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影评(精选8篇)
“美丽的演出,极度关注生活的导演,《时时刻刻》从开始到结束,都紧紧抓住你的心,让你的眼睛须臾不离银幕,这是一件艺术品”。
着名电影杂志《美国影评人》在评价此片时如此说到。
我之所以在文章开头拾人牙慧,是因为它确确实实道出了我观影完后最强烈的感受:它捕捉的是三个女人的感情故事,在那三个不同的世界里他们的际遇不同却又彼此联系,有着自己各式各样的情感纠葛,纠葛中掺满了存在于女人情感世界里独有的细腻、柔弱、敏感,这种�l�l低语是如此的含蓄而浓烈,快要溢出一般,但是导演在处理时并未就此屈服于题材本身的沉闷乏味(对于非文艺党来说),而是延续了自己一贯的“低调摄入,高调摄出”的风格,史蒂芬戴德利擅长刻画沉重深刻的题材,却往往又能开辟出区别于“视觉拉人”别具一格的精彩绝伦的路线,比如反思二战的宏大巨制《朗读者》。就这部影片来说,我想大概离不开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演技――入木三分,惊艳无痕
尽管《时时刻刻》里的每个角色戏份都是片段式的,她们都被掐掉了头,这表现在它并未对每个主人公的背景有所交待,特别是每一种情感和每一个举动的来龙去脉,这一切疑问如果抛给观众的话势必让人不再有耐心看完,没有一个人会对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未给自己激起任何涟漪的人给予过多关注,当然这一成功离不开如影片女主角情感一样精致雕琢的剧本,但演员就此面临了挑战,她们需用自己的风格去诠释角色谜一般的内心,同时这个风格也是捉摸不透的,换句话说,她们需要对付的是一个从不按套路出牌的陌生人,角色的情感无法捉摸却需要能引起观众共鸣,就拿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弗吉尼亚伍尔芙来说,伍尔芙是一个痴迷于自己世界的意识流小说家,她的成就来源于她精神上的意识流,或者说并非是她的小说成就了她的精神意识流,而是她的意识流成就了她的小说,她本该就是如此一个人,像他的文字一样,漫无边际、无法捉摸,又不受控制,她的过于敏感和过于脆弱以及对于某一件事她更执着于想象、添加或是删除,而非去认识赋予了她这一点与众不同,放在这部女权主义影片下,导演又为她的性格赋予了更多命题:反叛、抗拒和向往自由,最终基德曼为我们塑造了如此一个伍尔芙(很明显为此她垫了鼻子),她拥有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想法,习惯将手插在睡衣口袋里,与恶仆对话更像是在喃喃自语,她的脑子不停地想着东西,想象或是联想,她做的所有都在为她的小说服务,为她脑中的另一个世界服务,甚至她的自杀也是为了给小说一个完美的结尾。我想到在《贝拉的魔法》里,摩根弗里曼饰演的西部小说家为他最引以为豪的一部小说里留了一页空白给他自己,我想伍尔芙同样也需要在《戴洛维夫人》里留一页给她自己,给她的另一个世界。同样的,朱丽安摩尔的角色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角色不敢面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这三个演员都实现了对角色最极度的诠释,她们将角色拉到了我们的眼前,甚至会使我们怀疑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奇怪的'人。
叙事――三个女人一台戏
影片也可看作是并行叙事法的典型教材,三个故事彼此主旨和情感联系紧密,为我们刻画了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三个女主人公有践行自由的,有放弃自由的,为爱情或是其它东西,还有从不敢思考自由的,最后有以自杀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对自由渴望的,也有以出逃来宣泄这种渴望的,还有一个女人很幸运,有许多真正爱自己的人,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另一点联系则是建立在各种象征符号的遥相呼应之上,比如击碎蛋壳,还包括场景切换之间的物体对照,有镜子,还有移动的花瓶等。总之故事有条不紊,一同发展、一同高潮,最终走向了这三个女人相同命运的不同归宿。
主旨――时时刻刻
这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女权主义思潮来自于二战结束时期,大量男兵从战场撤离回国,这意味着大量的女人需从工作岗位退居家庭二线,在这种情况下,女人们揭竿而起,掀起游行活动,要求不被男人取代。所以对于一部女权主义电影,逃不开两个主题,即关于女人的思想解放和独立自主。《时时刻刻》告诉我们的是去勇敢面对生活的时时刻刻,而非各种逃避,但这里更符合其女性主义题材身份的还是关于影片中女主人公的独立自主和思想解放。伍尔芙将自己安置于她脑中的另一个世界,与她丈夫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于是她丈夫以爱之名限制她的饮食起居,包括头脑,以致于她渴望逃离大院、奔向伦敦,逃离不成,唯有一死以求在丈夫的爱和对自己的背叛之间找寻平衡。2:时时刻刻影评
