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虎丘记》诗词翻译及鉴赏(精选9篇)

袁宏道《虎丘记》诗词翻译及鉴赏

       袁宏道《虎丘记》诗词翻译及鉴赏

       《虎丘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本文记述了中秋夜苏州人游虎丘的盛况。最精彩的是有关唱歌的场面。从开始“唱者千百”到最后“壮士听而下泪”,层层深入,情景交融,把读者引入到一个若有所失,但更有所得、充满了艺术美的境界里。虎丘:又名海涌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北阖门外,距城约3公里半。丘高仅30余米,占地也不过200余亩,远望只是平地中的一个小丘,但走近其旁,则觉气势雄伟,仿佛置身于绝岩纵壑之间。春秋晚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相传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丘上名胜古迹很多,现为誉满海内外的游览区。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①万历二十三年(1595)曾任吴县令,期间,六次游览虎丘。万历二十四年,解职离吴前,留连虎丘胜景,写下这篇描写吴中民俗的散文。虎丘,苏州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有虎来踞其上,故名。

       ②蔀(pǒu 部)屋:草席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这里指贫民。

       ③云:像云一样。

       ④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

       ⑤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⑥竹肉:这里指箫管和歌喉。《晋书·孟嘉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⑦千顷云:山名,在虎丘山上。

       ⑧江进之:江盈科,字进之,桃源(今湖南桃源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四川提学副使,时任长洲县令。着有《雪涛阁集》。

       ⑨韦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

       虎丘离城约七八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

       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上至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下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边,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

       刚开始安设筵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批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曲,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

       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剑泉深得无法测量,陡峭的岩石如斧削一般。千顷云因为有天池等山作为几案,山峰峡谷,争奇斗秀,是请客饮酒的好地方。但是过了中午便阳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阁也不错,晚上林中的景色尤为迷人。朝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没有遮拦,仅仅远远望见虞山,如小小的黑点。堂荒芜已经很久了,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办法,想在里面供奉韦应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山川的兴旺和荒废,确实有它的运数啊!

       在吴县作了两年官,登虎丘山六次。最后一次和江进之、方子公一起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唱歌的人听说县令到来,都躲避开了。我因此对进之说:“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这石上听歌的,有月亮为证!”现在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职客居吴县,虎丘的月亮不知道还记得我的话吗。

       本文首句交代虎丘名胜的方位“去城可七八里”,诚然为一般记游散文所交代的文字,但为下文埋设了意脉。尽管“其山无高岩邃壑”,却因其“近城”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这样,就确定了他的审美重心,不在林泉岩壑,而在游人旅客,以及他们纵游虎丘的情景图画。“箫鼓楼船,无日无之”,以“无……无……”的双重否定更见其肯定之意的句式,强调了日日如此、月月如此的频率和密度。“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在上文的意绪上递进了一层,突出了“月”“花”“雪”这三个时节对于游人的诱惑力量。所用“无日无之”“纷错如织”还是概括性较强的语言,所给予读者的是总体印象,而细致具体的描述则在后面进行,留下审美空间。

篇2:袁宏道《虎丘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袁宏道《虎丘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虎丘记

       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冠士女,下迨蔀屋 迨:到、至B.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属:连缀

       C.每度一字,几尽一刻 度:吐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吏:做官

       答案:B(属:跟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山无高岩邃壑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竞以歌喉相斗秦亦不以城予赵

       C.一人缓拍而歌吾尝终日而思矣 D.则箫板亦不复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C(A.3:袁宏道《虎丘记》的原文及译文

       袁宏道《虎丘记》的原文及译文

       布席之初,呕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③,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亦兴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解释:①万历二十三年(1595)曾任吴县令,期间六次游览虎丘。万历二十四年,解职离吴前,留连虎丘胜景,写下这篇描写吴中民俗的散文。虎丘,苏州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有虎来踞其上,故名。

       ②蔀(bù部)屋:草席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这里指贫民。

       ③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译文:

       虎丘离城约六七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季节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以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中间,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

       刚开始陈设席位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队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嘹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剑泉深得无法测量,陡峭的岩石如斧削一般。千顷云因为有天池等山作为几案,山峰峡谷,争奇斗秀,是请客饮酒的好地方。但是过了中午便阳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阁也不错,晚上林中的景色尤为迷人。朝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没有遮拦,仅仅远远望见虞山,如小小的黑点。堂荒芜已经很久了,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办法,想在里面供奉韦应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山川的兴旺和荒废,确实有它的运数啊!

