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道德修养(精选6篇)

论职业道德修养

       论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自觉按照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和理想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并由此形成的职业道德境界。在对待职业道德修养问题上,不少人存在着一些模糊的、错误的认识。因此,充分认识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不仅是培养职业道德的首要环节,也是扫除一切思想障碍,努力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强职业道焦修养,是从业人员自我完善的需要。只有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从业人员内在的深刻信念,进而将这种内在信念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自觉改造、主动锻炼、反复认识、反复实践、不断追求、不断完善,形成较稳固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信念,达到较高的职业道德境界。因此,职业道德修养,是广大大从业人员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客观尺度和必经之路。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人一生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事业是否成功是人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则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这是因为:2:职业道德修养

       1. 道德是讲人的行为“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2. 道德的深层次是利益问题。

       3. 道德是人们生产、生活的3:论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人类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要使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成为行为者的内心“当然之则”,就有赖于行为个体在道德自我教育基础上的自我道德修养,对于道德实现其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基本职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道德修养的研究,不仅是目前我国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德育理论的重要方面,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作 者:郭丽萍 单位: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浙江丽水,323000 刊 名: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SHUI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xx 24(4) 分类号:B825 关键词:道德修养 基本环节 理论意义 自我教育

篇4:论道德修养

       一、为什么要提出“基础”课主题教学

       之所以提出并进行“基础”课主题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直接的动因是源于对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现实问题的检视,深层的思考则源于对“基础”课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的理念反思。

       (一)“基础”课教学的三种类型及其问题检视

       从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看,有三种主要的教学类型代表:

       一是“政治灌输型”教学。这种教学类型的教师认为,“基础”课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灌输、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职责,因此必须坚守和突出“基础”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政治性立场。但从实际教学看,这种“政治灌输型”教学缺乏理论的深入论证和逻辑推演,缺乏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激活,仅仅流于机械宣读、生硬照搬,其话语体系中充斥着“一定要、必须、应该、贯彻、落实、深刻领会、大力推进、积极响应……”等程式化、结论性语言。从教学效果看,这往往是大学生最为逆反和排斥的教学类型。

       二是“知识传授型”教学。这种教学类型侧重以“纯科学”“价值无涉”的立场进行学科知识的讲解,且部分教师在伦理学、法学等方面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更易于获得思维独立、拒斥灌输的大学生的好感,甚至为学生敬佩和崇拜。然而,这种无导向的“价值中立”不仅难以担负起“基础”课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职责,反而可能由于其无立场的“价值澄清”使得大学生思想更加困惑、迷乱。

       三是“生活娱乐型”教学。这种教学类型的教师一般生活阅历丰富,熟悉社会生活动态,善于及时吸取社会生活中的新鲜案例,教学语言或幽默或煽情,教学中充斥着故事、段子、俏皮话,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常能博得学生的笑声和掌声。遗憾的是,笑声、掌声之后,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留下的思想启迪和心灵震撼却不多,个别有意迎合学生、庸俗浅薄的教学更是损害了“基础”课教学的声誉。对照“基础”课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显然可以看到这三种课型的局限和不足。

       (二)基于“基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的理念反思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xx]5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具体到“基础”课而言,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这表明,“基础”课是一门以我国主导意识形态为指导,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从而帮助其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课程。由此看来,“基础”课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为根本教学目标,是一门融知识性、政治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知识性是指“基础”课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借助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政治性是指“基础”课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引导的使命;生活性是指“基础”课意识形态使命的完成必须与关注、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需求相统一。这三重性质与特征,生活性是根基,知识性是依托,政治性是导向,三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在“基础”课教学中,知识性讲授需遵循知识的逻辑,具有系统性、抽象性、普遍性、客观性等特征;政治性引导需遵循意识形态的逻辑,具有灌输性、价值性、排他性等特征;生活性指导需遵循生活的逻辑,具有现实性、具体性、鲜活性等特征。这三重逻辑既有统一也有对立,“基础”课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前述三种“政治灌输型”、“知识传授型”、“生活娱乐型”课型中存在的问题,即根源于这三重逻辑关系的处理不当:或将课程当做“价值无涉”的客观知识讲授,或当做机械生硬的意识形态灌输,或当做简单肤浅的生活指南和“心灵鸡汤”。这其中任何一种偏失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难以真正全面地实现“基础”课教学目标,并偏离了课程的本质要求。也有个别教师将三种“课型拼盘”当做三者的“有机统一”,即在教学中时而“价值中立”,时而“价值灌输”,时而“贴近生活”,如同“变色龙”般自觉不自觉地不断变化教学的性质和立场,学生常常困惑于教师的讲授为何有时“通情达理”,有时却又“强灌硬输”、“霸道无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实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知识逻辑、意识形态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这是促进“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

