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论文初中生(通用15篇)
我家楼下花坛边的土堆里经常会有蚂蚁窝,我常与妹妹一起看着蚂蚁忙忙碌碌的从水泥地上寻找食物,瞧着蚂蚁它那“幼小”的身躯上背着“庞大”的食物,我与妹妹有时真忍不住想要帮它们把食物“运”回去。
蚂蚁是如此的团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为自己的朋友卖命。这个发现使我对蚂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一天我在无意中看到妹妹水杯里的水不小心倒在了蚂蚁的身上,这时的我气愤极了,因为我是绝对不允许让我喜欢的小动物受到一点伤害的!心想:哎~这个可怜的小蚂蚁难道就这样悲惨的死去了么?正在这时候我却看见那只小蚂蚁奇迹般的“走”起路来,我揉了揉眼睛,哇!我大叫起来,我真不相信这是真的。妹妹却不屑一顾的说:“每个科学家在发现某中规律时都不相信是真的。可不是吗?”对啊!这说不定还是个发现呢!于是我与妹妹开始了观察蚂蚁大行动:
2:初中生小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某人身上长了“瘤子”即肿瘤。它是人体某个部位的细胞分裂、生长发生异常逐渐形成的。你是否观察到某些植物体也会产生“肿瘤”呢?如我们经常发现桐树或杨树等树干被羊啃了以后,过一段时间,在被啃处上方会有明显的块状突起,这种突起就是我们所说的肿瘤。 我曾做一个观察实验,诱发植物体出现“肿瘤”。在春、夏季,选取一根不离体的杨树(或桐树)枝条,粗细像手指即可,在其基部用刀环割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
过一段时间,伤口上部的树皮逐渐膨大,日子长了,慢慢地在伤口处就逐渐形成“肿瘤”,在植物学上称为“节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植物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有机物),靠茎运输到植物体其它部位,运输有机物靠韧皮部里的筛管,且叶、茎、根里的筛管是相连通的,叶制造的有机物运输的方向是上向下运输的。在木本植物有叶的枝上环割,把韧皮部里的筛管切断,切口的上部的叶所制造的养料,由于韧皮部里筛管的中断,向下运输受阻,切口的上侧就集聚了许多养料,这里的植物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形成了节瘤。
我们知道,如果人的身上某一部位长了“瘤子”,此处的细胞生长失控,造成其器官功能异常,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如果树皮被羊啃了以后,植物体产生的养料不能向下运输,造成根部细胞得不到营养,时间久了,树就会枯死。然而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利用植物节瘤形成的原理,能使果树结大果,结甜果。例如,夏天果农往往在果树枝干的下部,剥去一部分树皮,残留一部分形成层。经过这样处理的果树,由于有机养料不能向根部运输,集中供给正在发育的果实,当年可明显增产。
剥去部分树皮的支干,由于还残留着一部分形成层,它能够逐渐形成新的树皮,3:初中生小论文
在当今我国初中毕业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采用了在上个学期把两本教材全部快速地讲完,下个学期的时间基本上就转入了专题复习阶段。各种中考训练题、冲刺题、仿真题、压轴题滚滚而来,这就是人们常用的“题海战术”。学生做题做得叫苦连天,老师批卷批得头昏脑胀。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如何,师生们都在怀疑。秦峰先生在初中毕业年级语文教学简约而高效的处理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我们把该文隆重地推荐给读者朋友。
笔者近几年连续任教初中毕业班语文,通过观察身边的教师的做法以及和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发现,多数教师在上个学期就已经把两本教材基本教完,下个学期的时间基本上就进入了专题复习阶段了。而这段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又是用于文言文的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完成整个初中阶段学习内容的复习任务,又能具有较好的复习效果,那么教师对于教材的简约处理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想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并结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来谈谈“简单教学”的几种处理方式。
一、前移次要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种方式就是将原本在课堂上进行的某些教学环节放到课前的预习中去。这样做既能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和低效性,还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获得真知灼见。进而提高毕业班课堂教学的效率,能集中“拳头”力量猛击某一块内容。
可以前置的板块主要包括字词的理解掌握、文章的整体感知、一些显性的环节。这些环节里的学习内容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个别稍难一点的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所以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就不需要再呈现了。如笔者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首先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了解,阅读并能介绍《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及《骆驼祥子》中与本文有关的前后章节的内容,然后集中精力围绕课题设计了几个程序进行课堂教学。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更有发挥的余地。字词句的理解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可以前置的。如在学习《陈涉世家》的时候,如果课前就将词义、句意、文章大意梳理好,课堂上就可以将精力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起义原因的探究、对文章的阅读阅读感悟上。
部分教师可能担心前移次要教学环节,学生有可能学不到点子上,收获不到预想效果。这也不用担心,我们可以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问题和练习,如:知识链接,文体知识、介绍,扫清字词障碍、文本感知等,这些次要的教学环节解决了,在课堂学习中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二、精心设计问题,用中考命题的形式解读文本
