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典故精选
经典历史典故1
一、乞浆见女
唐代诗人崔护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没有考中。于是,他在城中借了间房子,刻苦攻读,准备《大人先生颂》来称颂孙登,对这位洁身自好的高士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和景仰。
后来,“苏门长啸”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声态高傲而不同凡响;或者形容人的品格清高旷达,不同凡俗。
大泽诛蛇
典出《史记·玄祖本纪》。
秦朝末年,秦始皇征发大批民工在骊山为自己修筑陵墓,规定各郡各县都必须押送一定数量的民工前往骊山,如果数量不足或不能按期到达,不但民工要被处死,押送的人也一样要被处死。
那时,刘邦在家乡沛县担任泗上亭长之职。一次,他受县尉派遣,押送一批民工前往骊山。半路上,不少民工知道前往骊山筑墓,必将有去无回,纷纷逃亡。刘邦知道自己即使押送剩余的民工到达骊山,所有的人也都难免一死,便在丰县西的一个大泽旁的凉亭中和民工们一起停下来喝酒。
刘邦开怀畅饮,喝得有些醉了,对民工们说:
“我们到达骊山,也不免一死。我决定放你们离去,我也不再回沛县去了。”
民工们对刘邦的义举十分感激,有十几个壮士看出刘邦将来是个大有作为的人,便当即表示愿意跟随刘邦共图大业。
刘邦很高兴,当天晚上便带了这十几个人穿行大草泽。夜,黑漆漆的,大泽中的小路已看不太清楚,刘邦便派一个人在前面探路。
过了一会,那探路的人回来向刘邦报告说:“前面路上有一条大白蛇,看起来十分吓人,我们还是绕道走吧!”
刘邦这时已喝醉了酒,仗着酒胆,大声说:“壮士走路,从来不会害怕什么,只有不断向前,决无后退之理!什么大白蛇,我去一剑把它斩了!”
于是,刘邦独自一人,一摇三晃地向前走去。走了不远,果然见到一条大白蛇横卧在路中,样子十分凶恶。刘邦丝毫也不感到害怕,拔出剑来,一剑砍去,便把那大白蛇斩成两段。
刘邦便从大蛇身上跨过去,继续前行。走了一段路,他因酒力发作,醉得厉害,想起后面的同伴们,便停下来等候。
后面的壮士们等了一会,不见刘邦回转,便一起前行。他们来到刘邦斩蛇的地方,见到一条被斩成两段的大白蛇,一个老婆婆正在白蛇身旁哭泣。他们很奇怪,问她说:“老婆婆,你为什么半夜三更在这里哭泣?”
“有人杀了我的儿子。”老婆婆回答说。
“谁是你的儿子,他是怎么被杀的?”
“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他化成了一条大白蛇,躺卧在这条道上。谁知道他竟遇上了克星赤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杀了。”
壮士们认为这老婆子是在胡说八道,刚想羞辱她一番,那老婆子突然化成一阵风,不见了。
那些壮士们都十分惊奇,前行来到刘邦停歇之处,把所见到的告诉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那些壮士们知道刘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也更加死心塌地追随他,对他也更加敬畏。
这个故事,《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似乎真有其事,其实是刘邦做了皇帝后,后人编出这斩蛇之事,借此说明他是“赤帝之子”,他做皇帝是天命所归而已。
后来,“大泽诛蛇”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帝王创业。
经典历史典故11
晏殊诚实守信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
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还有一个版本: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选自《列女传》
《买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截发延宾》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陶母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别人做假发换得酒菜,又砍下家中几根屋柱,全都劈开当柴烧,还将坐卧用的草垫铡碎作为马料。客人畅饮极欢,连仆从也受到未曾想到的招待。
范逵知陶母所为,既叹其才识,又深愧其厚意,曾感叹的说:“没有湛氏这样的母亲,生不出陶侃这样的儿子。”范逵告别时,陶侃相送百余里。
范逵问:“你想到郡中去任职吗?”陶侃回答:“想去,可苦于无人引荐。”范逵拜见庐江太守张夔,极力赞美陶侃。张夔召陶侃为督邮,领枞阳县令。在任上以有才能而著名,又迁任主簿。张夔后来举荐陶侃为孝廉。从此,陶侃仕途开了挂。
经典历史典故13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释义:“非”,不是。“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
1.《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就是说自己知道好的东西一定要告诉大家或者身边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画虎不成反类狗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故事: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龙伯高,就算学习的不成功也可以,刻鹄不成尚类鹜(就好像你雕刻一个天鹅,没雕刻成功,最后也还能雕刻出一个类似鸭子的模样出来)。而宁愿她们不要学习杜季良,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南华》,《南华经》,即《庄子》。
后人因以“悔读《南华》”为学问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陆游《怀镜中故庐》:“从宦只思乘下泽,忤人常悔读《南华》。”
本色当行
宋代诗人陈师道曾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意为苏轼作词,亦如韩愈作诗,虽好而不是词的本味,惟有秦观、黄庭坚之词,方是作词正道。同时的晁无咎却说:“苏词虽稍不谐律吕,盖横放杰出,曲子中缚不住者;而黄山谷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和诗耳。”南宋诗论家严羽要求作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即本陈、晁两家之说。本色即诗文体裁的本味;当行,犹言内行。
