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雨》的诗意解渎论文(共12篇)
《梧桐雨》的诗意解渎论文
文 梁 蓓
作为元曲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的,王国维称“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笔者认为,《梧桐雨》一曲有着醇厚的诗意诗味。
一、内涵丰富的意象
《梧桐雨》中“霓裳”和“梧桐”在剧中经常出现,是剧中的核心意象。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作品的主题、结构乃至情感的表达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梧桐雨》,完全理解为出自白居易的诗句是不妥当的。“梧桐”意象在这部戏剧中是有着独特的意味的。
梧桐树在剧中为李杨爱情的见证。2:诗意地解“宇”
诗意地解“宇”
我名字中一个与众不同的字,宇,古往今来被多少文人雅史提及,宇,无穷无尽,宇,多么充满气派,多么充满诗意啊!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宇,可喻房屋,屋宇。在那温馨和谐的屋子里充满着欢声笑语,人们在里载歌载舞,屋子像燃烧着和谐的火焰那般温暖。那是人们心灵的`栖息所,休养处,让疲劳的心得到慰藉。同时,更可代表幸福美满的家庭,希望我们可以和睦相处,合家欢乐。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宇,琼楼玉宇,形容月中宫殿华丽精美。多少人盼望这个人间仙境,诗人苏轼曾
幻想至这个圆月上繁丽夺目的玉宇琼搂,但却因高处不胜寒。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
又有多少精美的玉宇琼楼啊!一座座匠心独运,惟妙惟肖,在繁华的街道想一道截然
不同的风景,尤其赏心悦目。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
宇,代表宇宙。天地之内的统称,包括上下四方,古往今来。宇宙,无边无际,永无边界。“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方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人们对宇宙充满好奇,宇宙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体。爸爸妈妈愿我心胸广阔,能像宇宙般“有容乃大”;愿我的能学识渊博,像宇宙般无穷无尽;愿我能像宇宙一样,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篇3:企业文化一字解论文
企业文化一字解论文
古有云:“魂之所系,所向披靡;魂之不存,一溃千里”。企业之魂立于文化,魂强则企业强,魂衰则企业衰。商海潮涌,吾中华之商业健儿苦求企业铸魂之道已多载,诸多迷茫或无计可施。余之不才,试以一字解同胞之惑,以求中华企业繁茂于国、举盛于世。
欲解企业文化之惑,必先解其为之何物。企业文化之定义,网络、词典等有诸多解释,商贾学者亦见仁见智,各有新解。然,企业文化纵有千解万释,亦必现于行,众人行之则为文化,众人不行则为口号。企业文化,无外行于众人之自觉,众人若是行不自觉,谈文论化徒有其表、空乏其意。有语如是:“一人之习曰性格,百人之习曰风气,千人之习曰文化”。是以,企业文化乃众人之习性,众人若无此习性必不成文化。然,知之不易,为之甚难。虽解企业文化之意,若是铸魂强业,当另作它解。
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其意有二:一为众人同心方可成事,二为欲取焰火当先有柴。焰以柴为本,无柴既无焰。火焰恰如吾等所论之企业文化,能现于色、强于热,却不可擒、不可存。然,生焰以柴为本,铸魂当以何为本?欲得本解不难,难于诸君行离于中华文化甚远。
铸魂之本为何物?吾中华之古贤早已作解,其意甚易。前文有论:企业文化乃众人之习性。众人之习性者,俗也。成语有曰:“约定俗成”,又云:“法立于上则俗成一下”。故,企业之文化,一“俗”字可解;铸魂之本,一“法”字可解。是以,《论权者谋》有云:“法者,天下之仪,政之至也,魂之系也”。欲立文化铸商魂,当以法为本。诸君如思:“孝”字何当九州文化?其因如是:古之十恶不赦4:论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论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5:理性探索诗意栖居论文
理性探索诗意栖居论文
许多批评家在谈到肖舜之的绘画创作时,都无法否认他是一名非常勤勉的画家,同时对中国水墨艺术的线条与空间具有强烈的探知力和表现力。这种探知力驱使他在画面上反复琢磨线条的笔墨意味和空间的构成问题,而他往往将笔墨与构成有机地连接在气韵相生的画面中。肖舜之的画总是存在着一种中国传统技法的虚实墨性,他将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观与脑海中理性的抽象语言结合到一起,把日常生活见到的事物与中国传统意境融合在一块,使现实与理想不再对立,并得以巧妙地转换,形成自身独立思维下的图式面貌。目前,在他的创作中,既有抱石皴勾、淡墨罩染的南方丛林,还有干笔勾勒、色墨渲染的北方山水,这种兼具意象性和表现性的绘画表达形式,建立起肖舜之自由潇洒、恣肆有度的笔墨趣味,越来越体现出他“形而上”的理性思考和审美选择,致使他在画坛上具有了一定的当代影响力。
笔墨技巧的凝炼