Virginia Woolf?一个拥有美丽名字的美丽女子。上大学时,跟风看过《墙上的斑点》,曾经尝试YY,去引发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一系列幻觉和遐想。但,无耻地失败了。因此对喜欢她的好友嗤之以鼻,转而继续投入到阿婆的世界里。
《时时刻刻》让我重新认识了Woolf,被这么多人喜欢着的她,其实是有着别样的魅力的,这种魅力大多不是来自作品。现世大部分人是通过昆汀?贝尔的《伍尔夫传》,来对她膜拜的。在这本传记里,伍尔夫拥有超凡的容颜和脱俗的才情。她驾驭着身边所有的人,是圈里不争的“皇后”,男人女人都为她的才貌着迷,而她却再一再二再三地坚持独行。她拥有伟大的灵魂,因此必然“雌雄同体”,一段无性婚姻,让她只一人就承袭了人类从长臂猿那里传承下来的家庭DNA。最后她清醒决然地解脱,更是为自己多彩的一生刻上了高雅神秘的符号。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从她身上,看到部分的自己。在我看来,Woolf真的是个自恋达人,她习惯享受他人的崇拜和喜爱,习惯得都自然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她,敏感而自负,我猜从小到大,只要她想,应该是很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欢的。就这样的一个人,她怎么会专心致志地去爱上某一个人呢,她必定是且行且爱,且爱且行的。
而被爱包围的同时,嫉妒和仇恨也必然如影随行,那么Woolf,在这种氛围里,变得有点多疑和小心、尖酸和刻薄、离经和叛道,也就无伤大雅了。她无疑是个称职的演员,一边耻笑他人不可名状的愚蠢,一边又就着迎合的话题取悦他人。这种内外不一致的张力,肯定把她折磨得够呛,毕竟她生活在上个世纪,心情郁闷时,顶多大着舌头八个卦,还不能披着马甲上各个论坛开天辟地地骂,也不能注册百八十个围脖天天织。她的生活,就这么个圈子,禁锢着她,无法自由,直到无法呼吸。
虽然顶着二十世纪女性主义先锋的名号,但我总感觉Woolf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女权,她只是太细腻又太聪慧,因为伦纳德,她成了既幸运又不幸的女人,深陷泥淖。她真正离世时,业已接近60,容貌和才情都已耗尽,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尽管《时时刻刻》里是一个PS过的Woolf,但我仍愿意相信,她就是那个在美丽的清晨,为了自由而离去的人。她留下了Mrs. Dalloway,隔着时空,引领着看到她的人,或独立或离开。
篇3:时时刻刻注意安全
时时刻刻注意安全
――永宁小学三年级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习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活动过程:
一、班长: 同学们,你们好!“时时处处注意安全”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我们 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请看小品《踢球》――
二、小品表演。
三、班长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呢?
四、下面我们来进行选择题比赛:
. 1.下课了,不能干什么:①打球。②追赶打闹。③跳绳。
2.哪些东西不准带进校门:①皮球。②三角尺。③利器、易燃物品。
3.哪种行为不对:①跳高、跳远。②攀越围墙、滑楼梯。③翻单杠、荡秋千。
4.上下楼梯怎样行:①靠右行。②靠左行。③左右行都可以。
五、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那就希望同学们在学校能自觉遵守安全规则。但是当我们独自在家的时候,安全知识也不能少,请看《家庭AB剧》――
六、小品表演
七、 班长:看了这两个表演后,你认为哪一次的同学做得对呢?对在哪里?如果情况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八、小结:独自在家时,生人敲门别理他,是熟人敲门还要问清情况,刚才剧中的小朋友就吃了这个亏。冒牌“叔叔”被抓去了,真令人高兴,这样的喜事,真该放串鞭炮,庆贺庆贺。 但放鞭炮,也要注意安全,请听快板――
九、 快板表演:
合:节日到,真热闹,小朋友,放鞭炮;
甲:柴草旁,屋前后,严格禁止放鞭炮;
乙:点炮引,要用香,别用火柴打火机;
甲:哑炮未响别去拿,伤了自己损失大;
乙:冲天炮,危险大,引起火灾害人家;
甲:别拿拉炮对着人,免得炸己又伤人;
乙:放鞭炮,害处大,最好自己别放它;
甲:有的城市已严禁,我们带头来执行;
合:来执行!
