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鹊桥仙》作品赏析(精选11篇)

陆游《鹊桥仙》赏析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作品赏析

       【解释】:

       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自己咏怀之作。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

       “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

       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我们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

       而这首词可能是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道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篇2:陆游《鹊桥仙》赏析

       【原文】: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作品赏析

       【赏析】:

       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自己咏怀之作。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

       “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

       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我们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

       而这首词可能是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道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篇3:陆游《鹊桥仙》赏析

       《鹊桥仙·一竿风月》

       宋代: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鹊桥仙·一竿风月》译文

       清早出去,笼一蓑霏微烟雨,傍晚归来,钓一竿迷蒙风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滨的子陵钓台西边。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更不用说还会到闹市深处去了。

       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当时的人们错把我比作披蓑垂钓的严光,然而,我更愿作一位无名的渔父。

       《鹊桥仙·一竿风月》解释

       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

       一竿风月:风月中垂一钓竿。

       蓑(suō):蓑衣。

       钓台:汉代隐士严光隐居的地方,在今浙江省富春江畔的桐庐县。

       况肯:更何况。

       红尘:指俗世。

       棹(zhào):指船桨。

       潮平系缆:潮水满涨时停船捕鱼。

       浩歌:指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严光:即严子陵,汉代著名隐士。

       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鹊桥仙·一竿风月》赏析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读者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首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鹊桥仙·一竿风月》创作背景

       乾道七年(1171年)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词人感到无比的忧伤。随后词人骑驴入川,颇不得志。这首词是词人回到越州山阴故乡(今浙江绍兴)时所作。

       《鹊桥仙·一竿风月》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篇4:陆游《鹊桥仙》赏析

       鹊桥仙 【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简析】

       梦中还是从戎南郑的边城角声,醒来却是闻羁旅成都的杜鹃啼鸣。“千里曜戈甲”的壮景,由此破碎为茅檐孤灯的暗夜;那“气吞残虏”的雄怀,又何堪临对这春晚的“连江风雨”?杜鹃是蜀中望帝的化身,它的啼鸣,似乎总在提醒羁人“归去”.但放翁的志向,本就在“欲倾天上银河水,净洗关中胡虏尘”,他也曾在诗中再三申诉:“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那么,这“故山”就不应只指故乡山阴,当还包含了半壁液沦落的故国河山。而半世飘然的“羁旅”,更还伴和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无限悲慨了。

篇5:陆游《鹊桥仙》赏析

       渔歌子(其五)

       张志和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不用仙。

       【注】张志和(约730-约810),字子同,唐代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鹊桥仙①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②,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该词是晚年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

       ②严光,东汉著名隐士,以高风亮节,闻名于天下。

       1.这两首词都借 (形象)来咏怀。(1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词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差异。(6分)

       参考答案

       1.(1分)渔父

       2.(6分)张诗通过圆月、棹歌、钓车子、橛船头等意象,营造了一幅自由自在、其乐无穷的隐居画面(1分),乐字直抒胸臆(1分),表现了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1分)。陆诗通过描写渔父顺应自然的生活状态(1分),运用反问手法突出其不肯追逐名利的清高(1分)运用典故和对比手法来表现自己晚年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1分)。

篇6:鹊桥仙 陆游

       鹊桥仙 陆游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①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③,况半世、飘然羁旅!

       解释:

       ①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

       ②杜宇,杜鹃,总在春末时候叫,叫声似“不如归去”。

       ③故山犹自不堪听,意思是即便在故乡,听到这杜鹃的鸣声也够难受的。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参考翻译:

       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简评:

       梦中还是从戎南郑的边城角声,醒来却闻羁旅成都的杜鹃啼鸣。“千里曜戈甲”的壮景,由此破碎为茅檐孤灯的暗夜;那“气吞残虏”的雄怀,又何堪临对这春晚的“连江风雨”?杜鹃是蜀中望帝的化身,它的啼鸣,似乎总在提醒羁人“归去”。但放翁的志向,本就在“欲倾天上银河水,净洗关中胡虏尘”,他也曾在诗中再三申诉:“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那么,这“故山”就不应只指故乡山阴,当还包含了半壁沦落的故国河山。而半世飘然的“羁旅”,更还伴和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无限悲慨了。

       赏析:

       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7:鹊桥仙陆游

       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自己咏怀之作。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原文

篇8:鹊桥仙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赏析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读者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首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篇9:陆游鹊桥仙

       宋代/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解释】

       1、华灯:装饰华丽的灯台。

       2、纵博:纵情赌博。此处视为豪爽任侠的一种行为表现。《剑南诗稿》卷二十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3、酒徒:犹言市井平民,普通人。《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郦生嗔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4、渔父:渔翁,打鱼的老人。

       5、占断:完全占有。

       6、蘋洲:丛生苹草的小河。

       7、镜湖:在浙江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周遭三百余里,以水平如镜而出名。

       8、闲人:自称,乃愤激之辞。

       9、官家赐与: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到会稽,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陆游反用其典,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官家,指皇帝,此处明指唐玄宗,实指当时的南宋皇帝。

