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中秋节古诗(共11篇)

二年级中秋节的古诗

       1、《中秋登楼望月》宋代: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翻译:

       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为他修治,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2、《中秋月二首・其二》唐代: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翻译: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3、《中秋》唐代: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翻译:

       闲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声吟唱,总觉得心里空虚郁闷、心里惴惴不安。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4、《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翻译: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5、《阳关曲・中秋月》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翻译: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篇2:小学二年级古诗

       关于小学二年级古诗大全

       《赠刘景文》 :苏轼(宋代诗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杜牧(唐代诗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贺知章(唐代诗人)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 :李白(唐代诗人)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小学二年级古诗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古诗两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wèilái zhuīɡǎn fàndiàn ɡānkū xúshān ránshāo

       ( )( )( )( )( )( )

       ɡuānɡrónɡ càihuā zhùsù

       ( )( )( )

       二、默写古诗。

       1、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宿新市徐公店(_____·___________)

       篱落疏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 季景色的。

       2、《草》是 朝大诗人 写的,诗中“ , 。”句最为有名,它描写了草顽强的生命力。诗中还有一对反义词,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 种景物,分别是 。诗中最有意思的一句是 , 。

       三、实践活动

       1、实地看看篱落的样子。

       2、追逐蝴蝶。

篇4:小学二年级古诗

       山行·山行分曙色

       :戴叔伦 朝代:唐代

       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

       《山行》译文及解释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解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山行》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5:小学二年级古诗

       学习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感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6:小学二年级古诗

       教学目标

       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7:小学二年级古诗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8:小学二年级古诗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9:小学二年级古诗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⒊背诵古诗。

       ⒋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论与李白之间的情意,体会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古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你知道李白的诗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板书课题:《赠汪伦》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⒋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⒌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很深厚,请你读给同学听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体会一下当时的心情。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赠汪将欲踏潭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唐代诗人“孟郊”他写了一首古诗《游子吟》诗人选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面。不仅写出了母亲为讲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景,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母爱的伟大。

       特别是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诗,去感受其中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4、谁能说说最后一句的含义?

       5、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吟郊慈临寸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

       ⒈认读会认字。

       ⒉指名背诵古诗。

       二、学习会写字。

       ⒈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乘将踏桃游郊线寸

       ⒉指名说词,看谁说的多。

       ⒊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认为怎样写才好看。

       ⒋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

       ⒌有哪些字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⒍教师范写。

       ⒎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把学过的古诗背诵给家里人听。

0:小学二年级古诗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产生共鸣,理解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1:小学中秋节古诗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朝代:唐朝|: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