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电影观后感(精选14篇)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今天,我去了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电影名字叫做《袁隆平》。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袁隆平为了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在饥饿,决定研制杂交水稻,在研制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他毫不放弃。最终,杂交水稻被研制成功了。

       袁隆平的成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更不是坐在电脑前面,按一下鼠标的。现在想发明东西的人,还有多少人拥有袁隆平这种勤劳的精神呢?

       袁隆平性格坚韧、干劲,一次次的失败,不但没有打倒他的信心,反而使他更有动力。在逆境中他还常开玩笑,他痴心地总是想着研制杂交水稻成功,就算没有人支持,他也不会轻易放弃,还是一样有干劲!

       袁隆平曾经说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多么值得我们崇拜!他“甘于奉献”的精神,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电影里,袁隆平在课堂上推崇了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身,这种做法令到了领导的批判。他们的批判,让我感到可恶!他们没有想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刘老师等人更令我感到憎恶,他们不但无能,而且还阻止别人的事业,阻碍别人的发展。还有一些红卫兵,趁袁隆平不在的时候把他培养的稻苗全给砸了。这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天才应该都是给这些小人给扼杀的,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耻辱!

       九十后的我们,是不是开始“做袁隆平”了。有许多已经开始努力了,难道我们还想袖手旁观?行动起来,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贡献吧!

篇2: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前几天,我看了《袁隆平》这部电影,当我走出电影院时,我热血沸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主要讲:袁隆平爷爷是一位只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不畏艰辛、意志坚强、奋斗终身、的人。以前的水稻产量很低,可是在袁隆平爷爷的不懈努力下,反复地研究和实验,终于使水稻的产量大大增加了百分之七十,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了“水稻之父”,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爷爷在工作中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所要具备的,这使我深有感触。昨天,我在楼下学玩滑板,我刚站上去,妈妈还没来得及扶我,我就先摔了个四脚朝天。我连忙站起来,拍拍屁股上得尘土,说:“什么破玩意儿呀?还没等我站上去就给我送了个礼!”我赌气地说:“不学了,不学了!”妈妈看着我要打退堂鼓了,便用激将法说:“以前你总是缠着要我给你买滑板,现在给你买了,可你又不敢学。嘿——我还是把它送给别人算了!反正留着也没用!”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勇气一下子就提上来了,我想:我不能让妈妈小看我,我要让她对我刮目相看。这时,袁隆平爷爷的影子仿佛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给了我巨大的鼓励。我下定决心,今天我一定要学会玩滑板。可我刚一站上去,又摔了下来,害得我青一块,紫一块,手也擦伤了。妈妈看着有点心疼了,也劝我暂时不练了,可我却不依了。经过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站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天,我终于学会了玩滑板。

       通过观看了这部电影和我学滑板地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永不言败是驶向成功的风帆!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我要让袁隆平爷爷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做到不畏艰险、脚踏实地。在学习中,要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为生命奏响动听的乐曲!

篇3: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古人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种子”。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以前也略知一二,但并不了解,这次,自从学校组织观看《袁隆平》电影后,我加深了对他的印象。

       袁隆平虽然貌不惊人,语不出众,可以说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那是什么让他坚持着,培养出杂交水稻?是什么人呢?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是他那执着的、坚韧的心态,让他坚持了下来,是他那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让他永远停留我们心中。

       我崇敬袁隆平总共有三个理由:其一,他热爱大自然,不刻板,那时候,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在办公室里工作,虽然整天埋头苦干,却并没有搞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简直就是书呆子。而袁隆平则相反,他亲近自然,喜欢观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这也是让他人生成功的一大步。

       其次,他不屈服。当红卫兵冲进他家,砸烂他的稻子,要批判他的时候,他还喊着:“打倒袁隆平!”这不代表他无能,他软弱,只是他保护家,让他继续研究水稻的.做法。这又让他成功了一步。

       再次,便是他热爱人民,关爱家人。他爱妻子,不让妻子受到伤害,不让她受苦。他爱人民,为了人民,他努力研究,想要造福人类。也正是妻子的支持,百姓的关心,让他扑在书桌前研究,这也是他成功的动力!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伟大,不平凡的奉献,袁隆平爷爷是个耕耘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

       看了这部影片,我也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每一粒粮食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呀!

篇4: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每个成功的人士都是那样荣光,那样威武,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欣赏之余,难免有一种羡慕的涌动。可是我们又深知,任何成功的人士,他的成长道路都有一段艰辛的历史,甚至不为人知。袁隆平——水稻杂交之父,他也不例外。

       前几天观看了《袁隆平》电影,使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只从电视上看到过他获奖的镜头,看到的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老头,没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不由衷的对他产生敬意。是啊,一个科学家能如此的专注,潜心研究出一种成果,从而造福了广大的老百姓,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他曾经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农科院的大学生,为了研究水稻,在文革期间曾受到多少的侮辱和迫害,可是他研究水稻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甚至不惜抛下妻子和儿子,把研究阵地转移到海南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研究出优良的水稻品种,产值每亩上千斤的好收成,实现了自己的宏伟志向!

