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荷花淀》的全文理解(精选9篇)

课文《荷花淀》的全文理解

       课文《荷花淀》的全文理解

       主旨:小说以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写作特点:情节淡化、环境诗化、意境实化; 景物描写:如诗如画,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的.作用。 对话的作用:1、表现人物性格 2、推动情节发展

       不直接描写外貌衣着:给读者想象空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诗体小说:将小说的故事性、艺术形象、文学性融合。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

       关于荷花淀派:追求散文格调,追求诗歌的意境,淡雅疏朗的诗情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结合。

篇2:课文《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2.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品味小说诗化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用简洁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战争场面的图片,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

       残酷、恐怖、血肉横飞、血流成河……

       二、检查预习,梳理小说情节脉络

       1.作家作品: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

       孙犁去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2.三部分的小标题:

       (1)夫妻话别

       (2)探夫遇敌

       (3)助夫杀敌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4.小说的主人公: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三、研读课文

       (一)诵读、品味小说“清丽如水”的写景文字,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自由阅读“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文字并感知: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皎洁的月光、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湖水、薄雾、清风、荷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纯美境界。

       2.划出恰当的节奏,然后诵读,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朗读指导:应注意语调柔美、舒缓,忌沉重、急躁。

       3.试比较《荷塘月色》的一段描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相同:都营造了一种朦胧、静谧、诗意的境界。

       不同:《荷花淀》语言素朴清新,《荷塘月色》语言较为典雅。

       4.思考: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他的用意何在?

       引导联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

       用意:

       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这里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这里有我们美好的生活。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江山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肆意践踏?这正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二)诵读、品味“夫妻话别”中的对话,探究水生嫂的形象。

       1.阅读本段对话,说说水生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印证。

       勤劳善良:月下编席

       温柔体贴:“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坚强: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

       深明大义:“你走,我不拦你”、“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2.朗读下列句子,体会水生嫂的性格特征及此时的心理状态。

       (1)“怎么了,你?”

       变换句式朗读,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怎么了,你?--急切、体贴

       你怎么了?--语气平淡(冷淡)

       怎么了?--语气陌生、生硬

       (2)“你总是很积极的。”

       变换重音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总是很积极的。--突出积极,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

       你总是很积极的。--略带一点埋怨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变换标点符号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理解支持丈夫的态度明确,突出不阻拦。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强调了“家里怎么办”,表现了依赖性。

       (4)“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能理解自己的难处,再苦再累她也愿意。体现了水生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坚忍的传统美德。

       (5)分角色朗读下面对话,体会水生嫂回答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面对与丈夫的生离,依恋、不舍。

       “嗯。”“嗯,还有什么?”--坚强面对,不让丈夫担心。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个人的、民族的尊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与敌人“拼命”。此时夫妻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了瞬间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流着眼泪答应丈夫,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

       3.改写水生夫妻对话并表演,让水生嫂用另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例如: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猛地抬起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3:课文《荷花淀》教案

       从学生写的续文看,有关水生参军的,学生写得较拘谨,展不开,而有关归途遇敌的,则一般写得生动有趣,有的还挥洒自如,出奇见新,这说明前一个猜读点不如

       《荷花淀》猜读续写练习

       一

       女人沉默了,尽管她不停地忙着编席子,而编出的席子却糙得不像出自她的手。

       我知道,水生打破了僵局,这下可苦了你了。可是我作为队长,理当带个头。如果谁都不去打鬼子,那乡亲们可怎么活呀!

       听着丈夫的话,女人心里乱成了一团麻。这些道理,她都懂;可真要是让他走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乳臭未干的孩子,一切只有她一个人承担了。再说,这兵荒马乱的,真有个三长两短她不敢再想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水生忙解释道:别担心,过不了多久,打走了鬼子,我就回来了。你不想见到我戴着大红花胜利归来吗?

       又是一阵沉默,女人渐渐清醒了许多,她深知丈夫此举的必要。于是,她擦了擦泪水,抬起头坚定地说:你去吧,家里一切有我。你去打鬼子,别为我们担心。

       水生会心地笑了,他知道她会同意的。

       二

       小船拼命向前摇。可奇怪的是日本大船并没追赶他们,而是径直向东去了。小船停下来,女人们都在纳闷。水生嫂似乎想起了什么,怔了怔,慢慢地说:我看见船头上那个穿日本服的怎么竟有些像水生。妹子,这怎么可能。是你太想水生兄弟了吧?张猛子的女人说。船上的人都笑了。水生嫂沉默了一会儿,脸绷得紧紧的:一定是他,我不会看错的,莫非他嫂子你可别这么想,水生哥不是那种人。不行,我一定要弄明白!