到了毕业年级,教学的功利性确实凸显了,中考常常成为教学的指向。所以教师可以钻研当地的中考试题,揣摩命题特点。在日常教学中,不妨对某些文章大胆采用中考阅读题的形式去呈现,教师可以选定适当的篇目,尤其是适合中考命题的长短适宜、特点明显的篇目,精心对这些文章设计三到五个阅读练习题,并且设置一定的分值,让学生像做中考阅读试题一样去紧张阅读,独立思考,认真作答,然后师生讨论检验。如教学《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一文,笔者就设计了五个题目:1.请你为“绿墙”下个定义(3分);2.结合全文,说说绿墙的特征是什么?(4分)3.请你找出一个能够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例子并赏析(3分);4.请你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结合具体句子说明其作用(3分);5.请你结合我们生活实际,谈谈可以为我们的家园设计哪些绿墙(4分)。
再如教学《学问与智慧》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2.请你找出本文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本文是讲人的智慧和学问,但是在文章的立意和写法也基本上能够掌握了,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阅读应试的能力。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学习来说实用性更强一些,当然一些文学作品也不妨使用。
近几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的设计强化了文体意识,尤其是在考察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时候,很多地方的试卷明确出现要求归纳出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的题型,因此教师设计具体题目的时候也要体现文体意识:比如记叙文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形象的语言。议论文要有准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明晰的论证。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灵活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严密准确的语言。应该说笔者的这几个题目能够围绕文章的文体特征,并考察学生的相关概念知识,还有效地考察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合并粗浅的教学内容,以作有益的阅读补充
毋庸讳言,苏教版教材中的很多篇目在选材方面存在问题,一些篇目内容老化,文学味道欠缺,对于那些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文章,像《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江村小景》等篇目,教师教学时候不妨都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读就可以了。
九下(《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陈毅市长》《一厘米》)的国别有中有外,时代有古有今,戏剧的种类各有不同,在情节安排、矛盾冲突、人物塑造、主题表现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点。教参要求教学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学习比较与辨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在体会戏剧台词语言魅力、把握矛盾冲突、评析人物性格及主题等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鉴赏戏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但是笔者认为,学习本单元可以让学生异中求同,从一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比较,去探寻四篇戏剧的共性的戏剧基本知识,提供初步的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就够了。然后可以以《一厘米》为范例进行学习,从人物语言、情节安排、矛盾冲突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戏剧主题。
而对于一些内容浅显的文章则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一双手》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内容很显性,值得咀嚼的地方不多。并且这篇文章在原来的老版教材中是放在七年级的,而在北师大的教材中,这篇文章放在了小学四年级。所以这篇文章过于浅显,放在九年级(苏教版)里学习是明显不合适的,所以教师大胆舍弃也是可以的。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拿这个篇目来上公开课,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它易于把握,上起来顺溜。但由于其内涵不丰,上起课来总觉得缺少余韵。所以,我们可以将内涵不太丰富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略读,或选其一点来学习。
四、放大主要教学环节,增强思维训练的广度和深度
毕业年级教材中的很多文质俱佳的文章当然值得教师着力打磨,这些文章,教师要舍得用一定的时间,但是具体教学中要抓住主要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精心揣摩,感情诵读,培养语感。
《囚绿记》一课的教学,笔者就经过精心的琢磨,围绕课文题目架构课堂教学,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逐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首先让学生看课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常春藤)让学生找出这是什么地方的常春藤?(北平的一家公寓的窗外)选择这个公寓,那肯定是因为这个公寓的条件很好了,是不是这样呢?那是什么吸引了住进这所公寓呢?从而引入是对于绿色的喜欢的诵读理解。在体会绿色给带来巨大安慰的过程中,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南方的浙江人到了北平应该是陌生而孤独的,是这样的吗?了解有了绿色他就不再孤单了,就是这一片绿色给与他安慰。
然后请同学们再看课题,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是什么促使“囚绿”呢?那引绿入室最初给带来“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这种喜悦使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绿友。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请问你有好朋友吗?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能够互相关心、帮助,互相理解、信任。)那我们的这位“绿友”有没有和一样体会到这种“生的欢喜”呢?
