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氏简介(精选9篇)

韦氏简介

       韦后之乱

       唐中宗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韦氏(?~710),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中宗(李显)为太子时,立为妃。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则天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韦氏随行。在流放生活中,韦氏患难与共,排解了中宗的悲愁惶惧情绪。中宗发誓如能复位,定任她所为,不加禁制。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每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中宗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传说三思与韦后、婉儿私通,韦后的爱女安乐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训,恃宠专横,权重一时。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

       武三思通过韦后和安乐公主,诬陷并迫害拥戴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敬晖等功臣。中宗对揭发武、韦丑行的人处以极刑,武三思因而权倾人主,作威作福。一批趋炎附势的官僚麕集在他门下,其中有五人特别卖命,被称为“五狗”。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遭到韦后厌恶;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经常侮辱重俊;武三思猜忌重俊,武崇训唆使安乐公主请中宗废太子,立她为皇太女。重俊甚为不平,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谋诛韦后、安乐公主,因相从的羽林军倒戈,政变失败,重俊被杀。武、韦集团权势依旧不减。

       安乐公主恃宠,骄恣专横,势倾朝野,她曾将自己草拟的诏敕,掩住正文,请中宗在文后签署,中宗竟不看诏文,笑而署敕。她和长宁公主(亦韦后所生)及韦后妹郕国夫人、昭容上官婉儿等都仗势弄权,卖官鬻爵。受钱三十万即自己写好封官墨敕(不盖官印),不经宰相审议签署,斜封交中书省执行,称为“斜封官”。当时,以员外同正、试、摄、检校等名义授官的,就有几千人。她们又大肆营建2:韦睿简介

       韦睿

       韦睿(442—520.9.20),字怀文,史称韦虎,京兆杜陵(今陕西蓝田附近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

       韦睿的祖父韦玄,不愿为官,隐居在长安南山。刘裕北伐后秦时,曾让韦玄为太尉掾征,但被韦玄拒绝。韦睿的伯父韦祖征,宋末为光禄勋。韦睿的父亲韦祖归,为宁远长史。

       韦睿对继母十分孝敬,因此受到乡里人的称赞。伯父韦祖征为郡守,常带韦睿去办理公事,视之如子。时韦睿内兄王登、姨弟杜恽在当地都颇有盛名,韦祖征一次问韦睿:“汝自谓何如憕、恽?”韦睿谦虚不敢回答,韦祖征说:“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梁书·韦睿列传》)。韦睿的外兄杜幼文为梁州刺史,要韦睿和他同去。梁州当时十分富饶,到那里做官的人多因为贪财而被免职,而韦睿虽年纪很小,却以清廉闻名。

       宋永光元年(465年),袁顗为雍州刺史,见韦睿不同凡人,便引为主簿。袁顗到雍州后与邓琬起兵反叛,韦睿遂请求到义成郡,因而没有受到诛连。后又为晋平王左常侍,迁司空桂阳王行参军,随齐司空柳世隆守郢城,拒荆州刺史沈攸之。沈攸之被平定后,韦睿迁前军中兵参军。

       此时,萧道成已代宋称齐,韦睿后又为广德令,累迁齐兴太守、本州别驾、长水校尉、右军将军。南齐末年,战乱不断,韦睿不愿远离家乡,便求任上庸太守,加建威将军。永元元年至二年(499—450年),齐国太尉陈显达和护军将军崔慧景相继叛齐,屡逼京城,以至人心惶惶。时有人问计于韦睿,韦睿说:“陈虽旧将,非命世才;崔颇更事,懦而不武。其取赤族也,宜哉!天下真人,殆兴于吾州矣”(《梁书·韦睿列传》)。于是派他的两个儿子和萧衍结交。

       萧衍起兵后,韦睿率郡人伐竹为筏,带人和200匹马日夜兼程投奔萧衍,萧衍见韦睿到来非常高兴,手按桌角说:“他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吾事就矣”(《梁书·韦睿列传》)。萧衍多用韦睿建议,顺利攻取了郢城。中兴元年(5)八月。萧衍将率大军继续向前,但无良将留守郢城,考虑良久,对韦睿说:“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梁书·韦睿列传》)?于是任命韦睿为江夏太守,驻守郢州。

