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经典散文(精选8篇)

博客经典散文

       博客经典散文

       对网络,和我对其他事情的态度一样,即使身在其中,也有几分距离之心。

       杂志上说,当你开始使用博客时,会发现,这世上总有几个人会专程去看你写的东西。

       有时候,明知某一个人不会有新文章,也会去查看一下。不知道是出于期望还是关切。

       当然,更多时间守候自己家园。那里有谁的足迹,有谁留下温柔叮咛。有谁付之一笑。有谁指出自己也许未曾意料到的变化。

       一边写一边在丢弃。每个写字的人都象喜鹊,衔枝筑巢,常常会放弃旧地,另垒新窝。坚持是需要兴趣的,要你投入精力和心思。

       我丢过日志,红袖日记,饭否,几个随手建立起来的博客。当真是得之不难,失之也易。有时无意中又拾了起来,写上几笔。这不符合我的秉性。习惯长期停留在一个地方。用相似的颜色。要么要,要么不要。

       也习惯有一些越来越久的朋友。如果心中认定,会一直持续下去。希望能日日看到彼此所思所想。

       勤快更新的总是那么几个人。

       有时会发觉一个熟悉的人,其实很陌生。比如藤。他刚刚用大量时间,对我讲当下的事情。可是一转眼,他博里新的内容,我仍一无所知。因为他尚有其它方面。可能觉得我不会感兴趣,不曾提及的。如房子,足球。

       杯子写到,打开一个很久未曾用的,收到从前一个女孩优雅的问候。她说快结婚了,谢谢他曾出现在她生命中。虽然那么短暂。

       杯子使用“优雅”这个形容。那是他的另一幕,细腻、精致、高贵的感伤。那是日常的交谈说笑中体会不到的。

       有时,又觉得一个陌生的人,很熟悉。如布衣,在博客中写,她微醉,坐在江畔,看夕阳。如一个陌生的女子,在文章中说,风在流动。

       人有很多侧面。有时候,文字是一种误导,也许它是你习惯用的某一面。而掩盖了其它的一些东西。每个人,其实都是千面女郎,取决于彼此的交往模式。你不可能对一个阳春白雪的朋友出言粗糙。虽然一转眼,你们都可能在另一个人面前嘻笑怒骂,肆无忌惮。

       我理想中的博客,应是些很短的'句子吧。寥寥数语,写尽当时彷徨,瞬间心绪。也许以后,会写这样一种风格的博。而不是象现在,是文集的一个复制品。

       我不喜欢看。不喜欢读似诗非诗的句子。尤其痛恨我关注的某个人,长期大量转贴。想看他的原创。他曾写过那么好的东西,可惜,只是在那个阶段,只有一个人可以读到。

       也许因此,尤显珍贵。朋友大多是多情的人,但并未泛滥。

       博客,使你直面一部分人的心灵。也因此,远离了部分真实。

篇2:博客情节散文

       博客情节散文

       惊闻上周,守望了近十年的“一加一教育博客”被封了。(如今已经解封)说真的,心里还是有些小情绪。博客犹如一个囤粮的仓库,里面的粮食或许颗粒饱满,或许干瘪萎缩,或许色泽亮丽,或许黯淡无光……但毕竟都是自己辛苦挥洒汗水后的所得。等你几经磨炼,日积月累,终有小小收获时,冷不丁被人给封锁了。你眼巴巴地瞅着,就是找不到启封的钥匙。那份无奈真的难以言说。

       好在,博客被尘封的时间并不长。当获悉开封的消息时,不敢偏听偏信,3:博客情结散文

       博客情结散文

       1、情人情结。

       博客是迷人的。接近不惑之年了,却迷上了博客,有时想想,感觉自己对这事却难有不惑。自己搁笔多时,虽然有时有写的冲动,但有些想法一冒出,很快使这冲动消失殆尽。写给谁看,为谁而写。但这次结识了博客,却有一种激情在涌动。

       再想想,这种激情可能是基于自己曾经爱耍笔杆子吧,而且是算比较勤奋耕耘的那种。曾经因了对神圣文学的爱好或痴迷,才有了一段“爬格子”的人生经历。

       文字,在心里是一种情结!