在学生明确上述问题之后,转入对于被囚绿色片段的赏析,赏析完毕,笔者再次进行“先抑后扬”的教学:看到这个囚绿的情节,看到那绿色虽受到我的特别的爱,但是变得娇弱了,还是一心向往窗外的阳光。我们不禁要问,“绿”的行为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学生热烈地讨论说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自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它”可以指什么?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样东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占有。可以指爱情,可以指亲情;父母对我们过分的爱其实就是伤害。
教师继而引导学生进行主旨探究:那么这些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后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体味出“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甚至在赏析最后一段最后一个句子时还可以继续“先抑后扬”:最后一个句子是个疑问句,对前半句能不能见面有疑问吗?经过讨论,学生明确对于重新见面的时间没有疑问,仅仅是对于这绿色和我会不会面生有疑问,这句话其实暗含了一种中国人必将战胜侵略者,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主题。
总之,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笔者认为,按照文章不同情况简约化处理教材进行简单教学,不失为一条捷径。
篇4:科学小论文
泰顺县育才小学三(2)班赖志款指导师:张一平
一、提出问题
这一学期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观察了绿豆、蚕豆、花生、黄豆、玉米、凤仙花、向日葵等好几种植物的种子。后来,我们还将每种植物的种子各捡出一粒,把它们浸泡在水中,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班很多同学发现绿豆的种子很快就发芽了,而像蚕豆种子过了一天了,还没有发芽,这是为什么呢,绿豆种子怎么那么快就发芽了呢?而且,同样是绿豆种子,也有的发芽快,有的发芽慢,这是为什么呢?我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于是,我就跟同学讨论,然后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展开探究。
二、研究问题
为什么绿豆发芽有快有慢?
三、猜测
张老师问我:“都是绿豆种子,为什么有的发芽快有的发芽慢呢?你觉得这可能与什么有关?”我一边思考一边记录,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猜想。
1.可能与种子的大小有关;
2.可能与种皮的厚薄有关;
3.可能与种皮的软硬有关;
4.可能与种脐的大小有关;
5.可能与教室的温度有关;
6.可能与潮湿或干燥有关;
7.可能与水量有关;
8.可能与空气有关;
9.可能与种皮的颜色有关;
10.可能与做实验的杯子大小有关;
11.可能与绿豆的生长过程有关;
12.可能与绿豆的硬度有关;
13.可能与绿豆的轻重有关;
14.可能与绿豆的新老有关;
15.可能与装绿豆的盒子有关。
有了自己的猜测,张老师建议我选择其中一两个做实验,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我准备了几个小盖子,拿出学具袋中所有的绿豆来做实验,后来绿豆不够了,还找张老师借了几颗绿豆做实验。
四、实验情况
1.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一:准备一大一小两颗绿豆和两只同样大的小盖子。把这两颗绿豆分别放入两个盖子中,滴同样多的水,把他们放在温暖的地方。
实验结果:5:科学小论文
今天考完试,放暑假了。小学毕业了,多年的学生生活给自己留下一个习惯,对数学中奇妙的题目总会产生猜想。“命Px(1,2)为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x-p=p1或x-p=p2p3其中p1,p2,p3都是素数。”这是《哥德巴赫猜想》,这是不好懂的;但是这篇论文已经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公认,誉满天下。
《哥德巴赫猜想》是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文章以陈景润为主人公,最初发表于1978年1月的《人民文学》6:科学小论文
科学真神奇,人们就是根据青蛙,研究出了神奇的电子蛙眼,只是一种机械眼,却有着非常特殊的功能。
夏天的荷花池边,常常会有身穿绿衣的小青蛙,只要有虫子从他身旁飞过,青蛙都会一口吃掉虫子,虫子要是不懂青蛙就不会吃。
电子蛙眼是电子眼的一种,它的前部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摄像头,成像之后摄像头会通过光缆传输到电脑设备显示和保存,它的探测范围呈扇状且能转动类非常像蛙类的眼睛。仿生学家根据青蛙的眼睛的原理和结构,最终发明了电子蛙眼。将电子蛙眼与雷达互相配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像青蛙的眼睛一样,可以敏锐的迅速地追踪目标。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追踪你想要的目标。
仿生学真神奇,大自然就是人类的老师。
篇7:科学小论文
还记得有一次,科学老师带着我们做实验。
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给我们做的纸杯烧水的实验了,都让我们大吃一惊。
那是我们在读5年级的时候,星期四的下午,我们坐在可学教室里,科学老师拿着一些实验的器材,分别是纸杯,烧杯,丝网等。
我们都觉得奇怪,为什么老师会拿这些东西来呢?