       小船又摇了起来,向东,顺着大船去的方向。不一会儿,大船的轮廓渐渐现了出来。它正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上,是同口。水生嫂心里咯噔一下。最近,这里鬼子活动频繁,一队伪兵正在岩上修筑岗楼。日本人想在这儿建据点。

       小船钻进了芦苇,借着芦苇的掩护,女人们上了岩。水生嫂对大家说:小心,这里伪兵多,咱们可别让他们撞着。大伙儿都点了点头。于是她们沿着草丛向前走。闪过一棵大杨树,就望见了敌人的岗楼,已经快修好了,周围约三十多个伪兵正忙忙碌碌,旁边还停着五辆运土石的马车,十几名老乡正在卸车。哎,看,那几个日本兵在那儿!马林的女人用手一指。只见那几个日本兵正在和一名伪军官说话。那军官又是点头,又是哈腰。走,我们过去看看。水生嫂招呼大家。她们顺着树丛爬了过去。

       呀,真是水生。水生嫂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子。咦,那不是猛子吗?还有马林、二虎子。女人们一下子糊涂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时候,水生他们几个已经在伪军军官的陪同下进了岗楼,又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砰!岗楼里响起了枪声。说时迟,那时快,正在卸车的老乡扔下砖石,从车上拿出枪,立刻枪声大作。周围的伪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逃命要紧,抱着脑袋四处逃散。

       正乱间,水生几个从岗楼里冲了出来,一边跑,一边把日本帽抓了下来,狠狠地甩在地上,并冲着那几个老乡模样的人喊:卧倒!只听轰的一声,岗楼被炸塌了。水生兴奋地一边挥着拳头,一边领着其他人向后撤,女人们终于明白了。水生嫂忍不住冲出去,抱住了水生。水生愣了一下,但立刻抓起她的手,快走!

       水生已经为这事冲水生嫂吼过好几次,水生嫂也自己检讨了。但水生嫂的心里却想:我的水生真是好样的。

       一次成功地让学生改编电影的尝试

       语文素质教育典型个案

       蒋玉军

       《荷花淀》是中国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体现了孙犁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风格,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本。笔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教出自读课文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将它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把《荷花淀》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学生(齐声):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下本文写的几个主要情节片断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我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同学说说。

       生(1):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个典型场景,一是夫妻话别,这是故事的开端,二是探夫遇敌,这是故事的发展,三是助夫杀敌,这是故事的高潮。作家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善良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和祖国勇敢战斗的精神。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

       (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2):影片一开始可这样安排:月亮朗照下的镜头出现一农家小院,一个青年妇女在聚精会神地编席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忽然,镜头瞄准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雾气的水面,带出了新鲜的荷花(停顿)下边我改编不了啦。

       (学生笑了)

       师:这位同学开头编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3):这时,应将镜头推近荷花荷叶,用特技将荷花开放的情景拍出来,这时屏幕上出现几个行书大字:荷花淀。(学生鼓掌)

       生(4):(自动站起)这几个大字应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4):荷花是粉红色的,荷叶是绿色的,水面是清澈的,再加白字,更醒目一些。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

       (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镜头一转,院子门被打开了,很晚,一个男人叫水生的回家了。

       师:他的服饰如何处理?

       生(5):他头戴着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板。他轻手轻脚的踏进了家门。

       (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鼓掌是对这位同学的赞赏,他改编得很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学生笑)下面该改编哪个情节了?

       生(齐声):夫妻话别。

       师:请同学们继续往下改编。

       生(7):(主动站起)这时应穿插几句画外音,不然的话,跟上面的镜头连起来让人看不明白。

       师:很好,你还知道画外音这个词,请你导导看?

       生(7):就是将游击组到区上开会的情况简介一下,用叙述人语言处理。

       师:这个画外音实质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缘起,很有必要。

       生(8):水生嫂抬头笑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应轻声轻语,充满关切。(学生笑)

       师: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8)模仿了一下,引起了热烈的鼓掌。

       生(9):这里应精选三位演员,一位扮演水生,一位扮演水生嫂,一位扮演水生的爹。

       师:好,请你选出四位同学扮演一下好吗?

       注:生(9)选出了四位演员,分角色到讲台表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生(10):刚才那个水生嫂扮演得不够自然。

       师:为什么?

       生(10):她的手指被苇眉子划破是心灵震动的外在的表现,这个动作很小,应很隐蔽,她想掩饰自己的心态,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女性,想借这一动作平息自己起伏的心绪。她不希望丈夫看到自己软弱的表现,显示了其坚强的性格,刚才她吮的动作太夸张,过于做作了,而且被水生发现了。

       师:水生,你看见没有?

