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网络课形考网考纸考题库及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网络课形考网考纸考题库及答案 盗传必究 考试说明:
课程总成绩 = 形成性考核×30% 终结性考试(纸考)×70% 反映高蠡暴动的短篇小说是()。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夜之交流》
题目4 中国新诗史上。
题目20 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中,柳青主要受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影响,周立波主要受以沈从文小说为代表的“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题目21 在提倡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秦兆阳(何直)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题目22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愿坚反映土地革命战争的主要有的《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系列短篇小说。
题目23 《林海雪原》在人物设置上,除套用“五虎将”模式外,也承袭了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英雄/美人”模式,少剑波不仅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儒将”,身边还有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卫生员白茹。
题目24 欧阳山早就有意要创作一部“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脉”的历史小说,最初取名为《革命与反革命》,正式动笔时才改名为《一代风流》。
题目25 王蒙于1953年就创作了反映中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题目26 在20世纪50年代,不合时宜的作品除了茹志鹊的《百合花》外,主要还有路翎的《初雪》和《洼地上的“战役”》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等。
题目27 1957年1月,诗刊《星星》在成都创刊,民间叙事诗。
题目25 田汉在《关汉卿》中,为关汉卿和朱帘秀创作的《蝶双飞》充满了浪漫的诗情,是爱情与理想的一曲浪漫主义绝唱。
题目26 黄翔是“文革”中最早觉醒的青年之一,他以诗歌《野兽》对那个年代发出了最强烈的诅咒。
题目27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1976年“四五”运动中北岛创作的《回答》一诗。
题目28 在短篇小说《死》里,最惊心动魄的是作家陈村与老翻译家傅雷的亡灵,在假想中的对话与争论。
题目29 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凝聚着她晚年的生命,可以看作是她近一个世纪生命历程的总结。
题目30 艾青在被打成右派20年后,以一首小诗《红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生涯上的一个新的高峰期。
形考任务三 题目1 在《创业史》(。
题目22 《干校六记》描写的是杨绛与丈夫钱钟书在“文革“中下放劳动改造的事情。
题目23 《人到中年》在艺术上的突破和成功,还在于“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形象的塑造。
题目24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改革的历程和风貌。
题目25 宗璞在“文革”后发表的荒诞小说是《我是谁》。
题目26 汪曾祺将苏北高邮地区一带的风土人情、世俗生活、自然景观组合成一幅明媚的风俗画。
题目27 80年代“市井小说”的主要作品有邓友梅的《那五》《烟壶》等“市井文化”系列,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等“市井人物”系列等。
题目28 1982年,周涛与昌耀共同提倡并创作的“新边塞诗”,对西部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题目29 1985年,韩少功的《文学的“根”》小说中的男主人公?()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你别无选择》
题目9 80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
《西线轶事》
题目10 《妻妄成群》中陈佐千的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
题目24 80年代初出现的“中篇小说热”与“反思小说”形成了一种共生现象。
题目25 《芙蓉镇》中的“运动根子”王秋赦的形象是古华对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
题目26 1982-1983年间,王蒙发表的系列小说《在伊犁》,对新疆各民族的伊斯兰文化的关注,以及对生活和历史的宽容态度,为后来的“寻根文学”开了先河。
题目27 《西线轶事》描写了陶珂等六个女电话兵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后的生活故事,受到前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影响。
题目28 “新写实小说”名称的正式确立,是《钟山》杂志1989年反映高蠡暴动的短篇小说是()
正确答案:《夜之交流》
11.《三家巷》中描写的“沙基惨案”发生在()中。
正确答案:省港大罢工 12.最早描写中共地下工的小说是()。
正确答案:《小城春秋》
13.对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影响最大的创作模式是()。