1991年的秋天,肖舜之结束了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进修回到桂林,为期一年的学习使他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维有了极大的转变和拓展,并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个人绘画风格。为此,他在大自然中观察、研究各类植物线条,被那些生长自由、穿插任性的藤萝植物深深吸引,他把藤萝攀爬、缠绕、悬坠的姿态理性分析,并转换成藤蔓式的笔墨,从而使他找寻到了符合自身气质秉性的绘画语言――藤蔓线条。肖舜之将藤蔓墨线大胆的铺叠累加,近似狂草的线条把画面堵得看似密不透风,但却形成了难得的视觉气场,不仅反映出画面在黑与白、疏与密、空与实的节奏关系,而且还保留了笔墨自然松畅的呼吸韵味。此时,肖舜之的手腕松动自如,笔尖轻松灵动,墨线宛若自由跳动的音符,将自然界具体的表象魔法般地转化为抽象的线条律动,画面充斥着显著的西方图式构成与中国传统笔墨线条的对峙与张力,就像是反差极强的逆光影像一样表现出现代水墨实验的图式趣味,成为肖舜之十多年来极其重要并具有个人化的符号性语言。
画面意境的营造
与此同时,肖舜之没有停止过对“烟雨桂林”“迷雾漓江”“水上船家”等题材的创作。他常年与画友到桂林漓江两岸写生观察,除了钢笔速写和对景写生外,还对同一景物运用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的方式进行图像记录,利用影像手段重新开启他对自然世界的观察方法和认知角度,促成了他独立表达桂林山水的新面貌,这恰恰也暗合了中国当代山水绘画在观察当下生活、体悟现实世界的审美追求和终极目标。在大量的作品中,他极力营造清润秀美的漓江烟岚和山水意境,努力揣摩传统绘画技法如何表现当代山水,如何顺势将藤蔓线条渗透在桂林山水的描摹中,如何在中国与西方艺术图式之间寻找契合点和平衡点,同时还能保持他的创作初衷和艺术热情。事实上,他在藤蔓系列中练就的扭曲夸张的线条,总能自然而然地引用在山水题材中,看似一种新技法对旧形式的情绪妥协,实则是丰富了肖舜之在不同题材自由穿梭的驾驭能力,这种特有的探知能力增强了他对艺术本体的认知和悟性。
诗性美学的回归
肖舜之在1994年之后,开始尝试“静谧瓶花”系列作品的创作,这些细腻温婉的画面,使空气中都散发出青春、阳光的气息,像是一曲悠扬的古乐把我们带入从容生活的美妙世界。肖舜之酷爱将各种瓷瓶的.器型有意味地诠释在画面里,那些雅正、内敛、淡泊的气质溢于纸面,饰以自由散漫、舒展轻盈的鲜花干草,端庄典雅、深沉静谧的氛围萦绕其中,让器皿的胎体形制与花卉的舒朗趣味相得益彰地体现出中国当代水墨画的审美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肖舜之谙熟中国画装裱、展览的视觉规律,为了使瓶花系列作品的展示效果更紧密,画面中心更突出,视觉冲击力更强,他巧妙地将墨色从纸张边缘向中心层层渲染,由浓至淡,使画面的气韵团团相拥,饱满丰润而不失张力,让墨渍水痕的块面节奏与瓷瓶静物的流动线条产生了动与静的内在视觉规律。而近两年来,肖舜之又重新调整渲染手法和肌理效果,平面化处理瓶花与墨色的关系,将画面的墨阶关系更加趋近,墨色变化更为精微,使纸张的褶皱肌理隐藏在干笔皴擦之下,画面中平和、淡雅的高雅气质得以再次升华。应该说,肖舜之如此着力制作瓶花系列作品,就是其国画诗性美学回归的一种真实表达。
艺术心性的释放
如果说,肖舜之的“萦绕藤蔓”系列是锤炼绘画语言,“烟雨漓江”系列是营造意境之美,“静谧瓶花”是诗性美学的回归,那么,过去二十年的艺术探索,都是为了建立个人图式和寻找独特表达方式所做出的创作准备。自4月始,一次崂山名家绘事活动改变了肖舜之对写生的全新认识与实践,他抛弃多年使用钢笔速写的习惯,改用毛笔宣纸写生作画,着实让他尝试到写生的快意和畅神,身心自信轻盈、豁然开朗,并开始沉迷于各地交游写生活动。他相继游走于北京、上海、重庆、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广东、陕西、新疆等多个地区省份,不同地域的风物都能激发他书写的热情,表现出他敢于放弃原有的创作惯性而追求更新、更真、更鲜活的现代笔墨语言,始终呈现出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变化的特质与趋势。
从5月天台山的一组写生作品说起,肖舜之便有目的地将禅意融合在山水写生里,运用红中带绿的朱砂色涂染寺庙、高塔、拱廊、围栏等,将隐藏在深山古刹中的宗教气质瞬间凝固,那种悠远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和宁静致远的禅宗肃穆感油然而生,那种雅正端庄的墨色之美与通透跳脱的朱砂之美有意撞击,生发出古朴传统的笔质墨性,融汇出现代色彩构成的美妙意境,使色与墨率真而有效地传达了他的文化情怀。
其次,频繁的交游活动使肖舜之养成了快速感受、高速捕捉不同地域特征的艺术表现力,在陕西西安终南山的寻迹探访写生作品中就有深刻的体现。肖舜之通过凌乱放任的皴擦行笔,勾勒出终南山粗粝坚硬的山体形态和石块质感,从中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他完全跳出了南方地域山水图式的牢国,自由畅快地描绘出北方山水大气磅礴的宏伟气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完成了一次在笔墨肌理、物性皴染等技法的重新构建。
紧接着,肖舜之马不停蹄的行游在陕西榆林靖边的丹霞地区,深切感受烈焰般燃烧的地貌特征,以及孤傲坚毅的断头柳等植被所带来的视觉刺激,再次激发了他强烈的写生欲望,并试图运用长卷的形式勾画西北空旷高渺的山河气势,将中黄、朱砂、熟褐、天青等冷暖色调渲染画面,形成某种单纯的宏大诗性,从而营造出一种开阔、深邃、壮美的西北风光,特别是将中国意境美学中的开与合、虚与实、繁与简、疏与密、纵与横等空间对峙关系妥善安排,成为肖舜之运用传统山水笔墨传达当代创作意识的成熟阶段。
也许,就连肖舜之本人都难以置信的是,208月底新疆之行又再次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爆发点,使后续的写生状态充溢着酣畅淋漓的宣泄趋势,自然的具象景观经由他浓重肯定的抽象线条与墨块累叠,毫不夸张又果敢畅怀地忠实表达自然,仿佛松了绑的南方男子到了西北自发激活原初的野性一样,从低沉的墨色到空灵的留白,从凌乱的皴理到秩序的空间,都一一得以全情释放,狂野地告别昔日的笔墨惯性,;中破了往日山水创作局促的呼吸节奏,彻底改变了原来秀美清朗的山水绘画气质,焕然出超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塑造出雄浑豪迈的北方山水大气象。
