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读后感

《四指钢琴家》读后感

       因为弱智和身体残疾,小女孩到5岁才开始用膝盖走路,喜芽的妈妈每天思考孩子今后的路怎么走,突然有一天她发现喜芽对音乐很敏感,她决定让孩子学习钢琴,由于喜芽没有小腿,两只手才有四个手指,所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喜芽和妈妈付出了常人难受忍受的折磨和痛苦,最终凭借喜芽和妈妈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8岁就拿到了全国少儿钢琴大赛课文让我知道母爱的伟大,如果不是喜芽的母亲顶住压力,就不会有喜芽生命的延续,如果没有妈妈博大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喜芽就不会在生命的道路上茁壮成长,如果没有妈妈加油鼓励,喜芽也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而我作为一名健康的孩子,整天在父母的呵护下,难道不应该倍加努力学习,孝顺父母,做一名爸妈喜爱,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吗?和喜芽相比,我觉得自己很惭愧,觉得自己无论在学习的自觉性还是主动性上,还是在生活自理能力上,都要象喜芽好好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和老师对我的关爱和教诲。

钢琴家

       《钢琴家》被概括为“一个人的逃亡”,你是如何理解?

       《钢琴师》讲述一个年轻的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时期躲过重重灾难,被迫过着四处逃亡的生活。他以其高超的钢琴技艺使得自己被人赏识,最终等到解放的那日。全篇格调低沉,被概括为“一个人的逃亡”,首先,我认为《钢琴家》是在没有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光芒。席皮尔曼小时候即显露出钢琴天赋,经过深造和自己的努力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华沙广播电台经常播放他的琴声。德国侵入波兰之后,作为犹太人的席皮尔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其父母和兄弟姐妹相继被送到集中营,自己则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四处躲避和等待救援。我觉得“一个人的逃亡”表层的意蕴,就是全影片都是着重表现席皮尔曼一个人的逃亡经历,其他灾难都是在塑造他的历程,反映他的经历。此刻,他显得异常孤独,唯有对音乐的执着和满腹的技艺伴随着他。

       其次,“一个人”又是指艺术境界的孤独感。《钢琴师》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了两个半小时,全是悲剧,没有喜剧。《钢琴家》赤裸裸的以人性的名义践踏了艺术。所谓“践踏”并非是说电影本身对艺术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而是说当艺术和人性冲突时,作为人,作为需要生存下去的个体,我们不得不抛弃艺术。席皮尔曼所拥有的钢琴天赋,在二战时期显得格外凄凉,没有适合的舞台给他展示,代替的只是无尽的逃亡,从一开始坐在波兰电台录音室里钢琴前俊逸的身姿,再到墙内劳动时一双佝偻肮脏的手,到最后跛着一只脚满脸胡渣的形象,都是一种落魄的演变。

       《钢琴家》是侧面地以钢琴曲反映战争,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犹太钢琴家,在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中生存了下来,靠自己的坚持。而作为德国的军士,却因为他的才华,而放生了一个本该杀的人,是不是也反映出,在战争中不是完全的绝望和灭绝人性,因为人对于美好,音乐,艺术是有通感的。“一个人的逃亡”,逃走的不仅是人,还有对音乐艺术的执着。

钢琴家影评

       钢琴家影评

       ——站在死亡边缘的音乐救赎

       一、影片简介

       犹太人瓦列.席皮尔曼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有着很高的音乐造诣。二战爆发的之后,他们全家饱受欺凌,忍饥挨饿。席皮尔曼为了养活一家人,给欺辱他们的德国人弹奏,甚至变卖了他心爱的钢琴,后来他们全家被赶进了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他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后来,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战争越来越残酷,朋友为了新出生的孩子,不得不抛下他,逃亡安全的地方继续生活。然而此时尽管席皮尔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敌人袭击了他居住的公寓,席皮尔曼带着耳鸣、拖着病体,穿过公寓逃向外面的世界。他好不容易在医院里找到地方躲藏却又被纳粹烧毁。无奈中他逃到了一处废墟,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触动德国军官的内心,他暗暗帮助席皮尔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二、分析

       主题分析

       刚开始看到影片的名字,如果没有老师的介绍,我一定会以为他是讲述一位钢琴家成长的故事。看完影片后,我感觉这是一部非常令我震撼的片子,他太过于真实,太过于残酷,太容易使人对战争产生恐惧,对生命产生敬畏。影片并没用什么华丽镜头,绚丽的布景,而是以平实的手法讲述着战争的残酷——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怖之中,没有人能预料到死亡什么时候来临,没有人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今天已经很糟,但亲人们还都活着,没有人知道明早睁开眼时自己会不会已经在另一个世界了。深刻的阐明了热爱和平的主题。

       经典镜头及段落分析

       影片分几个段落讲述了席皮尔曼从战争开始到逃亡,最后迎来新生的经历,在席皮尔曼逃亡那个的过程中,一共三次获得了别人的帮助。

       第一次帮助席皮尔曼的是一个勾结纳粹迫害同胞的犹太败类。席皮尔曼同家人走在去纳粹集中营的路上,被犹太同胞拉了出来,幸免遇难。但他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亲一步一步的走向未知的死亡。

       后来,几个波兰人帮助了席皮尔曼。在这些波兰人中,有肝胆相照的朋友,也有卷款逃跑的卑鄙小人。开始时,席皮尔曼在犹太区外的公寓里住着,整天观察犹太区发生的一切。他亲眼目睹了犹太区发生的反抗,看着自己的同胞惨遭杀害却无能为力。后来,朋友的行踪暴露,被迫转移,席皮尔曼决定留下来坚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到了昔日的好友一家,朋友将它重新安置起来,并安排专人照看他的生活。然而,占看他的波兰人带着为他筹集的善款逃跑了,留下奄奄一息的席皮尔曼。这时候朋友一家貌似前来探望,但最终又不得不丢下他逃往更为安全的老家生活。

