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案

《新闻》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历史,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和平。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感受,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明确: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2.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主体(6-15)参观苦难,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情感的部分,那么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者脚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恐怖。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想想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

  明确:

  (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

  (2)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

  3.回到开头的部分,连用四个“不该”,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

  明确: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过本课,谈谈自己对于战争的理解。

  2.观看与二战相关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拉贝日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评。

《新闻》教案2

  一、检查预习,说新闻

  1.同学们平时一定常常看报纸听新闻吧,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收集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你们都收集了吗?

  2.那我们就来个“一分钟新闻播报”。把你最感兴趣的新闻题目大声读听。

  [点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此时,学生对本节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学习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

  3.你看,短短的一分钟,我们就了解了这么多的新闻,真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一则好的新闻报道能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迅速了解身边发生的事,这就是新闻报道的魅力。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写新闻报道。(板:学写新闻报道)

  二、结合例文,学新闻

  1.最近在某市一家报纸上有一则关于东城小学篮球比赛的报道,你们想了解吗?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边读边思考:新闻报道与我们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找一找,划一划。(不动笔墨不读书)

  2.生自读例文。

  3.你发现新闻报道与我们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特点?

  [点评:这是学生听说课文,请学生读课题《听广播说新闻》。

  二、说一说

  1、指名说说昨天收看的新闻。要求说出主要内容。

  2、表扬收看新闻的同学。小结:经常收听收看新闻是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表现,这对提高我们的认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是大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养成经常听广播的好习惯。

  三、明确训练内容和总要求

  1、默读课文,想想这次听说训练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是什么?

  2、反馈:内容——听《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的新闻广播录音。

  要求:复述要点,再介绍一则自己最近从广播电视中听到的新闻。

  3、师小结:要把内容复述好,必须把新闻听得清、记得牢、才能讲得好。

  四、指导听新闻

  1、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出示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给下列字注音):

  翱 硕大 悫 顷刻 停泊

  四、朗读课文

  1.教师点拨: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明确: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求: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学生评析。

  五、探究练习(投影)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下列句子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处理方法: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朗读句子,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六、合作讨论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在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这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七、语言特色

  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象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准确、形象。

  2.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吗?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八、课堂总结学生谈学习体会,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

  九、布置作业

  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再回家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新闻》教案6

  设计理念: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情境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我利用学生渴望参与学校活动的心理,在课堂上创设了学校广播站招聘新闻播报员、组织学生进行新闻发布会的情境,激发学生作为交际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将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表达需要,并体会到口语交际的乐趣。

  2.《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可见,口语交际强调“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新闻发布会上,我将全班学生相机分成播报员、记者、评委等角色,形成了教师←→学生、播报员←→记者、播报员←→评委、记者←→评委等多层面的互动环节,在多回合中展开多个对象的口语交际,创设师生、学生互动的交际平台,充分体现“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在交际互动中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清楚、有条理地讲述一两则新闻或新鲜事,认真倾听并思考别人的发言,随机提出问题,合理应对,态度大方,有礼貌。

  2.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感受口语交际成功的喜悦,培养参与、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新闻或新鲜事讲述得清楚、有条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每人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等途径搜集一两条新闻,或搜集自己身边的新鲜事,要求把事情听清楚、听明白。

  2.学校广播站招聘新闻播报员公告的课件。

  3.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一则新闻的播报录像。

  4.小结新闻播报要求的贴花。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明确要求

  1.最近,我们学校广播站准备招聘一批新闻播报员。新闻播报员,就是把小记者采访到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写成的新闻,通过广播、电视向大家宣传。(出示招聘公告。)

  看了这则公告,同学们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吗?

  2.现在,我们就来举行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评选出班级“最佳新闻播报员”,推荐给学校广播站。(板书课题:小小新闻发布会)

  3.(出示课件)展示: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新闻播报节目中,一则大多数学生知道的新闻的播报录像。

  4.明确新闻播报的要求。

  ①评一评刚才新闻的播报。(引导学生从表达的声音、表情、态度到内容的选择及事情的叙述顺序等进行评价。)

  ②师生小结:播报新闻必须做到大方有礼、信息正确、条理清楚、吐字清晰、选材新颖等,观众也要认真倾听。

  贴花:

  二、多向互动,赛中演练

  1.尝试交际,初步感受。

  指一名学生讲述自己课前搜集的新闻或新鲜事,老师点评。

  2.小组交际,推选代表。

  小组初赛:四人为一小组,每个组员轮流将自己搜集的新闻或新鲜事,讲述给其他成员听。组长组织大家有秩序地倾听,并共同评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新闻发布会。老师宣布活动要求:选手积极参赛,听众认真倾听,积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公正地评选出“最佳新闻播报员”、“最佳小记者”、“最佳评委”、“好新闻”若干。

