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的散文(精选12篇)
关于北京的散文(精选12篇)
故都的春
文/孙长江
住在京城里的人,总是有那么点“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劲儿。有事没事,就要用自己那特有的京腔京味嚷嚷上一阵子,嫌春天来得太慢,太晚。听着他们那很不像是牢骚更像是显摆着自己的优越的埋怨,我就想对他们说说我的感受。
春节才过,运河边儿上的柳树就开始发绿,休眠了也就两个多月的草就已经不是“遥看近却无”了。几天没出门,再出去看时,院子里,马路边,向阳坡,迎春、连翘,就都开了,金灿灿的,看上去就觉得暖暖的……可你们知道吗,此时此刻的北方是什么样子吗?“冰天雪地白毛风”,苦盼着春天的人们却只能在“炒菜锅里觅绿影”。当你们已经享用着白玉兰、紫玉兰大朵大朵的花肆意翩跹的时候,你能想象出他们却正在欣喜着锅台边上的一瓣儿蒜上的那一点绿意,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况味吗?
是的,比起广州,比起三亚来,咱北京的春天确实来得迟了些。可是你想过吗,那里的春天根本就没走过,不,也从来就没来过。一年四季,天天都是绿的,天天都湿漉漉的,天天都穿着双拖鞋懒散地走来走去,怎么能说“四季分明”呢?我以为,一年里是应该有个像模像样的冬天的,至少应该能看到雪,看到荒芜,看到空旷。这样的日子,人才会有盼头,有盼头的人,也才活得精神。北方就有很像样的冬天,北京这些年雪下得少了些,但至少总还有那么几天很像是要下雪的样子的。于是开始盼草绿,盼花开,盼天暖,盼……人不就是这样在盼望着什么的渴冀中,精精神神地过着日子,做成了一件又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儿的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起北京来。
也许就是从我认识了玉兰花之后吧?
记得刚来北京的那年,看到行道树上开着那么多那么大的花的时候,我很是惊诧。
“玉兰。”女儿下班回到家,没等我说完街上那么多的花叫什么名字,女儿便笑了笑,说道。
杂书看得多了点,我猛然想起,这被叫作玉兰的花不是上海的市花吗?谁知我刚要张嘴,女儿却反问起我来:”丁香,还是咱们哈尔滨的市花呢,可北京也有,莫斯科不是也有吗!对吧?
“可是,哈尔滨没有玉兰啊!“女儿到底被我问倒了。
哈尔滨确实是没有玉兰的,北方也是没有玉兰的。
后来,因故移居到了现在的居所润千秋,跟玉兰花的接触就更近了。刚搬过来的时候是冬末,暗暗淡淡的,雾气昭昭的,也看不出哪棵树是玉兰,哪棵树是海棠。一开春,不一样了。先是发现,不大的院子中,总有那么几棵树,最先冒出点绿意了的枝上结着一些蚕茧状的骨朵。说实话,黑褐色,并不好看。可是后来,没几天,当那些“蚕茧”忽然裂开了口子,里面露出点白,有的露出些紫来的时候,我终于认出先前看上去憨憨的树,就是玉兰了。
从这时起,也就是我最“忙”的时候了。天天去院子里看她们了,用我的佳能拍她们了。看她们钻出了“蚕茧”就如一支支白色的紫色的笔一样对着天(有时竟然是对着湛蓝的天)不断膨胀着的蓓蕾,拍下那些蓓蕾中的某一“支”的仙姿;看那些蓓蕾绽开,变成朵,然后拍下这些朵中的某一“掬”(绝对该用“掬”的,不都说好看的笑,是“笑容可掬”吗?)的仙态……看着,拍着,忽然感到自己很好笑,老了老了,竟然爱上她们了。
爱她们的什么呢?