正确答案:《子夜》模式 14.50 年代中期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小说中,发表得最晚的是()。
正确答案:《达吉和她的父亲》
15.中国新诗史上小说的总标题是()。
正确答案:《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
32.《芙蓉镇》中因政治运动而成为罪人和牺牲品的妇主人公是()。
正确答案:胡玉音 33.《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
正确答案:钟雨 34.“改革文学”中著名的戏剧作品是()。
正确答案:《血,总是热的》
35.“陈奂生系列”作品分两个时期完成,其中,写于 90 年代的是()。
正确答案:《陈奂生包产》
36.谌容创作开始于“文革”前的作品是()。
正确答案:《光明与黑暗》
37.在 80 年代戏剧舞台上的荒诞派戏剧中,魏明伦的代表是()。
正确答案:《潘金莲》
38.在中国的“西部文学”中,其代表诗人是()。
正确答案:昌耀 39.年轻画家“孟加拉虎”是哪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
正确答案:《在同一地平线上》
40.在邓友梅表现老北京市井生活的小说中,以乌世保为主人公的作品是()。
正确答案:《烟壶》
41.在冯骥才的市井民俗小说中,刻意表现民间文化中恶俗的小说是()。
正确答案:《神鞭》
42.《孩子王》中,王福与“我”打赌是()。
正确答案:为了得到一本字典 43.80 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正确答案:《西线轶事》
44.在《高山下的花环》众多的英雄形象中,因两发臭弹而牺牲的英雄是()。
正确答案:薛凯华 45.《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位太太是()。
正确答案:颂莲 二、填空题 1. 中国 20 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只是其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般特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2.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代表大会简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代表大会”,1949年 7 月在北京召开。
3.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9.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中,柳青主要受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影响,周立波主要受以沈从文小说为代表的“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10.在 50 年代成长起来的农村题材作家中,李凖与被称为“神童”的刘兆棠,都是当时以产量高而著称的青年作家。
11.李凖的《李双双小传》与赵树理《“锻炼锻炼”》表现的时代大体相同,但是,在作品中却丝毫读不到作家的沉痛心情,也看不到农民生活的痛苦场面。
12.60 年代,相继问世了萧玉的《高粱红了》(三部)、柯岗的《逐鹿中原》等描写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长篇小说。
13.在五六十年代,描写北伐战争的主要有陈立德的《前驱》,反映土地革命战争的主要有王愿坚的《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系列短篇小说。
14.《林海雪原》在人物设置上,除套用“五虎将”模式外,也承袭了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英雄 / 美人”模式,少剑波不仅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儒将”,身边还有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卫生员白茹。
15.茹志鹃的《百合花》几经周折,发表在 1958 年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等,其艺术成就都没能超过《青春之歌》。
23.《青春之歌》描写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中,还有追名逐利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的白莉萍,以及叛变革命的戴愉等。
24.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大胆冲破题材的禁区,但最后仍回到了“浪子回头”的陈旧套路中。
25.上海文艺出版社于 1979 年 5 月出版的《重放的花朵》,标志着“左派”作家的重新结集和面世。
26.王蒙于 1953 年就创作了反映中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而他刊登在刊物上的小说则是儿童文学作品《小豆儿》。
27.1957 年 1 月,诗刊《星星》在成都创刊,》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28.诗人胡风在 1949 年底和 1950 年初,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29.“九叶诗派”得名于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合集《九叶集》。
30.60 年代前期,政治抒情诗成为了诗坛占主导地位的潮流,其总体风格也由“颂歌”转向了“战歌”。
31.1957 年,被列为审查对象的穆旦发表了他归国后的民间叙事诗,由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等人整理。
36.田汉根据碗碗腔《女巡按》改编的“新编历史京剧”《谢瑶环》是他戏曲创作的优秀代表作。
37.老舍在当代文学史上继《方珍珠》后创作的小说《死》里,最惊心动魄的是作家与老翻译家傅雷的亡灵,在假想中的对话与争论。
