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仙惊魂影评(精选8篇)

笔仙惊魂观后感

       笔仙惊魂观后感

       青春是一段传奇,充满了五光十色的梦想,年轻时,我们会做很多很傻的梦,会相信好多幼稚的童话,当然也会相信诸多神仙鬼怪的传说。也许好奇是青春的天性,几乎每一所校园里,都有关于自我的各种灵异故事。作为学生,在精力最充沛也最好奇的年龄却不得不受最严格的学校教育的约束,因而每个人内心都有一股躁动的欲望。

       关于笔仙的传说似乎就可以看作是这类青春冲动的一种表现,三点一线式的校园太枯燥,枯燥到让人无法相信这就是自己的生活领域,因而找一些打破常规的思维,让枯燥的`现实现实改换一下颜色,这或许就是这个传说能够盛行的原因,它是我们青春梦幻的一个影像,见证了曾经青葱的岁月。

       《笔仙惊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样一种追忆,对青春时代诸种传说我们会一直印在脑海中,不管它曾经多么荒诞不经。诚如导演所说,这是对青春时代一个传说的回忆,是对一段亲历的想像性改造。

       然而,这显然也不只是仅仅为了某个回忆,过往固然是《笔仙惊魂》这部电影创作灵感的来源,但关于当下青春时代的描述与思考同样重要。对于惊悚题材的电影来说,有时候我们要关注的内容可能要超过惊悚本身。《笔仙惊魂》固然为我们呈现的惊悚的内容,郊区外阴冷的四合院,半夜若有若有的京剧声音,以及邻居不怀好意的目光都让人毛骨悚然。

       但是这都只是影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视觉内容,在超越视觉本身的背后更有我们关于青春,关于人生的思考。青春是短暂的,我们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成就辉煌的事业。张爱玲说,成名须早,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获得别人的关注。见惯了诸多一夜成名,见惯了娱乐创造的各种人生神话,对于身处其中的年轻人而言,到处都是诱惑。

       本片反应的主题或许并不是视觉的惊悚,而是心灵上的惊痛。作为两对年轻恋人,他们之间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然而现实的利益改变了这一切,有人茫然无知,有人故作天真,有人穿针引线,有人为利出卖身体……这便是关于青春的另一面,在绚烂背后的阴影。

       慕凡(王一)对丝丝(何杜娟)的觊觎是双重性的,既瞄准她的身体,更想利用对方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丝丝在明知对方图谋的情况下,却已然虚与委蛇,最终为了搏女二号的位置不惜出卖身体。你可以叹息却无法鄙薄,毕竟人们对这种事情已经到了漠然的地步。或许,我们的道德已经到了出卖自身并不妨碍他人的地位。

       然而,这种小手段相对于菲儿(柴碧云)的谋划来说又相形见绌,这是一个新时代的麦克白夫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代价。只是,在一切都成功之后,她依然在痛哭流涕,或许她的内心也不如表现的那般坚强。当然,这也只是瞬间的感怀,过后仍然会向着她自己的目标前进。

       青春的目标是什么?走向成功?只是这成功需要什么样的代价到底有没有核算过。《笔仙惊魂》,一个用灵异包裹起来的关于残酷青春的故事。

篇2:笔仙影评

       “笔仙大人,笔仙大人快出来!”几个高中女生为何要不顾性命安危进行这种有损阴德的恐怖招魂仪式?微弱的夜光下,那支竖直的笔就在那张写着几个人名的纸上自动的滑动着,那些人于是被下了咒,而呼唤怨灵的人就这么安然无恙吗?

       这部《笔仙》我是闻名已久,但是直到最近才去看,看了才发现相看恨晚啊。还是那个时期恐怖片特有的恨,还是那些亚洲恐怖片特有的女鬼经典元素,但看完却感觉相当不错。这片和其他一些同类片给我感觉的最大不同是情节的紧凑,加上今昔隐射的故事,看完后给人的思索也是那么深刻。韩国恐怖片往往带着那么个悲剧的主题,反映的大多是社会的现实问题,人性的阴暗面。而这个《笔仙》带给我的也有几个思索。