我想着,想了好些日子,终于有点想明白了。爱她们的肥硕吗?爱她们的娇媚吗?爱她们的艳绝吗?爱。但好像我真正爱她们的内容中应该还有点别的。
她们开得很“静“。”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王维《辛夷坞》中的诗句。我虽未在“涧“边,”户“中也非”寂“,院子里,人多着呢,在我身边走来走去的。但却少有人能像我这样停下来,站一会,看看那满树的雍容大气;倒是有人在看我的痴呆。但”她们“却并不因为他们的冷淡,于是停止怒放,于是在不该离去的时候萎缩凋落。相反,”她们“仍旧从容,执着,火爆。
我喜欢这样的静,静静地开着,艳丽着。不谄媚于谁,也不打扰谁;有人看,绝不忸怩,装样;没人看,也不苦颜,一副失宠的样子。纷纷地开,然后,纷纷地落……
院子里的几株玉兰树,果真开始纷纷落了。
“辛夷高花最先开,青天露坐始此回”,是韩愈的诗句吧?辛夷花,就是玉兰花。辛夷花是春天里最先开的花,青天里纯净玉露是因为她开了也就回来了。那么,辛夷花一落,是不是说春天说走就走了呢?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在故都,玉兰花后紧接的便是大捧大捧的紫丁香白丁香,之后呢?还有无论是在路边还是篱畔,几乎到处可见开得十分飘逸颜色很是娇艳的鸢尾花,黄刺玫……
多了去了。我喜欢上了北京,竟然是因为在北京我认识并爱上了这里的玉兰花,开始的。
那年中考
文/李海燕
673分。拿到成绩单,我只扫了一眼,就塞进裤兜。离重高线差8分,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即使考上高中,父亲也不会让我读。
中考前填志愿时,父亲就说:“要报就报中师,女娃娃当教师安稳。”可我执意报考高中。我想读大学,想离家远一点,海阔天空飞翔。
“考上也不会让你读!”父亲的话像屋后的岩石一样硬。班主任上门做工作也没让父亲松口。临考前,我心烦意乱,逃课、打牌、早恋,成绩一落千丈。
校长曾对我说过,没考上高中,可以去北京餐厅做迎宾。我和落榜的姐妹来到一座山头,在夕阳的余晖里,遥想首都的美好,直到山林被层层黑幕包裹。
突然,我听到父亲急促、嘶哑的呼唤。我攥紧裤兜里的成绩单,慢慢走出山林,坐上父亲的自行车。没等父亲开口,我就说了成绩,又说想去北京做迎宾。他顿时火冒三丈:“十四岁迎什么宾?”一路上,他再没说一句话。
后来,父亲联系了班主任,劝我复读。我默默回到学校,没有提去北京的事。文章的手稿,无论是铅笔还是毛笔,毛泽东那大气磅礴,气壮山河的书法都令人赞叹不已。在毛泽东的卧室的木床上,线装书占了大床的三分之一,他穿过的睡衣和拖鞋原样放着,静静地述说着曾经的辉煌,俱往矣!加拿大作家说过一句颇具哲理的名言:一代去了一代来,大地春常在!
那年黄昏时离开香山,回眸望去,陈毅手书的“香山红叶好!”几个大字在夕阳中熠熠生辉,香山红叶如炬,层林尽染。那番游香山,圆了我把香山装在心中的愿望。
2023年的十月,女儿邀我去北京玩,星期天时我想到多年没去香山了,正好又是枫叶红了的季节,于是坐上了去香山的公交车。那天北京雾霾严重,不巧的是又赶上北京举行国际马拉松比赛,要等到选手们跑过去才能放行。一车人只好干等,等的时间太煎熬了,车上的人受不了,或步行或倒地铁,陆陆续续下了车。我等的心焦,不止一次地要回去,可女儿说来都来了,反正没事,索性等吧。从9点一直等到11点半,汽车终于开动了。
在距香山两三里地的地方,汽车就停了。因为人太多,道路又狭窄,人挤人,人挨人好不容易来到山下,看过去更为闹心!这里早已不是前些年来时那天高地阔的景象,山路两旁是一家家挤挤挨挨的店铺,卖的是吃喝和毫无新意的旅游纪念品,把道路挤成了窄窄的一条,面前人头攒动,脚下肮脏不堪,还不时有新建的建筑挡住去路,七转八转地好不容易顺着指示标记来到写的大大的《观红叶处》,只见山间的空地旁竖立一棵大拇指粗的枫树,可惜够得着的地方叶子早被人掳光了,只在树顶摇摆着星星点点还未发红的树叶,好不容易来到树下的人们看着这观红叶处和树上稀稀朗朗的几片树叶,无不发出戏谑的苦笑。远远望去,可能还未到霜打枫叶红的时间,山坡上还是一片黄绿相间的颜色。
惆怅中来到双清别墅,银杏树上的黄叶和别墅似乎还如以前,可是我以后不想再去看香山了。
秋深
文/炫风之影
京城的秋最是美,令人们流连忘返的香山黄栌,八大处红枫,长城脚下的霜红都是醉人的。然而,随着京城的发展,似乎赏秋色坐在家里亦或是走在小区里就可以得到视觉的满足。
站在窗前,已然是深秋了,一缕缕阳光透过已经渐变的叶子缝隙间照射了进来,令飘窗上的光线更加丰富多彩了起来,不禁细细打量起窗前那些高大的树木来。风儿令树叶轻轻摇曳着,带着活蹦乱跳的生命在闪烁,有些黄得彻底的叶子似乎在炫耀着自己的美丽,短暂精彩的瞬间确实是炫美夺目,令人们喜爱,然而,落叶更使得大地变得丰富多彩了起来。