之后老师告诉我们,今天下午要做一个很奇怪的实验,便是令纸杯中的水有热度,我们都有些质疑,不相信。
老师开始了,他先把纸杯烧人,然后再把丝网搭在上面,我们都目不转睛的看着老师的一举一动,直到老师把水端上来放在上面,这水有5厘米的高度,刚开始我们都有些担心纸杯会不会燃烧,但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开始惊讶了,纸杯竟然没有燃烧在过了几分钟,水居然冒泡了哇,真的太神奇了。
你看,科学有多神奇。
篇8:科学小论文
有一天,我在一本科学书上看到糖水可以制造隐形墨水,于是我开始了一个由好奇心驱动的实验。
我先调好糖水,把刷子浸在糖水里,在纸上写下“开门”几个字。然后我把纸门擦干,什么都没有。我开始怀疑这本书。最后用打火机烧了一下,看到一个浅棕色的字。我一看欣喜若狂,马上对正在看电视的婆婆说:“婆婆,来,我给你表演魔术!”于是,我又拿了一张白纸,写了“婆婆”几个字,用吹风机吹干,什么事也没发生。我赶紧问婆婆:“信不信,我不用笔就能写‘婆婆’字。”婆婆摇摇头,显然不相信。
打火机,烤了一会儿,但是烤久了,不小心把纸烧了,婆婆笑了。我有点着急,说:“别得意,等等。”我把那两个字写在一张白纸上,然后晾干。这次我只烤了一会儿,然后字就出现了。我骄傲地笑了。婆婆急忙从我手里接过纸,看了一遍又一遍,我还是不懂。
小伙伴们,你们懂吗?如果你没有,让我告诉你。
因为用糖水把字写在纸上烘干后,字形和图案会消失,用火烘烤后,由于糖的脱水,字形和图案会变成淡褐色。
想想除了糖水,还有什么液体可以做隐形墨水。
科学太神奇了!
篇9:科学小论文
我这个人不怎么喜欢喝纯牛奶,可妈妈却又买了那么多纯牛奶,看看那一杯杯纯牛奶,脑子里突然闪过一道光,把纯牛奶加工成酸奶。
我翻阅了有关书籍,拿出拿出四杯纯牛奶,仅剩的一杯酸奶和一个杯子。首先,为了做实验,先取了一部分。我按着书上的步骤,先把纯牛奶加热烧开,再冷却到温热,倒入杯中,往里面放了1/4的酸奶,盖上杯盖,在外放了八小时,大功告成!在那漫长的八小时后,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打开了杯盖,可我的心如同宇宙里的卫星掉到了地下一百米,一股馊味扑鼻而来,我差点没晕过去,对照书,我才发现我做错了N多个步骤。于是,我又鼓起了勇气,从头再来。
由于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我相信自己不会再做错了,把三瓶纯牛奶全部倒入了锅里煮,不一会儿便开了,把他们小心翼翼的倒入杯中,等到纯牛奶差不多温热了,我把剩余的那3/4的酸牛奶全部倒入了纯牛奶中,使劲搅拌,使乳酸菌和纯牛奶浑均,然后把杯子盖好放入温水中保温一到二小时,因为乳酸菌最喜欢的温度了,我尝了一口,哇,真想商店里的酸奶,好好喝!可是那么多,我一时肯定喝不完,可以放入冰箱保存一至两个星期的哦!