十、 师:我们小学生,也应知道一些消防知识,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消防知识抢答赛。
1.电器线路破旧应该怎样?(及时修理更换)
2.电路保险丝烧断,用铜线代替对吗?(不对)
3.发现火灾怎么办?(赶快拨打火警119)
十一、师:刚才的同学都很聪明,对消防的知识也掌握好。下面我们来朗读安全警句:
小学生,上学校,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别乱跑,十字路口看信号。
上下楼梯不拥挤,集体活动守纪律。
家用电器和煤气,使用时要注意,阅读说明再开启。
发生火灾不要慌,快叫大人来帮忙。
放学回家快快走,回家晚了爸妈愁。
遇上骗子多琢磨,抓住机会赶快溜。
一人在家关好门,与人说话要谨慎。
发现坏人来撬门,赶快拨打110。
十二、师总结:学校安全人人讲,安全学校个个赞。安全知识时时记,注意安全处处提。愿同学们乘上安全之舟,扬起生命之帆,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篇4:时时刻刻观后感
时时刻刻观后感
作为向弗吉尼亚·伍尔夫致敬的电影《时时刻刻》,除了以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作为前置文本之外,在叙事方法上摒弃了传统电影语言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了这位现代主义开山的女作家极力提倡的现代主义叙事手法——意识流。它将叙述的时间集中在了一天之内,却大胆的跨越了时空,将三个时代的女人的一天通过巧妙的剪辑联系起来,纵向是对女性生存空间问题的探讨,横向则是对人生存问题的探究。究竟女性应该怎么做,究竟是生存还是死亡,这部浓缩时间但扩张时代的电影,或许在尝试给我们一些答案。
一、作为女性主义电影的《时时刻刻》
女性主义似乎是给《时时刻刻》打上的标签。这很容易理解,在时时刻刻里有核心女主角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本片三个女主角的角色中,只有伍尔夫是一个历史上真正存在的女人,她可能在这三个女性中意为着更多。作为迈克尔·坎宁安的原着《时时刻刻》,是一部向伍尔夫致敬的小说,它以《达洛卫夫人》作为前置文本,将故事情节放在《达洛卫夫人》的叙述中。那么以《达洛卫夫人》这本连接这三个时代的线索,伍尔夫是一个小说创。劳拉·布朗是一个阅读者,至少表面上来看是这样的,至于克拉丽莎·沃恩,她像达洛卫夫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将她当做达洛卫夫人的扮演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出于自觉的扮演,然而他的好友理查德也觉得她很像达洛卫夫人,并且她与达洛卫夫人同名,都叫克拉丽莎,那么,可以视作是一个扮演者。在这层关系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伍尔夫所在的不同地位,一个创,一个故事的制造者。她是举足轻重的。尽管在她的年代,女性主义者还是一个贬义词,女性主义运动尚处在早期自由主义阶段,但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前驱式人物,似乎仅凭这一点就能把这部以她占主导,向她致敬的电影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了。
其次作为选材来说,电影选取的三个女主角,1923年的伍尔夫,1951年的劳拉·布朗,的克拉丽莎?沃恩。从纵向的联系来看,这很容易让人理解成这是三个时代的女性缩影,并且它们是呈前进式与发展式的,当然,这一点是肯定的,电影中显然有意识让女性处境这一点呈现进步的发展,宣告女性的独立。伍尔夫的年代中,女性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社会认同角度,都从属于5:父亲,时时刻刻作文
父亲,时时刻刻作文
可以说父亲是一座山,我是山中的一块小石子;父亲是一片海洋,我是海洋中的小帆船。是山,是海扶持着我,给我力量,给我信心——题记
序
是他支持我,鼓励我;他是我长大的山,他是我平卧的海,我要写山,海;写他。
一
要论其他的长相,没有明星俊俏。额头上没有头发,有点过分,整一个大西瓜皮扣在头上。鼻子的'宽大和长度那个叫相称。唯一满意的是那眉毛和眼睛,可算得上浓眉大眼。虽然穿得很阔气,但和干黄的皮肤一衬,会使人非常的感到惊骇的。至于体格,有顶天立地的感觉,横阔。
