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文章(精选12篇)
关于学习的文章(精选12篇)
把自己照料好
文/庶草繁庑
高一开学,我带了一套换洗衣服,去住校,离开时,买了行李箱,分数次把三年以来的积攒拖回家。大一开学,我带了一个行李箱,去住校,离开时,搭小姐妹男朋友的顺风车,把能带走的尽数塞入人家的后备箱。
每段学生生涯,都会很珍惜自己身边的一切,一个衣服标签,一只商场的塑料袋,一张发票,一个衣架,写过的一本本日记,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回忆,总是把它们一一整齐放置。
我来广州的时候,只一个背包就来了,现在我已经有一个容身之所,里面的一切,大到厨房电器床单被褥,小到小夹子备忘簿,甚至一个抹布,一盆鲜花,都是用工作的薪水给自己准备的,十年了,把自己照料的很好,很会宠爱自己娇惯自己。
离开家后,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与自己对话,对,是我和自己,渐渐变成我和你,你就是自己,我有时候会像你提出问题,你回答我,或者我想要什么,你满足我。
喜欢花,我就给你买一盆花,细心照料,拍美美的照;想去运动了,我就给你买一套新的运动服,把时间空出来,陪你出去一整天;想吃汤圆,我就给你煮一锅,让滚烫的甜腻温暖一整夜冰冷的夜晚;你有轻微程度的洁癖,我就给你把衣服被褥洗的干干净净,晾干叠在衣柜里,恭敬整齐的供你挑选;你时常把生活写入文字里,我在空余时间把它整整齐齐的排版好,保存好。
进入一段两个人的生活,把之前对自己的照料乘以二,因为能力局限觉得周身乏力,觉得对方更为重要,结果自己不能得到妥善的照顾,一身疲累狼狈不堪,尽管如此,对方可能也不觉得在这份悉心照料里得到幸福快乐,那这段两个人的生活与我而言,究竟又是什么呢,它不是所期望的幸福爱情,而是变成了自虐。
很小的时候,内心是爱美的,最爱家里的家具,一面墙一面墙的镜子,大人都不在家的时候,常常偷偷穿妈妈的凉鞋,常常偷偷把小姑的口红抹在嘴唇上,常常拿被单裹在身上做长裙穿。每次剪头发都会哭,难过不能扎俏皮的长辫子昂首挺胸地甩来甩去。
小学时候的爱美是认命的,那时候别人嘲笑你的丑,都是真的丑,因为那些别人都还是孩子,还不懂的掩藏修饰,还不懂得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那么要强,那么不习惯孤单,怎么能让自己被孤立,那时候只能让自己在学习和玩游戏的时候厉害一些,届时比赛的双方都想拉我进去他们的阵营,毕竟孩子的世界,被游戏占了大半,学习差的孩子会来找我抄作业,学习好的同学也不会因为嫌我笨而不理我。孩子就是那么真,在学习和玩耍中忽略了彼此的面貌。
初中的时候,有些俊俏的男孩与漂亮的女孩子,他们羞于抵抗别人奇怪的眼光,偷偷地书信,偷偷地约会,也有些张扬跋扈的少年少女会把他们没有任何结果的爱情渲染的轰轰烈烈,当然那些都是些长相标致穿着清爽的学生,因为世界已经变的大一些,学习也不是太好,游戏在这个年纪也是不太欢喜了,爸妈也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奔波在外,所有的绝望都来的铺天盖地,翻看那个时候的日记,写的都是眼里的风景,心里的感受,风景是自己的,写的清澈明亮而且悲伤,那时候心里的任何一种难过的感受都是成次方放大,那时候同学之间MP3都还没有,音乐靠听磁带,小镇上没有图书馆,只有一家租书的店,成长来的太突然,让人来不及做准备,来不及感受少年时的青涩自卑,其实也是美。
那一刻,我明白了父爱
文/王诗雨
出差一周的父亲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我终于可以向这位“高材生”请教我的数学难题了。可奇怪的是,一连几天很难看到他的身影。每次工作了一天的他,回到家洗完澡就匆匆忙忙走进了卧室,也不再过问我的学习了。
看到父亲对我的学习这么不关心,我心里十分不满,认为他看我成绩不咋的,让我“破罐子破摔”得了。我便对他打起“冷战”,一连几天都没有跟他说一句话。纵然他工作再累,也不能对我的学习不闻不问啊!刹那间,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涌上了我的大脑……
今天,好不容易作业做得比较快,复习了一会儿就准备洗洗睡了。突然间,我发现父亲房间的门关着,但房里面传出了“咿咿呀呀”的电视机声音。我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想看看父亲这几天反常的表现有什么猫腻?