喜欢北京的秋,秋风吹过,到处像是被打翻的五彩瓶一般,秋黄霜红浸染的景致令人们眼花缭乱。其实,不用去香山或者是八大处,窗前的树就一直在炫耀着秋日的美。不禁想出去走走,于是穿上风衣走出家门,一股秋日的馨香扑鼻而来,更加近距离地感受着秋日的风采,一路和风细暖,心情舒畅极了。不过,在路上却时不时地听到有人在感慨,叶真美,可秋太短。是啊,在北京的这个季节总令人感慨万分,秋殇就是如此心怀吧,一抹淡淡的怀想蔓延开来。
也可能是经历了夏日里那些万绿不变的色彩,浸泡在骨子里的期盼太久了,秋阳的艳美带给叶子的变幻,使得沉浸一季的心情跟着跳跃了起来,内心深处因着大自然变得更加美丽,产生的眷恋似乎更深更深。
望着眼前霜红和秋黄展现着和谐宛如画卷的美,我在心底产生了深深地赞叹,迷恋着灿烂色彩如此丰富,充足,浓烈,令人销魂。如此多彩的世界来自于生命力的展现,如果说,光影变幻的世界令人向往,然,生命的延续却令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深秋,越是接近与冬的交界处,越是顽强地展现着生命力的五彩斑斓,那些竭力在人们眼前展示的美好,在大自然美景中挤出的一抹绚烂都是生命努力的结果,哪怕留下一丝韵味,或者是一抹颜色,都是留下了岁月的静好。
深深凝视着手中一片依旧带有生命迹象的落叶,不由的感叹:
秋深草木红,晚艳留霜影,自然孕风凉,烦恼堕尘中。
以前忙忙碌碌时,秋在眼前只是短暂的象征,而现在却发现,住在京城那么多年,只有这时才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北京的秋是如此的美艳迷人。那些普通的道路两旁,平凡的街角处,不知名的小山上,都蕴藏着北京秋天的美,蕴藏着北京秋日的精髓。
喜欢你,北京的秋。
EI论文也不是随便水水就能过的。况且,还有一个慈祥的老板,随时想着怎么利用好这帮低成本劳动力。这样下来,研一研二,生活的主题无外乎上课、科研、爱情。暑假,再找个实习,为毕业做准备。
到了研三,真正冲刺的时候到了。由于我们系专业的特色,几乎所有人的工作目标都是IT。刷题、看面经、海投、面试、折腾,便成了研三上学期生活的全部。最核心的问题来了,我们在北京,什么东西是所有漂泊在北京的人最渴望的?毫无疑问,是北京户口 。北京户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太多太多。有了北京户口,可以买房,可以买车摇号,可以有更好的医疗、社保条件,可以为下一代有一个更高的教育起点,可以把“漂泊”改写成“定居”。除了这些物质上的优势,最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优越。体面的工作,满意的收入,美满的家庭,在没有北京户口这个现实面前,都会被压的没有了踪影。没有北京户口,你不会觉得自己属于这个皇城根下得城市,不会觉得自己属于这里居民中的一员,不会觉得帝都和自己有那么强的联系,总在隐约中感觉到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这里。户口这个在西方人看来略显荒唐的东西,在中国意味着太多太多。
因此,所有即将毕业的同学,无一例外,都将拿下北京户口作为第一目标。无论是去外企,去高科技企业,去国企,似乎都把能确定拿下北京户口作为求职的第一目标。逻辑很简单,钱可以以后慢慢赚,而户口,过了应届毕业生这个标签,再想解决,难度不知大了多少倍。工作不满意,收入不够理想,都可以忍几年。到户口落定,再辞职另寻理想的职位,已经成了这一批人达成的共识。至于未来的工作会试什么样的,谁也不知道,或许,等我明年回来,可以接着写下一段。
在银行巨无霸的生活
Z君毕业之后,去了宇宙第一大行总部。第一原因当然还是户口,北京户口。国企当然是有牛逼的地方,无论你是什么学校、当年如何风云,第一年必须在支行柜台锻炼一年。工作地点就不说了,足够接地气,和估计已经快到北大柳智宇出家的地界了吧。每天为各种城乡老年客户服务,看遍人生百态,良好的心态都快锻炼出来了。听他讲述各种奇葩的顾客,奇葩的事情,也让我大开眼界。似乎总行的这种安排也是用心良苦,当你接触到最底层的业务的时候,或许才会明白银行也是不容易的,特别国企,需要无条件的服务百姓大众,等回到总行,才不会有一种趾高气昂,老子要干革命的气魄。