后来诗文中常用“本色当行”形容恪守体裁而能致精妙之作家作品。
经典历史典故16
化干戈为玉帛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经典历史典故17
龟山蛇山
很久以前,大禹承父遗志,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率领百姓挑土筑堤,疏江导河,劳动号子 声震云霄,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深为感动,派龟、蛇二将下凡帮助治水。大禹非常高兴, 便叫蛇做开路先锋。蛇领命后努力向前,所过之处立刻出现一条大江。由于蛇走起路来弯弯曲曲,故蛇拖出的大江也曲折而行,龟则紧跟在蛇后面,背上驮着神土,让大禹及时将神土撒下筑成长堤。 当长江开到汉水口时,龟蛇因出力过度,累得不能动了,龟就趴在汉阳,蛇就躺在武昌,龟蛇隔江相望,化成龟、蛇二山,护佑着两岸百姓不受水害。
放鹰台
通过考古发掘的研究表明:位于今天洪山礼堂和水果湖游泳池之间的土台地带,是迄今为止 发现最早的武汉人的先祖劳动和生活的地方,时间为6000年前。因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放鹰,故名放鹰台。
江汉关
1924年元月21日落成的江汉关大厦正门上方凿刻的“江汉关”三个大字,气势恢宏,极为壮 观,出自当时湖北教育厅厅长宗彝之手。宗彝初习颜柳,后摹魏碑,善写斗方,笔力遒劲, 是武汉的知名书法家。为写江汉关三字,他数易其纸,只为“江”字笔画少,难与繁体的“汉”、“关”二字协调,最后才一挥而就。为此三字,江汉关赠他纹银500两。
汉正街
古汉口之正街,16世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长江汉江交汇处,尤其是沿汉江一带地域逐渐成为汉口商业的中心地带。清朝康熙年间,此地因设立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当时的汉正街沿街店铺林立,八方商贾云集,街情民风淳厚。
卓刀泉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当时部队缺乏饮水,“羽用刀卓也”,于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祯喝过这儿的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
粮道街
可能因为长期是省府衙门及封疆大员们的驻跸地罢,武昌内城那些街头巷尾里头,似乎都沾了些许“天子脚下”的气息,不像汉阳,古则古矣,却古得像个老乡绅,更不似汉口,仿佛昨日还衣衫褴褛,今日就陡地发富得流油,穿金戴银地纸醉金迷起来……
粮道街之得名,源于清代曾在此设的粮道署。而粮道街声名之彰显,却缘于此处多书香,此处多人杰。溯至明代,这里有勺庭书院,清代,这里有江汉书院,民国初,这里有大学一所、中学两所、专业学校三所……就拿粮道署来说吧,清朝被民国取代后,这个名是管嘴巴填肚子却让蛮多人饿肚子的衙门,即被改造成学校———私立中华大学。这所大学因出了个土生土长的青年革命家恽代英,曾经誉满天下;当年旧址上的现武汉市第三十三中学,仍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
长堤街
这三个字的组合,在武汉所有的`地名中,估计是最贴切的:首先是长,4000米,在“街龄”相若的街道里,没有比它更长的;其次是堤,它早先的确是一道堤,一道长堤,公元1635年,亦即明崇祯8年,汉口通判袁火昌主持修筑,西起硚口,东止今江汉区东堤街直至长江边,是为后湖堤 ,或称长堤———为纪念袁通判,也叫袁公堤。有了袁公堤,才有了堤内汉正街的成长、发展和繁荣。最后才是街:清同治三年亦即公元1864年,汉口筑城堡,就在袁公堤外筑城开壕,一为防“寇”,二为防洪。汉口有了城堡之后,袁公堤即失去防洪作用,就有居民在堤两边建屋起楼,逐渐形成以堤身为轴线的几乎与汉正街平行的街市。
阅马场
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
广埠屯
明太祖时,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明成祖时更是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楚王积极响应,他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广字开头,楚王的仓库名广埠,因而护卫军屯垦之地就称为广埠屯。
花桥
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栏板,俗称“花桥”。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楚善里
大约是清朝末年吧,张忠樵、卓剑辉、梁荣昆三人在这里合资建房,渐成里分。没有考证这三位先生的来历,从字面上看,名字都相当雅,不似刘瘌痢、张苕货、陈拉眼之类村俗,估计他们也不愿意自己的居处名字太一般,所以,他们到故纸堆中去搜寻,最后在《大学》中读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的句子,感觉很好,于是,浓缩出了“宝善”二字,作为里分的名字。叫了些年,觉得“宝”字有些露,不够大气,不如干脆“楚善”算了———于是,“宝善里”成了“楚善里”,一个相当儒雅清高的名字,很有些小资的意思。
兰陵路
现今兰陵路一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俄租界,战后收回时将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统一改名。曾以任两湖巡检使兼湖北督军和省长的萧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之意)定名。萧姓的郡望为浙江兰陵,故称兰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杨园
据考证,清朝时期,有一位洋人在武昌桥梁村(铁路医院原门诊部)修建了一座庭园,人们称之为洋园。后来,该洋园成为张学良的行园,但“洋园”之名一直没有更改。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洋园被更名为杨园,一直沿用至今,原来洋人盖的四栋楼房,现在是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办公室。杨园街就是以此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