       郢城原拒守的人有十几万,因疾病死了十之七八,皆积尸于床下,生者则睡在床上,每间屋子都堆满了尸体。韦睿上任后,便下令把死去的人全都掩埋,得病的人也派遣回家,郢城遂安。

       天监元年(5),萧衍称帝建梁,任命韦睿为廷尉,封都梁子,邑三百户。天监二年(5),改封永昌,户邑如先。萧衍立太子后,迁韦睿为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天监三年(5),魏军来攻,韦睿率州兵将其击退。

       天监四年(5)十月,梁武帝萧衍兴师进攻北魏,以其弟萧宏为统帅,率军进驻洛口(今安徽怀远境)。天监五年(5)二月,梁徐州刺史昌义之与魏平南将军陈伯之战于梁城,昌义之败走。四月,北魏以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州诸军事,率军10万迎击梁军。五月,南梁太守右卫率张惠绍攻徐州(治彭城,今属江苏),进抵宿预(今江苏宿迁东南)。昌义之复攻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拔之。

       是月,韦睿派长史王超等进攻北魏小岘(今安徽含山北),未克。韦睿亲自巡行围栅,魏军数百人忽出城外列阵。韦睿欲发动进攻,部将都不赞成,认为:“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 。”韦睿则认为:“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人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梁书·韦睿列传》)。但部将仍犹豫不决,韦睿遂出示符节说:“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梁书·韦睿列传》)。于是进兵,梁军殊死作战,大败魏军,占领小岘,继之乘胜围攻合肥。

       因梁右军司马胡景略等久攻不克,韦睿在观察地形后说:“吾闻‘汾水可以灌平阳,绛水可以灌安邑’,即此是也”(《梁书·韦睿列传》)。遂令在淝水上游构筑堤坝,使水位上涨,疏通水路。不久,梁水军陆续抵达战区。面对梁军的进攻,魏军在合肥东西构筑两座小城抵御。韦睿领兵先攻此二城。不料魏将杨灵胤率5万人马攻来。梁军皆惧,欲奏请增兵。韦睿笑著指出:“贼已至城下,方复求军,临难铸兵,岂及马腹?且吾求济师,彼亦征众,犹如吴益巴丘,蜀增白帝耳 。‘师克在和不在众’,古之义也”(《梁书·韦睿列传》)。于是下令与魏军死战,终于击退了杨灵胤。韦睿急派军主王怀静等部署在淝水两岸筑城,保护堤坝,以待魏军。魏军攻破梁军所筑新城,城中千余人皆被斩俘,并乘胜攻击梁军堤坝,兵势甚盛。军监潘灵枯劝韦睿退还巢湖,各位将领也建议退保三叉,韦睿大怒,说:“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梁书·韦睿列传》)。于是把令旗插在堤下,表示决不退兵。

       韦睿身体向来衰弱多病,每次带兵作战都不能骑马,只是板车上,督厉众军。魏军来凿堤,韦睿领兵奋力搏斗,击退魏军,乘势在堤上构筑营垒,加强防护;同时起用主力战舰,舰与合肥城墙同高,四面包围合肥。魏军计穷,城中人皆哭。韦睿建成攻城器具后,堰水又满,魏救兵已不起作用,便号令军士大举攻城。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被射死。梁军乘势发起总攻,拔合肥,俘斩魏军万余人,获牛羊万计,绢满十间屋,悉充军赏。

       在攻合肥前,胡景略与前军赵祖悦发生了矛盾,两人互相忌恨,一次两人发生口角,胡景略一气之下竟然咬破了牙齿,鲜血直流。韦睿知道此事后,想到将帅不和,会导致患祸,于是便把胡景略请来,摆下宴席,亲自把盏,劝说胡景略道:“且愿两武勿复私斗”(《南史·韦睿列传》)。所以在这次作战中,两人没有互相斗气,战斗便进行得特别顺利。

       合肥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城邑攻坚战的著名战例,梁军在韦睿果断指挥下,奋勇攻击,一举攻占合肥,取得了此次北伐的最大胜利。时萧宏统大军北伐,因畏惧魏军而不敢前,齐将吕僧珍亦如此。魏军知其懦怯,遗巾帼以辱之,并歌之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资治通鉴·卷3:韦皋简介