       扮演水生的学生:看见了。

       (同学大笑,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师:那位同学对于这一段故事情节理解得很透,好,请继续。

       学生(11):镜头一转,转到了几个女人探夫遇敌这里。应重点刻画五位女人探夫前的可爱的对话。应体现4:课文《荷花淀》教案

       一、教法建议

       (一)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白洋淀派”(即“荷花淀派”)。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揣摩的方法让学生欣赏本文,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艺术特色:成功的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从而理解小说的思想意义,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首先,指导学生用10—15分钟,快速阅读全文,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要求随手将精彩的地方划出来。

       接着,提问检查速读效果。先讨论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描述敌我双方的殊死战斗,情节曲折复杂,文中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哀鸿遍野。如《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地道战》、《地雷战》等。孙犁则另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他不写敌后抗日游击队怎样和日本鬼子打仗(文中虽涉及打仗,但不是主要的),而是写抗日根据地的一群年轻妇女如何在战争环境里锻炼成长,他不以游击队长水生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作主要人物,通过描写、塑造她们的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不刻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精心选择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及事情,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硝烟烈火,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清风、明月、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从而形成了一种散文式的格调,具有诗歌般的意境,既清新脱俗,又含蓄隽永。

       二、学海导航

       (一)对话描写:

       1.说说“夫妻话别”一节中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思维提示: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

       答案要点:

       A.“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B.“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水生嫂得知丈夫晚归的原因和已参军的情况后说的话,话中既带有责怪又有赞扬,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5:课文《荷花淀》教案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美、情节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我打算通过朗读、品味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把握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的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7月,荷花飘香的季节,以“诗体小说”独步现代文坛的孙犁老人离我们而去了,他虽然去了,但他写的《荷花淀》在中国文学的长廊中至今仍散发着幽幽的清香,万万千千的中学生在这清香中低吟、沉醉,时时升起感情的旋律。今天就让我们撑一艘心灵的小船,向荷花淀深处漫溯,去观赏一下如诗如画的白洋淀风光,去认识几位淳朴、机智、多情的青年妇女,看一看她们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丈夫的痴情、对祖国的爱以及她们身上洋溢着的那种蓬勃的人性之美。

       二、目标定向:

       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小说,能列举几部印象深刻的,并能说出它们的主人公吗?《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应该动用哪一把呢?——语言。

       三、朗读品味夫妻话别的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

       四、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五、结束语:

       这群朴素得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的妇女,她们的心灵像荷花般高洁美好,她们的容貌也一定像荷花般端庄美丽。感谢孙犁,给我们送来了这样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荷花淀的女人们,让我们感受了人情人性的纯美,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六、课外作业:(个性化研读题)

       1、《荷花淀》除了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外,景物美、细节美也很突出,望细读品赏,写一篇读写笔记:评《荷花淀》中景物美或细节美。

       2、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其创作风格(“荷花淀派”)。

篇6:课文《荷花淀》教案

       教学设想: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美、景物美和细节美,作品中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代的学生毕竟较为久远了,如何在一教时内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因为文字的静默无声天然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隔阂,而朗读的声情并茂本身就有利于沟通。因此,本课将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

       教学目标: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3.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定向

       昨天请大家阅读了一篇小说《荷花淀》,大家都读过了吗?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

       引导学生畅谈,如果学生能谈到人物对话的精彩就直接定向研读。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人公。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有多把钥匙,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今天我们就锁住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文中有很多处人物对话。那么,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什么?结合语境,诵读品味,比较揣摩。

       二、学生自由诵读,选取对话语段,分组揣摩。

       三、交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尝试演读。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自己所选取的对话语段,找一句自己认为最传神,最动人的话,何大家交流自己的赏析和感受。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话中的神态细节描写

       2、设计语言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

       3、引导学生将语言鉴赏深入到人物思想和形象鉴赏上

       4、组织学生演读

       (一)夫妻话别

       具体语言鉴赏点:

       1、怎么了,你?(你怎么了?)倒装句式急切,关心

       2、你总是很积极的。(低着头说/斜着眼说;就你积极)心态真诚,羞涩、无奈、自豪顺带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水生的“脸红”“气喘”和避闪拖延的态度,体会他想说又怕说不知道怎样说的.矛盾心理,水生嫂察言观色、急于求知的心态,都体现在人物语言中。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走吧,走了就别回来。/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水生嫂说此话时,既没有愤怒的表情,跟没有偏激的行为,只是一个普通妇女突然要承担家庭一切重担时本能的反应。从后面对话可见,她提出家里困难,是希望丈夫理解而已,绝非设障碍拖后腿,虽无豪言壮语,但她那识大体明大义甘愿牺牲的美好心灵同样熠熠生辉。水生嫂表现出的人之常情,使人物更贴近生活,与普通人距离更近,越发真实可爱。