我偷偷得靠近门,把耳朵贴在门上听。好啊!他在看电视!我又悄悄旋动了门把手,把门开了一条小缝,把头探入房内,想看看他到底在干什么?
我看见父亲坐在床头,背靠着墙,一手捧着一本厚厚的医学书,一手拿着一支铅笔。看他的样子,时而沉思,时而拿笔在书上画些什么,看样子怪认真的,电视上放的是医学教学光盘。
哦,原来父亲是在学习啊!父亲的职业是医生,经常要参加这考试那考试的。如果不临时突击一下,怕考不出来吧?
看到这一幕,我突然明白了。原来,他把门关上是怕电视的声音影响到我学习。所以,他故意调低了电视的音量。
我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他一边要支撑这个家,又要考试,已经够累的,还多出一个不听话的我。再看父亲,还是这么认真在听课,以至于没有发现我的存在。电视机的亮光映照在父亲的脸上,照出父亲脸上的道道皱纹,照出了他两鬓的白发,照出了他憔悴的容颜……我轻轻地关上了门。心想:一扇门能有多厚啊,它永远无法隔阂我与父亲的感情,门里面透出的是父亲的一份爱!
想到这里,我又重新回到了书桌前……
高三,难忘…
高三,苦涩的日子……
步入高三,随之而来的高考像大石头重压心头,难忘黑板右上角的倒计时栏,那日日变化又逐日减少的数字,这或许是我章。
行走在灿烂文化历史的走廊,从古代陶器到景德镇到盛世唐朝,智慧的先人形象无意中走进思想,赞叹之余无不为走进亲临目睹了解中华悠久历史而兴奋不已。
烟雾弥漫的战场,雪花飘舞的雪地,趴伏的战士,激烈的战斗,一幕幕上演;城墙的弹孔、留下的残墙、陈旧不堪的衣帽……无数墙壁上镌刻的先烈名字,湿润眼睛,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生活在国泰民安中,缅怀先烈的同时,笔尖更有一种凝聚的正气喷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执笔;与我们的母亲一道并肩抵制任何名义上侵害我们领土民族利益的侵犯而万众一心。
联欢晚会上,歌声、笛音、舞蹈、大冒险的活动,展示着老、中、青各代的精彩,笑声,掌声,缭绕京燕的夜空,难忘今宵的歌声,一直在耳畔萦绕,仿佛未曾离开相聚的日子。
清晨的风清凉的送着来自海内外的文朋诗友,拥抱中的姐妹情缘泪花闪烁,一声声再见散落在北京的街道,随着地铁一路带着珍重消失在模糊中。我们带着久违后的思念,在火热的七月,质朴一首相逢的诗歌。
有人说我这么大的年岁还假装学习写作,如今的学者满街皆是,我能踢起什么土来。我不赞同周围人的看法和说辞,我们的生活要在不断学习追求中体现自我完善自我修养的品德中去。忘不了颁奖现场石祥老师的鼓励话语,乃至高尔基的学习永远不晚;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感动,那年表姐离家求学
文/好妈妈
分队那一年,表姐刚刚点完求亲戚告邻居寻得的那点学费,当天晚上,便被村上的坏人掳走了。
家里再也没能力为她凑学费了,表姐趴在床上整整哭了一休,她不甘心放弃上大学的梦想,决定外出上学。
外出没有明确地址,她又是孤身一人,这,家人无论如何都是反对的。病秧子的妈更是拉她的衣襟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一个姑娘人家,人生地不熟的,咋找地方上学?”可是表姐咬着牙就是不吭声,看样子她是铁了心要去的。大家慌了:要知道,我们这里刚刚发生过娃儿因家人反对上学而寻死的。结果大家谁也不敢阻挠了,只由任她去了。
表姐背着一包子的书,天不亮就出发了,早秋的知了伴着她叫了一村又一寨,一河又一岗,到了月亮露出轻纱蒙胧的脸时,才敲开一家周正的大门。一个胖乎乎,四方脸的大娘热情开了门。表妹用忽闪忽闪的大眼向大娘说明了来意。这一回表妹是撞见了好人。大娘看到一个矮矮的,脸黑黑的,穿花布格的女孩子为了抱负而只身一人来寻觅上学的地方时,顿时心里有异样的感觉。她双手抚摸表姐单薄的肩说,姑娘,就住我家吧,只要你有这个心劲,我供养你读书!表姐一听,不禁双眼盈泪, “扑腾”一声跪下,动情地喊了一声妈。