当然,种种这些墨色肌理、皴擦勾染等艺术语言的重新塑型,让肖舜之抒写桂林山水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在近期的作品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他运用飞扬的笔触、厚重的墨色和秩序的皴理等方式对桂林山水重新诠释,就像是他个人思想与行为活动的冲动演化过程一样,通过多重质感、多重地域、多重语言重新定义和解读桂林山水,表现出肖舜之在抽象线条、意境营造、诗性回归和心性释放等中国传统美学核心精神的深刻探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当代山水创作风格。
作为一个探索实验型的中国画家,肖舜之一贯具有突破惯性、否定程式化的审美价值观,擅长将自然的表象转化为抽象的绘画语言,遵从自身内心独特的性情和体验,崇尚量变到质变的创作规律,努力将西方图式观念与中国画的诗性表达融汇在一起,从而形成丰富的创造力,最终体现他独立认知世界、自由表达思想的勇气与毅力,使他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得以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篇6:语文课诗意的追寻论文
一提语文课的诗意,有人会这样想,这不是把语文课搞得玄乎了吗?下意识地就会把它与要“简简单单学语文”,语文课要上得“扎实、朴实”抵触起来。其实,非此即彼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正如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一样,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诗意。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了诗意,那是诗意的失落,是教师缺少一种意识,缺少自觉地去发现去追寻罢了。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其意义在于,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源,从而更能实现我们孜孜 追求的理想中的教学鹄的。
众所周知,诗原本是一种文学形式,人类的文学是以诗歌开篇的,在未出现文章以前,诗就有了。诗经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著作。究其缘由,也许诗就是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什么是诗意呢?诗意就是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如果诗意只存在于诗人的笔下,那我们的认知太浅陋了。诗意地栖居,原本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如果我们的日常生活为美好的理想之光所照耀,那么,我们的生活、我们所做的事便赋予了诗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人应该而且可以“生活得诗意而神圣”。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因为它是教人求真、向善、臻美,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事业。有首歌这样歌颂教师工作的诗意: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追寻语文课的诗意,是追寻语文课本该有的东西,也就天经地义的了。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就得认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这是一片诗意盎然的土地。人与之打交道的不外乎人与物,可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儿童,这是我们的殊荣。诗意与年轻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儿童历来就有天使的美誉。我们脚下是一片最纯洁,最少污染,保留着生命的原生状态的土地。每一个儿童都是幻想家,心灵中都藏着一串彩色的.梦,有梦就有诗。如果说“几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么这段人生中的岁月,主要是指青少年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耕耘未来,怎能不勃然心动、激情满怀并引以自豪?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就得认识语文课的神圣职责——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儿童正因为稚幼,才具有潜在性、可塑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教学的本源是在为学生的生命垫底。垫什么样的底呢?当然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一道亮丽的底色。这就是说,不能把语文教学仅仅视为是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写字、增长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品质,诸如生成智慧、丰富情感、锤炼意志、完善人格等,使他们知、情、意、行的发展和谐统一,成为一个完善的独立的人。