二
亲戚朋友都夸父亲的女儿长得漂亮(那就是我),父亲却不以为然。他说:“骄兵必败,不能因为别人的一句夸奖就自傲无比,作为男生要正直,有能力,女生则更应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三
父亲是工作狂,常常为公司的紧需苗子而到处奔波,我看整个中国都快跑遍了。有一次,天渐渐黑了,浓雾仿佛拉起屏障。8点,9点······还不见父亲回来。次日早,发现父亲早已在桌前写植棵报告,我便过去问问:“爸,为什么这么劳累,早起晚归,身子骨受了了吗?”父亲却坚定的回答:“完成工作是我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不可拖延。作为一个男人要坚守岗位,正派,有魄力,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四
弟弟已经四岁,得过一次大病。父亲把他送进医院,医生说已经病入膏肓,无抢救价值。父亲回家黯然泪下,带着不放弃的决心,领着弟弟去了大型医院,在那里,父亲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现在父亲细心照顾弟弟,生怕有闪失。这个美好的结局,是父亲创造的,正是因为父亲那不放弃的决心,带来幸福的一生。
五
以不错的成绩升入初中,这是父亲给予的。人说,父母是孩子的6:散文:安全在时时刻刻
散文:安全在时时刻刻
吃过早饭,赶紧翻看自家的小药箱。找出创可贴,对着镜子横贴在两眼之间。不禁笑出声来。多么滑稽,活脱脱的一个京剧舞台上的小丑,到班上怎么见人?同事一通乱问也受不了。索性扯下创可贴,可思忖片刻又贴上了。嗨!去他的吧!管他难看不难看,死要面子活受罪。大冷的天儿,冻坏了伤口,遭罪的是自己。
都怪自己工作时不小心。同事问就问吧!就说被老婆给挠了,信不信由你。或者直截了当,实话实说,当一回反面教材,让同事们也受受教育。
昨天上午,在某架飞机上分解加工件。此架飞机是本周的任务,必须赶在下班前完成。我赶紧戴上老花镜,再戴一层防护镜,钻进某型飞机进气道。造型有些难看,可必须这样做,安全是7:时时刻刻降低人力成本
任何一个企业,如果要裁员,都有很大空间,
时时刻刻降低人力成本
。而实施无薪休假,仅仅是降低人力成本的冰山一角。经济不景气,企业削减成本最直接的手段是裁员,事实上,那些能保持长久战斗力的跨国公司,把裁员作为一种家常便饭。美国人力资源协会做过一个统计,在三个人组成的一个团队中,有一个人是创造价值的;有一个人是没有创造价值的;还有一个人是创造负价值的。而德国人力资源专家马克斯的分析也发现,假如一个人有一份业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数增加,业绩就会翻倍。一个人一份业绩,两个人就小于两份业绩,四个人小于三份业绩,当这个团队达到八个人时,业绩居然萎缩到小于四份!招聘人员过多,会令团队绩效下降。
所以,企业家要准备不断地对绩效差的员工说这些话,“明天你不用来上班了!”、“你被解雇了!”、“你可以考虑到别的地方去发展了!”。杰克·韦尔奇1981年接手通用电器,8:谁惦念着的时时刻刻
时时,刻刻,我所惦念着的……
一
“凝望着这白瓷杯中的咖啡,我又想起了这个终生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尼亚伍尔夫,她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错乱与孤独。我仿佛看到阳光明媚的英格兰乡下,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房屋,鹅毛笔与厚质纸张的摩擦,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着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这原是七堇年的文字,XX年的时候福建高考有个考生把这段文字增删减补得更加厚重崇高,也更富有诗意。他所描绘的图景是我爱想象的,仿佛真的能触碰到那种美好。后来看了很多更为成熟的诗意描写,但最喜欢的还是这段文字,厚重崇高的意境和诺言一般的伤感质地,真的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而我是如此真实地瞥见了热爱。
二