       首先是人们对外来事物的反感。30年前的悲剧所在就在于两个从大山外的母女来到这个封闭的世界。亚洲女性,由于地位的卑微,思想的约束,生理的弱小,在社会中必然处于弱势群体。而这么一对母女,无依无靠的来到这个封闭的村子,所要面临的是怎样的苦难可想而知。如果是对普通的母女,情况可能还稍微好一点,可这对母女就是那么特别。女儿有一双令人恐惧的眼睛,看上去是瞎子,但却能观察一切。这灵异的能力带给她的不是他人的尊重与羡慕,而是那一双双厌恶的眼神,一个个冷漠的心灵,封闭的村子里不允许这么一个怪物存在,一切危害宁静与权威的事物都将被扑灭。于是,惨剧就这么发生了,女儿被蒙头烧死,母亲也被烧死与自家屋子。两个外来人死了,带给小村庄的只有那么一段不愿提起的回忆,大家都安然无事的生活。

       仇视外来物,遇到新奇事物如遇到洪水猛兽,这对生活在封闭世界的人们来说真的很常见。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天朝清末的人民,一个懵懂的时代,列强靠着船坚炮利轰开了我们这封闭几千年的封建大门,天朝上国终于降到了地面。但是广大的人民的心理是没那么快改变的,就如同笔仙里的那些民众。清末民众对待外来教徒,表现出的是极度反感,虽然有的教徒是很坏,但是大多数应该是好的,但还是发生了清末的教会惨案。人们不接受外来新事物,用的还是自己的封闭的老套思想,结果只能带来悲剧。而《笔仙》里的这段悲剧,就成了这对母女深深的恨,借着后人的笔仙招魂爆发出来。被这个社会所压抑,被众人所不齿,她们要报复这群自私自利的愚民。也是同样的死法,一是一场大火,一切都成了灰烬……

       这片给我3:笔仙影评

       这部电影我只看了不到十分钟我就笑场了,又是一部戴着乌黑的秀发满世界乱飘的鬼去找人复仇,影片其实前边那个招笔仙出来的五分钟根本就是费胶卷,此后就很难找到笔仙那两个字了,只是金仁淑和她娘了!

       影片的惊悚和所谓的恐怖桥段也是平静至极,影片的硬伤简直是随处可见,例如:那个所谓的学校跑来跑去只能看见一条走廊和那一个班,还有一帮老头躲在一个装满汽油的仓库里开会,一位女同学从家里跑出后就直接往树林子里扎,再说不管是在哪总会有警察局吧,可是快两个小时了警方就始终没有正面出动,实在令人费解,这些大大小小的硬伤无疑造成影片的前后虎头蛇尾,质量不均有一些看过此片的人不知道影片究竟是讲的什么?导演究竟想让观众了解什么?其实,这部影片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和阐述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数都是在描写那娘俩复仇的经过和解释为什么复仇,到了影片最后我们会看见娘俩在海边玩耍,其实那只是他们在复仇过后一个愉快的解脱,最后小姑娘回头那阴冷的一笑可能也是在告诫人们不要欺负和疏离弱者,要主动去关心他们,与他们携手共进。

       影片要表达什么不重要,关键的是一部恐怖片怎么着也要吓一吓观众吧,里面的几场较有噱头的戏也被处理的平平淡淡,另外,影片不仅浪费了小的噱头,连“笔仙”这个大噱头也被浪费了!丝毫不沾边,只是招了一个冤死鬼,难道笔仙都是冤死鬼吗?

       总而言之,影片既不吓人也没有教育含义,而且还浪费了这么多美女,不过,影片也有一点好处,可以让那些以欺负别人为乐事的人有些后怕,以后如果再有人欺负你你就告诉他:“我去招笔仙来对付你!”但要事先搞清楚这个笔仙是不是冤死鬼托生!

篇4:笔仙影评

       自从《笔仙》这个名号跟着原版导演安兵基一同来到中国之后,俨然推高了华语惊悚片的票房产出,前两部接连刷新惊悚片票房记录,更惹出多部跟风、抄袭的作品,就足见“笔仙”这个名字本身的含金量。

       在大陆严苛的审查基础之下,“笔仙”这个题材依然能够反复上演惊悚戏码,主要源于其系列故事回归惊悚题材的本源――剧情张力和反讽人性。封闭的古宅里重重大门,封锁着经年的怨恼――年轻的母亲历经磨难,种种恐怖事件都是对社会的鞭笞,在道德层面,她无疑是个受难者,有充足的话语权为自己申诉,却无以对三具尸体讨回任何公道。怨念的持续喷薄,支撑起影片完整的黑暗的骨骼,造成一种假象,这是个单线索的复仇电影。然而最终,江一燕难以面对的居然不是撒旦,而是自己和孩子,人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弱者的心魔最吓人。母性的高度始终在道德之上,在个体所经受的苦难之上,铸成一个弱小的活人坚硬的心结。这一笔令人毛骨悚然,又不得不感动。