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是在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中进行的,是在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中完成的。教师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是这项工程的前提条件。文本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是文学性的显著特点。它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世间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它总是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它总是选择最精美的文字来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从文本的诗境、诗情、诗的语言中,学生能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尤其与经典性的文本对话,学生更会得到一种温暖而厚重的精神力量,会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占据一个“制高点”,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境界。让学生与经典文本对话的意义,正如惠特曼在一首诗中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而是要精心地开掘,以致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就是追寻艺术化的教学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既有生命的价值引导,又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爱意氤氲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此说“境界”,非指教义抑或学问的造诣程度,而是指一种“情与景相统一”的教学境地。在这种境界里,教师不仅娴熟地综合性地运用教学技能技巧,而且按照审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诗意与美感相联。因而诗意语文大致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和谐统一。教学拒绝了指示性或指令性,拒绝了机械的文字图解和操练。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和求索,是一种美好生活的享受,不再是一种重压和劳役。2.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深层次的心灵对话,在文本所营造的特定形象或情景中,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相互交融。教学以情感、形象“说话”,教师不再肢解课文、理性说教,文本的语言不再是卧躺在纸面上的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站立起来,对学生诉说衷肠。3.文本的阅读,教学资源的拓展,学生有广阔的阅读视野,思维有自由翱翔的空间,各种异见、创见得到充分地尊重和鼓励,学生不再死读课本,教学告别了僵化的窒息学生生命的目标一元化、过程同步化、评价标准化。4.教学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教师能熟练地综合性运用教学技能技巧,并能给学生以适时适度的点拨、启发和引导。教学手段不再只是课本、黑板加粉笔,毫无情趣与生气。5.教学过程摆脱了呆板、单一、松懈,不再令学生昏昏欲睡。而是具有一种节奏美、韵味美,简洁紧凑、缜密雅致,跌宕起伏、行云流水,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吟回旋,似一首曲子有着内在的旋律,时时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语文教师得怀有诗情,得富有教学魅力。诗意需要智慧,需要真情,上课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情感冷漠僵硬的教师与语文课的诗意是无缘的。教师的诗情、教学魅力哪里来?它源于理想信念的守望、文化底蕴的厚积和语言功底的修炼。平日有了这些“能”的蓄积,教学时才能激情释放,言语才能包蕴文化和智慧的含量,才能左右逢源、出口成章,才能像磁铁般地深深地吸引学生徜徉于语文课的诗境。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如果说是一种“浪漫”,那么这种浪漫要与做事的脚踏实地结合起来,即要实现“浪漫”与“现实”的统一。追寻语文课的诗意不能离开语文的基础性,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文课必要的基础性训练。反过来,重视语文课的基础性不能失去它的诗意。语文课是实的,但不失空灵;语文课是灵动的,但不失扎实。值得我们探究的是,要用诗意去观照基础。诗意,就在识字写字开始的语文基础性中!
篇7: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阅渎理解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阅渎理解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阅渎理解能力辽宁省大洼县文章翻译完还没有理解的写作意图,只是从表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4.阅读材料有限。学生接触的阅读文章一般都是与教材有关的话题,教辅材料也是针对书本选择阅读内容,导致学生阅读材料单一,不能接触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从而也限制阅读能力的`提高。5.没有阅读技巧。比如在阅读中碰到生词就查字典,没有推断词义的能力,长句难句就翻译不通,不会从全文的角度去理解长句难句,这些都是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二、针对问题如何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