53.巴金自 1978 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其间历时8年,共发表“随想”150篇。
54.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凝聚着她晚年的生命,可以看作是她近一个世纪生命历程的总结。
55.杨绛在 80 年代后,创作了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保持着她边缘人的写作姿态。
56.《干校六记》描写的是杨绛与丈夫钱钟书在“文革”中下放劳动改造的事情。
57.艾青被打成右派 20 年后,以一首小诗《红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生涯上的一个新的高峰期。
58.80 年代衩出现的“中篇小说热”与“反思文学”形成了一种共生现象。
59.方之的《内奸》是对历史进行整体性反思的代表性作品。
60.王蒙重返文坛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布礼》。
61.张贤亮在 50 年代因诗歌《大风歌》被打成右派,被发配到西北荒地。
62.《芙蓉镇》中的“运动根子”王秋赦的形象是古华对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
63.《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描写了菱花和两个女儿存妮、荒妹的生活悲剧。
64.《哦,香雪》写一个名叫台儿沟的偏僻小山村,被火车从沉睡中惊醒的故事。
65.最能体现高晓声创作特点的作品是以《陈焕生上城》为代表的系列作品。
66.《人到中年》在艺术上的突破和成功,还在于“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形象的塑造。
67.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改革的历程和风貌。
68.在 80 年代前后形成的现代主义思潮中,绘画方面的主要作品有袁运生为首都机场绘制的大型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69.在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70.宗璞在“文革”后发表的荒诞小说是《我是谁》。
71.80 年代“市井小说”的主要作品邓友梅的《那五》、《烟壶》等“市井文化”系列,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等“市井人物”系列等。
72.80 年代“乡土小说”的主要作品有赵本夫-的“黄河故道系列”,陈军的“吴越风情系列”等。
73.汪曾祺将苏北高邮地区一带的风土人情、世俗生活、自然景观组合成一幅明媚的风俗画。
74.1982 年,周涛与杨牧、章德益共同提倡并创作的“新边塞诗”,对西部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5.1982~1983 年间,王蒙发表的系列小说《在伊犁》,对新疆各民族的伊斯兰文化的关注,以及对生活和历史的宽容态度,为后来的“寻根文学”开了先河。
76.1985 年,韩少功的《文学德“根”》幅描写了他与“我”和新媳妇两位女性的关系。在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讯员性格的重要阶段,使得小通讯员腼腆淳朴的个性明显地显示出来。他向新媳妇借被子的失败,是他性格的进一步展示。作家还通过小通讯员与“我”告别时插在枪筒里的野菊花,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他活泼可爱的一面。
9.举例说明《红岩》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答:许云峰作为长期从事地下斗争的领导人,作品突出地表现了他高度的政治敏感和丰富的斗争经验,以及顾全大局、独当危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江姐作为女共产党员的代表,作家突出地表现了她丰富的内心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徐鹏飞形象的描写中,主要表现出了他既凶残又无能、既阴险 又愚蠢的本性特征。
10.为什么说《红旗谱》的创作理想与叙事逻辑存在着错位? 答:作家是把朱老忠当作理想化的“农民英雄”来塑造的。为了完成这一理想化的命题,特意设置了四场斗争。一、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老巩是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忠不是斗争的主角;
二、“脯红鸟事件”,朱老忠仅仅是支持了孩子们的行动,基本游离于冲突之外。三、“反割头税运动”,斗争的领导者始终是江涛,宰猪的是大贵,朱老忠仍然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四、“保定二师**”,作品的视线从农村转向城市,而且中心人物也由朱老忠改成江涛。
11.梁斌在《红旗谱》中没能实现预想目的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答:梁斌希望把朱老忠塑造成理想化的“农民英雄”,但《红旗谱》所表现的主要是农民斗争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广大农民还没有真正地觉醒,农民的发动主要还是靠运涛、江涛等革命知识分子。在作品的“爱情小说”? 答:作品虽然讲述的是江玫与齐虹的爱情悲剧,但探讨的却是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爱情在作品中只是故事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作品的主题。作家的创作目的,是想表现知识分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进行“自身”的血肉搏斗的痛苦、进行选择的艰难,以及作出正确选择后的欢乐。
16.简要说明绿原与曾卓有哪些相似的经历。
答:一,他们都是湖北人,都生于 1922 年;
二,他们都是“七月诗派”中的“初来者”;
三,他们都是因胡风的影响而写诗;
四,他们又都因胡风的影响而被捕入狱;
五,在大牢里,他们都没放弃写诗,在经过了 20 多年的监禁生活后,又差不多同时获得自由;