表姐很懂事,记得她很小时为了问我父亲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她总是表现出很勤快样子,有活抢着干,抱柴,提水,烧锅……自然也得到做为姨父的父亲的喜爱,父亲时常在我们面前夸奖她,要我们向她学习。可是文化大革命断送了她那段美好的时光,考试差了一截,然而她又是那么倔犟的性格,非要再读一年。在这里,虽然大娘是热心肠的,可是平白无故地住在人家,还让人家管吃管喝供养自己上学,表姐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所以一放学主动作些家务。往往是书包往屋里一扔便麻利烧水做饭,扫地洗菜,帮这做那。表姐做的饭很可口,这一点没说的。她是老大,农村活忙,所以从小就学会了做饭,手工面,烙馍一般的基本上都会,到了那里就成了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的家乡饭。有一次表姐做了一个醋馏茄子,吃着清香而绵软,很是合大娘口味,于是她连连夸奖。这样以来,表姐只要有空就做些家乡饭菜,以讨大娘的欢心。
大娘是村干部,手头钱不缺,有时会遇到事儿大娘让她买东西,每每她会一个仔儿不少地递回到大娘手中。上学花钱,表姐一张口,大娘忙不忙总说钱在柜里,大方地让她随便拿。表姐心里明白,一半是大娘的真心,另一方面也是在考验自己,因此总是拿外面的小钱,里边的大钱她动都没动。
表姐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她在帮大娘干活的同时,也不忘学习。她会一边背单词一边做家务,或者回顾学习内容,口袋里装纸片那是常有的事儿。当然,每当夜深人静时还会有她挑灯夜读的身影。可是老天那有那么多随人愿的时候哩,结果,表姐还是没考上。没考上的她泪簌簌了一阵,她还想考。可是翻过酷暑,那个地方也分队了,大娘家也不能享受干部特殊待遇了,也得凭力气刨地来挣粮食吃了。她知道,再在那儿读书是不合时宜的了。
表姐想走,可是盛情难却,她深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不走,前路茫然,于是她想呆在那儿看看情况再说。这样,表姐就一边和大娘下地干活,一边寻觅上学的机会。
农村的活儿如秋雨般漫过一阵又一阵,给棉花打岔打药摘桃掰苞谷一个接一个地涌来,一来二去,时间便长了,便泯灭了那份心,没了那份念想。后来,表姐就嫁在那个地方了。
表姐为了大学梦外出,停留在南方,在那里成了家。她三年两头回来一趟,看看家乡,看看这里的亲人,每次,她脸庞都有流泪的痕迹。不过,有一点值得慰藉的:她相教夫子,男的外出闯荡,风风火火挣份家业;两个子女耳睹目染,一个成了画家,一个成了一方面的专家。
今年表姐来家一趟,来土特产一堆,说表哥已是包工头,带着一帮人在打拼。显然这又是表姐要强的结果。
时间的坐标 人生的轨迹
文/田兴国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旋律优美的曲调,总是引发我源自内心的感动。
不经意间,我走过了改革开放的40年。40年的经历,我从泸定山区走出了家门、乡间、城镇,就职于泸定桥小学。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普通农村家庭。1978年,那时我才9岁,儿时的记忆不是那么美好,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只让我深深记得:为了吃上一根三分钱的冰棍,与好多小伙伴一起去捡蜡烛头、牙膏皮换钱。嘴馋得实在顶不住时,便去菜地里摘辣椒,洗干净,去掉里面的籽,加点盐巴,放进嘴里嚼。现在想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记忆应该没有欺骗我。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神州大地时,我正值上小学的年龄。那时学费是二块五毛钱,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母亲(父亲在我上学之前去世了)起早贪黑一年结余的工分,加上长兄长年累月积攒的压箱底的零花钱,总算凑出了我上学的书本费,至于一些零碎杂费,家里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将平日烧火做饭的木柴,一担担送到学校抵账,如果学校不要就先欠着。一个打满补丁的粗布书包里面,躺着不多几本课本,怕磨破书皮,我用报纸包裹得严严实实。每到期末,老师开始催缴学费,常常是期末了,仍欠着本学期的学杂费还不上,往年欠的就更指望不上去还了……好在我没有失学。