       记得,曾经有朋友来约稿,其实很可能只是顺便的一句客套话,表示记得我曾经是一个会文字的人。而我肯定是受宠若惊般的说些谢谢你们还记得我,我一定尽力之类的话。我有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比较较真,说过的话基本上都是会去实践的,所以就会真的如期交出我的文章。

       至今仍记得,半年前,注册自己的敏思博客时,那份惊喜。蓝色基调的页面,一个吉他手在风中吟唱的大版幅画面,背景上有蝴蝶飞舞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这有一段文字,在这样漂亮而大气的网页上,有着我的名字,这是属于我的网络空间,没有理由不兴奋与喜欢,对我这个热爱文学的人。

       我仿佛得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这个“仿佛”是基于星光一戈的一个比喻。

       有朋友把文学比喻成情人的经典段子:对我们爱好文学的非职业作家来说,文学只能是情人关系。她基本具有这么几个特点:美丽,文学是美丽的,她是你心中的女神;喜欢。但并不朝朝暮暮,想她的时候,就与她亲密一番,平时不会老呆在一起,思念之情常有;不实际。她只能是精神层次的,不能给你当饭吃,也不会给你做饭吃……

       我写博应该算得比较投入的人。从2月26日建博以来,一个月时间结束新手上路,步入小虾行列,再一个月博行,又上一个台阶至大虾,而由大虾升格为星级博客只用了短短的20天。7月底,在敏思震荡的日子,戴上资深博客的帽子。这时候,算算正好博了整整五个月了。

       应该说,前面初级的进档,我是不费太多精力的,因为基本上靠吃存粮,贴的日志其实绝大多数是我过去陆陆续续发表的东西而已。我最初的想法,只是想把博客当成自己文字的电子文档罢了。原先,很多的文字存放比较乱,家里有、办公室有,有的搬家弄丢了。自己也没去统计到底丢了多少东西,而放在博里,有数据生成,可分门别类,而且是开放式的,不似过去是收藏式的,而且是种美丽的形态。渐渐地,我在与博友的互动中,体会到了博客的魅力,慢慢地着了迷。

       博客开始改变我的生活方式。

       等我的100多篇存粮快吃完时,我开始了耕作。这个时候,我的博客网页不再是电子文档库了,而是自己的心灵家园了。家园嘛,总不能荒芜,不能失却打理。于是,每天都要到家里去看看,最好是能有新的贴子呈现,好让来家作客的朋友来品尝。

       于是,晚上外出坐茶楼少了,卡拉OK少了,宵夜喝啤酒少了,麻将三打哈少了,更多的时间是呆在自己的网上家园,琢磨怎么装修才漂亮才有特色,构思着栏目的设置,尝试着其他功能键的应用,寻思着如何与人沟通互动等等。

       于是,健身的时间由清晨改到下午,而把早晨的时间用来写作。这时候,头脑经过一夜的休息而特别地清醒,半个小时左右,就能把构思好的文章一气呵成写就。由于我的全拼打字速度慢,且打字写东西容易断思路,所以,我保持着用笔写的传统习惯。早上写东西也好,可以陪女儿一同学习了。

       博客,你无疑在改变我的.生活,每天都要到网上走一趟,再晚的时间,也要悄悄溜进书房,轻轻合上房门,打开电脑,在不影响家人的休息的情况下,简单收拾一下网络家园。

       直到有一天,女儿说,那电脑是你的4:同事的博客散文

       同事的博客散文

       我的同事有一些建了博客。大家平日是熟悉的陌生人。八小时以外,每个人又在做着什么,向哪个方向发展?

       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如果彼此有联系,要面对的只是办公室里面,工作范围内的那些角色。

       上网也是各自的事情吧。我虽素日冷淡,好奇心还是有一点的。也许对别人,并不象自己认为的那样没有兴趣。

       还是看了其中两个人的博客。也许是对外在的`东西太熟悉了,熟得不想越过这层外衣。我不想花费太多时间去体会别人的内心。

       体会相同:博客的确提供了一个视野。如果没有它,也许直到最后,都不可能看到对方的某些方面。

       角度不同。平日里工作干脆利落、脚踏实地、风风火火的女人,其实有古典的情节,爱着诗词。这个人在印象中就立体多了,打破了认识上的局限。而在生活中,世事纷杂,你很难想象,两个人会坐下来讨论诗句。那些只是一种意境,就象读到了好句子一样,悠然神会,妙处难与君说。

