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翻译(共11篇)

白马篇原文及翻译

       白马篇原文及翻译

       白马篇

       【】曹植 【朝代】魏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文: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白马篇赏析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必会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读来回肠荡气。

       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篇2:《白马篇》

       《白马篇》

一、解题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②内容和形式总理。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板书:装束、外在美。

       后半部分先写参战之快,再写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板书:征战、内心美。

       (解说:先概括,为下一步的具体品味打下基础。)

       2.具体品味,把握重点难点

       前半部分赏析分四步:

       ①起句奇特:“白马”“金羁”,一白一黄,色彩鲜艳。“连翩”“驰”,马又是何等英姿。看似写马,实则写人。骏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②“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仅此一句,写出了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③重点赏析:“宿昔秉良弓……勇剽若豹螭”八句。

       A.内容概括: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B.表达作用:此八句既是“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又为后半部分写“游侠儿”“捐躯赴国难”的英勇行为作好了铺垫。

       C.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铺陈。

       ④重点句吕味: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写少年英雄身手比“猴猿”还要“狡捷”,气势像“豹螭”那样“勇剽”。

       后半部分赏析:

       ①“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为什么能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过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纯美的内心世界。

       ②赏析“弃身锋刃端”以下八句:

       A.此段铺陈,淋漓尽致,极写少年英雄精忠报国的英雄肝胆。

       B.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可试着改用陈述句,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别。

       三、课堂训练

       熟读全诗,当堂成诵。

       四、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通过本诗的学习,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2.①默写《迢迢牵牛星》和《饮酒》;②默写《白马篇》中描写少年装束、精湛射骑技术、赫赫战功的句子。

篇3:白马篇 曹植-白马篇翻译

       白马篇 曹植-白马篇翻译

白马篇 曹植,取自《杂曲歌・齐瑟行》中的一篇,又作《游侠篇》,因其所写的是边塞游侠的忠勇。平素也有“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抱负和从军出塞的经验,因此,这里写游侠也可能是自况。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字词解释:

       羁:马络头。

       连翩:骏马飞奔的样子。

       幽并(bīng):幽州和并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陕西诸省的一部分地区。游侠儿:指勇侠的青少年。

       扬:传扬。垂:即“陲”,边疆。“少小”二句:青壮年时期即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于边疆。

       宿昔:昔时,往日。秉:持。(hù户)矢:用木做箭杆的箭。何:多么。“宿昔”二句:意思是说昔日良弓不离手,箭出尽矢。

       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摧:毁坏。与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与“马蹄”都是射贴(箭靶)的名称。接:射击迎面飞来的东西。猱(náo挠):猿类,善攀缘,上下如飞。

       剽:行动轻捷。螭(chī):传说中的`猛兽,如龙而黄。

       虏:胡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屡次。

       羽檄:檄是军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书,插上羽毛表示军情紧急,所以叫羽檄。厉马:奋马,策马。

       蹈:奔赴。

       陵:陵蹈,以武临之。

       怀:顾惜。

       中:心中。

       顾:念。

       白马篇翻译: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中了“长臂猿”,转身又去射“箭靶”。 注:“马蹄”即为“箭靶”之意。

       灵巧敏捷赛猿猴, 勇猛剽悍如豹螭。听说边境军情急, 侵略者一次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作品赏析:

       这首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的报国之志。

       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简介:

       曹植,字子建,曹操白马篇 曹植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篇4:白马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马”“金羁”,色彩鲜明。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像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清代沈德潜说,曹植诗“极工起调”,这两句就是一例。这样的开头是喷薄而出,笼罩全篇。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诗人故设问答,补叙来历。关于游侠。司马迁《史记》有《游侠列传》。他说:“(游侠)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失)信,不倍(背)言,义者有取焉。”(《太史公自序》)可见那些救人于患难,助人于穷困,不失信,不背言的人,才能具备“游侠”的条件。而曹植笔下的游侠与此不同,成了为国家效力的爱国壮士。“借问”四句紧承前二句,诗人没有继续写骑白马的壮士在边塞如何冲锋陷阵,为国立功,而是一笔宕开,补叙壮士的来历,使诗歌气势变化,富于波澜。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刻意铺陈“游侠儿”超群的武艺。这是补叙的继续。诗人使用了一连串的对偶句使诗歌语言显得铿锵有力,富于气势。