       在吴县作了两年官,登虎丘山六次。最后一次和江进之、方子公一起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唱歌的人听说县令到来,都躲避开了。我因此对进之说:“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这石上听歌的,有月亮为证!”现在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职,客居吴县,虎丘的月亮不知道还记得我的话吗?

篇4:袁宏道《华山别记》原文及翻译

       少时,偕中弟①读书长安之杜庄,伯修②出王安道《华山记》相示,三人起舞松影下,念何日当作三峰③客?无何,家君同侍御龚公惟长从蒲坂回,云登华至青柯坪,险不可止,逾此则昌黎投书处④。余私语中弟,近日于鳞诸公,皆造其幽,彼独非趾臂乎?然心知望崖者十九矣。余既登天目,与陶周望商略山水胜处。周望曰:“闻三峰最胜,此生那得至?”后余从家君游嵾上⑤,有数衲自华来,道其险甚具。指余体曰:“如公决不可登。”余愤其言,然不能夺。

       今年以典试入秦,见人辄问三峰险处。而登者绝少,唯汪右辖以虚、曹司理远生、杨长安修龄,曾一至其颠。然面矜而口呿,似未尝以造极见许也。余至华阴,与朱武选⑥非二约,索犯死一往。既宿青柯坪,导者引至千尺?,见细枝柴其上,顶如覆铛,天际一隙,不觉心怖。因思少年学骑马,有教余攀鬣蹙镫⑦者,心益怯,后有善驰者谓余曰:“子意在马先,常恨霜蹄之不速,则驰聚如意矣。”余大悟,试之良验。今之教余拾级勿下视者,皆助余怯者也。余手有繘⑧,足有衔⑨,何虞?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慕其崄⑩耳。若平莫如地上矣,安所用之?扪级而登,唯恐崄之不至,或坐或立,与非二道山中旧事,若都不经意者。顷之越绝崖,逾沟,度苍龙岭,岭尽至峰足,地稍平衍。余意倦,百步一休,从者相谓:“何前捷而后涩也?”余曰:“蹈危者以气,善一而怖十,绝在险也;怖一而喜十,绝在奇也。吾忘吾足矣,去危即夷,以力相角,此舆卒之长,何有于我哉?”下舂乃跻南峰之颠,与非二席峰头待月。

       是日也,天无纤翳,青崖红树,夕阳佳月,各毕其能,以娱游客。夜深就枕,月光荡隙如雪,余彷徨不能寐,呼同游樗道人复与至颠。松影扫石,余意忽动,念吾伯修下世已十年,而惟长亦逝,前日苏潜夫书来,道周望亦物故。山侣几何人,何见夺之速也?樗道人识余意,乃朗诵《金刚》六如偈,余亦倚松和之。

       (选自《袁中郎随笔》)

       解释:

       ①中弟:袁中道,袁宏道的弟弟。

       ②伯修:袁宗道,袁宏道的哥哥。

       ③三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

       ④昌黎投书处:韩愈被贬谪到潮州,途经华阴,竟然上了华山。当他返至苍龙岭时,竟畏险大哭,写了一封书信,投到岭旁谷中,欲和家人诀别。后被华阴县令知悉,连忙用锦被把韩愈包裹起来,用绳索缒到岭下。如今龙口逸神崖留有“韩退之投书处”胜迹。

