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精选14篇)

高一历史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精选14篇)

  历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2

  一、分析教材,确定重点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期描述,各主题前后相承、紧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3

  【学习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我国历4

  5

  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6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欧洲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海地独立;“多洛雷斯呼声”;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新兴国家。

  思想认识 :

  1.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到殖民者的压迫、掠夺。造成了拉丁美洲的贫穷落后,激起拉美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在独立运动中,拉美人民联合起来,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取得反殖斗争的重大胜利,基本上奠定了拉丁美洲的政治局面。通过分析,让学主认识到联合起来,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3.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是拉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英雄。

  能力培养: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西葡殖民者对拉美人民的压迫、剥削,是引起拉美独立运动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自己学会找出并归纳拉美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整个拉丁美洲的进步。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重点分析: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在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南美逐渐成为斗争的中心。两支起义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对西班牙殖民者发动进攻。实现了配合作战。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奠定了拉丁美洲信心国家的基本格局。因此南美独立战争在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难点分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在教材中并没有完整的描述,学生分析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还有因为独立战争的胜利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初三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是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

  内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师过程中,运用相关地图(有条件的运用课件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进军路线做详细描述,并在进军过程中显示两支部队解放的地区)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空间感。培养他们史地结合的意识。可以适当分析南美的地形特点,体现起义军在进军过程中的艰巨性,为分析战争胜利原因打下基础。

  难点突破方案: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在拉丁美洲革命一目讲述完成后,提出问题拉丁美洲人民在斗争中面对的侵略者是哪几个?在等到学生的回答后。连续提问,面对三个对手,拉丁美洲人民仍然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原因何在?建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从战争的性质,领袖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各国人民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几个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南美独立战争。

  难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境设计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殖民统治下的拉丁美洲

  1. 欧洲殖民者掠夺金银和开辟种植园

  2. 美国和法国革命的影响,拉美国家民族意识与西班牙,葡萄牙矛盾尖锐. 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动这些给拉关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与痛苦。长达300年的殖民剥削和压迫,激化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这正是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们主要来看看拉丁美洲人民如何相继摆脱西葡殖民统治而赢得独立的。拉美各国独立战争的序幕是海地人民拉开的

  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

  1.海地的独立--揭开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

  早期海地被西班牙侵占。17世纪末,海地被法国占领,成为法国海上最富庶的殖民地。法国殖民者占领这儿;原来的印7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8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过程方法目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

  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

  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历史说课稿 0

  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历史说课稿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专政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平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平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政权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专政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习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历史说课稿 2

  教学方法:

  学生:课外搜集整理有关这幅名画的材料,制作ppt,小组合作

  教师:结合课标,组织学生赏析名画,把握现实主义美术特点

  教学过程:

  1、小组1:

  这是俄国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画面上展示的是: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

  这是画家写生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花了3年时间,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1873年终于完成这幅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师:补充

  伏尔加河——俄国的象征。在俄罗斯文化中,伏尔加河常常被认作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的象征。在诸多歌曲诗作中往往被称为“伏尔加母亲河”或者“俄罗斯之河”。类似黄河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如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3、小组2:提出问题:(讨论)

  几个纤夫?

  11个纤夫(纤:拉船前进的绳子),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

  主角的是谁?

  主角是第一排的老者。胡须斑白;眼睛深陷使他的前额更加突出;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类似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这些意在显出了他的智慧。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身上的麻布衫满是补钉;愁苦的.表情。这是一个俄罗斯朴实坚韧、善良的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由于他的智慧、组织才能和朴实坚韧且善良的性格,成为大家的领路人。

  最卖力气的是谁?

  第一排弯腰前倾拉纤的红头发男子,身材魁梧,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一看就是破产的敦厚农民;第二排细长瘦子的旁边一位,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干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躬背弯腰几乎要向前倾倒。

  历史说课稿 3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23年去世,死时80岁)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有个农民叫唐礼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孙多代穿了162年。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已补丁摞补丁,看不出它的模样了。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买新衣服穿了。

  师:其实,众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对,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毛泽东那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土地改革(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1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师:正是由于旧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盘剥,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介地主、富农、贫农、中农、雇农的阶级成份划分)

  (注: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必须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民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副板书)

  地主、富农(10%)

  贫农、雇农、中农(90%)

  70%――80%

  20%――30%

  1、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书)

  师:在旧中国的状况是这样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怎样的呢?

  2、新中国:新解放区未进行土改(板书)

  师: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大家回顾第1课的资料,是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国人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

  师:对,大家回答得很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国家政权,地位得到提高的他们,于情于理都想去争取他们一向以来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们提到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此刻新中国成立了,他具体又是怎样去实践的呢?(引导生阅读P12的相关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板书)

  师: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规定,在农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归谁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农民。

  师:对,这是和旧的地主阶级所有制的区别所在:大家一齐来观看P11―P12的四幅图片,在颁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国又分批进行土改,土地当时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应如何做?――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引导生看P12的图片),那么,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动脑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归纳总结):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总根子,要把它给废除,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就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师:地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没收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开展……

  师:那么,在土改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这是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书)

  1952年底,近三亿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状况)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这次土改与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农放心,稳定……孤立……减少……发展……

  师:土地改革后,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并加以适当的讲解来到达这一目的,让学生明白建国初期的土改的意义是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1)全国3亿多无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4660多万顷。

  (2)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供应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达350亿公斤粮食。

  (3)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3)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4)1952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1639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板书)

  废除了……消灭了……巩固了……解放了……(板书)

  师: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广大农民中迅速树立起来,即使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们也坚持下来与共产党和国家共赴难关。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课后练习:做《历史学习指导》(第3课)

  历史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并欣赏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主义、现代主义等美术作品。

  ②了解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③知道这些美术作品的,体验作品的美。

  2过程与方法:

  ①问题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类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

  ②情景再现:分组讨论并请学生介绍各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③历史比较:对比各类美术流派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各类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个性。这些艺术家立足于社会现实,对艺术执著追求,对生活无限热爱,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之作;

  ②通过对艺术家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2、教学难点

  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同学观看画作,感受世界美术辉煌成就。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2、新知介绍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

  (1)背景: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

  ②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

  (2)特点:

  ①内容上,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②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代表人物及作品:

  二、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

  ①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并出现了工业革命。革命和战争频繁,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了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

  ②人们对启蒙思想的“理想王国”幻灭,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一批美术家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2)特征: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①注重表现人的感情。

  ②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③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3)代表人物及作品: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三、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1、现实主义美术:

  (1)兴起原因与特点:

  兴起: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

  ①工业革命发生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暴露出种、种弊端。

  ②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了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欧美各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③一批美术家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

  基本特点: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