       “控弦”四句,选用“破”“摧”“接”“散”四个动词,从左、右、上、下不同方位表现游侠儿的高超武艺。“狡捷”二句,以形象的比喻描写游侠儿的敏捷灵巧,勇猛轻疾,都很生动。这些描写说明了游侠儿“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也为后面所写的游侠儿为国效力的英勇行为做好铺垫。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这里是写游侠儿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情景。因为游侠儿的武艺高超,前面已详写,这里只用“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二句,就十分精练地把游侠儿的英雄业绩表现出来了。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不仅节省了笔墨,而且突出了重点。可见其剪裁的恰当。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最后八句揭示游侠儿的内心世界。游侠儿之所以能够克敌制胜,不仅是由于他武艺高超,更重要的,还由于他具有崇高思想品德。这种思想品德和他的高超武艺结合起来,使这个英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诗歌中的名作,它在写法上显然受到汉乐府的影响。曹植诗的“赡丽”“尚工”“致饰”,还有曹植的“雅好慷慨”(《前录自序》)和他诗歌的“骨气奇高”(钟嵘《诗品》上),即曹植常常表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热情,因此其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迈不凡。从《白马篇》来看,确实如此。

       《白马篇》创作提示

       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景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篇5:白马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如果说《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的话,那么《白马篇》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节奏上的一张一弛。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何以如此?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楛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论极是。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普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歌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苗叶,以声音为花朵,以思想为果实。曹植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激情,又能从前人优秀的作品和民歌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因此才创造出“白马英雄”这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篇6:白马篇读书笔记

       衰草连天、黄沙万里的塞上,英姿飒爽的少年,素衣如雪,白马嘶风,腰间长剑冷若寒霜。马蹄过处,胡虏万军鼠窜,血流成河。这是曹植心目中的英雄,也是古今多少热血少年寝寐难忘的梦想。

       喜爱武力也许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即使在愈来愈文明的世界里也不曾发生过本质的改变。尤其是男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拿着假刀假枪在那里挥舞追逐,打打杀杀,自发地进行一场模拟的战争。他们的理想中最多的一项便是“长大了当解放军”, 把坏人统统杀死,保卫我们的祖国。再大些的时候,他们识字了,会自己看书,于是便有许多人喜欢上了和军事有关的东西,看战争的史书和小说,研究攻伐谋略,一堆一堆地购买关于舰船武器的杂志,不厌其烦地组装试验各种航模。就连看电影,他们也喜欢看战争或动作片,玩游戏也要玩激烈对抗的虚拟战争。在和平的年代里,尽管只是很少的人长大之后会真正与军事有所关联,但在每一个少年的心中,都曾经有一个驰骋沙场、报效国家的雄伟愿望。

       “雕外胡骑飞镝声,玉匣长剑日日鸣”,“男儿西北有长安,莫滴水西桥畔泪”……自古的少年,对于铁马金戈、硝烟锋火都有着相同的眷念,这眷念不仅来自天性中的好武,更多的是因为对于国家故园那种生死以之的责任感一而长久以来、每一个时代的边疆巩固,国富民安,依靠的都是那一腔永不变冷的热血

篇7:白马篇读书笔记

       燕地男儿多任侠,那豪迈的气概,潇洒的身姿,无不显示出北方少年的力量与强悍,英猛之气力透纸背,他们性格豪爽,并不以父母家室等一己私利为重,他们及其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危亡,这才是英雄本色,诗人一介书生,即能道出如此的报国热情,是在难能可贵,让我们佩服深思。

       作为现代的大学生,我们又曾几何时有过如此的热情,如此的报国之情呢?我们国家现在不需要征兵打仗,但是一直都需要我们的爱国之情,需要我们的支持!而我们现在好多人对国家概念的淡化,爱国意识的衰退,让我们国家日益增强的步伐变得缓慢起来!

       回想历史,一向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如此强大,为什么能够在世界的强国之林占取一席之地?那全仰仗于他们国家人民的团结。我们的人民如果都团结起来,何愁不比日本强呢?又怎会遭日本的凌辱?又怎么会陷入现在危机四起的境况呢?

       我们不能在爱国教育上有所缺失啊!否则真的将国将不国了!

       希望我们的爱国诗篇能给我们一些警示和学习的榜样!