       作为一个不太敢看恐怖片的人,在看完《笔仙3》之后,必须尽快找个人多的地方,吃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安抚一下自己,并且反复告诉自己,看片千万不能太认真。在影片中,鬼宅里的故事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一层层抖开的,没有开篇一个鬼脸吓破胆的低级趣味。导演安兵基擅长调度这种东亚恐怖片气氛,吓到最后,徐丽娜到底是谁显然都不重要了。

       如果一个秘密随着车祸而被永远地掐灭在两具尸体的肚子里,活着的人不是神经病也会变成神经病吧?是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对于自己失落的记忆。这是个关于精神分裂的电影,一句话剧情梗概,疯妈找孩子,生了一个找到俩。遇到这种情况,若非超生,那只有一个可能,这家人铁定干了什么亏心事,鬼孩子找上门来了。于是,女一就想到了万能的笔仙……情节角度,本片斗的翻儿比较多,人物关系也很复杂,有一定的心理悬疑色彩,略微剧透不影响最终观影。

       表面上看这是三个不停在死人的故事,虐爱十年,三世飙血。提到,这是个精神分裂电影,看到最后,已经很难追踪到,里面究竟哪个才是主人公自己。这里边的人物仔细琢磨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比如江一燕和焦俊艳,董子健和王龙华,还有穿插在江一燕和焦俊艳之间的死亡女画家,三者互为对照,不断地暴露出封闭潜意识里,同一个人的两面性,让全片充斥着压抑的谜团――这些人到底存不存在,他们和江一燕是什么关系?

       三条线索六个人物,通过笔仙的.指点汇聚在一起,让现实中的演员看到潜意识里的真实罪恶。做人还是坦诚一点好,无论是对是错。心魔才是挥之不去的鬼魂,总有一个鬼孩子在桌下,张开嘴对着你的脚趾。

篇5:笔仙影评

       《笔仙》的故事说的是要多尝试去了解去体谅妈妈,虽然人物都不太正常,但这种戏剧化处理还能理解啦,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比电影可疯狂多了,每个人年纪小的时候都多少有些承受不了的事情,长大后也许会觉得能看开了,也有可能就是一辈子难以愈合的伤口和阴影,怎么去释放和化解,真的需要自己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我觉得小女孩用失忆去埋藏对妈妈的道歉,感情处理上很好接受,后面情绪宣泄得也很到位,这片子看得进去,能跟主人公一起感同身受,梅婷演技真不错。生活里谁又不是或多或少的失忆和伪装,真正的内在自我,也就夜深人静时才会偶尔闪现吧。看恐怖片本身也是一种压力的宣泄,最难受的就是看完电影感觉不好,被憋住了,看完《笔仙》有释放的感觉,天这么热,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压力,都在一个漆黑的影院里喊了出来,好爽快。

       片子的故事真心很苍白,但拍摄手法上很明显的韩范儿,估计导演也改本子改到无力只能用自己的经验来挽救片子了。但是故事很完整而且还有情绪的释放和主题,这在国产片里还是很少见的,没看见哪个恐怖片子释放过正面力量,化解怨恨这事其实挺感人的,我旁边姐们都看哭了,这片子里有真情,所以支持下,还是值得看看的。

       被“笔仙”俩字和梅婷吸引到,决定去看看,之前梅婷的桃花运看得我们全家直乐,觉得她挑的片子应该还是有看头的,演技果然很到位,那大眼,感觉都快掉出来了,电影画面有点太暗了,前面40分钟是为了衬托后边的紧张刺激吗?节奏反差也太大了。结尾一定要看完,全场整齐的叫声太给力了哈哈

       观后感加重要提示:上厕所一定要在前面半小时去,电影快完的时候一起看的朋友想要上厕所,憋着没去,结果差点被最后一个镜头吓尿了,哈哈,我就不剧透了,最后一幕感觉挺值得,虽然恐怖片大都有一个反转,但是这片感觉不是一般的到位啊,刺激到了。