1981年,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简陋的教学设施,课桌上大大小小的洞眼,一张吱嘎叫唤的长凳,一张斑驳掉漆的黑板,伴随着我的小学生涯。老师一口地道的方言授课,让我进入师范时体验到了学习普通话的艰难。搁置于讲台一角的教鞭,让我感受着老师的威严。小学的复式班教学,让我聆听了多样丰富的知识。
快乐而又轻松的小学五年生活之后,我成为泸定中学的一名初中生。上了初中,学习成绩还不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时候家里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想“奢侈”消费一下还是不大可能的。印象最深的是,整天穿着解放鞋的我非常羡慕一些同学脚上穿的白球鞋,高帮的,感觉“酷毙了”。几次请求母亲买双给我,都被拒绝。题为《为国家利益,减少国家开支》日记中写到:“我每次到了郴州去交货,自己用板车从马家坪土产仓库拖往外贸仓库,从流星岭、五里堆送到仓库验收后再返回单位,到郴州住宿选择价格最便宜的铺店住。虽然是单位里有报销,但也想到要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
父亲教育他的后代都要向雷锋学习。他总是教小孩唱同一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将歌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贴在客厅最显眼的墙上,一批一批教,一遍一遍教,不厌其烦,乐在其中。
1973年3月22日,桂嘉输电工程在肖家黄花水三岔路口施工。父亲身为输电工程指挥部指挥员,为了保证施工进度,与民工一道卸底盘石。在一次劳作中,因民工李某某用撬棍打了滑,导致两块几百斤重的石头压在了父亲的手指上,当场压断右手食指两节。因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手指不断腐烂,后来整个食指只剩下一点点,之后也没有去进行伤残鉴定,更没有领过一分钱伤残补贴。
1982年3月23日,父亲去行廊镇门头村指导烤烟生产,从田埂上摔倒在水沟里,右手臂当场粉碎性骨折,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后遗症伴随终生。
2023年,父亲应乡党委邀请,回老家当村干部。他一个人从县城背起米、油回到村里,为村里架桥、修路、兴修水利,为村民办实事。为了完成乡里交给的各项任务,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垫钱为村里疏通几公里长的岩洞。2023年,他组织村民修建了至杨梅岗2公里长的水泥公路。三年的退休工资全用在了村里公益事业建设上,直到前几年村里才把垫付的本金还清给父亲。2023年,父亲被县委评为第一届十佳基层干部。
父亲在世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父亲走了,“亲不待”成了一种永远的孤单。再也没有父亲叫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我变成了没爸的孩子。父爱如天,我的天塌下来了。
父亲在1993年9月1日写下一段话:“要做一个廉洁奉公、光明磊落的人,开拓创新、求实进取。”我把这句话用镜框挂在办公室,每天上班第一眼就能看到。而每次看到,我就像听到了父亲的教诲之声,就像看到了父亲与乡亲们一起干活的忙碌身影……
父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