这次制作酸奶训练了我的动手能力。也让我体验了什么叫成就感!
0:科学小论文
星期天,我看见妈妈在厨房炒菜,我就站在一旁看。突然,锅里的油烧了起来,熊熊的火苗冒出了一尺多高。我急忙用勺子接水水救火,妈妈阻止了我,只见她娴熟地把锅盖往锅上一罩,一会儿,火就灭掉了。为什么盖上盖子火就灭了呢?我惊奇地问妈妈:“消防员叔叔救火都是用大水车浇水灭火,你为什么不用水呢?”妈妈笑着说:“救火也不一定都是用水的,尤其是油着了的时候更不能用水了。用水去浇着火的油,只会令火势更大,就像”火上烧油“一样。因为油轻水重,往锅里浇水油火就会迸出来,不但灭不了火,而且容易引起更大的火灾。”妈妈还告诉我:火燃烧需要氧气,油锅着火后迅速把锅盖上,一会儿,锅中的氧气没了,火也就灭了,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啊!
1:科学小论文
许多动物的确住在房子里,但可不住在像我们这样的房子里。动物的房子通常用木头、泥或石头等做起来的动物的家用于保护它们躲避天敌和恶劣的天气,动物能在那里休息、吃饭和收藏食物。
夏天,往池塘里瞧瞧,我们会看到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在池塘底下爬行,这就是石娥的幼虫小石娥,它们的房子是用黏液将树叶、棍子或砾石粘在一起建成的。
蜗牛不仅住在房子里面,而且它们走到那儿就把房子带到那儿,这个房子就是它们的壳。蜗牛长大时,它的壳跟着长大,蜗牛还可以把壳的入口封住,这样做可以把敌人挡在房子的外面,热天还可以保持屋里凉爽、湿润。
雕有十分宽敞的家,它们的家建在悬崖或大树上。在所有的鸟类中,雕的家是最大的,它们的家是用一大堆树枝搭成的。每年雕都会选择一个家住进去,再另外放些树枝将家建得又大又坚固。有些雕的家甚至跟小汽车一样大。
我想:如果以后动物变聪明了,说不定能建一个跟我们住的房子一样的小型房子。
2:科学小论文
今天,我和哥哥在打乒乓球,真打的开心,由于我用力太大,把乒乓球打凹了,我拿着凹了的乒乓球,愁眉苦脸,突然,灵机一动:能不能把乒乓球变成原来的样子呢?
于是,我拿乒乓球去问爸爸:“爸爸怎样才能使乒乓球变成原来的样子呢?爸爸说只要把乒乓球放在一个杯子里,然后倒入一杯沸腾的水,就可以了我按照爸爸说的去做,当我用沸腾的水冲向乒乓球时,乒乓球凹进去的地方慢慢膨胀起来,果然变回了原样,我开心极了,问爸爸:“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呀?”爸爸说:“这不是神奇,而是热胀冷缩的原理,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情况下,受热以后就会膨胀起来,在受冷情况下便会缩小,所有的物体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哦,原来是这样啊!想不到这其中竟有这么大的奥秘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激发我们更大的求知欲望,探索科学。
3:科学小论文
一天,我正在家里玩。一抬头,我看见在书架上有一盆茉莉花。 一朵朵的小白花点缀在绿叶间,霎时分外好看。而且茉莉花的香味清新悠长,,很好闻哦!我情不自禁走上前去想看个仔细。这时,我突然发现茉莉花的绿油油的叶子上有一条条的茎。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我忽然想:这个叶子的茎是干什么的,有作用吗?