       这些象窗外的风。只是沉默的看它经过,不想改变什么。

篇5:博客网

       博客网,原名博客中国,是IT分析家方兴东先生于8月发起成立的知识门户网站。作为6:校讯通博客教育散文

       校讯通博客教育散文

       【表扬,让儿子学习兴趣浓】

       表现平平的儿子近来有了很大的变化,做作业主动了,学习兴趣浓了,这得力于老师的表扬。今天,儿子高高兴兴对我说自己得创意奖了,我也替他高兴,小小的进步,就让儿子感到了快乐,有了快乐的感觉,做什么都是心甘情愿的,无比舒服的。

       儿子得创意奖的是一幅画《神奇的家》,在他神奇的家里有电脑控制的厨房、餐厅、卧室、花园、足球场等,画面布局均匀,勾线细致,并用彩色铅笔细细描绘,总体来说看上去蛮好的。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想儿子在画这幅画的时候,他费了很大的功夫,昨晚一直画到十一点半才去睡觉,今天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是美滋滋的,我也趁机夸赞了一番。

       被表扬的孩子,更乖巧;被批评的孩子,更执拗。看来在儿子今后的教育上还是要做到以夸为主,让荣誉感催儿子向好的方面改变,让信心给儿子带来更大的进步。

       【破茧、试飞】

       11月20日上午,我参加了女儿所在的竹节轩班的家长会,正如黑板上所书的“破茧、试飞”四字,此次家长会呈现的就是孩子最为原生态的表现,一次真实的孩子成长的记录。

       姑且不说老班的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也不说两位主持人的落落大方,也不讲短文就又扔一边去了。这一次还要订,有用吗?

       “妈,给我订报纸”儿子又过来催我。我问他:“订报纸有啥用。”他说:“可以在阅读课上阅读,可以背诵报上的文章,还可以写读后感。”我说那就把以前背诵的文章给我简单的背上两句,他没吭声;那就把以前写的读后感让我看看,他还是摇头,说准备以后写哩。我又郑重地给他说:“不是我不给你订报纸,你看以前的报纸对你有用吗?”儿子无语。过了一会儿,他说:“我要让我爷爷给我订。”我说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你学习态度的问题,光花钱不学习不是白搭。那是不行的。儿子性格倔强,就是避开自己的问题不谈,我也就坚决不同意,直到,儿子看的很认真。天使anny的博文里有好多图片和花边,儿子非常感兴趣,就让他爸爸给弄到他的文章里,儿子在旁边看着,他很快地就学会了,然后又忙不迭地给我粘贴到文章里。他兴致勃勃的复制着、粘贴着,高兴地很,在我的文章里粘贴的图片是几只小动物在扭屁股,儿子看着笑得特欢,我为他有啥可笑的,他指着里边的小兔子:那是你了,哈.哈.哈……原来是我这属兔的妈妈让他产生联想了。

       和儿子在一起,我感受到无比的快乐、无比的安慰;儿子在成长,他的接受能力很强,他学东西也很快,尤其是在电脑方面,这个小小的人儿一接触电脑就跟无师自通一样摆弄起来,有模有样。儿子也不是以前的儿子了,亦是师、亦是友,我高兴可以伴随儿子一起成长。

       【竹节轩,加油】

       今天,女儿回来说,竹节轩班的诗朗诵得了个三等奖,我心想一年级十个班获得“父爱”的日记,我们看了又心酸、又感动。心酸的是我们没有能给你们好一点的物质生活;感动的是你长大了,知道尊老爱幼和家人分享了。想想从前,你和弟弟就像冤家,和他斤斤计较,没有姐姐的样子,这怨我们没有好好进行爱的教育,现在好了,你已有姐姐的风度了。学会爱家人就会爱他人、就会爱社会。学会了爱,就会得到爱,学校进行的素质课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次感谢你们学校,不仅教书更着重育人。

       子欣,你的进步我们看的见,你的努力会让你有更大的收获。你有优秀的老师,有积极向上的同学,还有深爱着你的父母亲人,我们在为你加油!

