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克殷原文以及翻译(精选11篇)

武王克殷原文以及翻译

       武王克殷原文以及翻译

       武王⑴克殷⑵,召太公⑶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⑷?”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 ⑸;憎其人者,恶⑹其余胥⑺。咸刈厥⑻敌,使靡⑼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⑽入,王曰:“为之⑾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⑿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⒁。”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⒂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⑴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⑵克殷:攻下殷都。克,攻下。殷,商朝的都城。⑶太公: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又名吕尚。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⑷奈其士众何:对他的士众怎么处置。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⑸乌:即乌鸦。⑹恶:憎恨。⑺余胥:墙壁。⑻厥:其,代词。⑼靡:无,不。⑽邵公:又作召公,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为召公。⑾为之:对他们。为,对。之,指士众。⑿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之弟,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为周公。⒀惟仁是亲:亲近有道德的。“惟(唯)……是……”,宾语前置的格式。⒁予一人:即天子,此指殷纣王。 ⒂君子:有道者。(15)咸:都。(16)入:进见。(17)居:居住。(18)平:平定。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篱笆,全部把他们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

篇2:《武王入殷》原文及翻译

       周武王派人刺探殷商的动静,那人回到岐周禀报说:“殷商大概要出现混乱了。”武王说:“它的混乱达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武王说;“混乱还没有达到极点。”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它的混乱程度加重了。”武王说:“达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贤德的人都出逃了。”武王悦:“混乱还没有达到极点。”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它的混乱很厉害了!”武王说:“达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老百姓都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了。”武王说:“啊!”赶快把这种情况告诉太公望,太公望回答说:“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叫做;贤德的人出逃,叫做崩溃;老百姓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叫做刑法太苛刻。它的混乱达到极点了,已经无以复加了。”因此挑选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名,朝会诸侯时以甲子日为期兵至牧野,而纣王被擒获了。这样看来,武王本来就知道纣王无法与自己为敌,善于利用敌方的力量,还有什么敌手呢?

       武王伐纣到了鲔水,殷商派胶鬲刺探周国军队的情况,武王会见了他。胶鬲说:“您将要到哪里去?不要欺骗我。”武王说:“不欺骗你,我将要到殷去。”胶鬲说:“哪一天到达?”武王说:“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你拿这话去禀报吧!”胶鬲走了。天下起雨来,日夜不停。武王加速行军,不停止前进。军官们都劝谏说:“士兵们很疲惫,请让他们休息休息。”武王说:“我已经让胶鬲把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禀报给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不能到达,这就是让胶鬲没有信用。胶鬲没有信用,他的君主一定会杀死他。我加速行军是为了救胶鬲的命啊。”武王果然在甲子日到达了殷都的郊外,殷商已经先摆好阵势了。武王到达以后,就开始交战,结果把殷商打得大败。这就是武王的仁义。他人(武王)做的是人们所希望的'事情,自己(纣王)做的却是人们所厌恶的事情,事先摆好阵势又有什么用处呢?正好让武王不战而获胜。

       武王进入殷都,听说有个德高望重的人,武王就去拜见他,问他殷商之所以灭亡的原因。那个德高望重的人回答说:“您如果想要知道,那就请定于明天日中之时。”武王和周公旦3:《武王入殷》原文及翻译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又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篇4:“武王克殷”阅读答案及原文

       “武王克殷”阅读答案及原文

       武王⑴克殷⑵,召太公⑶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⑷?”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⑸;憎其人者,恶⑹其余胥⑺。咸刘厥⑻敌,使靡⑼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⑽入,王曰:“为之⑾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⑿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⒁。”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⒂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选自刘向《说苑》)

       ⑴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⑵克殷:攻下殷都。克,攻下。殷,商朝的都城。⑶太公:姜太公,姓姜,名望,字子牙,又名吕尚。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⑷奈其士众何:对他的士众怎么处置。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⑸乌:即乌鸦。⑹恶:憎恨。⑺余胥:墙壁。⑻厥:其,代词。⑼靡:无,不。⑽邵公:又作召公,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为召公。 ⑾为之:对他们。为,对。之,指士众。⑿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之弟,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为周公。⒀惟仁是亲:亲近有道德的。“惟(唯)……是……”,宾语前置的格式。⒁予一人:即天子,此指殷纣王。 ⒂君子:有道者。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B.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

       C.百姓有过,在予一人D.将奈其士众何

       2.解释下列句中“其”的意义。

       ①知其可而为之______________ ②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____________

       ③使其各居其宅_____________ 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②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4.填空。

       ①“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可概括为成语_____________。②仿照“惟仁是亲”,再写出两个成语:_____

       5。联系全文看,武王认为可以平定天下的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B(A“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前一个“田”名词用如动词,耕种;)