       4、嗯。嗯。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好。行。)嗯,发音沉重厚实,嗯出了复杂的心理和美好的情操:因为挚爱丈夫,她心情极其沉重,说不出轻快的字眼;为了丈夫的安心抗日,在艰难的任务,他都会坚决完成,无需夸口,也不会信誓旦旦。

       5、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抓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是丈夫对妻子的珍视,不能收到侮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小结:从这段夫妻话别中,我们不难看出水生嫂理解支持丈夫,吃苦耐劳,淳朴善良,舍小家为大家,深明大义,任劳任怨。还可以看出夫妻情深,生离死别的凄美。

       (二)商量探夫

       学生诵读后,引导学生活动:

       1、揣摩说话的意图,补充水生嫂的后半句话。(我们要去得小心啊。)实际上是巧妙地将要不去得划转到了如何去上了,比别人想得远,显得沉稳。

       2、为每句话的人物加上神态描写。7:课文《荷花淀》教案

       1.通过学习《荷花淀》,学习通过人物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案-《荷花淀》。

       2.体会景物描写烘托氛围,使情与景自然融在一起。

       1.注音释义

       席篾(miè)奔(bēn)

       2.内容主旨

       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文章以清新的格调,诗歌般意境展现战争时代人物心理,社会风貌,作为小说,可称为别具一格,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荷花淀《。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小说不追求离奇的情节。也不刻意雕琢人物,而采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只求神似,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描写,展现人物的情操。

       3.写作手法

       ①用简洁朴素的对话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水生嫂等几位青年妇女,没有介绍她们的相貌、姓名,但是她们勤劳、纯朴的本质,她们爱国、爱家、爱亲人的真心都跃然纸上。文中话别一场是最精彩的,用自然、真实的语言表现出水生嫂,这一农村妇女的大义。胜利歼敌后,妇女们与民兵战士的一场对话也很有代表性。战斗胜利了,水生没有对妇女们说一句话,而是奋力去追那盒饼干。然后吆喝着说“出来吧,你!”“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当小队长询问他,这些妇女是不是他们村的时,水生仍没好气地说“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语气比前一句强调得多,但不满与批评的情绪溢于言表,但就在这一句好似轻视的话语后,水生将那盒饼干丢在女人们船上。这处对水生的言语、动作描写,将他积极上进,以战事为重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但同时那丢饼干盒的动作,又真实地勾画出一个细腻,深沉,热爱亲人的血气男儿的形象,这形象让人感到可爱可敬,又真实动人。

       ②景物衬托了全文的气氛,也烘托了人物性格。

       文中多处景物刻画,将祖国的大好河山都尽言纸上。文中还有多处细小的景物描写,如妇人们划船探夫的路上有一段对菱角的描写“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这一处写得嫩小,又充满生机的菱角,给人一种平静又安祥的生存的快感,与当时妇人们欢乐、期盼不安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个充满温馨的氛围,但紧接着就是遇敌的紧张。文章有张有驰,很吸引人。

       课文开篇,夫妻话别一场。

       文章开篇描绘是一幅美妙的月夜编席图,在银白的月光下,一位俏丽的小媳妇坐在洁白如云的席子上,手指灵活地编动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这幅图画是如此静谧、安祥,让人无法忘怀,生活的美好,家乡的美好,亲人的美好,这一切却又偏偏发生在生死话别的时刻。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就深深唤起读者对祖国、亲人的热爱之情。就在这恬静的月夜,水生夫妻话别。这一场话别中有一处很精彩的动作描写,水生没话找话地搭讪了半天后,终于小声说出了重要的话“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串动作描写,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生嫂内心复杂的、又激烈的感情,没有哪个女人愿意离开丈夫,尤其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他关心国家的危难,水生嫂是深知丈夫的选择是正确的,她虽未说一句话,但这位妇女内心的爱、内心的焦虑、内心的豁达都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

       参见【课文解析】和【重点语段研读】。

篇8:语文课文荷花淀教案

       语文课文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语文教案-荷花淀。

       2. 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 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荷花淀》。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9:语文课文荷花淀教学反思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整体阅读,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五、分析鉴赏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并讨论: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为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

       2、改编仿写夫妻话别一节(品味人物对话,分析水生嫂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请朗读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问爹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异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

       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