1.对大纲的词汇,学生要牢牢记住。而且要积累在平时做题中遇到的超纲词汇。阅读是以识字为基础的,积极地背单词,词汇量巩固提高这样就可以轻松阅读了。2.学生在有一定的词汇量,语法知识,掌握一些基本阅读方法后,才能逐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而且我们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要知道学生对什么兴趣,然后再去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阅读数度与阅读的材料有很大关系。如果阅读的材料是自己熟悉的内容,阅读的速度就会很快,反之,如果阅读材料是非常陌生的话题,阅读速度就会很慢。所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多掌握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当今英语国家历史文化、人物传记、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对所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教师要把好关,选择材料要积极健康,难易适中,话题广泛,语言地道,内容新颖。3.利用英语教材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对课文中长句,难句要进行详细地讲解。在长句难句中包含了从句和一些较难的语法结构,学生对这些句子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甚至是理解错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些复合句和含有较难语法结构的长句进行详细的分析,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的形成自己的正确理解,从而达到能自己独立分析的程度。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加以分析,不要逐字的翻译,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分析课文能力,逐渐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4.掌握一些阅读技巧。(1)在高考阅读中是允许出现5%的生词,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信心,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在遇到此种情况的正确处理方法,告诉学生不要紧张,任何生词都不是孤立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有时候要读完整段或整篇文章至少要联系出现生词的上下句,然后才能理解其意义;其次要充分的利用构词法、同义词、近义词以及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才能理解。(2)阅读英语文章时要抓住首尾段,还要找出每段的主题句,其他的都是围绕主题句进行阐述的。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多多练习,提高阅读效率。(3)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反复练习,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4)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正确的处理一些推断题。阅读中会设计一道推断题,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做题时要遵循的原则是要以原文为中心,在原文中寻求答案。不要想当然,自以为是。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它是需要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基础上,然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我相信,只要平时加强阅读训练,篇幅不要很多,但必须天天读,天天思考,不要不懂装懂,要彻底理解,只要持之以恒的训练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2]胡纯洞。《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高考英语考试说明》
篇8:英语教学论文:“Supporting details”与阅渎策
英语教学论文:“Supporting details”与阅渎策略的融合
英语教学论文:“Supporting details”与阅渎策略的融合/武剑蓉
(江苏省南京市的思想内容。(3) 阅读词汇类。例如“understanding sentences with‘how?ever’ or ‘but’”等。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在语篇层面上的交际能力,也要重视句子层面上的语言训练。
