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用16篇)
【考点梳理】
考点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什么叫分封制?对象有谁?受封诸侯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为什么会走向崩溃?产生了哪些影响?
1、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管理地方)
2、对象:同姓亲族(分封的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3、权利:权力世袭,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5、影响:
(1)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格局。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2)消极影响: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西周统治者推行宗法制的目的何在?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西周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3、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宗法制、分封制有什么关系?结合课文思考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1、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血缘为纽带;神权和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具体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二、秦朝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核心特征)。
三、秦朝中央官制是指哪一制度?主要官职的职责,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2、三公职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特点和作用:三公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四、秦朝用哪一地方制度取代了分封制?这一制度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1、地方实行郡县制。
2、内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五、你如何评价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消极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激化。
考点3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列举汉朝、唐朝、宋朝、元朝的管理地方的措施,这一系列措施围绕哪一对主要矛盾进行?趋势如何?
核心:地方制度——中央集权的发展
主要矛盾: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争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1、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问题:七国之乱;解决措施:推恩令
2、唐中期: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措施——军事:收精兵行政:削实权;财政: 制钱谷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列举汉朝、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的中央官制?中央官制的变化围绕哪一对主要矛盾进行?趋势如何?
核心:中枢机构——君主专制的强化
主要矛盾:皇权与相权之争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1、 汉朝:中外朝制。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1) 三省分别是: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 图示:唐朝三省六部制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3、 北宋:二府三司制。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另外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丞相的行政、财政、军政大权。
4、元朝:一省制。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相权反弹)
三、我国古代主要有哪几种选官用官制度?有何发展趋势?
核心:选官、用官制度——用人权(人事权)的强化
趋势: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公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汉朝:察举制(标准:品行)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标准:门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原始社会
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1.“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吾帝禹之子也’。”
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 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
材料反映了哪种政治制度?
答案 分封制。
3.在《红楼梦》3:精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
一.选择题
(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23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023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2023高考文综北京卷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2023高考文综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
【考点定位】: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之中央官制变化。
(2023高考文综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网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2023高考文综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高考文综四川卷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AB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D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三选修 中国古代史 隋唐的制度革新。
(新课标)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的强化之选官制度变化。
(2023高考文综重庆卷13)《史记 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3高考文综广东A卷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2023高考文综广东A卷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2023高考山东基本能力8)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学校体系的完备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表明,唐朝时重视读书的风尚很浓厚,这是科举制推行的结果。
【考点定位】: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2023高考历史江苏卷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2023高考历史海南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2023高考历史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023高考历史海南卷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2023高考历海卷4)公元前2,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答案】:C
【解析】:注意题中时间(前217年),此时秦朝已完成统一,实行统一的法定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即C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华东师大版)4: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含义:又叫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①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内容和影响。
(1)背景:公元前2,秦朝统一。
(2)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内容
①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③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④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4)影响
①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
②消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5.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工及其作用。
(1)职责分工: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2)作用:各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和配合,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也使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6.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特点和作用。