于是我跑去问爸爸和妈妈,可他们都说不知道。这可怎么办呢?突然我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我家的“无所不知的老师——电脑”。我立刻去查电脑,原来叶子的茎是用来传递水分,吸收阳光。传递根部吸收的养料的。啊!怪不得,我家的茉莉花开的这么多,这么香,!因为我家的外婆出一份力,她每天给茉莉花浇水施肥。好辛苦哦!我以后也要向外婆学习,多给我家的花花草草浇水,让我家的后花园变得更加漂亮。
4:科学小论文
奶奶的一次经历让我第一次听到了“鬼压床”这一个词,虽然听得我感到毛骨悚然,不过我都是听过就罢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一次亲身的体验却让我感受到了“鬼压床”的恐怖。那天,我白天打了网球还去游了泳,晚上回到家时非常累了,所以很早我就睡了。当我蒙着头在睡觉的时候,突然觉得有个人压在我身上,胸口闷闷的,四肢无力,想动却提不上劲来。幸亏妈妈进来看我推了我一把才让我恢复了知觉。
在这一阵恐惧之后,我不禁觉得纳闷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吗?老师都告诉我们了要相信科学,世界上是没有什么鬼神的,但是我亲身的体验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鬼压床”挑起了我的疑惑,于是我就对这个现象进行了一些调查。
我先对自己发生“鬼压床”现象做了一个自我的反思,我有“鬼压床”那天白天玩得比较累,难道“鬼压床”和人的疲劳有关?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以后,我又在自己的家人中进行了调查,发现奶奶,妈妈,阿姨和表姐都有过“鬼压床”的经历,我首先问了妈妈,发现妈妈有几次加班很晚,回到家也是很累了,早早睡觉的,晚上反而有了“鬼压床”的现象;阿姨是在分娩以后遇到这个事情的,还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力气睁开眼睛,但是意识却是清醒的.;姐姐有的几次都是在考试之前,她都睡不好,每次都到很晚才睡着,好几次都是睡了醒过来却动不了身体;而奶奶和姐姐的情况差不多,老年人晚上都睡不着,早上又起的比较早,所以当晚上奶奶睡着以后,半夜清醒过来的时候,她都觉得身上有个人压着,四肢动不了,但是脑子却是很清醒。
看来“鬼压床”这种情况跟疲劳还是关系很密切的,但是除了这个以外就没有其他原因了吗?我回想了一下,那天我睡觉的时候是仰着睡的,还闷着被子,那这个和睡觉的姿势有没有关系呢?我又去问了妈妈他们。发现,除了姐姐也有闷着被子睡觉的习惯以外,其他几个人都不是。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几个人都是喜欢仰着睡觉的。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调查归纳,我大概觉得“鬼压床”只是一个生理现象,并不是真正的鬼神之类的东西,为了了解的更详细,我借助了网络,进行了查阅,发现“鬼压床”又称之为“睡眠麻痹”是人的意识是清醒的,但是身体却不听人使唤。这最直接的原因是白天的疲劳,当人入睡以后再次醒来时,身体上的肌肉因为白天的疲劳而使不出尽,而仰睡的习惯往往会把手放在胸前,这就会使人感到胸闷,好像有人压在身上一样。还有压力大的人容易脑疲劳,而体质较弱的人身体往往容易超负荷了但他自己还不知道,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也会有这种“鬼压床”的情况产生。
经过了这次简单的调查我更加发现,我们要相信科学,任何问题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解释才是真理。比如“鬼压床”我们只要多多锻炼自己的身体,增加体质,注意劳逸结合就不会出现所谓的“鬼压床”的现象了。
5:科学小论文
我发现妈妈种的铜钱草的茎和叶总是朝向窗外,通过查百度百科我知道了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植物向光性是指植物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光性。对高等植物而言,向光性主要指植物地上部分茎叶的正向光。
我决定把花盆旋转使铜钱草的茎和叶朝向窗里面,每小时拍摄一次照片来记录铜钱草茎和叶的变化,来验证铜钱草的植物向光性。
我发现刚开始铜钱的茎和叶是朝向窗内的,4小时后,茎慢慢开始变直,叶子慢慢朝向上;过了大约9小时以后靠近窗户的茎和叶慢慢的弯向窗外,大约32小时后大部分的茎和叶都弯向了窗户外面,像一台台吹风的小风扇。
通过以上观察,验证了铜钱草确实具有植物的向光性。
由于此次观察拍摄照片没有使用定格拍照,使得拍摄后的照片无法形成动画不能更直观的看到铜钱草的茎叶变化。下次试验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