       片名什么的就无力吐槽了,我不是资深的恐怖迷,所以一般惊吓也能被吓到,虽然有听说这片子是“包裹恐怖外衣的温情片”,但是还是吓到我了,而且有感情戏,不是那种无脑的没主题的片子,看得比较舒服,至少可以称之为电影,最近好多片子看了都跟电视剧节选一样也能进影院真是不理解。看了些评论觉得确实太苛刻了,相比去年到现在的好多小破片已经好太多了,有些段落比《绣花鞋》质感更好,个人比较偏好有情感的恐怖片,要是想在国内的电影院体验国外有分级的那种感官刺激还不如去座过山车来得更快更到位。这片子值得鼓励,我会推荐给身边朋友看看。

       爱看电影但是恐怖片真心不敢踏足,一年也就看了一部,今年交口的绣花鞋都没敢看下去,去年看了孤岛惊魂,一直在打呵欠,就是片子声音太大了才没睡着,那种声效都不吓人,就是大声而已,今年看的这笔仙还行,前面觉得不会吧,棒子也就拍这样,后面发现导演太贼了,根本就是故意让人放松警惕,后半部分太激烈了,各种反转,好几次打破我各种猜想啊,最后一吓记忆深刻,回味无穷,提前离场的就亏了。中间我偷瞄了一下旁边,好多人都是跟我一样缩在椅子上用东西挡着看的,哈哈,我很欣慰,还是胆小的人多。最后弱弱问一句,笔仙现在都是从电脑里出来了吗?

       我很喜欢最后一幕,《笔仙》的前戏太长了,迟到进场问题不大,但是提前离场就真是亏大了,后面很精彩,质感挺不错,得鼓励一下,期望别放太高,咱这国情,有这样的看就已经不错了,推荐。

       棒子还是发挥了棒子的作用的,我觉得这导演没白请,就咱国内这些烂片导演多少年都摸不出门道一个劲怪审查,一个外来的和尚,从没有限制的各种分级都能拍,到束手束脚的适应咱们国情,出来这种有情有理的完整电影产品我都觉得真难得了,还是要宽容些的,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出日韩感觉来,我是觉得导演个人色彩挺重的。坑人了多少回,同样的票价,也就看这片子值。

       我被吓到了,所以有没有笔也就无所谓了,感觉这两年电影的宣传真是坑人啊,鸿门宴不吃饭,画皮也没画变成换皮了,笔仙里就只有小朋友拿2B铅笔、蜡笔一直在作画……片子可以去看看,如果想一群人一起在电影院里喊一喊,尖叫一下释放一下,这片子能达到。

       妈呀,吓死我了,我从来不看恐怖片的,要不是打赌输了……真是迎着头皮看了笔仙呀,是不是人被过度惊吓反而会笑呢,好可怕,尤其是最后本来被感动了,心情放松了点准备散场,最后吓得我手机都差点被扔掉,爆米花基本没吃,因为要遮眼睛捂耳朵,都没腾出手来喝饮料,好浪费。

篇6:笔仙惊魂观后感3000字

       笔仙惊魂观后感3000字

       故事的大概内容就是一群大学生带着一个向导乘毕业前组织了一次毕业旅游,银后一个一个挂了。场景就设定在深山中,没错,估计接下来你也能猜到了,一如以往深山恐怖片一样,他们发挥正常地迷路了,然后又来到了一个废弃的宅子,他们生命的终结点。如果你要看懂这部片,你得先弄懂他们之间复杂的感情关系,反正我是觉得比较狗血。

       虽说恐怖戏不缺比较二的队友,不过这部戏的队友二的有点明显,我不知道是剧情需要还是演员的演技太那个了,只能用一个万用词来形容,呵呵。而且那个向导的声音很带喜感,他让前面看起来谈不上恐怖。

       看到女主对真相的猜疑时,恐怖片差不多就此结束,因为接下来是故事片!!这完全就是刑侦电影的框架。所以,笔仙惊魂3只能说是吓人,离恐怖都八字没一撇……

       嗯…。唯一肯定的一点就是,咳咳,三个女队友的容貌身材都不错,比那个“笔仙”没死前还要养眼。

       看完这个我和我几个朋友玩了次笔仙也知道了笔仙的玩法

       1.准备一支铅笔(就是市场上最常见的那种木制绿色铅笔);一张大一点的白纸(没有字迹就可以,背面是什么都没有关系)