六,在恢复自由后,都创作出了一些颇有影响的作品;
七,他们采用秘密方式写作的作品,都是在经过了 20 多年后,才得以公开发表。
17.简要说明贺敬之的民歌体短诗与政治抒情长诗的异同。
答:贺敬之的民歌体短诗是借鉴其他新民歌和古典诗词手法创造出来的一种“两行体”新生诗,主要以舒缓优美的笔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其政治抒情长诗则在形式上全盘接受了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鼓点式的“楼梯式”形式,主要以热烈高亢的情感来阐发时代精神和对现实问题 的认识。其相同之处在于都善于借用当时流行的诗歌形式;
对当时各种重大题材都保持着惊人的敏感和极大的兴趣。
18.在《天山牧歌》中,诗人是怎样将爱情、劳动与民族风情融合在一起的? 答: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既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特征,而这种异域风情与政治观念的融合,又最集中地表现在闻捷的爱情诗中。他的爱情诗与其说是在歌爱情,不如说是在颂扬劳动。在这些诗里,诗人彻底抛弃了传统的爱情观,表现了当时人们所崇尚的新的爱情观,却又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处理为“奖章加爱情”的简单公式。
19.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主要可分为几种类型,主要作家作品有哪些? 答: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古为今用”为创作原则,为现实政策服务的作品,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曹禺执笔的《胆剑篇》;
二是借历史题材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个人话语,体现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作品,如田汉的《关汉卿》等;
三是自觉继承民间传统,努力反映民间意识和民间情趣的作品,如老舍的《茶馆》等。
20.在《茶馆》中,王利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作了哪些努力? 答:作品都充满诗情画意,让感情服务于主题,给人以矫揉造作、削足适履之感;
秦牧的“百科全书式”的“小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较多地继承了传统小品的优点,但常常为了追求知识的丰富性崦造成了精练性和抒情性的不足,海阔天空的议论也多于一针见血的批评,影响了作品的思想力度;
刘白羽的“哲理式”的“战歌散文”形成了雄浑壮美的特点,表现了一种军人式的豪迈气魄,但由于过分强调主观感情的抒发和党课哲理的揭示,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
25.《傅雷家书》表现了作家什么样的内心苦闷? 答:这部作品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儿子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和要求,通过对儿子近乎残酷的要求,可以看到一个严慈的父亲“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痕”,表现了自己未能实现人生理想的苦闷;
二是自己对各种文艺问题以及时局的看法,表现了一个有着嵇康、刘伶式的精神风貌的现代知识分子,“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的真实内心,表现了一个感情极为丰富而无处倾诉的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痛苦。
26.简要说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幻觉描写的意义。
答:首先,食指以天生的诗人气质,敏感地抓住“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这在当代文学中是罕见的;
其次,对幻觉的表现,在很长时间内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文艺腐朽没落的标志之一,青年一代诗人的大胆使用,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
27.“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伤痕文学”代表了年轻一代人的写作,他们大多是“文革”中的下乡知青,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残酷地经历了理想与信仰的失落,内心中对整个时代存有巨大的怀疑,心灵上有着无法弥补的伤痕,他们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批判精神,开拓了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现实主义道路,在“文革”后文学最初的繁荣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反思文学”的作家主要是从 50 年代走上文坛,在“反右”运动中又被打成右派的中年作家,平反后政治地位的恢复,加深了他们原有的信念和理想,他们的创作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28.《死》在艺术上的个人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一,以梦呓般的文字重新进入当时的情境,以目击者的立场再次重现那场悲剧;
二,摒弃了客观叙述,而采用主观描述的方式,有意识地避免情节,没有编织故事,几乎是运动散文的笔法,抒发着情感;
三,不断地交换叙述人称,打破了生者与死者的界限,使生者与死者进行独特的情感交流,通过二者的对话、交谈、辩论乃至搏斗,完成了精神上和交融;