篇8:白马篇读书笔记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沙漠边陲,戈壁滩下,年少的英雄壮志凌云,身跨着一匹骁勇的白马,骏马奔驰在西北的土地上,在沙场上空留一串声如钟磬、如鸣在心的马蹄声。

       这就是曹植的白马篇带给我的感觉——“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装饰华美的骏马衬托着骑手的英俊和气派,骏马的奔腾自如衬托着骑手骑术的高超。虽然写的还只是奔驰的骏马,但骑士英俊气派、善骑勇敢的形象早是已跃然纸上了。

       诗歌简短,却很艺术的描写了一个边塞游侠儿的高大形象。少小离乡,却有着一身好武艺,骑着白马手秉弓箭,那种强劲的力量,似乎要将良弓拉断。“控弦破左的,右发催月支,扬手接飞猱,附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这些凶猛的野兽就这样被一箭中的,干脆利落,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惊叹的姿态!

       然而看看当时的处境,汉末的建安时代,群雄四起,江山岌岌可危。边疆的匈奴和塞外鲜卑人也一度崛起威胁着祖国的安危。乱世出英雄,虽然还是年少,带着一丝稚气,但是这份捐躯国难、视死如归的理想也足以令人钦佩。于是不禁觉得:诗中的英雄就是他自己憧憬的未来的自己。“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将生死置之于度外,正是心心念念想要奋勇杀敌的强烈诉说。

       这种伟大的抱负和英雄的情感或许很早就根植于曹姓人的心里了。就像曹植的父亲曹操所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一样的,不论是已成“烈士暮年”还是一个初生牛犊,父子俩的心性都是一样充满豪迈的英雄气概。曹植前期的许多作品也同样是这样。“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历来对他的评价也是甚高。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然而诗歌背后有着怎么样的心酸呢?后来的曹植被卷入了世子之争,不受重视甚至被冷漠孤立,都说曹子建是政治上的悲剧人物,是政治上的悲

       剧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真是讽刺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付之东流,原本光明的未来也被浇灭。对于无法实现的理想,曹植就像是被折断翅膀的鹰,飞不上蓝天,却临空呐喊,奋力振翅。

       读了这样的诗歌,不禁使人萌生对这个少年的敬意,或许就是这样我才爱上了白马,爱上了这个翩翩少年。面对这颠沛流离混战的江山,满怀着一腔热血,这是一个少年的英雄梦,更是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依恋。我为诗人那高超的艺术技巧所震惊,也为诗人那开阔的襟怀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也自豪: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饱受外敌的侵略而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在于中华民族从来都有着任何强大的外部力量都无法摧毁的精神支柱——强大的无坚不摧的爱国之思,执着的顶天立地的强国梦。

       这也正是我们新一代的少年应该有的思想情怀,不是说征战沙场奋勇杀敌,是难得的这份愿为国贡献的精神。没有人能抹杀一个少年的情怀,我们不也是如此?我们的未来和国家本就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应该像这诗歌里的战士一样披上战袍做自己的战士,面对升学压力,或许会茫然失措,但是拼下去,过你自己的青春,就像这翩翩白马,奔驰在自己心中的草原,驰向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梦!

篇9:白马篇 沈约

       ,以白马篇为诗题的诗作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但是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作品,当然这首沈约的作品也不失为一首精品,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白马篇 沈约原文:

       白马紫金鞍。

       停镳过上兰。

       寄言狭斜子。

       讵知陇道难。

       赤坂途三折。

       龙堆路九盘。

       冰生肌里冷。

       风起骨中寒。

       功名志所急。

       日暮不遑{。

       长驱入右地。

       轻举出楼兰。

       直去已垂涕。

       宁可望长安。

       匪期定远封。

       无羡轻车官。

       唯见恩义重。

       岂觉衣裳单。

       本持躯命答。

       幸遇身名完。

       翻译:无

       赏析:无

       资料: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I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天监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任,归葬蔺村(今浙江德清县新安镇群益村百子堂)。沈约生前与名道陶弘景相交,沈约死后陶弘景悼好友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痛苦心境的写照。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

       白马篇 沈约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0:边塞诗——《白马篇》

       《白马篇》原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赏析

       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白马篇》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1:《白马篇》原文及译文

       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

       请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开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俯身就能打碎箭靶。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白马篇》赏析: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