       2.将白纸横放,在纸的正上方中间位置,用铅笔横着写上:“唐、宋、元、明、清”五个字(字间留一定的空隙);然后在纸张的上半部分左侧,竖着写上:“是、否”;在纸张上半部分右侧(即与左侧相对的部位),竖着写上:“男、女”;将纸张的下半部分再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按普通书写顺序写上阿拉伯数字,可根据所问问题的需要决定写多少数字(如:想问什么时候结婚,写到40就可以了,呵呵);在下部分按普通书写顺序写上26个大写字母,代表拼音(这可是很重要的,因为有时很模糊的问题,笔仙会用每字的7:小岛惊魂影评

       爱是电影永恒的主题,也是最能温暖人心理由。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当所有这些美好在电影中被导演和编剧艺术性地放大之后,我们总能在繁杂的人情世故冷暖炎凉之间回归人性最纯洁最本质的一面,被最真挚的爱所打动。人,不能放弃对美好的追求,不能放弃爱。所以,在种族,宗教,战争等一系列的问题横亘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时,我们一代一代仍然生生不息,从不失去对未来信心。无论人再怎么虚伪,社会再怎么功利,在独自被寂静和黑暗包围的深夜,卸掉自己身上沉重的伪装,我们会发现,支撑我们生活的唯一信仰,是爱。

       对于《小岛惊魂》这部影片,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它那天马行空的结局。其实,《小岛》并不是此种故事结局的鼻祖,在此片之前,印度裔悬疑片导演奈特・沙马兰的《的引语是格蕾丝给两个孩子讲上帝创造一切的故事。这奠定了格蕾丝此时作为基督徒的一面要压过自己作为母亲的一面。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甚至是有些偏执的。所以,一个基督徒如何展现自己的母爱呢?对于格蕾丝来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授给儿女基督的教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儿女不受来世炼狱之苦是最重要的事。比如片中对儿女解释那些为宗教信仰而献身的孩子会上天堂,而亵渎信仰的孩子落入边狱,一种专门惩罚小孩子的地狱。所以,虽然很难压抑自己人性的母爱的一面,但也正是出于对儿女的深爱,她会忍住泪水惩罚冒犯耶稣的安,也会恋恋不舍地抛下尼古拉斯让他独自在房间中背诵经文。这是一个基督徒母亲的无奈,但是,权衡利弊,格蕾丝清楚,她这样做是值得的。

       格蕾丝在战火中忍受丈夫离去的孤独,强悍地抵御了德国人对家园的占领,同时又忍受着儿女时不时的误解,默默地枯燥这做着一切她认为对儿女有利的事情。爱,在这个阴暗的角落里兀自生长,却从来不曾见到阳光。

       当一系列灵异事件出现时,格蕾丝凭借她强大的信仰,依然表现地很坚强。女儿安偶尔的“挑衅”,儿子尼古拉斯常表现出的不安,以及仆人们可疑的一些行径,格蕾丝用果敢的行动奋力支撑。但是,在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的情况下,格蕾丝在某个夜晚终于抑制不住自己一直压抑的感情,拥着丈夫冰凉的外套,无助地抽泣:“查尔斯,你在哪里?”在某一瞬间,爱突破了信仰的羁绊,倾泻而出。

       然而,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事态,房屋里的不速之客越来越频繁地干涉到他们的生活,格蕾丝不得不去寻找神父的帮助。然而,途中却遇到了从战场上回来的丈夫。寻找神父,却找回了丈夫。欣喜的格蕾丝此时已经不再关注屋内的灵异事件。丈夫的回归让她那冰冷的心终于重回温情。我们可以理解在一个女人独自经历战乱,经历对自己生病孩子的时刻照看,又经历了自己房子的天翻地覆之后,终于有一个感情依靠的出口,是任何教义都无法阻止的宣泄。格蕾丝的痛苦终于可以释放,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然而,悲剧再一次打破了格蕾丝短暂的幸福,丈夫的再次离去彻底击垮了格蕾丝脆弱的神经。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这个可怜的母亲,可怜的妻子在自己最低谷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场比抵御德军入侵还要艰难的挑战,近乎崩溃的格蕾丝拥有的只是对儿女的母爱,以及作为自己精神支柱的对于耶稣的信仰。终于,最后一个晚上,爱,信仰,在面临仆人和鬼魂的威胁时,命运替格蕾丝做出了一个终极选择。

       影片最后,真相揭示,阴阳反转,之前所有的猜测所有的惊恐都像肥皂泡一般破裂消散,没有了任何意义。从始至终果敢而坚毅的格蕾丝此时无力地瘫坐在地上,瞪大的眼睛透露的更多的是无助和绝望。她紧紧拥着安和尼古拉斯,“我以为慈悲的上帝给了我8:小岛惊魂影评