       【译文】

       当年在华丽的灯光下纵情地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骋,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那些无聊酒徒有许多如今都封了官爵,只有我等愿意隐居江边做渔翁。

       江边有八尺轻舟。撑着低低的三扇篷,独自享受长满蘋草的水边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赏析】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开篇就追忆往事,发表感慨。这两句采用倒叙手法,回忆“当年”旧事。从“华灯纵博,雕鞍驰射”两个对偶句,知所谓当年是指在南郑从军一段时期。他对这一时期的“豪举”生活,印象极为深刻,后来多次见于吟咏。这是因为:一、他亲自到了接近国防前线的地区,接触许多激动人心的场景,如射猎、检阅、韩信拜将坛、武侯祠庙,登高远望长安诸山,义士冒死驰递情报等等。二、扩展了视野,丰富了生活,激发了爱国热情,获得了大量的创作题材,奠定了“诗外功夫”的理论。完全可以说,南郑从军,对他的诗歌艺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曾有诗说:“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分骑霜天伐狐兔,张灯雪夜掷枭卢。”前两句辞采华丽,极具象征意义,将当年南郑从戎时期,词人与同僚纵情欢赌、策马射猎的生活场景重现。此处赌博并无贬义,突显的.恰是一掷千金的豪爽性格。“谁记”二字转折强烈,写华年消逝、世事变迁之后,还有谁记得当年的豪情壮志。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这两句紧承“谁记”领起的转折,想过去,叹今朝。从此,下文分向“低沉”和“开朗”两方面开拓。封侯、渔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荣辱升沉,各有畔岸。“酒徒”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之人,暗用刘邦时策士郦生故事,在这儿是指原来和自己比肩而后来逐渐爬上去的达官贵人(如范成大、周必大都位至宰执)。当年与自己一起饮酒的人,至少有一半已经封侯进爵,可是自己却落得病老乡里,成了一个靠打渔为生的衰老渔夫。这里只作说明,并不见褒贬或感叹的痕迹。但也不禁使人发问:那些酒徒,是怎样取得封侯的,自己又为什么落拓江湖甘心去做钓徒渔父,但这不是作论文,为艺术法则所制约,不能说,也不必说了。诗词语者,有它的特色,留有余味,让读者自去咀嚼和解答,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独”字突显出孤家寡人、顾影自怜之意。把成为“渔父”的自己置于“封侯者”之中,对比鲜明,写出陆游仕途的坎坷失意。还应看到,去做渔父,有他的天惠条件,门前宅旁,江湖满地,烟水迷离,是渔父生涯最理想的环境。无怪他在词作里常常提列。此篇而外,如《渔歌子》五首、《鹊桥仙·一竿风月》、《长相思》五首,都是歌颂渔钓生活的清丽超爽之作。诚然,这里也许微寓《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的惋叹。

       下阕紧承“渔父”二字,从小船写起。“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八尺长的轻小舟船,只有三扇低矮的蓬窗,恐怕只能容下词人一人。但是,词人却说它“占断蘋洲烟雨”,别有新致。表现出词人对渔钓生活的喜爱。“占断颇洲烟雨”,情景交融,韵味殊胜。蘋洲之上,烟雨迷蒙,水云之乡,为自己独占.逍遥容与,可以尽情领略心境何等旷远。况周颐说:“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只此一句,抵得张志和全篇《渔歌子》,此可视为“当年豪举”在意境上的升华。在广阔的湖面这一背景中,相较于“轻舟”之小,湖水简直可称大而无当,如此轻巧纤弱的一叶扁舟,绝对不可能占尽风雨,唯词人胸怀宽广能为之。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词人言明渔钓生活已成为自己的精神栖所。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两句引贺知章的典故。贺知章是会稽人,为官为文都很成功,天宝年间自请归乡为道士,唐玄宗特赐封地。这两句中,词人用略带嘲讽的口吻,打趣贺知章受皇恩所赐得以清闲归乡,实是用以自嘲,嘲笑自己衰鬓残年尚寸功未立。虽有怨念,但词人不仅把这种情怀表达得十分平淡,还显得英气凛然,可能是其晚年心境愈发冲和的缘故。

       后人论辛、陆诗词,谓“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其实用事只要贴切自然,没有什么不可以。近代词人、词论家况周颐指出必欲得天然妙语,“其道有二。曰性灵流露,曰书卷酝酿。”可谓知言。杨慎评此作:“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杨慎于此拈出“英气”二字.丁消沉遁世的基调中看到开朗超拔的一面,具见法眼。在任何时代,作为一个诗人的气质来说,这种“英挺之气”断不可少。这是在品格和艺术创作中的间架和脊梁。

