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清明》赏析(精选12篇)

名篇《清明》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2:诗经名篇赏析

       诗经名篇赏析

       《诗经》作为我国诗乐文化传统的源头之一,以其丰厚的思想内容、不朽的艺术价值永远照耀着中国文学的路途。今天我们摘其中的几首进行鉴赏,领略这文学源头的美。

       其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它的美首先在于音韵,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孔子的评论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它的美还在于意思。《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但如何是兴呢,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这景与情的结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眼前见的实景,也可以是浮想联翩。人与生物都是息息相通的,这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为看待人间事物的一个标准:或万物如此,人事亦然,于是喜悦,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如此诗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万物如此,人事不然,于是悲怨,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邶风雄雉》),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邶风谷风》),如“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邶风泉水》)。《诗》中以纯粹的自然风物起倡的兴,大抵不出此意。这里便是顺应自然由鸟儿的叫声自然想到那个日思夜想的“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这首诗的中心故事,全篇就是围绕这个中心来想象。反反复复的歌咏反反复复的追求,求之不得,在淡淡的忧虑中透露出这位君子对爱情积极美好的想象与不懈追求的精神。

       “钟鼓乐之”,是身分语,而最可含英咀华的则是“琴瑟友之”一句。朱熹曰:“‘友’者,亲爱之意也。”辅广申之曰:“以友为亲爱之意者,盖以兄友弟之友言也。”如此,《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这“友”字一个现成的注解。若将《郑风女曰鸡鸣》《陈风东门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并不是泛泛说来,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春秋时代以歌诗为辞令,我们只认得当日外交之风雅,《关雎》写出好婚姻之一般,这日常情感生活中实在的谐美和欣欣之生意,却是那风雅最深厚的根源。那时候,《诗》不是装饰,不是点缀,不是只为修补生活中的残阙,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顾颉刚语),《关雎》便好像是人生与艺术合一的一个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现在文学史的黎明。

       其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沚。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中“白露为霜”给我们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我们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本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无疑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我们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是这样的: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其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示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她是位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这“搔首踟蹰”,既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所爱的少女的迷恋之深。

       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如果说《诗经》是一条大河,我们今天仅仅掬了一捧水,如果说《诗经》是一座山,我们仅仅看了几棵草,如果说《诗经》是一片天,我们仅仅采撷了几朵云。诗经中的篇篇作品有如一粒粒的明珠,散落在古往今来人们的心间,引起绵绵不绝的回响。

篇3:名篇《陋室铭》赏析

       名篇《陋室铭》赏析

       刘禹锡,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家。其诗文是我国思想文化遗产中的重要财富。

       刘禹锡的诗文流传下来的有八百篇左右,《陋室铭》便是其中之一。

       全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并没有点明,而是分成三层,徐徐写来,逐步点题。先用一组形式匀齐的排句作为两层铺垫,再引出揭示主旨的》(“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各朝代多把孔子创立的儒学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把孔子的言论视为金科玉律。本文以孔子的话作结,是为了“援古以自重”,用来突出“君子居之”、陋室不陋的主旨。有意不引“君子居之”四个字,只引“何陋之有”,而把“君子居之”这层意思暗含其中。这样写,不露痕迹,很有余味。

       《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流传百代的`佳作,它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文中所表现的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强调洁身自好,不羡慕富贵荣华,不追求物质享受,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应当肯定。但是,其所表现的自命清高,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的情调却是消极的。

       《陋室铭》尽管只是仅有八十一个字的短文,它的立意、布局、语言都很有特点。从立意来看,虽然是为陋室作铭,但没有直接描述陋室如何简陋,而是采取因人及物的手法,从其它几个方面加以映衬,因而感到新颖脱俗,不落窠臼。从布局来看,本文是用议论的的笔墨开篇。以双重比喻起兴,作为蓄势而后揭示主旨;主旨一经揭示,便层层扣紧,先用衬托的手法,再列举史实和引用古语的的写法,逐步加深主旨,句句坐实主旨,使得全篇首尾呼应,统体浑成。从语言上看,有排句,有对偶,有散行;以四言句为主,中间杂有五言句和六言句;除用单句结尾不押韵外,通篇押的是一个韵脚,而且两句一押,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样写,语句参差错落,音调铿锵谐美,节奏鲜明顿挫。