为了户口,也要付出代价。如果Z君去了外企,或者非银金融,估计收入会试现在的2倍或者更多。如果以后真的就是这样的收入,估计在北京买房就是奢望。有人算过,即使是年薪50w,在北上广买房,也是压力山大,更别说如今已经收入不再吸引人的四大行了。我也终于理解政府的用心,为什么给央企那么多户口指标。如果不是户口这块熊掌,顶尖人才怎么会舍弃民企、外企的高新这条鱼呢,毕竟不能兼得啊。央企也就这样一年年吸引着他们,却一年年被他们抛弃,似乎悲凉之意油然而生。
当然,央企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福利好是出名的,提供住宿,有各种补助,不加班,稳定等等都是诱人的。只不过和其他企业的高新比起来,这些又成了鸡肋。或许是Z君们的期望很高吧,现有的薪水、福利在大多数人看来,已经足够理想了。
四大的压力
四大行?四大钢企?四大航企?四大金刚?都不是,熟悉金融的人只要提起四大,都应该知道这是何方神圣。四大,这指的当然是四大着名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本来是5大的,结果让安然事件搞垮了一个,让麻将桌上终于不再有替补了。似乎好学校的会计或者财务方向的毕业生对四大是又爱又恨。爱他,因为能在四大是一个诱人的标签,以后和相关人士提起这段经历,都是一个很厉害的资本。在四大工作,相当于打上了合格会计师的标签。如果成功把CPA考完,加上两年从业经验,那前途一片光明,跳槽去那里都可以。恨他,是因为时不时会听到,四大又有人猝死啦,有人癌症啦,有人三十多就如六十的啦等等。这或许有一些调侃的成分,但工作压力、加班确实很重。
Y君毕业之后,本来是要出国的,但机缘巧合在北京留下来,进了四大。第一原因,当然是为了户口。用他的话说,要不是为了户口,谁会选择这里,工作压力大,加班多,薪水可怜(等升职了,甚至到合伙人了,才会有大家想象的收入)。看来,北京户口依然是王道啊。在四大,加班当然是常事了,特别是年终审计的时候,更是拼了命也要弄完。听Y君说,虽然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费事费时,就是要那么多投入,也没办法。为了这个户口,也只能这样了(看吧,还是户口)。两年之后,正好户口到手,2年工作经验足够,CPA完满,到时候跳槽到其他公司做财务,薪水高得多,压力也小很多,这两年也算是初期投入吧。
选择央企
D君和H君都是本科时候实验室的师兄,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他们罩着我,自然那两年舒服许多,回北京自然是要好好拜访一下。我们实验室名目上是企业系统集成,做的是技术活,结果,我知道的这几年毕业的师兄们,似乎都改行去了金融或者咨询,换句话说,离开码农这个低粗土的标签,进入人模狗样的金融行业改头换面。
D君和H君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央企,原因,我不用说了吧,那啥(那啥,那北京户口啊!)。本来,央企总部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挤破头都想得到的。然而,他俩却发了一晚上的牢骚。除了薪水不是那么诱人,不加班、好福利、终身合同等等都是非常眼馋的条件,在他们眼里,在央企工作有一条致命的缺陷——你无法在这里奋斗,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两句话看似有些荒唐,有些可笑,却戳中了央企的命门。是啊,央企,还要怎么奋斗。行政级别和一个省差不多,垄断国家某个行业,高枕无忧,没有什么压力,没有什么追求,对于员工来说正是理想的养老场所。而在国企里面充斥着各种有关系,有背景的人。他们,成为这潭浑水里的淤泥,阻碍着一切。
可T大的学生,或许还残存着那么一点点的理想吧。他们觉得,如果在这里待下去,自己的武功会废掉的。现在看来是铁饭碗,是养老院,万一哪一天再来一个变故,还有其他地方会收留自己呢?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诅咒国家,很多事情,10年,20年之后,谁能说得清呢?在时代、在潮流面前,自己总是渺小而无力的,现在能做的,只有锻炼好自己的资本,才能在潮水到来的时候,不说成为弄潮儿,至少不会被呛到,甚至被淹死。D君和H君各有各得打算,都想在户口下来之后的一两年之内辞职,或是去券商、基金做行研,或是去做投资。选择这些方向,高薪水的吸引当然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高度竞争的行业锻炼出来,还有什么风浪不能驾驭的呢?
