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的文章(精选12篇)
关于大学的文章(精选12篇)
拿什么换回我们的中学时期
日子一天天的过,从来没有发觉自己已经过了可以胡闹,疯癫,叛逆的年龄……
大学的日子远不如中学时期来的单纯,
那种按部就班的上学,放学在当时看似枯燥,烦闷但却充满生趣,
四人小组的讨论,老师的淳淳教导,换位子时桌椅的摩擦声,晚自习的轻声碎语,老师上课时的唾沫星子和一起被处罚时的偷笑……
可以为了一道题目绞尽脑汁,可以为了一句话捧腹大笑,可以为了一张成绩单懊恼好久……
还有好多好多的画面,可是这些都已深埋在记忆里再也取不出。
大学与中学不同的是再也没有什么四人小组,没有老师的悉心教导,没有每两周都要换组的要求,没有迟到时的处罚,没有要穿校服的规矩……
没有了好多,多的是一种自由和自觉。
曾经羡慕大学的生活自由自在,可上了一年大学后,尝过了新鲜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却开始怀念以前上学时的生活,教室和同学,有人会批评你,有人会督促你,有人会陪你一起疯一起闹……
我们拿中学时期换来了现在的大学生活,可是我们该拿什么换回我们曾经的中学时代……
在美国吃烤鸭
文/慕宁
去年四月,我应哈佛燕京学社之邀,去美国开会。会议结束当晚,燕京学社于哈佛大学左近一家叫做“常熟”的餐厅设宴送别与会学者。店面很大,据说是哈佛附近最具规模的中华料理,老板是台湾人。我的同桌有卫斯理学院的魏爱莲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的曾佩琳教授、密歇根大学的林萃青教授、哈佛的田晓菲教授等,美国人听说有烤鸭,个个喜形于色。及至端上来,却令我错愕不已。每人一个大卷,半尺多长,很像山东煎饼,鸭肉已经卷在里面,葱酱也已替你夹入,你握着大口咬嚼即可。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每人还有一只烤好的鸭腿,也只能用手拿着啃。这和北京的全聚德、天津的正阳春烤鸭真是南辕北辙,但我看美国人吃得津津有味,大快朵颐。
随后到纽约观光。纽约的唐人街街口是孔夫子的塑像,里面餐馆错落,满目的汉字,恍若置身国内随便一个城市的商业街。在这儿可以吃到极纯正的中国菜,有一天到金麒麟吃粤式早茶,华人服务员推着餐车徜徉于大厅内,叉烧包、虾饺、榴莲酥、肠粉、豉汁凤爪、萝卜糕,味道均十分正宗。就连掀起茶壶盖,要求添水的习惯也同广州毫无二致。举目四顾,十几张桌子,除我旁边坐了一位美国人(我的表侄女婿),竟全是华人。
我的表侄女毕业于天津大学,十八年前赴美读硕士,就职于纽约高盛公司。她带我去了一家上海菜馆,不在唐人街,而在曼哈顿下城很隐蔽的一个街角。推开厚重的大门,一派民国老上海的公馆风范,大厅顶上十几盏古色古香的吊灯,笼着昏黄的光束,深色的屏风,深色的餐桌,一台古铜色的留声机似仍沉湎于当年上海租界的颓靡浪漫。菜是本帮加一点淮阳的味道,响油鳝糊、蟹粉豆腐、清蒸鲈鱼、炒年糕、烤麸,饮澳洲红酒。加上小费,每人三十多美金。
后来又到费城和华盛顿,对美国的饮食总的感觉是如海纳百川,无所不有,而且各善其能,各安其业,正如这个国家文化的开放兼容。
我会这样
文/竹月是糊涂虫
我会是这样一个人。大学的时候,会每天晚上拿着一瓶雪花或者菊花茶,短裤和拖鞋,跟另一个傻子逛校园。会独自一人或者几个在湖边喝酒,把酒瓶丢到湖里,在湖边撒尿。会三个人用一张饭卡,明明没钱都要去一饭二楼喝汤。会三人去荒芜人烟的深山露营,湖里抓鱼。会住在全校打火锅最多的三栋208。会去女生宿舍打牌超过点数下来被宿管狂骂。会在生日的时候白酒红酒啤酒一起喝,上吐下泻一个星期。会上课的时候看一堆借来的闲书,困了安然一睡。会是一部喜剧片的主角,把全场人肚子笑痛。会考试前一小时不看书最后一个悠闲进场。会带她们春天去水濂山看桃花,去爬东莞还是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