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经典文章(精选5篇)

  前言:关于端午节的经典文章(精选5篇)由贵客网收集整理,供大家欣赏与借鉴;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朋友,也可以进行收藏。

  关于端午节的经典文章1:端午节的怀念

  文/王鼎三

  小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问母亲,她说不出个所以然;问父亲,他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长大后,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也明白了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现在超市里、集市上有各种各样的粽子卖,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粽子,我却很怀旧,常常想起母亲端午节包粽子、挂艾蒿、用艾叶给我们洗澡、泡脚的情景……

  端午节前,母亲还会将五色彩线戴在我们的手腕上、脚脖上,把香囊挂在我们的脖子上,希望我们健康、平安。

  勤劳、节俭、坚强的母亲,总是起早贪黑地干农活、做家务,尽管我们兄弟姐妹多,但都穿戴干净、整齐。逢年过节,母亲总是想尽办法,让我们吃上一顿好饭,穿上新衣服。

  现在又逢端午节,父母已经离开我们,兄弟姐妹聚少离多,自己的儿女也都长大成人。偶尔回老家,原来一望无际的苇园不见了,田园有些荒凉。如今的端午节,虽然物质丰富了,文化味儿却少了。想到自己没能像母亲那样让孩子们过上永远难忘的端午节,我便觉得有一种失落感、孤独感,因此更加怀念小时候的端午节,怀念无私的母亲。

  关于端午节的经典文章2:端午节里苋菜红

  文/隆如

  在端午节多彩的色调里,除了碧绿的菖蒲、艾草,以及江南人家宝宝穿戴的红肚兜、绣花帽以外,还有一种颜色是我所深爱的,那就是苋菜红。假如说粽子是端午节的最佳男主角,那么这鲜嫩红艳的苋菜,一定是他绝佳的搭档了。端午节里当之无愧的最佳女主角非苋菜莫属,比之芭蕉和海棠,这粽子和苋菜可以算得上端午节里的怡红快绿了。

  苋菜,缤纷五月里走来的红粉佳人,袅袅娜娜舞着,咿咿呀呀唱着,轻染胭脂,淡罩嫣红,活脱脱一个芳华绝代的当家花旦。这就是苋菜,五月里最生动、最鲜活的色彩。

  苋菜是端午节的时令鲜蔬,是五月人家餐桌上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清炒。老人说:"端午节吃苋菜最当时,过了这个时间苋菜就会有老的感觉,涩的味道。"难道还有这样的说法?难道苋菜就是因了端午而生?我不必去怀疑这老话的真假,情愿相信这个古老的说法,情愿相信苋菜就好比一个真情的女子,守着千年的誓约,执着地和这个季节相恋,一朝相逢后,芳华尽褪去,老得那么憔悴,老得那么怅然,又那么有风骨。

  趁着清早的时光,来到菜园中那一畦苋菜面前,看她们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拂去沾湿红裳的露珠,一根根轻轻地掐下来,很快就装了满满一小筐。在中午的饭桌上,一盏白净的瓷盘里,那是苋菜呀,溢满了红汁的苋菜,胃口一下子被吊得老高老高。喜欢用苋菜汁泡饭,白白的米饭,淋上浓浓的汤汁,胭脂般的苋菜汁把每一粒米都染成嫣红,红得那么喜庆,红得如此动情。细细地嚼,缓缓地咽,满嘴都是苋菜香,满心都是苋菜红。每次吃饭时,只要有苋菜,我们一定会抢先把苋菜红汁泡进饭碗里,无奈"僧多汁少",常常为之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到底还是玩笑的成分居多,其实大家都在体会这种生活中的小欢喜,小自在,不过由此也足见苋菜受欢迎的程度绝非泛泛了。

  苋菜红,是红到骨子里的。鲜艳明媚也就那么几天,之后便是无声寂寥,但,从生到老到枯总是那么红,那么艳,却又那么脱俗,仿佛那红就是眉心的一块胎记,是怎么也擦不去、抹不掉的。这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绽放光芒只在一瞬,刹那便又恢复平静安宁,那种内敛的、沉寂的美真正惊世而骇俗。遗世独立的姿态,风日洒然的衣着,激烈峻险的文字,对生活和爱情的冰冷与火热,多么像一棵红苋菜呀,就这么热烈却又平常地伫立在无边的翠绿丛中,绽着独特的光。

  在街市上遇到卖菜的阿婆,那篾篮里装的正是红苋菜,整整齐齐,细细密密地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像极了束束盛开在初夏的花朵。"卖苋菜啦,新鲜的苋菜了!五月五吃苋菜啦!"熟悉的叫卖声,慈爱的老人,水灵灵的红苋菜,旧的竹篮筐,定格成一幅无比安静的画面,在喧闹的街口独自安静,独自芳菲。

  关于端午节的经典文章3:端午节的美味

  文/史庆友

  在端午节的美食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粽子和鸡蛋,弥漫着醇厚的粽香和蛋香,带给我无限温暖。

  在端午节,人们总是要吃粽子的,还要在粽子锅里煮鸡蛋。如今,家乡的粽子制作比较复杂,外面是粽子叶,里面是大黄米及少许江米,再放上红枣、豇豆、红小豆、芸豆、绿豆、芝麻、葡萄干等,集红黄白绿于一体,外观美丽、香气满口。然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端午节吃粽子可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黍子产量太低,生产队不愿意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地方弄黏米,上哪里去吃粽子?

