰到生与死的命题,其无意识地倾向于鬼蜮,生命的归宿就是鬼蜮了。
“伟大的诗歌总是从人类生活中汲取力量,假如我们认为它源于个人因素,我们就是完全不懂它的意义。”正如社会历史批评学家所说,内心的恐惧使李贺诗营造了种种鬼魅恐怖的意境,人生在世的各种遭遇也促成其诗歌的凄恻,然而我们仅仅从诗人的现实层面探讨他的鬼蜮意识是不够的。诗人的创作动力不应该仅仅被定义为对现实不满,因为,对现实不满,诗人大可憧憬仙界,但他却更呕心沥血地写鬼蜮,何故?正因为鬼蜮的死亡情结、民族的原始意识成为他创作的原动力!而现实种种遭遇和“时不我待”的恐惧把死亡意识带给他,从而使民族祖先的思想痕迹,心灵碎片逐渐进入其无意识领域,“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神弦》),“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长平箭头歌》),鬼文化开始显现。
第二节 “生与死”的原型里的人类集体无意识
李贺多病态,且在生之时又处处受挤迫,可以说,与盛唐骚客相比,甚至与同时代的中唐文人相较,他几乎是离死亡最近的诗人,也因此,他得以更深地叩问死亡之门。
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对李贺涉“鬼”诗风持批评态度,谓“李长吉锦囊句,非不奇也,而牛鬼蛇神太甚,所谓施诸廊庙则骇矣”,指出诗歌过多写鬼蜮及乱舞群魔,使人心悸恐惧。笔者认为,描写鬼蜮和魔怪意象正是诗人生命意识的体现。
“生与死”本就是作为矛盾共同体而存在,“生与死”命题早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原型”。“原型”是荣格从原始意象中总结出来的“模式”“结构”。生命孕育之初,形式简单,生命力脆弱,生存与死亡的距离本不遥远,这使人类思考生的同时难以回避死亡。原始先民就没有避讳死亡命题,而是将生与死作为一对矛盾的存在,已作浅层的探图。死亡本不是一个高深而恐怖的命题,对生与死的执着探索,共同构成人类的生命意识。
幽怨鬼魂既是写死亡,又是第一章所言,以鬼魂哀怨彰显对生的执着,乱舞群魔也是诗人对死亡命题的'大胆靠近,所以,李贺作“鬼诗”,其实如一般人在对生追求的同时,对死的关照与靠近,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得以显现。
生命迅速枯萎总会使人思考死亡,如人至老年更接近死亡,因而更容易体会死亡的本质一样。“生而死矣……生死非贺所欣戚”,对于李贺,生与死不过是生命的两种形态,而诗人的人生有一种“事生不如事死”的悲剧性。
天迷迷,地密密。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公无出门》)
人间已容不下高洁生命,颜回、鲍焦之死不因元气已尽,也不因天公不容,而恰是上天怜悯,才不愿他们在人间受罪。于此,确实有李贺对现实黑暗的控诉,但这也是他对“死之将近”的感受:他不畏惧死亡。
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感讽五首〈其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
夜风不知又崔老多少人,月午南山尽是白晓,以前死去的人点着如漆鬼火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只是这新生命不诞生于人间,而是落入鬼蜮;“鬼”常让人想起黑暗,灯常使人想起光明,然而,二者结合起来,却是光明与黑暗的结合,《感讽五首〈其二〉》营造了幽森意境,磷火点照在松枝之间,昭示着生命的末途,谁说这不是一种死亡美学呢?
对于李贺而言,体弱多病让他极恐惧死亡到来,笔下的鬼蜮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阴冷,恐怖。笔者认为,人类的恐惧来源于未知,随着人类的发展,生死之间,唯有生可见,我们能清晰探讨,因为可见,因为清晰,所以不恐惧;因为可知,所以不逃避。这也是人们在世之时,无论欢乐或痛苦,往往执着求生的最基本的原因,也是人们“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话题作回避之态最有力的原因。然而,李贺已在死亡的边缘,他何需恐惧呢?时不待我的感觉已让他潜意识里深切体会到,死亡与生存相伴而行,生与死真正地是生命的两种状态,所以李贺无意识地既恐惧着死,贪恋着生,但同时又无可控制,几近不可思议地向死亡靠近,从而创作独特的死亡美学,把死亡与美感相联系,使得死亡命题在他的诗中由凄凉诡谲渐趋美丽温情,这种死亡美学是他生命意识中,对生与死同样淡然的潜意识的自然流露,这是对原始生命意识的执着,正与人类的原始意识遥遥呼应。
李贺通过对生与死的观照,窥探生命原始,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真正地成为一股涌流,一种动力,支撑着他“鬼诗”的创作,死亡美学的构建。死亡美学之所以成为美学,不因其使人恐惧,而因这种种意象、模式中,昭示着人类对生命意识的思考。杜牧评价李贺诗,曰:“牛鬼蛇神,不足为怪诞虚幻也。”李贺“鬼诗”并不仅以幽怨鬼魂、恐怖狞厉意象引起恐慌,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一个可驰骋的想象空间,在“人间与鬼蜮”“生与死”的图式中,构成了其诗歌的张力,让我们得以搜图我们的生命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