       影片的结束部分,德军的坦克袭击了席皮尔曼的公寓,绝望中的他开始了到处躲藏的生活,俨然一副流浪汉的样子。后来在一处废墟上,他认识了一个叫韦恩的纳粹军官。他被席皮尔曼饱含辛酸、愤恨的演奏打动,暗地里帮助他直到俄军对波兰解放的到来。其实历史上席皮尔曼并不是韦恩唯一救助过的犹太人,二战期间韦恩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但在战后他的命运却很悲惨,因为德国军人的身份入了狱,斯普尔曼等人曾和苏联方交涉想要营救他,但苏联出于政

       治考虑予以了拒绝,韦恩最终于1952年死于狱中。可以说韦恩并非一个狂热的纳粹份子,他救助斯普尔曼,只是他想这么做,与彼此之间是什么“德国人”、“波兰人”、“犹太人”没有关系,而他之所以叫斯普尔曼弹钢琴,也只是因为他喜欢音乐而已。实际上根据席皮尔曼本人的回忆,韦恩对他的帮助远不止是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这些,可是由于导演波兰斯基显然没有打算煽情,对韦恩的这次救助,既没有塑造成“醒悟”,也没有描述成“壮举”,而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叙述。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应该是这个镜头,没有找到更好的剧照。其实我是想粘上席皮尔曼那双手来的。刚开始席皮尔曼看见韦恩时,眼神里充满了恐惧,我知道他内心应该断定自己的死期就要到了。当韦恩问他在这里做什么的时候,他支支

       吾吾不知道怎么回答,但当问到他的职业时,席皮尔曼很自豪的说——钢琴家,战争并没

       有消灭他内心对艺术的渴望。后来韦恩带他

       来到一架钢琴前,让他弹奏,他久久的握着

       双手,那双属于艺术的手上粘满了泥巴。我开始还替席皮尔曼担心,我想也许是长期的流亡生活让他的技艺生疏,或是在逃亡过程

       中他的双手受到什么创伤已经不能继续弹

       奏。然而当席皮尔曼按下第一个音符时,我所有的疑虑全然被打消。这是镜头特写给到了席皮尔曼的双手,他用双手演奏的音乐里包含了太多他对于战争、生命、音乐的理解,我想即使音乐一停他就此离开世界他也不会后悔。

       演员表演的分析

       找了半天,不确定这个演员是不是叫Jeica Kate Meyer,不过她是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之一。记得去集中营前的晚上她被纳粹选出来留下,可她眼神中的坚毅告诉我她不会就这样丢下她的亲人独自活下去。最终她跟亲人们一同踏上了前往集中营的火车,谁都知道这是一次未知的旅途,有去无回,然而这个女孩的坚毅告诉人们即便是死,跟亲人们共赴黄泉也是幸福的。我觉得这个演员的表演实在令人过目难忘。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艾德里安·布罗迪,全剧也是围绕他展开的。阿德里安扎实的表演,将温文而雅的斯皮尔曼忧郁之情演绎得感人至深。他凭借此影片

       先后获得了法国恺撒、波士顿影评协会、美国影评人

       协会最佳男演员奖,第56届英国学院奖、第60届金

       球奖最佳男演员提名、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作为演技派的代表

       人物,阿德里安·布劳迪在本片中令人赞叹的表现,将他的演艺事业推到了顶峰。本片的男主角是个温文

       尔雅的艺术家,他说话时总是微笑着,他的微笑十分害羞,经因战争后也是如此纯净,虽然他的眉毛长得很奇怪,修长而呈八字倒撇在眼睛上,但那也沾上一点让人亲近的笑意。那双手仿佛是神赋于他一种魔力似的让人失魂,镜头很多放在他在琴键上飞掠轻拂的修长手指上„„在最接近野人和始无前例的饥饿中,当他接触琴键时他就是一个艺术家,别人操纵了他的生活和生命,可是他身上的音乐赋于他的神般技艺同时在他身上注入了无穷的力量。看他佝偻着背,白晰的脸藏在脏乎乎的胡子下,甚至只能隐约看到那个显著的犹太人大鼻子,肥大的裤子挂在腰上,走路有点罗圈腿,在废墟里象只老鼠样东身西藏,东逃西蹿„„在最后

       碰到的那个德军面,他惊慌无措的眼神,他的脸就象一堆黑鸦鸦的毛丛中的一块大理石,死抱着那个得之不易的橙子罐头,这些无一不表现出演员高超的演技。

       影片综合分析

       《钢琴家》是在讲故事,但他讲得非常好。那么多的苦难,那么多可以控诉、煽情、挑衅的地方都被波兰斯基以古典主义叙事手法里最简洁的手段回避了。他首先追求的是要把故事讲的流畅,无论他内心是多么想要表达感情,表达观念,最终他做到了。这是我所知道的很多导演越来越难以做的事情。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担心会中途离开,担心它太沉闷,但事实上的感觉却像是在欣赏一气呵成的古典主义文学作品。它饱满,而且沉甸甸的,却像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样让人着迷。

       在战争面前,一切生命都显得那么卑微,活着就是底线。一个人的悲剧就是全人类的悲剧。间或地,有爱、有温暖、有希望,但是多泯灭了。这到底是一个悲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片不仅是犹太人的沉沦史,也是全人类的沉沦史。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些高高在上的力量:自然、社会、宗教„„将悲戚加诸沙砾一样的人的身上。人总是太渺小以至于甚至不能理解其悲剧性,就当作宿命来接受了。然而,最终还是会有人反抗,最总以其人还是可以重新变好的,无论怎样的沉沦,总会等到救赎的那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