       唐与吐番的战争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

       吐蕃是居住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于公元6、7世纪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几乎与二者存亡相始终。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治常芳,今甘肃迭部东南),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唐蕃之间的交战。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军进攻唐松州(治嘉诚,今四川松潘),被唐军击退。十五年,唐以文成公主入嫁松赞干布,唐蕃关系在此后30余年内十分融洽。

       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吐蕃的战争逐渐增多,规模也日益扩大。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羁縻州,又联合于阗(今新疆和田)攻陷龟兹(今新疆库车)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朝被迫罢龟兹、于阗、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四镇;此前数年,吐蕃已攻灭吐谷浑,占有其地。唐高宗任命阿史那忠为西域行军大总管,出征西域;任命薛仁贵为逻娑(今西藏拉萨)道行军大总管,进攻吐蕃并援送吐谷浑还故地。此役,唐军出动10余万人,欲长驱直入,一举击败吐蕃。唐军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后,薛仁贵以路险带辎重行军不便,率先头部队轻装前进,在积石河口击退吐蕃军,驻军乌海(今青海兴海西南)等待唐军主力到达。唐军主力未能轻装前进,行动迟缓,未至乌海即遭20万吐蕃军的袭击,大败退走,辎重也全部丢失。薛仁贵退守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率大军40余万进攻唐军。唐军伤亡殆尽,薛仁贵被迫与吐蕃约和退军。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派中书令李敬玄等率兵18万再次进攻吐蕃。双方先战于龙支(今青海民和东南),吐蕃退走。唐军继续深入,在青海湖附近与论钦陵率领的吐蕃主力激战,唐军大败。唐将黑齿常之率敢死队夜袭吐蕃军,唐军才得以乘敌混乱之际退回鄯州(今青海乐都)。

       此后,唐在河陇一带改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河陇以至剑南一带的战略则是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对唐的进攻多限于边境地区,一般不大举深入。在西域战场,由于从唐本土至该地的道路遥远险阻,后勤供应困难以及双方的兵力大多用于其它战场等原因,唐蕃都有兵力不足的问题。因而都很注重与当地土著连兵,致使唐蕃之间的战争有时表现为针对对方盟友或对方联盟的军事行动。如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派鸿胪卿萧嗣业发兵征讨依附吐蕃的疏勒军。延载元年(694年),唐将王孝杰大败吐蕃与西突厥余部的联军。由于西域地域辽阔,各城国、部族相距较远等原因,唐蕃双方在这里的军事行动多是远程行军,大进大退。如垂拱三年(687年),吐蕃翻越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进入西域,攻克安西四镇,长驱东向,其前锋直达敦煌(今甘肃敦煌西)。长寿元年(672年),唐将王孝杰率兵从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出发,转战数千里,直至于阗等地,大破吐蕃,复取安西四镇。战后,唐派重兵驻守四镇,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争夺的局面。

       综观这一时期的唐蕃战争形势,唐在西域略占优势,吐蕃则在河陇占有优势。唐朝初年在军事上对周边各族大都占有明显优势,唯独吐蕃是个例外。除军事指挥原因外,还有其它多种原因。如吐蕃国法严整,上下齐力,内部较稳固,民风剽悍尚武,且河陇一带的军事地理形势对其十分有利。吐蕃位于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临下,直入平川;而唐击吐蕃却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军作战十分不便。

       唐玄宗时期(713—755年),唐蕃战争仍主要在河陇和西域两个战场上进行。两个战场互相策应,仍以河陇一带为主战场。在剑南一带也仍有一些较小规模的战事。在河陇战场上,唐自李敬玄兵败青海之后,已改变了从青海长驱直入吐蕃的战略;但也并未采用秦汉以来常用的修筑长城,分兵把口,进行防堵的办法,而是依托一系列坚固据点——军镇,相对集中兵力,实行机动防御,并伺机反攻,逐步扩大控制区域。吐蕃则以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东南黄河曲流处)为后勤基地,不断攻掠河陇一带。