       ⑤嵾上:武当山。

       ⑥朱武选:即朱非二,袁宏道之友。

       ⑦攀鬣蹙镫:抓紧马颈上的毛,收紧马镫。

       ⑧繘:绳索。

       ⑨衔:这里指台阶。

       ⑩ 崄:同“险”.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和弟弟袁中道一道在长安读书,到杜庄去,哥哥袁伯修(袁宗道)拿出王安道的《华山记》给我们看,兄弟三人在松影下激动得手舞足蹈,想着哪一天能成为登上华山三山峰的人。没过多久,父亲和同僚龚惟长从蒲坂回来,说起登华山到青柯坪,(那里)险峻异常,过了青柯坪就是韩愈写遗书的地方。我私底下对弟弟说,近日于鳞诸位人士,都能到华山的幽深之处,他们难道不是靠自己的脚和手吗?但我心里也知道望着陡立的山边(不敢攀登)的人十人中有九人。我登上天目山后,和陶周望谈论(天下)山水优美之处。周望说:“听说华山的三峰山风景最为优美,这辈子哪里能够到达那个地方?”后来我跟着父亲游览武当山,有几个从华山来的.和尚,非常详细地说到华山的险峻。他们指着我的身体说:“像你这样的人一定不能登上华山。”我对他们的话不满,但(他们的话)却不能改变我(登华山)的心意。

       今年因为主持考试之事到陕西去,遇见人就询问三山峰险峻之处(的情况)。攀登三山峰的人很少,只有汪以虚、曹远生、杨修龄曾有一次到达峰顶。然而(他们)脸色拘谨、口唇张开(神情紧张),好像未曾因到顶点而被称许。我到了华阴县,与朱非二事先说定,得冒死前去一趟。在青柯坪过夜后,向导带领我们到了千尺,(抬头)看见细细的枝条覆盖在千尺天井上,天井犹如覆盖的锅,天只剩下一条缝,不觉心中恐怖。于是(我)想到年轻时学骑马,有人教我抓住马颈上的毛,收紧马镫,我心里就更加害怕。有擅长骑马的人告诉我:“你意念要在马之前,总是嫌马蹄跑得不够快,那你就可以疾驰如意了。”后来我恍然大悟,试着这样做,非常灵验。现在教我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往上攀登不要朝下看的话,都是在助长我的胆怯。我手里握着绳索,脚上踩着台阶,有什么好忧虑的?我三十年放在心里而无法忘怀的,就是仰慕华山的险峻。如果平坦宽阔就如在大地上一样,哪里用得着如此?(这样想之后)我就摸着台阶往上登,唯恐险峻的地方到不了,有时坐着,有时站着,和朱非二聊着华山中的旧闻,好像都很随意似的。不一会儿(我们)就越过绝崖,越过沟壑,翻苍龙岭,翻过苍龙岭后就到了三山峰峰脚,地稍稍平坦。我精神有些疲倦,走百步就歇一下,跟随的人就对我说道:“为什么之前走得很快而后来就慢下来了?”我说:“我登上高陡的地方凭借的是勇气,喜欢一鼓作气而惧怕多次停留,只是在于它很险;担心一下子走过而喜欢多次停留,只在于它景色奇特。我已经忘记了我的脚了,离开了高处到平地,还用力较量的,这是驾车的役夫所擅长的,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呢?”日落时才(我们)登上南峰之巅,与朱非二在峰头等待月亮升起。

       这一天,天空没有一丝云,青色的山崖和红色的树木,夕阳和佳月,各自都使出他们的能耐,来使游客快乐。夜深躺到床上,(看到)月光在缝隙中晃动犹如白雪,我(起身)走来走去无法入眠,叫上同游的樗道人又到华山之颠。松树的影子(随风)扫着石头,我心里忽有所动,想到哥哥袁伯修已经去世十年,而惟长也已经故去,前些日子苏潜夫来信,说周望也去世了,那些喜爱华山的朋友与亲人,为什么这么快就被夺走生命呢?樗道人明白我的想法,就朗诵《金刚》六如偈,我也靠着松树与他唱和起来。