       这首小诗是我首先想到的,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取的不是卞之琳的诗意,而是短诗里所展现出来的视角。当你在寻觅风景的时候,不经意间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你与他,视角的相互转换,组成了不同的风景。对于《theothers》中的妮可・基德曼来说,命运转换也是如此。

       同样的,我还想到了挪威小说《苏菲的世界》,一直很奇怪这本书为何没有被好莱坞选中去拍出一部好看的片子来。查资料,在1999年,挪威本国曾经拍出了一部同名电影,不过看评论却反映平平。看来还得继续等待好莱坞中有眼光的人出现。书中的世界,14岁的苏菲在自己的生活中总是会发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事物,这些突如而来的事物引起了苏菲极大的热情,想查出其中隐含的秘密。不过随着追查的深入,苏菲却越来越发现自己的身处的世界的不真实性。最后事实的真相是苏菲发现自己只是别人故事里的人物,连她的存在,都不过装饰了别人的故事。

       不知道拍出2023年的《theothers》的灵感是来源于《苏菲的世界》,还是高明的编剧另有汲取。总之这个被中国人翻译为“小岛惊魂”的片子,也成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经典,成为我曾经的大爱妮可・基德曼饰演过的片子中一直为人称道的一个。而在这部片在上映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23年,妮可・基德曼便登上了奥斯卡影后的宝座,拿下她演艺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奖项。

       看这个片子,是因为在看《孤儿院》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拿这两个片子进行比较。的确,在表面上,两个电影存在着一些差不多的元素。都是单身妈妈在一个繁华社会之外的幽闭的空间中,如何照顾自己的孩子的故事,孩子还很弱小,需要被照顾。而孩子的身体状况又不甚佳,需要母亲更多的精力去照应他们,这为本身就孤单脆弱的母亲来说,是一种负担与煎熬。而在煎熬之外,面对神秘世界中携裹着夹杂着的种种危险,单身母亲的无助感便来的更为猛烈。《孤儿院》中妈妈如此,《小岛惊魂》中的妈妈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惊悚片,《小岛惊魂》的令人胆战心惊的成分更多一些,而且也没有像《孤儿院》那样在最后添加一个温馨的尾巴。

       从故事的背景来看,《孤儿院》令人悲伤的故事来源于童年的回忆,那些不太令人感到兴奋的童年,曾经伤害过故事的主人公,即便成年之后仍然没有放过他们。这个很符合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的分析。童年的记忆对于孩子来说太过于重要了。插句话,中国的孩子们的童年记忆,多半都是不完整的,而且充满了成人世界的过多期望,这些连大人都不能做出的成就,作为压力作用给孩子们,这种代阶性压力所给予孩子的伤害,将会在孩子成年之后变成危害还给社会。目前种种社会问题的勃发,何尝就不是这样伤害带来的呢。

       而《小岛惊魂》的故事背景,则来源于战争。二战对于欧洲人来说,带来了持续很久的心灵上不可磨灭的伤害。战争摧毁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带了了一个又一个的伤害。“妮可・基德曼”的丈夫参与了战争,而且再也没有回到家中。留在家中的“妮可・基德曼”也由于对于自己心智的问题,将自己的孩子都杀掉了。但成为魂魄的妮可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以及孩子们都已经死去了,她带着他们幽居于阁楼之中,害怕光,害怕其他人的打扰。但是就是没有意识到作为鬼魂的她们,已经打扰到了目前真正生活在这套房子里的主人们。就像《苏菲的世界》里那样,妮可苦苦找寻骚扰他们生活的干扰源,结果却发现原来错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己压根就活在别人的世界之外。自己的世界,与他人的世界,谁是谁的“theothers”,这种相互映衬式的故事讲述方式,所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一个显得格外绚丽多姿的故事情节。

       可惜在获取奥斯卡影后的荣誉之后,妮可犹如其他中了魔咒的女星一样,长久都没有佳作推出了,直到《兔子洞》,才算恢复了功力。不过,现在的妮可,脸上的肌肉因为美容针打的过多明显有些僵硬了,尽管咋一看上去,还是很漂亮,但我还是更怀念曾经的那一个。活在我年轻的记忆力,似闭未闭的嘴唇上,微微前倾的牙齿,流露出的性感与风情,那种感性之美,很是撩拨了我一阵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