四,将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交替叙述。因此,与其说是陈村在叙述傅雷之死,不如说作家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追问生死意义的过程中,完成了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建构与灵魂拷问。
29.《随想录》的创作出发点和独特之处是什么? 答:《随想录》的创作出发点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清算与反省。《随想录》的独特之处,在于作家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作家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包容了作家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而这一反省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从《“遵命文学”》对自己在 1956 年参与批判柯灵,到最后《怀念胡风》关于“反胡风”运动的忏悔,是一个漫长的由浅及深的自我发现与清算过程。
30.《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表现出怎样的人生体验? 答:作品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寓于一颗早熟的枣子上,创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意象。通过“我”作为一颗早熟的枣子,在别人还都是一色青青的时候就红得刺眼,而被一条小虫噬咬了心灵,而仓促完成了一生的遭遇,一方面是诗人对自己命运发出的悲叹,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对社会的那些噬咬生命的“小虫”提出的控诉。
31.以《布礼》为例,说明理性主义对王蒙创作的影响。
答:《布礼》描写了钟亦诚追求革命理想及其人生遭遇的故事。他少年时代便倾心革命并成为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即使是被莫明其妙地打成了右派,乃至在“文革”中受尽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仍不改其忠诚和追求。作品以一种历史理性主义的宽恕态度谅解了革命历史,犹如母亲错怪了儿子,儿子应该无条件地谅解母亲。
32.简述邢老汉形象的悲剧故事。
答:邢老汉曾对生活充满希望,随着创作谈中所说:“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也就是说,生活就是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的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
51.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增添了哪些商业性的外衣? 答:一,“灯笼”,用“点灯—灭灯—封灯”来象征权力和对人的精神的控制,增强了作品的形象直观性;
二,捶脚,以获得捶脚的机会暗示得到老爷的庞爱,增强了作品的动作性;
三,争庞,以假装怀孕来争得老爷的庞爱,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52.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简要说明《红高粱》和民间立场。
答:在故事情节方面,作品不是讲的革命历史,而是以虚拟的家族回忆形式,讲述了一个由土匪司令余占鏊组织的民间武装进行的自发的反抗暴力故事,和轿夫余占鏊劫花轿的野合故事;
在人物塑造方面,我爷爷余占鏊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双重形象,在他的性格中,充满了粗野、狂暴而富有原始正义感的民间色彩,这种以其性格的真实还原出的民间本色,也体现地我奶奶戴凤莲与劫花轿的轿夫在野地欢爱等行为之中。
53.《古船》中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放逐”和“救赎”两个方面。放逐主题主要体现在隋不召形象身上,隋不召一生向往大海,为了大海放弃了富裕的生活,几十年后回到故乡,可心灵仍然向往着大海,始终处于一种精神放逐状态;
救赎主题主要体现在隋抱朴身上,他一生都在思考罪恶的根源和救赎的方法,探寻的是走出个人和家族怪圈的途径,以期得到心灵和精神的超越。
54.《白鹿原》在叙事结构和视角上有哪些特点? 答:在叙事结构上,一方面采用多线索交叉并进的方式,在错综复杂的故事中,还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法;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主线突出、明暗清晰的特点,围绕着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不仅展示了白鹿村的家族历史,而且也展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在叙事视角上,主要采用一种“全知视角”,既不宥于已有的社会历史观点,也不完全依从自己的个人见解,而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一个普通有的眼光来叙述历史和故事。
55.结合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说明《长恨歌》的叙事特点。
答: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主要在于偏离宏大叙事的视角,从个人的立场上开掘都市民间的世界。《长恨歌》对上海这一商业化大都市的艺术表现,正是摒弃了对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展示,将人物和故事融化在平淡的叙事之中的结果。作品的不少于 500 字的小论文,要点陈述与本教材观点基本相同或相近即可,如果能自圆其说,在首先阐述本教材观点之后,自己的观点可以与本教材相悖,但要求内容具体,不能只说空话。
1.试分析“小腿疼”、“吃不饱”和杨小四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意义。