篇5:虎丘记 袁宏道[明] 于慧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 袁宏道[明] 于慧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的规律

       分析对虎丘中秋月夜的描写,体会他不为官的心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

       重点学习中秋游人如织和月夜斗歌的场面。

       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教读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浅近,课前注重预习,熟读课文。

       2、教学中可采用美读的方法,体会文中写景的妙处。与《赤壁赋》对比阅读,注意能力的迁移。

       课前准备

       1、正音:高岩邃(sui)壑(he)   倾城阖(he)户   下迨(dai)  靓(jing)妆丽服   重(chong )茵累席   交衢(qu )   栉(zhi)比如鳞    雷辊(gun)   相角(jue)     妍(yan)媸(chi)自别   瓦釜(fu)  荇(xing)藻   属(zhu)而和者    不知尚识(zhi )余言否耶

       2、晨读课文

       游记《赤壁赋》,至今那“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诉如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动人描写还萦绕于耳。如果说那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写的是二三人雅士的月夜之游,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虎丘记》写的则是多次游览虎丘叠加在一起的印象以及全城人在虎丘赏月的盛况。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作品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字中郎,号石公。

       湖北公安人。曾任吴县知县,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其散文风格清新流丽,秀逸活泼。文章状物绘景,写其动静声色,细腻传神,情致盎然。著有《袁中郎全集》。

       2、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的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他们主张文学作品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散文创作方面崇尚富于性情的小品文。《虎丘记》就很好地体现了公安派文学家的创作主张。

       3、《虎丘记》是袁宏道的代表作。袁宏道任吴县令,曾多次游览虎丘,两年后辞官,故地重游。虎丘,山名,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曾有白虎蹲踞在他的坟上,故称虎丘。有“吴中6:《袁宏道文漪堂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袁宏道文漪堂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余既僦居东直房,洁其厅右小室读书,而以徐文长所书“文漪堂”三字匾其上。或曰:“会稽,水乡也,今京师嚣尘张天,白日茫昧,而此堂中无尺波一沼之积,何取于涟漪而目之?”居士笑曰:“是未既水之实者也。夫天下之物,莫文于水,突然而趋,忽然而折,天回云昏,顷刻不知其几千里。细则为罗觳,旋则为虎眼,注则为天绅①,立则为岳玉;喷而为雾,吸而为风,怒而为霆;疾徐舒蹙,奔跃万状。故天下之至奇至变者,水也。夫余水国人也。少焉习于水,犹水之也。已而涉洞庭,渡淮海,绝震泽,放舟严滩,探奇五泄,极江海之奇观,尽大小之变态,而后见天下之水,无非文者。既官京师,闭门构思,胸中浩浩,若有所触。前日所见澎湃之势,渊洄沦涟之象,忽然现前。然后取迁、固、甫、白、愈、修、洵、轼诸公之编而读之,而水之变怪,无不毕陈于前者。或束而为峡,或回而为澜,或鸣而为泉,或放而为海,或狂而为瀑,或汇而为泽,蜿蜒曲折,无之非水。故余所见之文,皆水也。今夫山高低秀冶,非不文也,而高者不能为卑,顽者不能为媚,是为死物。水则不然。故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者也。夫余之堂中,所见无非水者。江海日交于睫前,而子不知,子则陋矣,余堂何病焉?”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②。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③。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wán)之盛⑤,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由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②为春为月:意为是春天月夜。③夕岚:傍晚山里的雾气④石篑:即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明万历年进士,袁宏道的朋友,公安派作家。⑤罗纨之盛:罗纨,这里是指穿罗纨制作的衣服的人。⑥夕春(chōng):夕阳(1)勒:制约、控束。(2)石篑:即陶望龄,明代公安派作家。(3)傅金吾:姓傅的宫廷宿卫,明代禁军中有金吾卫。(4)张功甫:南宋将领张峻的孙子,玉照堂是其园林,有名贵梅花四寻址。(5)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6)粉汗为雨: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7)艳冶:艳丽妖冶。(8)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