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复习资料(共6篇)

八下历史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复习提纲

       2:八下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共21课。主要分析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些发展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格局的变化。中国近代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主题”,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特点是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6、成立历史学习小组,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7、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8、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篇3:八下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除了任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外,还担任着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为使历史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特拟定此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任务及要求

       通过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全面的评价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之由“学会”变为“会学”,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22课,教学中心是中国近代史,重点是教会学生爱国。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措施

       1、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并深刻领会思想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精心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3、讲究恰当的学习方法,精讲多练,采用多种方式,巩固练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做到在愉快和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5、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6、分期搞好单元测验。以使对学生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4: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5: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6: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方式: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发展: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影响: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之,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依据: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方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影响: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过程:1984年14个沿海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格局: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023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知识点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知识点3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使中国在各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举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