       开元二年(714年)秋,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兵10余万进攻唐临洮(今甘肃临潭)、兰州、渭州(治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等地,唐派陇右防御使薛讷、太仆少卿王晙率兵反击。唐军主力并不固守城池,而是实施机动,寻机歼敌。十月,唐军以夜袭发起进攻,大败吐蕃于武街(今甘肃临洮东)附近的山谷中,然后又追击逃敌,连战连捷。此后,经多年战,唐巩固了河陇一带的防务,自开元十七年后开始发动一系列主动进攻。当年,唐朔方节度使李祎率军远程奔袭,一举攻下吐蕃占据的战略要地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并分兵据守各重要地点,拓境1000余里。开元二十五年,吐蕃攻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部),小勃律向唐告急。唐玄宗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吐蕃。唐军深入吐蕃至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开元二十六年,唐将杜希望先后攻占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门源)、河桥(今甘肃临夏)等地。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再度攻占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军夺回石堡城,又派兵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屯田。九载,唐军攻占吐蕃树敦城(今青海共和南)。十二载,哥舒翰再攻吐蕃,克其洪济、大漠门(均在今青海共和南)等城,尽收九曲部落,一举夺取了吐蕃东进的后勤基地。十三载,唐蕃分界线已向西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至此,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

       在西域战场上,唐蕃双方仍经常远程攻战。如开元二年,吐蕃以小勃律进入西域,北行数千里,与突厥连兵攻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开元十五年,吐蕃赞普亲征,绕道河西西部,攻陷瓜州(治今甘肃安西东南),又与突骑施连兵攻安西(今新疆库车)。天宝六载,唐将高仙芝率骑兵万余,从安西出发,远程奔袭依附吐蕃的小勃律,行军数千里,历时百余日,先后攻下吐蕃重兵镇守的连云堡(在今阿富汗东北喷赤河南源附近)和小勃律都城,俘小勃律王而还。这一时期,唐在西域依托安西、北庭所辖各军镇,号令当地土著,或攻或守,不断巩固和扩大其控制区域。吐蕃起初是和后东突厥汗国及突骑施等(主要是和后者)联盟,同唐多次较量,争夺的重点在安西四镇及北庭一带。后东突厥及突骑施衰落后,唐蕃争夺的重点又转移到葱岭以南地区。先是吐蕃取得子一些胜利,后来唐朝大举反击,获得全胜。

       天宝六载,高仙芝攻下小勃律,附近依附吐蕃的20余个小国重新归附唐朝。天宝九载,又攻破依附吐蕃的竭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天宝十二载,唐将封常清先后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和西域东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至此,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也发展到了其顶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调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军队的精锐东援。吐蕃乘虚而入,当地守军力不能支,河陇、西域之地先后为吐蕃所占。唐蕃战争的主要战场东移到今宁夏、甘肃东部、陕西以及四川西北部,唐蕃双方由以河陇、西域两个战场互相策应改为以今陕甘宁一带和今川西北一带两个战场互相策应。吐蕃经常长驱直入唐境,唐都长安也处于吐蕃的威胁之下,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当时,唐将郭子仪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广设疑兵,吓阻敌军。吐蕃不知虚实,据长安10余日后退走。

       这一时期,唐朝大量从内地调兵到边境防御吐蕃。因吐蕃多在秋高马肥时进攻,这些军队被称为防秋兵。唐朝虽然在战略上完全处于防御态势,但仍力争以战役和战斗上的进攻来挫败敌军,采用的仍是依托坚固据点实施机动防御,并伺机反击的战略。如永泰元年(765年),吐蕃与回纥等连兵入侵,围泾阳(今陕西泾阳)。唐军避其锐气,严守不战,并离间二者的关系。待吐蕃撤退时,又与反戈的回纥合击追击,大破吐蕃。大历三年(768年),吐蕃攻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唐朔方骑将白元光反击,在灵武外围歼敌2万。同时唐将李晟迂回敌后,奇袭吐蕃后勤基地定秦堡(今甘肃临洮境内),焚其积聚,迫使吐蕃撤围退走。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入侵,长安震动。李晟派精兵于汧城(今陕西陇县)设伏,击败吐蕃。此后又派兵袭破吐蕃后方的摧砂堡(今宁夏固原西北),并焚其积聚,吐蕃被迫北撤。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攻灵(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朔(治今山西朔县)等州。唐以“围魏救赵”之策,派西川节度使韦皋从成都西山攻入吐蕃。韦皋军转战千里,大破吐蕃,迫使吐蕃从灵、朔撤兵南下。

       这一时期,唐和吐蕃都很重视建立反对对方的同盟。起初是吐蕃联合回纥、南诏攻唐,后来唐分化瓦解了吐蕃与回纥、南诏的同盟关系,并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使吐蕃四面受敌,其兵力大半驻在西域,抵御大食的东进。从此,吐蕃再也无力大举攻唐。

