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题(共6篇)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 ) 间( ) 弗( ) 徧( )
帛( ) 孚( ) 辙( ) 轼( )
竭( ) 靡( )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 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 《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 “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侧而描写
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立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二)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3、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三)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呜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乙文中最能体现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6、甲文中鲁庄公2:《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加点的词
间: 鄙: 安: 偏:
牺牲: 福: 狱: 虽:
2、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3、表明战争性质的句子是 。
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
5、曹刿在和鲁庄公对话时,否定了什么?肯定了什么?
6、曹刿和庄公的对话,体现了曹刿 的战略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
鼓: 作: 盈:
测: 伏: 靡:
2、翻译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什么?
答:
4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语句是:
5、这两段文字表现出曹刿 的才能。
6、成语出 自本文段。
翻译下列句子:
1. 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忠之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曹刿论战》的练习题
《曹刿论战》的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 ( ) 间 ( ) 弗 ( ) 徧 ( )
帛 ( ) 孚 ( ) 辙 ( ) 轼 ( )
竭 ( ) 靡 ( )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A.肖像描写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D.侧而描写
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立有间
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二)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3、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的时候。
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篇4: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
曹刿论战课后练习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乙)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
(2)食马者 食:_____________
(3)公与之乘 之: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甲)文,回答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乙)文,概括5:曹刿论战的练习题
关于曹刿论战的练习题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玉帛(bó) 辙(zhé) 轼(shì) 靡(mǐ)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又何间焉 间:参与。
(2) 肉食者鄙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 何以战 以:凭,靠。
(4) 弗敢专也 弗:不。 专:个人专有。
(5) 弗敢加也,必以信 加:虚报。 信:实情。
(6) 公将鼓之 鼓:击鼓进军。
(7) 遂逐齐师 逐:追赶,追击。
(8) 一鼓作气 作:振作。
(9) 夫大国,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
(10) 望其旗靡 靡:倒下。
3.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一鼓作气:现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 用原文填空。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那些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3)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之类的事。凭这一点,就可以跟敌人打一仗了。如果(跟齐国)作战,就请(让我)跟从(您)。
(4) 夫战,勇气也。
作战,要靠勇气。
(5)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仔细察看发现了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知道他们真的败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三、重点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战争胜利原因的一段话。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传说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篇6: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下册的一篇必读文言文,该课文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鲁庄公十年,全文二百二十二字。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曹刿论战》文章阅读:
十年2春,齐师3伐4我5。公6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7谋8之,又何间9(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10,未能远谋。”乃11入见。问:“何以战12?”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13,必以分人14。”对曰:“小惠未遍15,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6(bó),弗敢加17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18(fú),神弗福19也。”公曰:“小大之狱20,虽不能察21,必以情22。”对曰:“忠之属也23,可以一战24。战则请从25。”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公将驰29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32逐33齐师。
既克34,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35。一鼓作气36,再37而衰,三38而竭。彼竭我盈39,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40也,惧有伏41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2,故逐之。”
《曹刿论战》词句解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