(1)职权: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分工明确。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7.宋、元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1)演变
①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②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
(2)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8.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历程
①西周: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世袭。
②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标准:军功。
③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标准:德才。
④东汉末年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标准:门5: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一、分封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6: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7: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早期国家的出现)
(1)时间;大约五千年前
(2)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 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
(4)政治权力的更替方式:“禅让”(或曰“传贤”)
(二)夏商政治文化
(1)夏朝(BC2070——BC1600)禹开,桀(履癸)亡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8: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超全知识点
一.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
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特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8、结束于19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它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有力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元、明、清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三.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目的、对象、内容、作用):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在以后的某些朝代仍保留。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有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具有分裂的危险。
4、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猛安谋克制: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6、行省制: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7、僧官制: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8、八旗制: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八旗军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军自身的问题,其战斗力逐渐下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寿终正寝。
9、土司制: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行土司制度,这些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
10、“改土归流”:形成与发展:明朝永乐年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统治;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雍正帝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认识:
①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分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②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③地方官制的演变: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郡守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设节度使,有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演变为藩镇割据。北宋削减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集中地方财权与司法权(设转运使等)。元设行中书省;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互相牵制,开始改土归流。清在各省区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
四.选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9: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与练习题
考点1 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思维深化
先秦
(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
(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3.全面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国家可以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这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秦朝
(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
(发展)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宋朝
(加强)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元朝
(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
(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
(强化)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 ◆
考点2 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期
发展历程
思维深化
周代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1.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演变趋势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
(2)地方下级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秦朝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考点3 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
时期
发展历程
演变趋势
思维深化
夏、商、西周
开始:夏商时期
衰落:春秋战国时期
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品德到重门论文,或讨论迁谪文学理论,或研究贬谪作家作品。
这些学术活动扩大了贬谪文学研究的影响,使学界逐渐熟悉并接受了这一研究主题。
21世纪初期,迁谪文学研究走向兴盛。
研究成果体现出双重视角:一是以诗人为中心的迁谪文学研究。
尚永亮推出了《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两部论著,将研究领域由元和年间拓展到了整个唐代,对唐代各时期的贬谪文学分段研究,以“逐臣和贬谪”这一制度与事件的结合为切入点,探讨唐代贬谪诗人的创作情境,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加以新的阐释。
另有蔡阿聪的博士学位论文《论盛唐文人的沦谪心态》,探讨盛唐时期文人的贬谪心态特点;二是以地域为中心的迁谪文学研究,如江立中的《迁谪文学与岳阳精神》、张铁军的《湖湘迁谪文学与湖湘文化》、《论湖湘巫鬼民祀对湖湘迁谪文学的影响》、刘晓林的《秦观迁谪词的湖汀文化意蕴》等。
贬谪文学研究在21世纪的兴盛中也蕴含着危机,主要体现在研究时段上过于狭隘,众多学者集中关注唐宋两代著名诗人,研究成果难免重复、因循;研究视角比较单一,除作家和地域外,缺乏更多的创新,造成了研究模式的雷同。
这些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有意识地加以突破,否则,贬谪文学研究必将面临着因循重复的困境,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休沐制度、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
学术生长点的发展与壮大休沐制度、文馆制度的文学研究发展历程较为相近,1990年代在学界有所提及,但一直处于零散、浅表状态,直至21世纪初期才出现了专题研究。
1990年代初期,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研究中,最早注意到休沐制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其《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在分析卢照邻的两首田园诗时,论及休沐制度及当时将休沐作为“朝隐”的观念。
虽然仅寥寥数语,但却是休沐制度文学研究的学术先声。
休沐制度与文学研究在1990年代并没有专门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进入21世纪,开始有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如李立的《看似逍遥的生命情怀:诗词与休闲》。
专论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论初唐休沐宴赏诗以隐逸为雅言的现象》一文。
该文认为,初唐士人休沐宴赏中的酬唱应制诗,形成了以隐逸为雅言的写作程式,反映了士人对“丘壑夔龙,衣冠巢许”式的理想人格的向往与塑造。
其论点与葛著遥相呼应,是较为深入的专题研究。
之后又有《略论汉唐休沐制度与文学发展之关系》一文,惜并无突破。