       从唐穆宗至唐末(821—907年),唐蕃战争已入尾声。吐蕃此时已进入衰亡时期,由于对大食、回鹘等的战争占用了其大部兵力以及内部矛盾加剧,已无力东进。唐朝也由于内有藩镇割据混战,外有与南诏等的战争,也无力西进。于是双方自穆宗长庆年间会盟修好之后,除偶有边境冲突外,一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至于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河陇汉人在张义潮率领下驱逐吐蕃之役,严格地说已不属于唐蕃战争的范围。

       点评:唐与吐蕃的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唐蕃战争中,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等战略战术,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篇4:韦伶简介

       韦 伶

       韦 伶 1964年出生。四川南川人。著有小说集《那个夜,迷失在深夏古镇中》(与班马合著),散文集《裸女集--我的女书》等。

篇5:韦野简介

       韦野

       韦野 原名韦鸿纲。1931年出生。河北曲周人。著有散文集《春影》,诗集《故乡的月季》等。

篇6: 典韦简介

       人物简介:

       典韦(?-1),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膂力过人。本属张邈,后归曹操。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陈,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人物生平:

       1、为民除害:

       典韦是陈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有大志气节,性格任侠。

       其时同乡刘氏与睢阳人李永为仇敌,典韦便为刘氏报怨。李永曾任富春长,家中备卫甚为严谨。典韦驾车,载着鸡酒,伪装正在等候别人的闲人;当李永府前开门,李永亲自出府时,典韦便怀匕首向前截杀李永,并杀李永妻,再慢慢走出来,取出车上刀戟,步行离去。由于李永的居所邻近市,此事发生后全市惊。从后而追者虽有数百人,但却无人敢近。典韦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伴众,双方转战不久,典韦脱身而去,自此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2、效力曹操:

       初平年间,凉州董卓祸乱朝野,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举义组成反董联盟军,征典韦为军士,隶属于司马赵宠。军中的牙门旗既长且大,人们都不能把它举起,而典韦竟以一手便将其执而竖起,司马赵宠惊异其怪能巨力。

       兴平年间,张邈与曹操决裂,并伺机偷袭曹操,典韦转投曹操,隶属夏侯,随夏侯四处征战,数次杀敌有功,被拜为司马。

       3、濮阳战布: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曹操讨吕布于濮阳。吕布别置军屯于濮阳西四五十里,曹操前往夜袭其屯,翌日清晨破之。曹军尚未及时回还,而吕布救兵已至,双方三面会战。当时吕布亲身搏战,自早上至日落双方鏖战数十合,互持甚急。曹操临时招募破陷敌阵的人选,典韦先占应募,另外带领其余应募者约数十人,尽皆重装两件盔铠,不执盾牌,一律只持长矛撩戟。同时西面战情告急,典韦突进挡敌,吕布军弓弩乱发,矢箭如雨,典韦尽然无视,向随从说:“贼军来到十步之内,便告诉我。”不久随从说:“十步了。”典韦又说:“五步之内再告诉我。”随从畏惧,立即便说:“贼军来到了!”典韦手持十余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掷敌,所投者无不应手而倒。战了多时,吕布军众撤退。此时刚好是日暮之时,曹操才得以引军而去。

       4、折冲左右:

       曹操拜典韦为都尉,引置于左右,让他带领亲兵数百人,常在军中大帐巡绕。典韦人既壮武,其所带领的亲兵都是严格挑选的战卒,每次战斗,典韦部队都常先登陷阵。典韦之后又迁为校尉。他的性格忠诚谨重,常于早上侍立终日,夜晚便宿于帐左右,甚少归府私寝。其人甚好酒食,饮食份量兼人,每有赐食于前,便大饮长喝,左右相属之人,都为典韦供给自己的酒食,曹操大壮其为人。典韦又喜欢携着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有谚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5、力战身亡: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征宛城张绣,张绣迎降。