  小时候,端午节我虽吃不到粽子,妈妈却一定会煮鸡蛋给我。那时的鸡蛋要用来换灯油、食盐等,能在端午节吃上鸡蛋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总是舍不得吃,要把鸡蛋留着,每天还要拿出来闻闻。有时候,我会与小朋友玩撞鸡蛋的游戏,比谁的鸡蛋抗撞,到最后也没破的那个鸡蛋被称为"蛋王".鸡蛋被我珍惜地留着,往往会留到臭了不能吃为止。

  还记得我初中毕业那年的端午节,我第一次吃上了粽子。邻居五姑的丈夫到南方养蜂,用蜂蜜在南方换回了点江米及粽子叶。五姑给了我家两个粽子,这难得的粽子我只尝了一小口,那美味却是至今难忘。

  时代变了,如今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资极其丰富,粽子再也不是稀罕物了。但在老人们心中,那些传统节日美味还是不可少的。每年的端午节,姑姑总会让表弟给我送些亲手包的粽子及溜达鸡下的鸡蛋,不图别的,为了食物安全营养、味道纯正,也为了亲人间的一片深情。

  幸福是给懂得珍惜生活的人的一份礼物。让我们珍惜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让端午节常过常新!

  关于端午节的经典文章4:端午节习俗

  文/殷良瑾

  "节分端午自谁信,万古传闻为屈原。"这是出自《端午》的诗。因为一到端午节这天,人们都高高兴兴的,节日非常隆重。

  端午节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端"和"初"意思相同,称"端午"也称"初五".快到端午节了,虽然今天寒风刺骨,但是人们的心却是热的,话说:"有钱难买五月五。"所以人们就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东西。一大早,大街上人山人海,人们都来看一看需要什么东西。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做包子,吃粽子等。包子的花样太多了,有豆沙的、花生的、芝麻的……粽子有的放在蒸锅里蒸,有的放在水里煮,剥开一张张粽叶,那糯米、粽叶的味香飘四溢,让你大饱口福。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叫屈原。楚王听了奸臣的话,将屈原流放江中,后来他听到城池被敌人占领了,来到江边,纵身跳江,这天是五月初五。百姓听到后就划着船来打捞屈原的尸体,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天,各家的小孩还要戴上五颜六色的丝线,这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节日点缀之风。人们端午节还要喝雄黄酒,据说:"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孩子们还会把雄黄酒抹在自己的额头上,避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蛇,清洁环境,但是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在古代流传着一句话:"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花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节不但要喝雄黄酒,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有的地方端午节还要举行赛龙舟、走马灯、拔河等户外活动。这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啊!

  "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了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别有一番韵味。

  关于端午节的经典文章5:记忆中的端午节

  "端午到,洪水涝。"早上,一阵瓢泼大雨,惊醒了梦中的我。窗外,豆大的雨,打得甚密。已经干旱了很久,连杭州这个水养的城市,也出现了旱情。老家的这句话,真准。我凝视着窗外的雨,思绪和升腾起的水雾一起慢慢地弥漫开来。经历过的一些端午习俗,在眼前渐渐地清晰起来。

  记忆一:避邪石灰符

  小时候,父亲是地道的农民,又不识字。我又是老大,每年家里要写个春联或者画个字符的,自然就落在我的肩上了。我是依葫芦画瓢,因为村里家家户户在端午节,都要在门前画上一个石灰符。有了样本,我的"创作"自然也就有底气多了。

  记得,母亲在家里负责烧好吃的饭菜,给我们每人一个咸鸭蛋。咸鸭蛋是自己腌制的,清明前后腌渍下去,过程中谁也没有这样的口服,尝尝味道如何。只有到了端午节前一天的晚上,母亲把腌渍在酒坛里的咸鸭蛋捞上几个,耐心地洗干净,晾干。我们等着端午节这天煮上几个,好开开胃。母亲除了煮上一些咸鸭蛋之外,还会杀一些黄鳝,炒上一个洋葱,香得很。这些黄鳝都是在端午节前,我和父亲去田里捉上的,养在水缸里,等着到时烹饪。当然,母亲还会变着原料,凑成一桌饭菜。

  我的"创作"活动,要在母亲开饭之前完成。我跑东家看看他家画的形状,又跑西家学学人家的图案。心中有谱了,就抓起一把一把的石灰,泼洒在门前。一会儿工夫,一些歪歪斜斜的、符号不一的图案"诞生"了,可是我不能明白图案里到底诠释着什么。父亲也看不懂什么,自然不发话了。母亲说,这一年比上一年画的好,赏给我一个煮熟了的大蒜。被母亲一夸,心里一种自豪。为了显示"杰作"是我创作,就站在门口,等着过路的人赞赏一两句。有些人看透了我的心思,也会丢下一两句认可的话语。

  每年都会做着这样的"事",可到上中学了,我在外读书,不能给家里画"石灰符"了。也知道了画"石灰符"的缘由,端午节是阴阳开始交替的日子,阳气慢慢销蚀,阴气慢慢生长,由此会产生很多的病毒,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画它,可以杀去病毒,祛除脏气。图案里的有些表象就是驱邪求福的象征。那一年起,母亲开始撒石灰画端午节的"符"了。再后来工作了,我这事就没有再做过了。每每端午节回家,门口都有一个"石灰符".

  今年没有回去过端午,门口是否还有"石灰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