       现在的人们生活在蜜罐子里,什么都可以随手拈来,岂不知这些都是别人的劳动果实,我们自己又有什么奉献呢?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只有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努力,那怕是收获甚微,那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所以我们应以次为契机,好好反省自己,多在工作上下点功夫,比什么都有意义!

篇5: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米菩萨”,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12月2日,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观看电影《袁隆平》,让我对“杂交水稻之父”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平凡中见到了伟大。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满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奋力跋涉,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之上,在布满荆棘的实验丛中踯躅前行,呕心沥血。历经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倾其一生;经历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影片通过再现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表现了袁隆平心忧天下、造福人民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

       有句俗话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袁隆平取得这些成果不是靠运气,而是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探索,才使他得到回报。我想,他成功的“秘诀”是:知识 汗水 灵感 机遇,正是有了这些,袁隆平才一次又一次地攀登高峰。而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时珍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调查,编写成了约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的《本草纲目》;“炸药大王”诺贝尔,由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发明创造上,终身未婚……

       我们也要在人生的起跑线,经过“加速”到“冲刺”中展示,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发挥美丽人生!

篇6: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7: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这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同学一起去阶梯教室观看《袁隆平》这部电视,看完这部电视,大家都深有感触。

       片子主要讲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8: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古代有岳飞精忠报国,近代有黄继光为国捐躯。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以前的祖国衰弱,腐败,任人欺负,但是有了那些怀揣梦想的中国人之后,我们的祖国就渐渐强大了起来,有了巨大的成就。

       开国大典上的那一句:新中国成立了!这句话敲打着每个人的心,使每个人心中的热血沸腾了起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当“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每个人都观看着“神五”升起的录像,每个人都在高兴着,欢呼着。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祖国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更加美好,这是中国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有着一个中国梦,那就是不再让全国十三亿人口再有挨饿的了。有一次,一个人把袁隆平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扔下了水井,他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捡回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前我不明白,袁隆平为什么会为了一棵小小的水稻而奋不顾身,但现在我明白了,那不是普普通通的水稻,而是他的中国梦,是他凝聚了许多汗水和希望的中国梦……

       我也有着一个梦,它虽不及袁隆平的梦那样伟大,但是却是十分美丽。

       小时候,我常常幻想自己长大以后,可以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可以穿着圣洁的白大褂穿梭在医院里,为重病的患者做手术,想象着别人叫自己“白衣天使”时的画面,我就十分喜悦。我知道我离我的梦还很遥远,但我会刻苦学习,努力早日使我的梦实现,我会用自己的汗水浇灌我那个美好的梦……

       一个人的梦虽然渺小,但成千上万个人的梦加起来就是非常伟大的。它就像一滴水,单靠这小小的一滴是聚不成滚滚不息的江水的,只有汇聚在一起才有意义……

篇9:新版袁隆平电影观后感

       袁隆平把毕生精力用在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创新上,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身上所释放的精神却令人感动。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1953年,23岁的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扎根基层,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他呕心沥血,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饭碗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我们哀悼和纪念袁隆平,就是要学习他立志为国为民的追梦情怀。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牵挂着一方稻田,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像袁隆平那样,敢于播散梦想的种子,并让梦想生根发芽,抽穗结果。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深深扎根于广袤的大地,努力地吸取阳光与水分,奋力向上生长,哪怕做一株小小的秧苗,也要开出最绚丽的稻花,也要结出金灿灿的稻谷。袁隆平的一生是奋斗创新的一生。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作为世界上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_”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_”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热?吭?20%以上_。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

2:《袁隆平》电影观后感

       影片展示了袁隆平所具备的完美品性:一是不屈从。在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的压力面前,不是急于争辩,也不是满怀怨恨,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因为他的内心更强大,有着巨大的勇气和底气,所以他才能不屈从也不在乎强势的压力。我们周围有很多看似强悍无比的人,总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可一旦遭遇比他更强大的人否定,马上就唯唯诺诺,内心的虚弱毕现。怎样的人才能够坚持真理?在此立见分晓。

       其二、不刻板。在逆流的大环境中,不做无谓牺牲地反抗,当袁隆平听到红卫兵说要拉他去批斗时,他立即很积极地配合,并自己喊着“打倒袁隆平”,令人忍俊不禁。这不是胆小,也不是懦弱,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以便继续科研也保护家人的策略,因为无法和那些人进行沟通,无法让他们理解,而他们掌握着生死,这种一心只朝大目标无视细枝末节的变通,无不体现在他科研的思想和经历上。正是这种变通不刻板和他自由率性、融会贯通的思维行事方式,帮助他打通了杂交水稻的全新道路。