       曹操甚为欢悦,便邀请张绣及其将帅,一同置酒高会。曹操行酒时,典韦持大斧立于其后,斧刃径有尺余,曹操所至之人前,典韦都举斧迫视。酒宴至终,张绣及其将帅均不敢仰视。十余日后,张绣因曹操纳其婶,颇感耻辱,于是在贾诩的推荐下,突然造反,奇袭曹操之营,曹操被杀的措手不及,出战不利,于是率轻骑逃走。典韦在门前奋战,张绣军不能得入。张绣兵于是分散从其它门进营。时典韦部下兵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恶战,无不以一当十。但张绣军前后兼至益多,典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戟击去,便将贼兵十余支矛摧断。后典韦左右死伤者略尽,典韦本身亦被数十创,双方短兵接战,贼兵往前搏斗。典韦便徒手挟着两人击杀之,其余贼众不敢近前。典韦复前冲突贼众,又杀数人,然而伤创重发,典韦就此怒目大骂而死。贼军方才敢于向前,取典韦之头,互传而观,覆军就看视其躯骸。曹操退住舞阴,闻典韦已死,为之痛哭,招募间谍取回他的尸体,亲自临哭,遣其归葬襄邑,拜其子典满为郎中。车驾每次经过,常祠以中牢。曹操追思典韦,拜典满为司马,引为近侍。曹丕即王位后,以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典韦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篇7: 典韦简介

       【公元197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年

       之后曹操征荆州,来到宛城,张绣迎降。曹操甚为欢悦,便邀请张绣及其将帅,一同置酒高会。曹操行酒时,典韦持大斧立于其后,斧刃径有尺余,曹操所至之人前,典韦都举斧迫视。酒宴至终,张绣及其将帅均不敢仰视。十余日后,张绣造反,竟袭曹操之营,曹操出战不利,轻骑遁去。典韦在门前奋战,贼军不能得入。贼兵于是分散从其它门进营。其时典韦部下兵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恶战,无不以一当十。但贼军前后兼至益多,典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戟击去,便将贼兵十余支矛摧断。后典韦左右死伤者略尽,典韦本身亦被数十创,双方短兵接战,贼兵往前搏斗。典韦便徒手挟着两人击杀之,其余贼众不敢近前。典韦复前冲突贼众,又杀数人,然而伤创重发,典韦就此怒目大骂而死。贼军方才敢于向前,取典韦之头,互传而观,覆军就看视其躯骸。曹操退住舞阴,闻典韦已死,为之痛哭,招募闲人为其举丧,亲自临哭,遣其归葬襄邑,拜其子典满为郎中。车驾每次经过,常祠以中牢。曹操追思典韦,拜典满为司马,引为近侍。曹丕即王位后,以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篇8: 典韦简介

       典韦(—197),东汉末年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人称“古之恶来”(恶来是商纣王部下猛将)。曹操部下重要将领,同许褚共领虎卫军。魏国名将。使一双铁戟,勇猛过人。曹操与张绣交战时,典韦驻守曹操大寨,奋力迎敌,终因铁戟被盗,受围断而死。在这一战中,曹操的长子和侄子也都战死了。事后,曹操亲自祭奠,痛哭失声。他对众将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历史概况

       典韦,陈留己吾(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世称“古之恶来”。在京剧中被画为黄脸。三国时曹魏猛将。擅使大双戟,为人壮猛任侠,曾为乡人刘氏报仇,杀人出市,人莫敢近。军中的牙门旗既长且大,人们都不能把它举起,而典韦竟以一手便将其执而竖起,人们都以他的奇力为异。初属张邈手下司马赵宠,后属夏侯。曹操讨吕布于濮阳时,典韦奋力勇战,杀退吕布,为曹操所异。因其人忠诚谨重,自此引典韦为近侍,迁为都尉,置之于左右。后曹操于宛城时,张绣先降而复反,急迫曹操本营;典韦守着大门,殊死恶斗,杀敌甚众(200余人),最终因寡不敌众战死。

       曹操之武猛校尉。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雠,韦为报之。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一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由是为豪杰所识。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数斩首有功,拜司马。随太祖讨吕布於濮阳,太祖为布困,韦舍身救之。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十馀日,绣反,袭太祖营,韦战於门中,贼不得入。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_目大骂而死。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