二、思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方面,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难,这直接影响他们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对日常教学及相关测试的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词汇、长难句的解码失败。英语阅读过程首先是对单个词汇的解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对某一单词的解码失败而导致阅读中断。另外,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有时学生对单词解码没有障碍,但碰到一个长句或某个意群,解码就容易“搁浅”。(2) 文化背景知识的短缺。很多英语单词源于文学名著、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或历史事件、名人逸事、风尚习俗、体育娱乐,带有丰富的文化涵义,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字面上往往难以领会。(3) 生活经验及知识面的欠缺。
另一方面,有些英语教师对阅读策略重视不够,对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训练不到位,大多只是浅显地作些介绍,导致学生拘泥于对阅读材料的表层理解,无法抓住文章的要点进行推断,更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及其引伸含义,从而影响了理解的准确性,阻碍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实践:“Supporting details”在阅读策略中的渗透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三:角度,(教学论文 )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阅读速度,形成良好的阅读策略。的内容,向学生输入有关的语言和文化信息。阅读领先,培养学生的整体预测能力
阅读前设计的一些问题,往往是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社会生活经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入阅读策略“Predicting information”,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模块7 Unit 2的教学步骤如下:
[1]吕美峰.高三数学冲刺复习策略:注重基础,以退为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3(3):45-46.
[2]李明辉.高中数学解题技巧探析[J].西江月,,11(10):69-70.
[3]李春玲.高中数学解题技巧[J].高中生学习:师者,2023,6(5):58-59.
0:三国演义的创作释解论文
三国演义的创作释解论文
1书中人物语言与书中描写不一致
幅较小,艺术水平较低,在书中只起辅助作用。这样,如果把《三国演义》说成罗贯中的个人艺术创造,显然不够妥当。实际上这部小说乃是群众创作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部分仍然保持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和流传变异性,乃是无数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
1:解志熙的现代文学论文
“实存”观念认为,事物和人的实存是特定的“这一个”的“在场”方式,它先于本质,对可能的存在方式也具有优先性。
具体到文学研究,每一个文学现象、作品、作家都是实存的,需要置于具体的历史之中去考察,而不能以某些类别或本质简单涵括。
解志熙本人的文学研究基本上遵循的是这样的路子,对单个作家的研究在其中占据了大部分——这在同代学人中并不常见,即使是对存在主义的文学影响和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其中也比较注重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别。
这样看来,现代文学研究工作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因而解志熙没有“学科拥挤”的焦虑。
在原则上,解志熙并不反对文学史(历史)研究的现实性、当代性,自然也不反对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但是由于他把历史的实存看成是文章中,解志熙拓展了这一思考:“历史研究以至于一切人文研究,必须注意区分并辩证处理历史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都是历史化的存在,不可能超越历史,但一切历史存在的意义却不一定仅止于其存在历史的范围,倒可能有超越这历史范围的深广意味。
”但是“历史存在的意义”“仍需接受历史的检讨,仍然必须放在一定的历史视域中来看。
”5解志熙在“历史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意义”之间所作的区分,侧重点仍然在于前者,甚至是为了使“历史存在”免受侵扰。
在根本意义上,历史研究的本分工作仍然是对历史实存的描述和解释。
这种界定冒着极大的被误解的风险,会被以为放逐了对历史的价值评判,甚而被误解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6历史观的变体。
实际上,解志熙非但没有放弃对历史的价值评判,而且他评判的严苛往往让人印象深刻,孙玉石和钱理群在为他的著作作序时都曾善意地提醒他“宽容”一些。