文馆制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在1980年代中期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曾有提及,即对初唐史馆与文学思想之关系的讨论。
但这些研究多零散不成体系;在1990年代,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21世纪初期,随着学术的繁荣与政治制度文学研究的不断拓展,文馆制度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一些初唐文学研究论著中最早出现了专章论述,如《唐诗演进论》幅讨论文馆制度的沿革,按时序论述先唐及唐代各个时期文馆的制度演变、历史特点。
全书文史结合,资料详实,以“历史—文化”的批评方法,从文馆制度的发展来探讨政治与文学的发展,具有史学与文学的双重性质;吴著对文馆制度与文学关系的探讨较为广泛,
从唐代文士的任职、素养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再到诗歌、小说、行状与墓碑文等诸种文体,并以元稹、白居易、韩愈等人为个案,深入研究了文馆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全书点面结合,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侧重文学研究。
以上两部著作标志着近年来文馆制度由零散而至系统、由浅表转为深入。
此外,在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派生出馆阁制度、馆驿制度等文学专题研究。
前者如博士学位论文《北宋馆阁与文学研究》、论文《南宋馆阁与南宋诗歌》、《“雪堂雅集”与元初馆阁诗人文学活动考》,后者如专著《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唐代馆驿诗研究》。
而馆驿制度研究又启发了学人的进一步研究,驿递制度也被纳入到学术视野当中,如《宋代的驿递制度与文学传播》的出版,标志着馆驿制度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延展。
四、政治制度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21世纪初,政治制度与文学研究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全新学术专题的开拓。
铨选制度、谏议制度、荐举制度、职官制度的文学研究即是拓荒性质的研究成果,它证实了政治制度文学研究的学术活力与发展空间。
铨选制度与文学关系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唐代铨选与文学》,这也是论文。
梳理朱元璋统治期间的荐举事项,指出这一制度的实施为文人聚会京师提供了契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诗文创作的提高,并造成了文人“组诗”的出现,
影响了这一阶段的诗文理论,最终造成台阁文学的兴盛与繁荣、山林文学的沉寂与衰败;同时,通过荐举文人的凄惨处境,剖析荐举制度的负面效应,指出制度造就了一批御用之作,最终导致了洪武文学的`衰落与顿寂。
论文视角独特,论述详实,虽部分观点论证略显薄弱,有牵强之嫌,但仍不乏可观之处。
之后又有荐举制度与文学关系的个案研究成果,如《荐举制与〈荐福碑〉的悲剧成因》、《从六朝荐举文书看魏晋清谈之风》等文章,显示出荐举文学研究虽仍处于冷落的起始阶段,但一直在缓慢发展。
职官制度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在21世纪初期有重要的发展,代表论著为《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
该著对翰林学士、郎官、谏官和州郡官这四类最活跃的文人官职加以研究,探讨不同的社会角色群体所具有的不同意识,以及社会身份对文学思想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这一研究基于职官制度文化研究,而能最终以文学为标的,揭示了一些在社会角色视角下才呈现出的文学本质。
另有《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等成果,昭示着这一专题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对政治制度与文学的整体研究也已逐步展开,《唐代制度与文学研究述论稿》即是一部探讨整个唐代制度文化与文学关系的著作,虽然仍有时代的限定,但却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特点,显示出21世纪学人对制度文化与文学研究全貌的探索意图。
政治制度与古代文学研究往往习惯于探讨具体制度对文学发展及创作的影响,以文学作品为切入点,进而探讨古代制度的文化研究极为少见。
从这一角度来看,《汉赋与汉代制度》是一部值得关注的学术著作。
汉赋中与制度相关的铺陈描写相对而言真实可靠,可作为汉代制度研究的文献资料,因资料匮乏而难以厘清的汉代都城、校猎、礼仪制度研究,因此得以禆补和推进;而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改变同时也是汉赋创作的背景与原因,对汉赋的主题、论点、内容都有较深的影响。
相比于以往的文学与政治制度研究而言,双向的研究视角使研究更具广度。
五、21世纪政治制度文学研究的理性反思
21世纪以来,政治制度文学研究的整体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与文学研究以文学为本位,进一步深化、细化。
3: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虽然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两者在内容、地位、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为了便于同学们的理解与掌握,下面就两者之间的区别简单加以介绍。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来的,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它是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实行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负责制,分别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又一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探索出了一条正确道路。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共识。
━━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的参政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在要求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决定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属于人民的范畴,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形成了亲密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各政党的共同目标。在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广泛的政治合作,照顾同盟者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团结他们一道前进。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具有丰富的内容。第一,中国共产党就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实行相互监督。第二,各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占有适当数量,依法履行职权。第三,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家及地方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多种形式与民主党派联系,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第四,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第五,中国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各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一大特色。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这种监督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更需要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内容是: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的工作和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民主党派的监督,对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
5: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点是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长期稳定领导,同时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由于共产主义政党是无产阶级先进的有纪律的部队,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掌握自我批评武器,善于听取批评意见,所以它必须而且能够领导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时共产党又需要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监督。各民主党派代表广大劳动者和爱国者的利益,反映他们的要求与意愿。没有尽量广泛的政党联盟,没有尽力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就无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无法避免决策的失误。
共产主义政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是提出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方针政策;思想领导主要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组织领导主要是推荐各级政权机关领导人人选,由人民政权机关选举或任命。共产主义政党不仅要领导国家政权,而且还要对社会实行全面的领导。为了克服以往存在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弊病,在社会主义改革中逐步实现党政分开,既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又改进、完善党的领导。党对国家事务主要实行政治领导,充分发挥国家机关的作用,党经过法定程序使自己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同时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6: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
第四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