民企的辛酸
F君也是我在T大的同学,只不过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他硕士毕业,一起出了国,去了同一个冷到鸟不拉屎的地方读书。硕士毕业之后,因为各种机缘巧合,他选择回北京。他是我目前见过格局很大的一个人,无所谓户口,无所谓薪水,只是想尝试一下自己一直想尝试的东西,去了一家网络公司做产品经理。虽然到现在只有半年的时间,但我觉得他应该经历了我周围所有人都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在民营企业,特别是这种正在尝试的新方向的私营公司,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关系、产品开发,非常复杂,也非常有意思。每个人在公司里面看似拼了命在为公司工作,而事实上却各有所思。有的人想实现抱负,尝试拉起一帮人在创业的大潮上飞向天空;有的人想在公司稳下脚跟,以后爬上高位;有的人,来到这里只是为了休息一下,等时机成熟再扬帆起航;而绝大部分人呢,或许能在北京找到工作,每月账户上能出现五位数的RMB,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就已经不错,别无他求。用F君的话来说,其实公司里水准层次分明,谁都看得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各种力量都在拉拢他。听他讲这些公司里的各种趣事,好不快乐。再加上他本身格局也大,做事滴水不漏,谁都喜欢,非常抢手。听他这么一说,我都有些想回国混两年,经历一下这些活了20多年都没经历过的事情。可拍拍脑袋想想,没有他的心胸格局,没有他的做人做事的水准,有可能在这里面玩不转,我还是不要尝试了。
有人可能看到前面的“五位数”,两眼放光。因为这个数字我看来都已经算是高薪了(投行和BAT的请绕道)。可是,背后的艰辛有谁能看到呢?加班?如果你觉得每天7点多才下班算加班的话,那就别尝试这些中小网络公司了。用F君的话说,在产品上线之前,每30天的生活就是,夜里2点下班,看看北京两点的样子,早上10点上班,没有双休,没有休假。公司也非常“人性化”,每天晚上7点半提供免费晚餐,吃的特别好,公司的意思,没有别的,鼓励加班。有加班费吗?您,问错地方了。福利呢?您,问的是国企吧。其他的呢?其他的,都在你的“五位数”里了。一句话,钱是不好挣的,特别是这种变数很大的公司,有可能你下周就走人,有可能你下周就做副总,加薪80%。想挑战一下自己生活的,可以尝试,我呢,还是算了。
创业的激情与苦涩
我一直在胡说八道,现在的中国,创业就像打鸡血一样,什么都不管不顾。模式都相似,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弄个多少用户量的统计,然后开始估值上亿,开始融资千万,开始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我也在调侃,如果遇到一个人,自称是某某公司创始人,做创业的,头衔是XXO的,多半每月领着几千生活费,就等公司上市暴富;如果遇到一个,自称是做生意的,可是要小心打听,多半人家的小生意每月流水几十万,每年净利润几十万。当然啦,这些都是调侃,也就是我没法跳出来创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啦。
实际上,我非常佩服能下决心创业的人。因为到现在,谁都知道,创业就是九死一生(可能比例还要高),但是每个人都是十足的信心,自己将会成为那个活下来的。有这种信心,做事还需要别人的鞭策,还需要领导来督促吗?离成功,似乎就只差着适合的机会,正确的方向,正确的合。在T大的班上,20多个人里面,到目前为止工作的可能不超过10个,却已经有2个人开始创业,而且居然是同一个宿舍的。
M君当年就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除了本专业,金融、咨询、市场等等方向做的如鱼得水。应该料到,他应该会成为班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果然,15年年中,他就全职组建创业团队,开始做互联网软装。软装的核心,不在装修有多牛逼,能把房子打造的有多豪华,而在于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把房间布置出来,主要目标群体就是在北京的大量长期租客。刷墙、布置、家具都是重要手段,而像传统装修里面的水、电、网、砖、木工等活,都是外包。而软装的竞争力,其实就是看宣传的水平,而宣传,在当下,就是互联网。怎么把互联网玩转,怎么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就是重点。而这个,恰恰是M君拿手的好戏。看他现在干得如火如荼,我们难道不应该自豪吗?