这不是解志熙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他只是认为,对于历史的评判需要在充分、客观理解历史实存之后,否则一样会损伤到历史研究。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解志熙最为看重萨特关于“人的自由选择”的论述——“自由选择的绝对性”、“人是绝对自由的,即意味着人必须全面负责”7,恰恰为评判历史人物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甚至可以说价值评判成为了“实存分析”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部分解释了解志熙为何常常对一些研究对象态度严厉,甚至某些时候会以更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当看到有学者以方法去解释周作人的附逆行为时。
显然,他反感的不是文化批评的方法,而是这种文化批评的方法遮蔽了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反过来又使他对文化批评的方法连带着产生了怀疑。
这种严厉态度还部分地源于解志熙本人的文学观,在《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收束部分,借用朱自清的说法,强调了新文学的“双重严肃性——严肃的社会关怀和严肃的艺术追求”8;在《“严肃的工作”——〈李霁野文集〉阅读札记》一文中,
解志熙重温了朱自清关于文学严肃性的观点,并将其追溯到文学研究会的宣言中,“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生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9。
这种文学观秉承“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信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并寻求艺术上的不懈创新和深刻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之间保持均衡。
90年代社会的深刻变化,使得文学研究者的身份越来越像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劳农”,这个时候重温文学研究会的宗旨,也就具有了明显的自我定位和坚守的意味;另一方面,“工作”、“劳农”的说法又是那么“陈旧”和不合时宜,在各式新学说、新理论走马灯似地变换的年代,看上去反而带有了先锋和遗世独立的意味。
进入新世纪以来,解志熙正式提出了“文学行为的实存分析”的说法。
在为赵海彦《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一书作序时,解志熙谈到赵海彦在著作中遭遇到的一个“困扰”——也是困扰他自己多年的一个问题,即“左也不行右也不行的困扰”,并试图以“文学行为的实存分析”超越之:“有必要回到一个朴素的原点,重新定义文学活动的性质及其与作家自身、和他人和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所谓‘回到一个朴素的原点’,无非是要重新确认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人类的‘文学活动’其实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一种最具主体性的实存行为。
确认这一点,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许多高深问题也许就有了比较明了的意味。
即就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而论,其文学创造行为当然不可能完全超越其时代,但也决不是时代社会背景之简单的反映和被动的反应,而是他们对其身内与身外种种问题的发之自觉的应对、有所企图的行为——当然是以文学特有的方式。
我把这样一种研讨思路姑且称之为文学行为的实存分析,以区别于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
”10在另一处,解志熙重申了“文学行为的实存分析”的方法11。
这是解志熙为数不多的带有理论概括的文字,不是因为他不善于理论思辨,而是“文学行为的实存分析”方法决定了他的写作风格:通常是由一个具体的文本、历史现场或新发现的文献资料入手,然后在丝丝入扣的分析中展开更为丰富、复杂的文学图景。
研究者进入历史的过程也大概如此。
“文学行为的实存分析”重心仍在“实存”,但是我不认为它可以解决当代研究者“左也不行右也不行的困扰”。
回到历史实存之中只是暂时搁置价值判断的困难,顶多是把判断的难题推给了历史,而历史本身是无法为后来者提供一个确定无疑的价值判断的。
实际上,“左也不行右也不行的困扰”来自于当下,而非历史,归根到底它是当代研究者处于众声喧哗时代中的价值认同困境,尤其是那些不满足于流行价值观的研究者,注定要承受更多的精神痛苦。
反过来看,困扰的存在对于研究者也未必不是好事,它可以成为研究者反思自身思想、方法、立场的契机,也可以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在时代中的位置。
比如解志熙在论及“文化批评的历史性原则”时,他准确地把握住了文化批评的误用现象,“以文化来淡化社会现实和政治及道德等历史性因素”。
可是当他发现为周作人附逆行为辩护的学者也郑重其事地声称“历史是不可简单对待的”时,他不免陷入了困境。
这意味着对同一历史现象持截然不同观点的学者可以互相指责对方将历史简单化。
解志熙转而揣测对方的谬误“乃研究者求深心切或求甚心切之过”,实际上也就消解了原初的问题。