       《陋室铭》篇幅虽然短小,但内容精粹,情味隽永,不愧出自大家之手的佳作。

篇4:清明祭奠的诗句名篇

       关于清明祭奠的诗句名篇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长安清明言怀》(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5:古代诗词名篇赏析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梁启超云 :“《菩萨蛮 》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

       (注:辛弃疾好多好词,就像杜甫好多好诗一样,有不少人喜欢辛弃疾《贺新郎》但我查阅了网上好多资料和评论,觉得《贺新郎》只不过是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同为上等之作,但还不是数一数二之作,本人更喜欢《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的诗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篇6:古代诗词名篇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yè)。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毛泽东的诗词虽然仍依声韵,遵音律,采用中国传统的旧体诗的形式,但他却是“旧瓶装新酒”,为旧体诗的形式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有人曾从技巧上批评毛泽东诗词作品,认为有些作品没有严格遵守音韵声律,甚至有重字等犯戒,又有俚语入诗词的习惯,这些也许从传统诗词创作的角度该是成立的,但我们欣赏今人的作品,没必要非要拿古人的标准苛求今人,亦步亦趋,以形式的来约束内容,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大胆创新,继承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形式上突破声律的繁文缛节,不以内容迁就形式,内容上取材用语大大拓宽,表现了更广阔范围内的题材,表达了更丰富更绮丽的情感世界。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7:古代诗词名篇赏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裳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全诗雄奇豪放,瑰丽飘逸,是诗人继承屈原《离骚》、《九歌》风格的一首浪漫主义的优秀诗篇。

篇8:古代诗词名篇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悲秋赋。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篇9:古代诗词名篇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名都是这样产生的。《关雎》首爱情抒情诗,久流传民间;很好的显现了当时年轻人表达爱意的方式。

0:鲁迅名篇《祝福》赏析

       鲁迅名篇《祝福》赏析

       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和鉴赏,学会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了《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中的主要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好小说的情节和发展脉络。通过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学生会了解到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几个部分构成。在《祝福》中,主要对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进行了叙述,通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作为小说的序幕,接着讲诉了祥林嫂的悲惨死去作为故事的结局。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首先向读者介绍了祥林嫂初到鲁镇,接着讲述了祥林嫂被卖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鲁镇则是故事的高潮,描写的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则是故事的尾声。在分析故事情节中,鲁迅先生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生活情境很多都是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在分析故事情节时,学生要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关键时间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构建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鉴赏来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说发展的过程和其中的事件,从而在探究中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故事情节,了解祥林嫂的命运和生活。

       二、探究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人物性格

       在《祝福》中有很多的人物,祥林嫂当然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其次还有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等。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使小说变得生动形象,表现了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他们每一个人都对祥林嫂的命运有着直接影响。当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时,关注了祥林嫂的“眼睛”的刻画,《春》赏析

       经典散文名篇《春》赏析

       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关于〈春〉的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经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

2:诗经经典名篇的赏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它的美首先在于音韵,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孔子的评论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它的美还在于意思。《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但如何是兴呢,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这景与情的结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眼前见的实景,也可以是浮想联翩。人与生物都是息息相通的,这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为看待人间事物的一个标准:或万物如此,人事亦然,于是喜悦,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如此诗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万物如此,人事不然,于是悲怨,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邶风·雄雉》),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邶风·谷风》),如“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邶风·泉水》)。《诗》中以纯粹的自然风物起倡的兴,大抵不出此意。这里便是顺应自然由鸟儿的叫声自然想到那个日思夜想的`“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这首诗的中心故事,全篇就是围绕这个中心来想象。反反复复的歌咏反反复复的追求,求之不得,在淡淡的忧虑中透露出这位君子对爱情积极美好的想象与不懈追求的精神。

       “钟鼓乐之”,是身分语,而最可含英咀华的则是“琴瑟友之”一句。朱熹曰:“‘友’者,亲爱之意也。”辅广申之曰:“以友为亲爱之意者,盖以兄友弟之友言也。”如此,《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这“友”字一个现成的注解。若将《郑风·女曰鸡鸣》《陈风·东门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并不是泛泛说来,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春秋时代以歌诗为辞令,我们只认得当日外交之风雅,《关雎》写出好婚姻之一般,这日常情感生活中实在的谐美和欣欣之生意,却是那风雅最深厚的根源。那时候,《诗》不是装饰,不是点缀,不是只为修补生活中的残阙,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顾颉刚语),《关雎》便好像是人生与艺术合一的一个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现在文学史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