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精选20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2: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4: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1.空气温度计,百叶箱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学会使用温度表。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

       (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

       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2)思考: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4)讨论: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篇5: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篇6: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用什么方法观察?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

       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教学建议:

       1.江南地区蝗虫较蚱蜢少见,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虫进行教学。

       2.本课只对蜗牛和蝗虫等具体个体进行比较,不抽象出软体动物和昆虫的概念。

       3.蝗虫好动,在测量它的身长和展翅长度时,需要两个同学合作进行。

篇7: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篇8: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篇9: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流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流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