       【母子之战】

       下午儿子放学后,督促儿子写家庭作业,儿子写过数学,让我检查,检查后发现,儿子对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关系没理解,让其拿数学书再看看,他却说把书丢到学校了。我就给他举了三个简单的路程、时间、速度的题,让他做一做。他做过题后,也说出了前三者的关系。我猜想儿子对今天的课程理解的不透彻,对概念模糊,又让他复述了几遍,加强记忆。接下来看题,发现他的问题更大,他们学习了个位数是零的三位数乘法,乘法学会了,把除法倒是忘了个一干二净,我给他讲,他偏还不听,他钻到牛角尖里,就认为自己没错,非要拿计算机算。我认为没那个必要,他却坚持要用,母子俩又要闹僵了。想想对孩子应有耐心,就耐着性子对他说,我来给你讲讲,你看看。他还是没听到心里去,在那里摇头晃脑,嘻嘻哈哈、依依呀呀,我心头的火不由就噌的一下又起来了,顺手在他的大腿上打了一巴掌,他气冲冲的去写日记了,我去做晚饭了,没有再吵闹、再唠叨。

       过了一会,儿子来到我身边,说:“妈,你刚才打我可疼了。”我说:“我不想打你,可你刚才就停不下来,错了还不改正。”儿子说:“我算过了,是我错了,你刚才要是先让我用计算机算一算,我不就知道自己到底对不对了。”我说:“儿子,那如果计算机有故障算错了怎么办,咱们家的表要是走慢了,你还坚持按咱家的表算时间,你迟到不迟到,不能光依赖计算机呀,你得自己会算,并会验证”。儿子无语。我想他会有所思考的。

       儿子也将今日之事记录到他的博客里。母子之战也许明天还要继续,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包容儿子、引导儿子,母子之战教育的不仅是儿子还有我。

篇7:那个脑瘫女孩儿的博客散文

       那个脑瘫女孩儿的博客散文

       每个人的博客都在不断的更新,惟独有一个脑瘫女孩儿的博客,随着她悄然的离去,永远凝固在了那个寒冷的冬天里,这个人就是——齐慧超。

       ——题记

       岁月悠悠,时光飞逝,转眼间,小超已经离开我们快到一年的时间了,在她的祭日即将到来之时,又一次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她辞世的一幕幕……

       一年前的平安夜,原本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当我打开电脑时,无意中在微博上得知小超离世的消息后,我的情绪一瞬间滑到了冰点,我对她的离去深感痛惜,在那个本是寒冷的冬季,我的内心仿佛被冻结了……

       虽说我和小超只是“相互关注”,身为同病相怜的脑瘫文友,得知她辞世的那一刻,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又在其他几位残友的博客中,看到追念她的文章,我才很不情愿的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

       那段时间,我无心写稿,整天沉浸在怀念她的思绪之中,每当打开她的博客相册,看到她那阳光微笑的面容,我的内心就会隐隐作痛。

       小超是一个喜欢用文字来描写生活的美丽女孩儿,对自己美好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与希望。

       不幸的是,她自幼被一种难以治愈的脑瘫困扰着,残疾不仅剥夺了她肉体上的自由,也深深的束缚了她的思想和心灵,让一个本该天真,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女,变得内向自卑,多愁善感,但消沉之余,她没有自暴自弃,和同龄人一样,满怀着远大的理想。

       几年前,小超迷恋上了文学,同时,她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开始埋头苦读,勤于写作,整天将自己的身心泡在文字中。

       有付出必然会有回报。小超的那篇小说《静缘》参加“江山”举办的【朋友】征文大赛荣获了三等奖,当她在文学创作的领域里,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时,她竟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就在小超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微博上公布了下周的写作计划,可是不知为什么,她竟做出了这样的傻事。

       也许小超是忍受不了那漫长的锻炼之苦,因没有时间写作而感到无助。或许是遭受了什么人的白眼和嘲笑,才会用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是,她未曾想过,那些同病相怜的.残友们,每天和她一样都在承受着枯燥和乏味的生活,难道都得选择这条不归之路吗?

       更何况,有那么多网友的关注和家人的呵护,父母带着她一次次踏上求医之路,在她弃生的两个多月以前,还在北京做过腰穿手术,受了那么多的苦,遭了那么多的罪,她这么匆匆一走,怎能对得起自身遭受的痛苦,又怎么能对得起父母的一片苦心啊?