不过,随后他又注意到对方的立场可能是“失去必要的历史分寸感”造成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这些唯文化论者在周作人研究中极力宣扬文化的无上神光以追求深刻超越的发现时,他们大概忘了他们自己的文化旗帜上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以至于时事的色彩,这就是对周作人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个人主义人生观的同情。
”
解志熙开始意识到:历史研究者虽然享有后见之明的便利,但他们的认识也一样需要被历史化,即放在他们自己所处的历史之中去分析。
如果是这样,关于历史对象的评价分歧毋宁说主要来源于研究者自身价值观的不同。
几年后,当解志熙探讨支克坚先生的革命文学研究时,他便直接遭遇了两个层面上的实存——革命文学这一对象的实存以及革命文学研究者支克坚的研究工作的实存。
2:美学内涵及英文意解论文
美学内涵及英文意解论文
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是对古琴音乐美学的总结,他是在明代琴论家冷谦《琴声十六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十四况,并且用二十四个汉字进行高度概括。本文通过分析《溪山琴况》中对每一况的文字说明,总结出其所代表的有关古琴音乐美学观点、审美意境及演奏技法的文化内涵,并用英文准确表达这些内涵。一曰和(ethical;harmonious;plain;natural;controlled)
“和”在二十四况中处于首位,而且“和”的内涵几乎涵盖了所有二十四况,“其所首重者和也”。在对“和”况的说明中,首先讲到:“稽首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这说明“和”受到了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庸》中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和”首先指出古琴音乐应该是“合乎礼仪道德的”(ethical),是“禁止淫邪,正人心的”(forbidding people to have any lewd and vicious idea),而且是“乐以修德的”(Music is used to cultivate one’s virtue.)。“众音之款会,优柔平中”则说明“和”应该是“中庸的”(according with the doctrine of mean)、“和谐的”(harmonious)。“论和以散和为上,按和为次”则强调“和”是“不加雕琢的”(plain)、“自然的”(natural)。“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则说明“和”应是“有节制的”(controlled)。“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则强调“意念”(idea)与“弹奏”(plucking)应该紧密结合,而意念应“神闲气静”(carefree and peaceful)、“蔼然醉心”(calm and intoxicated)。
“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所以“和”强调演奏古琴不能仅仅注意演奏技巧,还应考虑演奏者的“道德修养”(morality)、“心理状态”(psychological condition)、“审美情趣”(aesthetic taste)都能达到良好的状况。
二曰静(quietness;calm)
“静”首先是指“声音的安静”(quietness),“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其次是指“心理的平静”(calm),“淡泊宁静,心无尘翳”。而求静的方法则在于“调气”“练指”。“调气”就是“调整心理状态”(to adjust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使其达到“淡泊宁静”“心无尘翳”;“练指”就是“控制手指”(to control the fingers),避免弹出“粗厉之声”(the rough and disagreeable sound)。所以“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声自静”。
三曰清(clear and melodious;pure)
“指求其劲,按求其实,则清音始出”“不染纤毫浊气,傍弦绝无客声”,这两句说明“清”是指一种“清脆”(clear and melodious)“纯净”(pure)的音色,与“暗淡柔和”(faint)的音色相反。“究夫曲调之清,则最忌连连弹去,亟亟求完”则说明“清”与“静”一样,也要求演奏者要“从容婉转”(leisurely and agreeable),要“有控制”(controlled)。另一方面,文中还指出“清者,大雅之原本”(Qing is the origin of elegance),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必须作到“地僻”(Music should be played in a secluded place.)“弦洁”(Music must be pure.)“心静”(The player must be calm.)“气肃”(The attitude of the player must be earnest.),使欣赏者能够联想到“澄然秋潭”(The music reminds the audiences of the deep pool in autumn)“皎然寒月”(and the moon in winter.),而且“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The audiences are drunk in music so much that they want to transcend the worldly and become the celestial be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