  (1)每组推选的代表轮流上台播报新闻。

  (2)其他同学既是评委又是小记者,在每一则新闻播报完毕之后,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提修改建议,提出没听明白的地方,咨询播报的方法等。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并相机组织学生互评、学生自评。

  (3)参赛选手夸夸自己,说服评委。

  (4)活动评奖。

  A.“最佳新闻播报员”。

  根据“播报是否大方有礼、信息正确、条理清楚、吐字清晰、选材新颖”等要求进行评选。

  B.“最佳评委”。

  根据“评价是否公平公正、态度诚恳、以理服人”等要求进行评选。

  C.“最佳小记者”。

  根据“是否态度大方有礼、表达条理清楚、提问抓住问题关键”等要求进行评选。

  D.“好新闻”。

  推荐新闻发布会上你听到的'觉得精彩、新颖的新闻,也可推荐小组交流时你听到的新闻。

  4.采访获奖者、颁奖。

  (1)“最佳新闻播报员”、“最佳小记者”、“最佳评委”答记者(其他学生)问。(如:获奖时的心情与思想是怎样的,比赛的收获是什么等。)

  (2)由其他学生为获奖者颁发奖品,并表示祝贺。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班举行了小小新闻发布会,这可是咱们班的新鲜事,谁能对这件事进行现场播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说清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2.其实,把你刚才所说的写下来就是—篇作文了。(布置作业。)

《新闻》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新闻,能够清楚、连贯、准确地传达信息。

  2.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学会沟通和交往,培养合作精神。

  3.培养热爱生活、乐于表达的生活态度,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和关心别人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齐读,你知道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吗?(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家事,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死读书。)

  2.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新鲜事。有些事被报纸、电视媒体报道出来,就成了新闻。新闻包括哪些事情?(发生在国内、国外的大事,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

  3.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布置作业让大家收集新闻,你们收集了吗?你是从哪里收集的?(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

  4.你们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发现新闻都有哪些特点?(新闻要真实,要及时,还要有价值。)

  5.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把自己所知道的新闻分享给同学们听。

  二、明确要求。

  1.在说新闻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说新闻时应注意什么?

  2.在书上找出要求。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1)要说明新闻的来源,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内容。最后,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2)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

  3.当别人发言时,我们要怎么做呢?

  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别人;别人讲完后或经允许后,提出问题。

  三、发布新闻。

  1.小组交流。

  现在我们四人一小组来说新闻。请同学们将自己知道的新闻,先在自己小组内交流。小组内其他组员要认真倾听,可以质疑,也可以评价。各小组选出组内最佳的一位新闻播报员,准备在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现在,我们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要评出“最佳新闻播报员”。期待各位播报员的精彩播报,也希望同学们用心倾听,以便对他们的播报提出疑问或进行评价。

  (1)首先,我们进行国内新闻的发布。谁先来?

  ①你对他发布的新闻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向发布人提问或进行评价。

  ②还有谁来播报国内新闻?请上来播报。

  (2)现在要发布的是国际新闻,谁先来?

  (3)同学们,在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小区或村里、我们的家里,每天也一定有许多事情在发生。谁能把我们身边的新闻向大家发布出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做准备,可以和同学交流。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自由发布新闻。

  3.评一评。

  谁能成为今天的“最佳新闻播报员”,由同学们来决定,请同学们投票。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你们都表现得特别棒!在我们的生活里,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有很多事情离我们很远,但是新闻可以及时报道这些事情。新闻不仅可以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还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多读、多看新闻,在新闻中增长见识。

  齐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板书设计

  说新闻

  准确 清楚 连贯

  教学反思

  1.要求明确。在进行交际之前,出示口语交际的要求,内容包括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听。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交流时就可以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认真倾听,并逐渐养成文明交际的好习惯。

  2.乐于表达。课堂上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全班交流之前,宣布评选“最佳新闻播报员”,能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表达。

《新闻》教案8

  1课时

  1.准确传达信息。

  2.清楚、连贯地讲述。

  能准确、清楚地传达信息。

  连贯地讲述新闻。

  课件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这个信息社会里, 生活产生新闻,新闻充实生活。时时处处我们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

  如:

  你们平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

  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就来说说自己知道的新闻,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板书:说新闻)。谈话引出“说新闻”话题,把学生带入新闻发布会的情境,为新授知识做铺垫。

  1.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什么?在你最近了解的新闻中,选一则感兴趣的和同学交流。要说明新闻的来源,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新闻的内容,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2.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什么?