       其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当研究十年没出成果,上级领导要取消他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时,他回答:“不管怎么样,我决不放弃!”十年无果,有多少人会在其间知难而退?这十年外人眼中的空白,于科研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袁隆平终究还是幸运的,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株上苍赐予的“野败”(野生雄性败育稻),所以他说,成功=知识 汗水 灵感 机遇。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遇,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是在失败中坚忍前行,他们应该更让人敬重。成功是需要机遇的,而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才是衡量成败的尺寸。

       其四、心中有爱,有爱才会不计回报地负起责任的重担。袁隆平心中不仅装着对妻子的爱,对家庭的爱,更有对全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疆无界的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他立下“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个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对爱的深刻理解,也让他更加懂得包括水稻在内的生命,这种洞察和把握让他始终没有偏离科研轨道的正确方向,从而最终取得成功。影片不仅展示了袁隆平的大爱,也表现了亲人们对他的爱,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安心工作,不让他知道自己去世的消息,并要他的妻子转告他:“你安心工作,早日研究出成果,就是尽孝,是尽大孝!”。父母的理解、妻子的支持,让他得以一心扑在事业上,终于实现了理想。

       谁说搞科研的人就是书呆子,毫无生活乐趣?影片给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的人,还是个会工作、更懂生活、多才多艺又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电影从小事落笔,以袁隆平普通人的情感和品格体现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简单处见不平凡。

       查看了袁隆平的资料,感觉电影对他取得至伟功业的成因还揭示得不够,未表现出“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抽穗时,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平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人多力量大,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我觉得这才是他真正大成功之处,因为他深谙只有联合攻关才能成就事业的道理,一旦有新的突破和发现,就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同伴,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同时他把三任总理拨给的数千万元研究专款,用来组织全国同行共同研究,把申请到的研究课题分配到全国不同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分类指导、合作攻关,不但用个人成就垫高了全国同行的起跳点,而且迅速在全国形成了各路大军协同作战的局面。科学研究需要集思广益,在个人得失中锱铢必较的人是成就不了伟业的。当今,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社会合作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需要互利多赢,和谐社会需要共建共享,我们要实现伟大目标,就要像袁隆平那样在更加广泛的人群中求合作,在更加深层次的领域中求协调,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中求发展,才能舍一己之私利,成大局之伟业。

3: 袁隆平电影观后感

       彩虹,总在风雨后出现;成功,总是在付出血汗和经历坎坷之后才会来到我们身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在经历过无数挫折、失败,付出了大量精力、汗水之后成功培植出了高产量水稻――杂交水稻。

       12月2日,我们五年级同学观看了电影――《袁隆平》,电影的内容是这样的:袁隆平是一所农业大学的教师,在充满饥饿的大跃进时代,他立志要培植出高产量的水稻。一次大暴雨毁了他实验田中的杂交稻,家中的盆栽水稻全部被红卫兵砸了……在研制的过程中,他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毫不放弃,坚持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杂交水稻被他研制成功了。

       在“风雨交加”的培植实验道路上,他不屈服、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精神把我深深感动。袁隆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比起袁隆平,我就要和他相差“十万八千里”了。记得有一次去爬山,我刚爬到一半就累得不行,不愿意跟着“大部队”向胜利前进。现在想起来,自己真是太容易向困难低头了。

       在生活中,我们会有许多挫折、坎坷、不顺心,但只要战胜这些,美丽的彩虹就一定会出现在你眼前!

4:袁隆平电影观后感

       12月2日下午,我校在博学楼二楼组织参看了电影《袁隆平》,影片使我受益非浅。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袁隆平从普通的农业教育者通过实验,经过不懈努力,饱经风霜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在实验中,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形状奇特的植物,他欣喜若狂,经过研究证明出了它是杂交水稻,而且它比一般的水稻结出的稻粒还多出了许多,于是袁隆平就在崔主任的阻碍中不懈努力研究杂交水稻。有一次,崔主任和一些人来袁隆平家闹事,还把袁隆平精心研制的杂交水稻摔烂,幸好袁隆平的徒弟把几盆比较好的给藏好了,不然袁隆平多年来的心血就会在这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还有一次,袁隆平的一块杂交水稻田也被崔主任他们全部糟蹋了,虽然崔主任一直在和袁隆平作对,但袁隆平始终坚持着他的信念,所以他取得了成功。

       看完《袁隆平》,我又联想到了自已,现在我们的家庭条件可比以前好多了,照道理说我们成就自已的理想也比以前更容易了,可是在我小时候学笛子时,刚开始笛子对我来说是一种新事物,因为好奇所以我学得很高兴,学得也很好,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太没劲了,学了一年我就不学了。我又去学跳舞,可是有许多动作做出来都很疼,我便也不学了。可是现在看到小伙伴们吹笛子,跳舞时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回想起来当时没有坚持自已的信念真的很后悔。还有一次,我在科学课上做实验,好几次我都没能把电池装到小装制中,虽然如此,但是我没有气馁,坚持又做了七次,终于把电池装了进去。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