我一直很喜欢英格兰,我对它了解得不多,甚至不知道它的任何一条街道的名称。只知道常年氤氲于厚重文化和明媚阳光气息的它很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我喜欢它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血液里有对任何一种残留过英伦气息的事物的偏执,更为准确的说是对英伦古典气息的迷恋。我很喜欢在星期日下午看有关于英国骑士,或者魔师,少年的电视剧或是电影,每当镜头扫过它那古典的城堡时我总会有所悸动,闭上眼睛的时候就会有一股暖流流过身体,就是这样的美好。我也很喜欢美国的乡村音乐,有那种自然的意境,不是绿油油田野葱茏蓊郁高山的感觉,有的是凄然草原的感觉,更觉得的是一种广阔。“乡村之路”是我很钟爱的一首,我读出的是怀念。还有英伦式或者古典贵族、青春的那种电影,每一个好的不好的都充满魅力,没有爱或者恨,只是不自觉的被吸引,有时候伴着电影悲伤感怀的曲子,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暮色四合,想起了他们平缓的抒情语调和那种浪漫,真的常常感动得对生活充满12分的热爱。这样的美好存在于电影,总之,就是一盏路灯,路灯下沉沉的背影都萦绕在脑海。可能很大的原因是演员,因对他们的极度爱念才会有对这种英伦文化的偏执,但其实我说不清,就像我们亘古抒发人生,但没有一人能说清。可能唯一有印象的是苏格兰风笛,在泰坦尼克和勇敢的心中都有它的音符,或悲婉,或热情。
三
维吉尼亚就像这种景致一样极富吸引力,XX年妮可基德曼对她进行过诠释,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朱丽安摩尔的压抑情感的笼罩下,妮可的出场给人的文章的时候,正是我困于生命的价值的时候。维吉尼亚成为了我一生的伤情,伤心泪滴,哀怨叹息。正在听的是纯音乐的《琵琶曲》,低眉续弹,续续弹,弹尽心中伤心事。很少人会记起维吉尼亚的故事,甚至不曾为此悲宁一瞬,而我亦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想起她,但在一切心中美好的,洞然有所悟的刹那会想起,想起了她在厚质纸张写下: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伍尔夫不曾微笑着说,但时至今日,伤痛没有流转在我们生命中,我却一直看到维吉尼亚的微笑。我常常因生命穿梭在这岁月,爱和时光中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成长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维吉尼亚,青春本身便是一种伤感的美丽。总会在某一个下午,看了关于维吉尼亚的文字或者加曼的电影结束后,向窗外的风景望过去的时候,就在不经意中看到了生命的美丽,但不是时时刻刻。
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活在现实中,多把时间放在身边的人事中,我很想踏实过完一生,有点与世无争,也有点嬷嬷口中的庸俗。但事实上他们却一直活在我的生命中,使我的流俗成为不可能。我也一直活在他们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诚如七堇年所说的,我一直还认为这是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所在,但我并没有切肤地感受到其实这是一种愚蠢的聒噪。我们写的文字只能代替一个人当时的意识,却不能代替思想,思想需要沉淀,我们总是在一个人死后才会提及他的思想与价值,但这好吗?我一直困惑着。大众的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在成长,思想还在继续。
九
维吉尼亚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女子泅渡而去,我错过了她的一生。这就是无法回转与挽留的宿命吧?现在的我们一直在梦着他们的人生,恋着他们的轩窗,而是否有一天也会有人在想象着我们曾经是怎样的哀痛与幸福,他们是否也会梦到我蓝蓝的一片云窗?她不知道多年后有个我默默地为她感动,她不用知道爱她的我是谁,而她却在我的生命中深深倒影着,不曾离去,占据着我的一生。有时候当伤感得不知何去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她的存在。我笑笑,我一直活在爱中。
我想带一株忘忧草给她,阳光带着矢车菊香气,时光静静地存在。
时时,刻刻,我所难忘着的……
惠安嘉惠中学611班高三:王巧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