  (1)准确表达信息。

  (2)清楚、连贯地讲述。(板书:准确表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

  1.(师)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你们认为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请大家分小组讨论讨论。

  2.(生)A、要选一个灵活、机智、知识丰富、口才突出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B、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

  C、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D、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

  E、作为发布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新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3.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的这几点对于开好一次新闻发布会很重要,待会儿我们的“小小新闻发布会”就以上述这五点来作为评比标准,看看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中,哪些同学表现最突出,我们就可以评他为“最佳新闻发布人”;同时我们还要评出今天的“头条新闻”“热点新闻”“最佳新闻”等。我知道大家都准备了很多的资料,但光会收集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会整理资料。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大块来自由组合,整理一下手头的资料,争取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有好的表现。

  4.学生按照“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其他”这几大版块自由组合,交流,讨论,整理新闻。教师巡视指导。

  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1.大家推选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各小组推选代表作为新闻发布人。每个板块选二个代表上台发布新闻。

  2.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上台宣布:小小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提出相关要求:

  每个版块的二个代表分别发言,每个代表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答问时间。

  3.按照“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其他”的顺序,各板块代表依次上台发布新闻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1.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点评、指导。

  2.总结刚才新闻发言人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3.新闻发言人就同样的内容进行求异创新发言。

  4.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热点新闻”等。

  5.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出示交际要求,让学生感知交际的内容。为口语交际打下基础。

  师生合作,讨论交流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工作,为开展新闻发布会打牢基础。

  教学生一些发布新闻的技巧后,通过小组合作、选拔,找代表展示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训练学生交际能力。

  1.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学会和别人交流新闻信息。

  预设:能够准确地交流自己的看法。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利用“精彩十分”和班队活动课的时间经常进行,希望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关注新闻,收集新闻,撰写新闻报道,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准确表达信息,

  清楚、连贯地讲述。

  成功之处:

  1.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这节课,让学生课前查找一些关于“新闻”的知识,使学生准确的界定“新闻”的概念。课前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发布会、小组讨论才能有本可依,确保新闻的“新、准”。

  2.形式新颖,激起学生的交际积极性。

  利用“小小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和讨论中,了解了新闻,很好地训练了自己的交际能力。

  不足之处:

  有些学生明显准备不足,甚至不太明确什么是“新闻”。

  今后在监督力度上下功夫,课前及时调查了解学生材料的准备情况,或者解决他们的困难。

《新闻》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异同。

  2.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3.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教学重难点

  1.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2.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收听广播新闻,了解录音新闻的形式;结合课文,比较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异同,学习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通过模拟播音,锻炼具有播音员那样富有感情地朗读。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1.通过收音机听2—3则有意义的广播,并做详细笔录。

  2.朗读课文,准备模拟播音。

  二、导入新课

  师导入:1982年10月,正当党的十二大召开之际,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广播稿。(板书课题_o)

  三、自主学习

  师:本文是一篇录音广播稿,和一般广播稿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文字和现场

  录音结合起来报道有关事件的,比一般的广播稿更全面、更具体,生动报道事件的具体情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检查课前学习情况:

  1.组织学生读一读新闻广播的笔录。

  2.组织交流、评价,学生发表见解。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朗读或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录音新闻的特点。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

  4.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的语言特点。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四、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五、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抛锚欢呼雀跃瞬间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

  明确:(标题:《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导语:课文报道的语言特点。作为广播稿,对语言要有特殊的要求,录音广播稿由于有许多现场报道和采访,这一要求更加明显。这则新闻,在这方面非常成功。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并加以说明。)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重点研讨播音指导。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结合课文,谈谈如何根据所播送的内容,选择正确的语气语调?

  ②师生讨论“探究练习”最重要的、最新的事实。

  主体:(3—末句):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状况。分中、西、东路军三部分述写。

  背景:(8、9句):内容略。

  五、三读课文,自我反思新闻的六要素与结构的五部分。

  六、能力迁移训练,听读新闻一则,一边记录其六要素与结构的五部分。

  七、作业设计:课外阅读新闻,理清内容,找出六要素及结构五部分,下节课堂前相互交流。

  八、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新闻的六要素:结构的五部分:

  时间——地点——人物标题——导语——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的特点)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归纳学生看法,引导他们品句)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为什么觉得可怕?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新闻的语言富于表现力。思考: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对纳粹罪恶的愤怒谴责,还是对和平自由的希望?还是两者兼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选代表发言)

  六、总结

  通过借景抒情和侧面表现的手法传达了参观者们的内心感情,表达了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

  1、找一则消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写一句话新闻。注明新闻的。

  2、完成课后练习四的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带着主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 整体感知

  1、本文侧重从哪些角度报道的是一件什么事?找出的足迹。读完全文后,你对集中营的最突出印象是什么?明确:抓住参观的见闻和感受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 可怕 悲惨 愤恨

  按参观的空间顺序:

  毒气室 见——雏菊 感——恐怖 终生难忘

  焚尸炉 见——头发 婴儿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浑身发抖

  女牢房 见——盒子

  感——惊惧 张大了嘴巴

  灰砖房——羞红了脸

  长廊 见——照片 微笑的姑娘

  下室 见——绞刑架 跪

  感——窒息

  2、文章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既然没什么新闻,为何还要去报道呢?

  明确:(l)“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 (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 (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因为基于一个记者的使命感,我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4)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