       演义概况

       陈留人。擅使两枝铁戟,重八十斤。以前为朋友报仇杀人,提着仇人首级经过闹市,数百人不敢近。因驱猛虎过涧,被奉命寻找人才的夏侯认为是奇才,推荐给曹操,由于可单手举起欲坠的旗杆,被曹操称为“古之恶来”。后曹操欲为父报仇而进攻徐州,以夏侯、于禁、典韦为先锋。曹操与吕布交战时被困于濮阳西寨,典韦以十余枝短戟刺杀敌军,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又挺双铁戟驱赶吕布手下四将。此后曹操中陈宫之计被困于濮阳城中,典韦拼死保护曹操逃出四处起火的濮阳城。后张绣投降曹操不久后由于曹操侵犯其叔母而再度反叛曹操,其部将胡车儿请典韦饮酒,将其灌醉,乘隙偷走其双铁戟。张绣发动叛乱,典韦独身一人于曹操营帐辕门前奋力抵挡敌军,终因寡不敌众,背后中枪,血流满地而死。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

       曹操之武猛校尉。擅使大双戟,为人壮猛任侠,曾为友人报雠,杀人出市,人莫敢近。初属张邈,后与人不和,杀人外逃,因逐虎过涧而被射猎中的夏侯所见,异其悍武,引至军中荐与太祖。其时帐前牙门旗既长且大,风吹欲倒,军人莫能持定,而韦竟以一手稳之,众皆以奇力为异,太祖称其「古之恶来」。太祖讨吕布於濮阳时,韦奋力勇战,为太祖所异,又因忠诚谨重,自此引韦为近侍,迁为都尉,置之于左右。后至宛城,张绣先降而复反,先令胡车儿暗盗韦双戟,再引军急迫太祖本营。韦守大门,殊死恶斗,杀敌甚众。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_目大骂而死。

       历史年表

       典韦,陈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有大志气节,性格任侠。其时同乡刘氏与睢阳人李永为雠敌,典韦便为刘氏报怨。李永曾任富春长,家中备卫甚为严谨。典韦驾车,载着鸡酒,伪装正在等候别人的闲人;当李永府前开门,李永亲自出府时,典韦便怀匕首向前截杀李永,并杀李永妻,再慢慢走出来,取出车上刀戟,步行离去。由于李永的居所邻近集,此事发生后全尽惊。从后而追者虽有数百,但却无人敢近。典韦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伴众,双方转战不久,典韦脱身而去,自此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公元190~193年】东汉献帝初平年间

       张邈举义兵时,征典韦为士,隶属于司马赵宠。军中的牙门旗既长且大,人们都不能把它举起,而典韦竟以一手便将其执而竖起,人们都以他为奇异,十分宠慕其才能巨力。之后典韦转属夏侯,数次斩首有功,拜为司马。

       【公元194年】东汉献帝兴平元年

       其时曹操讨吕布于濮阳。吕布别置军屯于濮阳西四五十里,曹操前往夜袭其屯,翌日清晨破之。曹军尚未及时回还,而吕布救兵已至,双方三面会战。当时吕布亲身搏战,自早上至日落双方鏖战数十合,互持甚急。曹操临时招募破陷敌阵的人选,典韦先占应募,另外带领其余应募者约数十人,尽皆重装两件盔铠,不执盾牌,一律只持长矛撩戟。同时西面战情告急,典韦突进挡敌,贼军弓弩乱发,矢箭如雨,典韦尽然无视,向随从说:「贼军来到十步之内,便告诉我。」不久随从说:「十步了。」典韦又说:「五步之内再告诉我。」随从畏惧,立即便说「贼军来到了!」典韦手持十余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掷敌,所投者无不应手而倒。战了多时,吕布军众撤退。此时刚好是日暮之时,曹操才得以引军而去。曹操拜典韦为都尉,引置于左右,让他带领亲兵数百人,常在军中大帐巡绕。典韦人既壮武,其所带领的亲兵都是严格挑选的战卒,每次战斗,典韦部队都常先登陷阵。典韦之后又迁为校尉。他的性格忠诚谨重,常于早上侍立终日,夜晚便宿于帐左右,甚少归府私寝。其人甚好酒食,饮食份量兼人,每有赐食于前,便大饮长喝,左右相属之人,都为典韦供给自己的酒食,曹操大壮其为人。典韦又喜欢携着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有谚曰:「帐下壮

       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篇9: 典韦简介

       三国志·典韦传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雠,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去。永居近,一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於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i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J,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於前,大饮长f,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馀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於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馀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_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