       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炼句之功。如开头只用八个字,就概括了南郑从军多方而的“豪举”。“酒徒”二句,指出持身不同,遭逢各异,亦自言外有意。“占断”一句,只用六字,诗情画意,境界全出。正如赵翼所说:“放翁功夫精到,出语自然老洁,他人数言不能了者,只在一二语了之。”若姚范说他“苍黯蕴蓄之风盖微”,并非公允之论。

       另外,此词虽用了一半篇幅描绘渔父生涯,但陆游与张志和一类烟波钓徒全然不同。被迫投闲的渔父即使表面上再潇洒悠闲,骨子里仍是时时不忘“当年豪举”的爱国志士。正是这股内在的豪纵之气,贯注于全词,便在字里行间和转折推进中流露了一种强烈的不平、怨愤、牢骚和孤傲,而词中“谁记”、“独去”、“占断”、“元自”、“何必”等词语,则在表现上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写作背景】

       这首词为词人晚年罢归山阴后所写。陆游少年时便负有凌云之志,为抗击金兵驰骋奔走。但因此而为主和派排挤,屡遭贬黜。请缨无路的词人只好寄情江湖,渔樵度日,然而终是忧愤难平。这首《鹊桥仙》就表达了他这种心情。

0:陆游《鹊桥仙》的赏析

       陆游《鹊桥仙》的赏析

       鹊桥仙 【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简析】

       梦中还是从戎南郑的边城角声,醒来却是闻羁旅成都的杜鹃啼鸣。“千里曜戈甲”的壮景,由此破碎为茅檐孤灯的暗夜;那“气吞残虏”的雄怀,又何堪临对这春晚的“连江风雨”?杜鹃是蜀中望帝的化身,它的`啼鸣,似乎总在提醒羁人“归去”.但放翁的志向,本就在“欲倾天上银河水,净洗关中胡虏尘”,他也曾在诗中再三申诉:“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那么,这“故山”就不应只指故乡山阴,当还包含了半壁液沦落的故国河山。而半世飘然的“羁旅”,更还伴和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无限悲慨了。

1:鹊桥仙 秦观作品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凄美的传说。天上的星宿,有两颗在民间被称作牵牛星(天文学名“河鼓二”)和织女星(天文学名“织女一”)。天上又有一条不规则的发光带,被称为“天河”(“银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分在天河的两边。于是,从汉、魏时期开始,就有了牵牛和织女为夫妇,每年七月七日才能会面一次的传说。后来这个故事演变为织女是天上的仙女,负责织出每日天上飘动的云锦。有一次她偷偷下凡,与放牛的凡人牛郎相爱,结成夫妻,并且生下了一双儿女。王母娘娘知道后,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捉回天庭。牛郎担着一双儿女追赶,于是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一划,就出现了一条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只能隔河相望。后来,允许她们每一年相会一次,由无数喜鹊用身体搭成一座桥,牛郎和织女就在桥上相会。这座桥,就是著名的“鹊桥”。

       后来,农历的七月七日成了闺中女子的一个节日——乞巧节,据说是在月下穿针,穿上了,就是向织女“乞”得了巧。鹊桥相会,也成为坚贞爱情的象征。

       秦观的这首《鹊桥仙》,写的就是七月七日织女会牛郎的事。

       词的上片写相会,“银汉”就是那条隔开这一对恩爱夫妻的天河。“迢迢”,既是时间上的漫长,三百六十五天的盼望,才有一夕的相会。也是空间上的遥远,奔上鹊桥,恨不得一步就跨到心爱的人儿身边,在他们的.感觉上,这条鹊桥也是很漫长的。

       “金风”不必一定要解释为秋风,因为带一点神话传说,所以用“金风玉露”来形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极妙。天下事,贵精不贵多。人世间许多夫妻,天天在一起,感情渐渐淡漠,身在福中不知福,还要说什么“审美疲劳”,就像司马光《西江月》所说,“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牛郎织女的感情,并未因长时间的分离而减弱,反而因漫长的思念更加浓烈。七夕一见,诉不尽的相思,道不完的情爱,又岂是人间那些形同陌路的夫妻所能比拟的。

       下片写分别。夜毕竟要尽,天毕竟要亮,喜鹊毕竟要散,人毕竟要别。再相见,已是来年,所以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从鹊桥上来,还从鹊桥上归去。来时鹊桥恨长,去时鹊桥苦短。快要分别了,不忍心回过头去看归去的路。“顾”是回头看的意思。“忍”,解作“不忍”。古诗文中有时为了音节的关系,有“不”字但没有不的意思。如屈原《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就是“(应该)抚壮而弃秽”的意思,“不”字作语气词。而没有“不”字,又往往要讲作否定的意思,比如这一句中,“忍顾”就要解作“不忍顾”。

       最后两句是后世许许多多不得不分别的男男女女,用以相互安慰的名句。其中虽然有坚贞的誓言,照应了上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但却又是充满了酸楚的。不是万不得已,谁又不愿意朝朝暮暮、岁岁年年长相厮守呢。流行歌曲《笑脸》中那句“书上说有情人千里能共婵娟,可是我现在只想把你手儿牵”,才是真正相爱的人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