J君是我的好哥们,他应该算是极客了,软件硬件技术过硬。北京这两年受到雾霾的困扰非常大,而人们却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污染到底有多严重。一个微小而重要的市场产生了——便携式PM2.5测试器。专业的测试器,虽然准确,但是价格昂贵而且不能时时反应到手机上。而J君放弃了国外博士,加入的这家有国际血统的小公司(7个人里面貌似一半以上是外国人),就只做一件事情——用便宜但是准确度能接受的传感器,wifi模块以及相应的嵌入式系统,搭建一个设计美观、价格便宜的PM2.5测试器,让消费者随时能通过测试器显示,或者手机应用得知自己身边的PM2.5浓度。原先,我不觉得这个东西有多重要,还和J君调侃,如果你给我1折的价格,我会买你们的产品。但后来发现,其实非常多的人需要这个,特别是使馆、外企里面对自己生活环境非常看重的人,当他们有了空气净化器之后,需要知道到底什么时候需要在室内打开,或者关闭净化器。当我自己到了北京,才明白,这个小玩意儿的能耐:不要以为室内看着非常干净,出门才戴口罩。其实雾霾天气,室内的PM2.5浓度,甚至比室外还要高。如果只在室外戴口罩,那剩下的20多个小时没有任何的措施,那和没戴口罩有什么区别呢。看了他们的工作地点、感受了他做事的激情之后,我现在丝毫不觉得他们会失败。
创业真的就那么美好吗?虽然M君的公司是面向市场、J君的公司是面向技术,但他们其实收入并不那么可观。用J君的话说,月光是正常的。而且,没有人会逼你加班,但每天都会工作双倍时间。这就是苦涩。支撑他们的,除了未来的那个暴富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的这种梦想与追求,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事业。
尾声
见了那么多人,听了那么多段子,而我想讲故事就讲到这里了 。出国之前,大家都是同样的好好学习的学生,到本科毕业,各自却做出天南地北的选择。在这些选择中,没有对与错的判别,没有成功与失败的落差,只要不后悔,人生同样精彩。
2022,相约北京!
文/孙广勋
“双奥之城”,历史绝无仅有,怎么能不让我们为之倍加兴奋呢?曾记得,2023年7月13日那天,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23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之后,喜讯传来,举国欢腾。北京和全国上千万人走上街头,彻夜狂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也欢欣鼓舞,尽情抒发爱国之情。一向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在这个夜晚笑得是那么尽兴,那么骄傲。
如今,时隔14年之后,我们又再度成功申办冬奥会,更是再次燃起了我久违的激情。作为北京的一分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心情又怎能不为之激情澎湃呢?这是值得难忘的一天,现场中国申冬奥代表团的所有人都沸腾了,在电视机前的所有人都沸腾了,在五湖四海的中国人都沸腾了!
要知道,每一次的体育盛会都能够让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关注运动。记得2023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就曾掀起过一阵阵体育热,学校纷纷开展体育项目,让学生与奥运更加贴近。一提奥运会,“福娃”、“鸟巢”是最先从他们嘴里蹦出来的名词,运动和体育也成为了影响很多学生一生的习惯。那么2022年的冬奥会呢?我相信,也一定不会例外,喜爱运动的孩子们,注定会掀起一阵“冰雪旋风”,或许,您的孩子也会经历一段“冰雪奇缘”呢!我相信,学校的体育教育也会把更多目光聚焦到冰雪运动上,冰雪运动或许会成为您家孩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放寒假了,邀约三五好友,一起去滑雪吧!在风驰电掣的滑雪中,去尽情体验冰雪带来的无穷魅力。因为,在冰雪的世界中,我们肯定会愈加健康、快乐。
未来的7年,北京必将会一步步为世界展现自己在冬季的魅力,为奥林匹克的光辉史册再添神奇美妙的一笔。在2022年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在雄伟的万里长城脚下,让我们用“纯洁的冰雪”邀约全世界爱好运动的朋友们,共赴一场“激情的约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