       二、“基础”课教学内容主题式整合的内在依据是什么

       (一)“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主题式整合

       “基础”课主题教学模式试图从教材体系中提炼深层次的理论主题,从大学生成长需求中提炼针对性的成长主题,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建构“基础”课教学主题,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主题式整合。这一努力正是遵循和实现知识、政治与生活这三重逻辑契合与统一的探索与尝试。陈秉公教授认为,“基础”课的实施表现为两个阶段,5:怎样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怎样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首先,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增强师德修养的前提。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陶冶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育工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 在处理人际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没有这种内心体验即诉诸情感的道德认识,教师的道德行为就缺乏内在动力。应该说,师德修养的增强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对完整的道德意识。

       其次,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同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行为的有力保证。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道德生活中,一个具有顽强道德意志的人,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能抵制外部的腐蚀和引诱,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没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但是如果没有道德意志,即使有了道德行动,也不可能持久。此外,道德信念是教师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是由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比较稳固的“合金”,是人们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媒介和内驱力,它使道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构成的核心要素,是人们的道德行为最深层的根据和重要保证。

       最后,要重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道德言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在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均属道德意识范畴,它们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影响道德行为的抉择。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停留在道德意识阶段而不去行动,不去履行道德义务,那么,他就只能具有某种道德意愿和动机,而不具有实际的道德品质。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再把这种道德意识贯彻到生活实践中, 即践履社会道德要求,完成道德义务。如此身体力行,循环往复,逐步成为人的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中,投身教育实践是完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惟一标准。人民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职业道德自觉性,才能把师德修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篇6:旅游职业道德修养

       1、什么是旅游职业道德修养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两者关系如何?

       旅游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业人员在旅游职业活动中,按照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旅游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以使自己的道德品质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旅游工接受和遵循旅游职业道德体系,自觉履行旅游职业道德义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用其道德体系对旅游工施加影响,使之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旅游职业道德品质的活动。

       区别: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他人对旅游工进行教育,旅游职业道德修养是指在旅游职业活动中旅游工的自我教育。

       联系:没有旅游职业道德修养,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

       2、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忠实。忠实是忠贞不二,尽心尽力,实实在在。忠实于祖国、人民,忠实于社会主义,忠实于自己所从事的旅游事业。忠实是善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兢兢业业地做事,踏踏实实地做人。

       第二,无私。即大公无私,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把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努力做到无私奉献。

       第三,正直。在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时,要襟怀坦荡、富于正义感,敢于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嫉恶如仇,廉洁奉公。

       第四,热忱。以主人翁的意识把对人民和旅游事业的忠诚化为巨大的工作热忱。在工作和生活中勤奋进取,积极向上,敬业乐业,敢于开拓,敢于创新,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对待工作。

       第五,谦逊。即谦虚谨慎。谦逊是一种虚心好学、尊重别人,能正确对待成绩和荣誉的良好品德。每个旅游工只有养成谦虚谨慎的品德,才能在旅游活动中做到严于律己、礼貌待客和谦虚待人。

       第六,诚信。就是诚实无妄、诚信无欺。要求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遵守诺言、履行契约、说到做到,不蒙骗、不做假。

       3、职业道德情感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职业道德情感是从业人员根据一定职业道德观念,在处理工作中的道德关系和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义感。正义感是一种基本的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感。富有正义感的人坚持公正,反对偏私,敢于坚持原则,同一切危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言行作斗争,能仗义执言、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刚正不阿。

       第二,义务感。义务感是在道德上对社会和他人尽到责任,是人们在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和道德情感。

       第三,良心感。良心感是人们就自己行为在同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上,负有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和相应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种对自身行为是非、善恶的内心体验。

       第四,荣誉感。

       第五,幸福感。幸福感是人们在实践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理想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4、谈谈旅游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答: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第二,开展自我职业道德评价,严于解剖自己;学习先进人物,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第四,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做到“慎独”;第五,加强“自我控制”。

       5、谈谈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一、传授旅游职业道德知识与进行旅游职业道德实践相结合。

       第二、因人制宜,因人施教。

       第三、个人示范,榜样引导。

       第四、集体影响与旅游职业道德评价相结合。

       第五、多形式、全方位的立体教育。

       6、什么是理想人格?如何塑造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就是指一定道德所向往和追求的个体的完美人格,是一定社会个体的全面期望和要求,是人们直接模仿和追求的道德榜样。

       人格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即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容美的和谐统一。而心灵美是人格美的核心。要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必须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行为美和心灵美的关系、语言美和心灵美的关系、仪容美和心灵美的关系。

       【欢迎阅读更多职业道德文章】

       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培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