       既然已形成了残缺不全的生命,为何不去顺从它的自然规律,坚强的活下去呢?只有坚持生存下来,敢于抗争命运带给我们的不幸,才会品味出生命的意义。

       我想,如果小超在天有灵,一定会为自己的冲动之举感到后悔的。

       我恨自己没有早些和小超加为好友,成为知心朋友,走进她的心灵深处,来解读她笑容背后的苦涩,把她从死亡边缘拉回来,或许现在的她将会是另一番天地。

       小超的离去,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思念之苦,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反省: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坎坷,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残疾人来说,应该怎样正确的面对身体带来的不便,怎样树立活下去的勇气,怎样试图去战胜自己的残缺人生,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想,有些人已经把小超淡忘在岁月的长河里,可是,我时常会想起她。当我登陆她那不再更新的博客时,只感觉内心空荡荡的,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一朵美丽的小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凋零了。即便我心存万般的不舍与惋惜,也无法将她呼唤回来,只能用手中的笔,含泪写下这篇满怀深情的文章,来表达对她的哀思。

       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不知小超是否能感受到有一个同病相怜的姐姐,在深深的思念着她。但愿她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再忍受尘世间的那些烦心与不快,像一个天使,在自己五彩缤纷的生活中,仍然有挚爱的文学相伴,去尽情的释放她的梦想与才华,把她今生尚未完成的心愿,在天国得以实现……

篇8:文人博客,才女佳人的散文

       文人博客,才女佳人的散文

       文人博客

       今天又看了一下朱伟的日知录,想起一些故事。

       文人博克中,朱伟是比较能坚持也写得认真的。他的日知录,读下来基本能长些知识,文字老到,也能透视些今日新闻的操盘手法。可惜的是有时候还是喜欢卖弄些咬文嚼字,训诂训得新新人类不大喜欢。

       1993年,大约是他的<东方纪事>被关闭后的几年,他也游走江湖开始扎钱。3月里的一天,他和他的美术搭档兼经纪人吕梁来到我们在王府井的编辑部。二人和我们的强人女主编讨价还价了两个小时,主要的意思是要给我们做包装。从封面到封底,到栏目策划,到标题炒作,到文字统筹。当时我们的杂志还小也刚刚创刊,堂堂的人民文学小说主编,东方纪事主编要来操刀,我觉得还是有点兴奋。但没过一个礼拜,这劲头就下来了。

       吕梁的头条,调查粮食多了卖不掉农民反受苦,朱老给我改得乱七八糟,整个结构都变了。我跟他说要改成这样就别写我的名儿了,我不发了。

       作为祖国当年的名编之一,朱老关起门来跟我谈话。他说,一个稿子好不好我看一眼就知道。我说我知道你培养了二三十号著名作家,但杂志不是小说,新闻不是虚构,农民现实不是主人公心里,我自己跑的东西我有把握 --- 当然当时不知道老朱居然今天能混成三联老总且生活周刊也还办得有些姿色。

       直到后来我自己混到一个稿子看一眼就知道好不好用不用,我发现当时老朱的话还是有些道理。初出茅庐强词夺理,我那个稿子没怎么改动后来还是上了头条。但作为一名编,朱伟当年能和一记者编辑探讨,就像现在他能抽时间写博克回答网友提问,其作派真是令人起敬。

       才女佳人

       才女往往非美眉,佳人大多缺心眼。所以在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你短短的人生若能遇上一二才女佳人,不单是男女搭配工作不累,而且简直就是中了649。我搜肠刮肚,把栏杆拍遍,最后只发现过去的三十多年,只有那么一位,去粗取精以后,可以定义为俺此生遇到的才女佳人,兹录于此。

       1995年的二三月份,我被某人从杂志社抓到报社总编室,起因是我在杂志上开的一个专栏 - 乡村故事擂台赛。此栏专邀地道的村姑,写一些城里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稀奇怪事,是真事儿 , 但语言那个朴实,不单无华,而且掉渣 --- 那口号就是真人写真事儿,村姑打擂台。此栏居然就招来一堆,也把发行量推了上去。--- 我想就像如今成都附近的农家乐, 要的就是那个返朴归真。 --- Anyway, 就有那么一天,一个村姑写了一个故事, 我给她作了一个标题:一字之差,气死她妈。说的是一个女娃子到广州打工,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扬起了人生的小帆船。女娃很高兴,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说你放心,我这里吃得好住得好,也有人关心我,我的肚子也大起来了。。。她妈一看到肚子大了,当场哎哟一声,倒下去就没能起来。。。

       这个一字之差,没想到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路子,成了我与才女佳人共事 4年的导火索。总编室把我弄去,主要是某人说了你会整标题。混过媒体这碗饭的都知道,标题之于中文传媒,那基本上是画龙点睛。 问问报摊儿,一看题就知道好不好卖。所以传媒之中,标题难做,全看怎么卖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