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11(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幅不长,只有28个字,学生对句意的把握难度不大,可以采取自读理解。

  (四)细读,体会情感

  意图

  诗言志。我们要善于从作品中领悟出的“志”,能做到这点,就能正确领悟出文章的中心主题。

  操作

  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断肠人在天涯”,诗眼“断肠”。从而讨论出“凄苦惆怅之情”这个主题。

  (五)研读,体会小令的写作手法

  意图

  我们要明白如何将无形的`抽象的情在自己的笔端表现出来,用有形的景物描写可以很直观的做到这一点。

  操作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小令是以景物的描写来达到的。具体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在句末点明题旨,卒章显志。

  (六)体会意境,迁移延伸

  意图

  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操作

  ⒈假如要以这支小令为题材,创作一首歌词,应抓住哪一主题来写?

  ⒉若将这支小令拍摄成MTV,请根据小令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你的创意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曲

  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断肠------凄苦惆怅的羁旅之思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

《秋思》教案3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秋思》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读写 1 个生字(洛);能正确读“意万重”的“重”字; 能正确理解并记住“见秋风”、“意万重”、“复恐”、“行人”、 “开封”的意思。

  2.能结合解释用自己的话正确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记住“洛阳 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思。

  3.能背诵《秋思》,并默写出来。 4.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体会的思想感情, 感受古诗词的韵律 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理解每句诗,有感情地朗诵《秋思》,通过背诵、默 写积累诗词语言。

  教学难点:

  能体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

  课前预习:

  自由读一遍《秋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这一节课呢,我 们接着学习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重庆市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读,析秋篇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体会两手小令同为天净沙,同为写秋,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相同?为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 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 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重庆市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四、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秋思》教案14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

  1、板书课题,简介。

  2、“秋思”怎么讲?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解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教后反思】

  《秋思》是人教实验版第九册第六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这三首诗都是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前一首诗《泊船瓜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这首诗的学习时,教学设计的思想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诗境,体味诗情之上。

  诗歌是讲求意境的,而古诗更有语言高度精炼概括的特点,思维跳跃,因此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基于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通过设身处地想象来体味诗人的情感。如首句“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不可见的,那么见到的是什么?引导想象诗外之境,从而感悟到正是萧瑟的秋景勾起了的思乡之情。

  本课的教学基本按照教学设计进行,结构比较完整,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但是课堂气氛仍然不够活跃,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教者说得过多,学生说得不够,在启发引导上花了较多的时间,以至于拓展环节──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没有能够当堂完成,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由此,在本班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仍然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多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

《秋思》教案15

  教学目的:

  1.探讨《秋思》所表现的情感,并尝试运用其他艺术手段来表现,如绘画、舞蹈、为词配曲、配乐伴奏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探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它们是如何去表现相同的一种感情。

  2.通过创编活动,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迁移泛化,从一种表现形式如何开发、迁移。

  3.学习合作。如如何去组织创编、排练,所有活动均需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4.学习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如绘画、舞蹈、奏乐、歌唱等等。

  教学过程:——背《秋思》。介绍及作品的历史背景。

  ——讨论词的寓意和感情,有感情地吟诵(模仿古诗词吟诵),探讨在声调上的表现力,集体或个人各种形式吟诵。

  ——讨论《秋思》每一句中的声响(如鸟鸦叫声、流水、西风、马蹄声以及表现人的.哀叹、思愁的声音),画面(有表现的)。充分发挥想象力。分四组,每一组画一句(最后两句一个组画)。建议小组共同构思,是共同画一幅还是每人画后集体评出小组代表画,用什么 方法画,由学生自己定。

  ——各组展示,介绍本组的构思,自我评价(比较满意和不足地方),其他组分析评价和建 议(如何修改)。根据时间决定是课上还是课下再修改。

  ——分两组,每组用人声、打击乐器(包括音条乐器,也可选用其它艺术类乐器)、各种自制声响为这首词编一个配乐朗诵,并排练成一个小作品,朗诵形式由小组决定。

  ——各组表演,并围绕表现词的意境和感情方面耒讨论、评价。

  ——讨论:用身体动作怎样表现这首《秋思》?在配乐朗诵的基础上,用舞蹈耒表现,分组设计并排 练,教师到各组观察,主要看是否围绕表现词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启发,但不能包办代替)。各组表演,并讨论、评价和修改建议。

  ——为这首词配曲,先将词的节奏定下耒,再给1.2.3.5.6五声音阶几个音,根据字的四声高低配曲调。学唱自已编配的歌曲。

  ——教师出示由作曲家编配的歌曲《秋思》(己有谷建芬、舒泽池两个作品)。教唱歌曲(由于学生对词己非常熟悉,且尝试过自已编配,一般学唱会较快)。

  ——讨论作曲家歌曲的创作特点。(可通过比较这两首风格各异的作品耒分析,如节奏上、曲调上音阶、音程、旋律走向,以及唱法等等)。

  ——全班分成舞蹈组、器乐伴奏组、唱和朗诵等几个小组,用作曲家写的歌曲共同创编一个诗乐舞《秋思》作品。先共同讨论一个总体构思,如选择那一首歌曲,准备唱几遍?有无前奏、间奏、尾声(器乐)?…然后分组创编、排练,再总排合成。如果有可能,建议在校内、外争取有正式表演机会。到时还可发展到服装设计、制作,组织演出等相关活动的内容。

  总结:

  1.这首词的艺术特点。与所学过或知道的古诗词比较。也可与现代国内外诗词比较。

  2.这个单元都使用了那些艺术手段,它们在表现这首词时有什么是共通的?(情感) 又有哪些是不同的?(表现手段、形式)。各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