答:1、“小腿疼”泼辣、刁钻,得理不饶人,敢于顶撞干部;小说第-一个冲突高潮是杨副主任利用大字报的形式公开批判“小腿疼”“吃不饱”这两个社员,于是引起了“小腿疼”大闹社办公室,小说这样描写“小腿疼”泼辣、刁钻,得理不饶人,敢于顶撞干部:.小腿疼-进门-句话也没有说,就伸开两条胳膊去扑杨小四。.....杨小四科定是大字报引起来的事,就向小腿疼说:“你是不是想打架?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敢打一下,我就请得到法院!....小腿疼一听说要罚款要坐牢,手就软下来,不过嘴还不软。她说:“我不是要打你,我是要问问你,政府规定过叫你骂人没有?”“我什么时候骂过你?”“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你还昧得了?”王聚海说:“这老嫂!人家提你的名来没有?”小腿疼马.上项回来说:“只要不提名就该骂是不是?”要可以骂我就天天骂哩!“杨小四说:”问题不在提名不提名,要说清楚的是骂你来没有?我写的有哪一句不实,就算我骂你!你举出来!我写的是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该没有提你们的名字。我本来提着的,主任建议叫我删去了,你要嫌我写得不全,我给你把名字加上去好了!“你还嫌骂得不痛快呀?加吧!你又是副主任,你又会写,还有我这不识字的老百姓活哩?”支书王镇海站起来说:“老嫂你是说理不说理?要说理,等到辩论会_上找个人把大字报-句一句吃给你听,你认为哪里写得不对许你驳他!不能这样满脑--把抓来派人家的不是!谁不叫你活了?”“你们官官相卫,我跟你们说什么理?我要骂!谁给我出大字报叫他死绝了根!叫狼吃得他不剩个血盘儿,..”支书认真地说:“大字报是毛主席叫贴的!你实在要不说理要这样发疯,这么大个社也不是没有办法治你!”回头向大家说:“来两个人把她送乡政府!” 2、“吃不饱“则好吃懒做,胆小怕事,善于见风使舵,搬弄是非。虽然,她们是“三仙姑形象系列”的新成员,是农村落后妇女的代表,但客观地表现出农民劳动积极性的低下和生活境况的窘迫。
3、杨小四官气十足,对落后群众粗暴无情,对广大社员也随意愚弄。
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杨小四利用群众的盲目性来整治落后的农民。小说第一个冲突高潮是杨副主任利用大字报的形式公开批判这两个社员,小说的第二一个冲突高潮,杨小四又想出一一个办法,他头一天晚上开社员大会宣布第二天集中拾**,等到第二天本来不愿出工的妇女都上工了,他突然宣布改为集体摘棉花,并批评那些受骗上当的妇女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才出工的,所以不但必须强迫参加劳动而且还要写检讨。小说第三个冲突高潮又回到小腿疼等人身上,原来她们以为第二天是自由拾花,于是就自己单独去拾花,结果变成了“偷棉花”,当做犯罪接受群众的批斗。
这个形象的意义在于,作家的本意是赞扬他敢于树正气、压歪风的斗争精神,但客观效果则表现出他与普通农民的感情距离,几乎把自己归入了农村恶霸的行列,同时也暴露出作家主观创作意图与客观效果的错位。
2.分析说明“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答:《茶馆》是老舍先生50年代的重要剧作,也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这部三幕剧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缩影: ①裕泰大茶馆是旧北京的缩影,也是旧中国的象征。作家选择茶馆作为作品的场景,避开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描绘,而只写这些事件在民间的反映,通过在茶馆里进进出出的各色人物,表现出旧中国政局混乱、是非颠倒、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颓败趋势。
②在第一幕里,一方面是拉皮条的为太监娶老婆,暗探遍布各个角落,无事的旗兵寻衅闹事,另-方面是破产的农民卖儿卖女,爱国者因牢骚被捕入狱。在第二、三幕里,社会更加黑暗。特务更加猖獗。剧本的结尾,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三个老人撒纸钱“莫祭自己”,是一个白象征意味的结局,既是他们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哀悼,更是对旧时代行将就水的无声的诅咒。
3.以《呵,母亲》分析舒婷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呵,母亲》是诗人舒婷为悼念去世的母亲而写的。在泯灭情感的时代,诗人从梦境写到现实,从童年写到今天,完成了整个构思过程,也完成了对母亲回忆和怀念的过程。
(1)在“四人帮”猖獗的年代,大胆地用诗歌的方式怀念自己的母亲,表现人性中最伟大、最纯粹、最真切的情感,在思想上具有一种前卫意识。
(2)当时,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都仅仅是一种政治情感的体现,而诗人表现的却完全是个人化的情感,在精神取向上表现了一种人性对兽性的反抗。
(3)在感情的抒写方式上,没有作无病呻吟的宣泄,也没有波澜壮阔和刀光剑影,只是在温馨、宁静的情感中,表现出一种柔美而坚韧的爱的情感。
4.在《风景》中,作家为什么要选择一位“死者”来担当叙述者? 答:①作品描写了武汉底层社会-个贫困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父亲性情粗暴且为人凶悍,母亲则十分风骚粗俗,生活--贫如洗, 十个儿女都像野生植物般在放任自流中生长。
②作家选择-位“死者”来叙述生者的故事,是为了使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起来更加显得冷漠和残酷,更能体现“新写实小说”所主张的“消解激情”,彻底地取消了作家的情感介入,真正地做到了以一种零度情感“来反映现实,正如作家在小说正文前引用的波德莱尔的诗句所说:“在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 ③死者的叙述角度,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某种“陌生化”的叙述效果,使作品以一种极端强化的方式还原出了赤裸裸的生存本相,使得整个叙写充满了令人惊愕的新异和逼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