       2、①代词,这件事;②代词,那;③代词,他们;④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3、①凡是能够爱护民众和有道德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有仁德之心。 ②有罪的人就杀了他,没有罪的人就让他活着。

       4、①爱屋及乌(或: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②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使其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译文

       周武王攻下了殷都,召见太公问道:“怎样处置殷都的士卒百姓呢?”太公回答说:“我听说,爱那个人,同时爱他屋顶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同时憎恨他的墙壁。把那些敌人全部杀掉,一个不留,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退出,邵公进见,武王说:“对他们怎么处置呢?”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人杀掉,让没有罪的人活命。怎样?”武王说:“不行!”邵公退出,周公进见,武王说:“对他们怎么处置呢?”周公说:“让他们各人住着自己的房屋,耕种自己的土地,不改变他们以往的习惯,亲近、信任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全在纣王一人身上。”武王赞叹说:“看的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能够爱护民众和有德行的人,是因为他们有仁德之心。”

篇5:克殷解原文及翻译

       记克殷经过及克殷后的善后处置,兼及武王即位的仪式。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商纣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

       武王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诸侯,诸侯毕拜。遂揖之。商庶百姓咸俟于郊。群宾佥进曰:“上天降休。”再拜稽首。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诸太白。乃适二女之所,既缢,王又射之三发,乃右击之以轻吕,斩之以玄钺,县诸小白。乃出场于厥军。

       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逸策曰:“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

       武王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财、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基;乃命祖祝崇宾飨,祷之于军。乃班。

       译文

       周人的战车三百五十辆,列阵在牧野。商王纣率兵迎战。武王派太师姜尚率一百人挑战。武王誓师以后,用武贲勇士与装甲战车冲向商王的军队,商军溃败。商王纣奔回城内,登上鹿台,穿上宝玉衣蔽体,在火中自焚。

       武王乃手执太自旗向诸侯挥动示意,诸侯礼拜完毕,武王于是作揖还礼。商朝的庶民贵族都等候在郊外,周的群臣都进至王前,贺道:“上天降下的大喜事!”然后又两次行大礼。武王答拜毕,先行入城。去往纣王所在的'地方,就亲手射了尸身三箭。然

       后下车,用轻吕剑刺纣王尸身,用黄钺大斧砍下首级,悬挂在太白旗上示众。又去往两个王妃所在的地方,她们已经自缢。武王又射了她们三箭,用轻吕箭刺向尸身,用铁质大斧砍下首级,悬挂在小白旗上示众。然后武王出城,派人治宫屋,回到他的军中。

       到约定的日子,一百人各扛一面白旗走在武王前开路,曹叔振铎接待群臣诸侯,又陈列若干威仪车。周公旦手持大钺,高手握小钺夹辅武王,泰颠、闳天都手持轻吕剑紧随武王。进入王宫,在社庙南面即天子之位。二十五名士卒左右往返,大臣们全都跟随。毛叔郑捧着明水,卫康叔榴礼,召公奭协助办事,师尚父姜尚牵着祭祀用的牛羊。尹逸宣读策文道;“殷人亡国之君纣,道德惑乱成汤之英明,侮慢蔑视神祗不祭祀,施狂暴予商朝贵族百姓,恶迹昭著,上天五帝也知晓。”武王两次作揖叩头,才出了王宫。

       纣王之子武庚为段人宗主,命管叔鲜为相监视他。又命召公奭释放被囚的箕子,命毕公高、卫叔封放出被囚的贵族。又命南宫括发放鹿台的财宝。分发巨桥的粮食。又命南宫百达和史佚迁九鼎到郏郧。又命闳夭为比于聚土为冢。又命主祭官礼敬宾客,在军中宴享他们。然后才班师回京。

篇6:《武王克殷》阅读理解及答案

       武王克殷

       武王⑴克殷⑵,召太公⑶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⑷?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⑸;憎其人者,恶⑹其余胥⑺。咸刘厥⑻敌,使靡⑼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⑽入,王曰:为之⑾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⑿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⒁。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⒂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解释

       ⑴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⑵克殷:攻下殷都。克,攻下。殷,商朝的都城。⑶太公:姜太公,姓姜,名望,字子牙,又名吕尚。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⑷奈其士众何:对他的士众怎么处置。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⑸乌:即乌鸦。⑹恶:憎恨。⑺余胥:墙壁。⑻厥:其,代词。⑼靡:无,不。⑽邵公:又作召公,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为召公。 ⑾为之:对他们。为,对。之,指士众。⑿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之弟,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为周公。⒀惟仁是亲:亲近有道德的。惟(唯)是,宾语前置的格式。⒁予一人:即天子,此指殷纣王。 ⒂君子:有道者。

       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B.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

       C.百姓有过,在予一人D.将奈其士众何

       2.解释下列句中其的意义。

       ①知其可而为之______________ ②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____________

       ③使其各居其宅_____________ 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译文:

       ②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译文:

       4.填空。

       ①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可概括为成语_____________。②仿照惟仁是亲,再写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看,武王认为可以平定天下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武王克殷》阅读理解及答案

       1.AB(A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前一个田名词用如动词,耕种;) 2.①代词,这件事;②代词,那;③代词,他们;④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3.①凡是能够爱护民众和有道德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有仁德之心。 ②有罪的人就杀了他,没有罪的人就让他活着。 4.①爱屋及乌(或: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②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使其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答案:

       周武王攻下了殷都,召见太公问道:怎样处置殷都的士卒百姓呢?太公回答说:我听说,爱那个人,同时爱他屋顶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同时憎恨他的墙壁。把那些敌人全部杀掉,一个不留,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退出,邵公进见,武王说:对他们怎么处置呢?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人杀掉,让没有罪的人活命。怎样?武王说:不行!邵公退出,周公进见,武王说:对他们怎么处置呢?周公说:让他们各人住着自己的房屋,耕种自己的土地,不改变他们以往的习惯,亲近、信任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全在纣王一人身上。武王赞叹说:看的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能够爱护民众和有德行的人,是因为他们有仁德之心。

篇8:武王克殷阅读理解附答案

       武王克殷阅读理解附答案

       武王⑴克殷⑵,召太公⑶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⑷?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⑸;憎其人者,恶⑹其余胥⑺。咸刘厥⑻敌,使靡⑼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⑽入,王曰:为之⑾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⑿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⒁。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⒂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解释

       ⑴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⑵克殷:攻下殷都。克,攻下。殷,商朝的都城。⑶太公:姜太公,姓姜,名望,字子牙,又名吕尚。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⑷奈其士众何:对他的士众怎么处置。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⑸乌:即乌鸦。⑹恶:憎恨。⑺余胥:墙壁。⑻厥:其,代词。⑼靡:无,不。⑽邵公:又作召公,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为召公。 ⑾为之:对他们。为,对。之,指士众。⑿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之弟,名旦,因封地在周,故称为周公。⒀惟仁是亲:亲近有道德的。惟(唯)是,宾语前置的'格式。⒁予一人:即天子,此指殷纣王。 ⒂君子:有道者。

       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B.使其各居其宅,田其田

       C.百姓有过,在予一人D.将奈其士众何

       2.解释下列句中其的意义。

       ①知其可而为之______________ ②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____________

       ③使其各居其宅_____________ 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译文:

       ②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译文:

       4.填空。

       ①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可概括为成语_____________。②仿照惟仁是亲,再写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看,武王认为可以平定天下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B(A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前一个田名词用如动词,耕种;) 2.①代词,这件事;②代词,那;③代词,他们;④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3.①凡是能够爱护民众和有道德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有仁德之心。 ②有罪的人就杀了他,没有罪的人就让他活着。 4.①爱屋及乌(或: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②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使其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译文

       周武王攻下了殷都,召见太公问道:怎样处置殷都的士卒百姓呢?太公回答说:我听说,爱那个人,同时爱他屋顶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同时憎恨他的墙壁。把那些敌人全部杀掉,一个不留,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退出,邵公进见,武王说:对他们怎么处置呢?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人杀掉,让没有罪的人活命。怎样?武王说:不行!邵公退出,周公进见,武王说:对他们怎么处置呢?周公说:让他们各人住着自己的房屋,耕种自己的土地,不改变他们以往的习惯,亲近、信任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全在纣王一人身上。武王赞叹说:看的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能够爱护民众和有德行的人,是因为他们有仁德之心。

篇9:《武王问太公曰》原文及翻译

       《武王问太公曰》原文及翻译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jian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系于将军身上。现在某国反叛,请将军统率大军前去征讨。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并接着申明: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拚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士卒没坐下,你不要先坐;士卒还没进餐,你不要先吃。冷热都要与士卒相同。这样,士卒就会尽死力作战。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

       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牵制,前无敌人敢于抵挡,后无君主从中掣肘。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画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0:殷武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殷武

       先秦:佚名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译文: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殷王武丁神勇英武,是他兴师讨伐荆楚。王师深入敌方险阻,众多楚兵全被俘虏。扫荡荆楚统治领土,成汤子孙功业建树。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你这偏僻之地荆楚,长久居住中国南方。从前成汤建立殷商,那些远方民族氐羌,没人胆敢不来献享,没人胆敢不来朝王。殷王实为天下之长。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上天命令诸侯注意,建都大禹治水之地。每年按时来朝来祭,不受责备不受鄙夷,好好去把农业管理。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上天命令殷王监视,下方人民恭谨从事。赏不越级罚不滥施,人人不敢怠慢度日。君王命令下达诸侯,四方封国有福享受。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殷商都城富丽堂皇,它是天下四方榜样。武丁有着赫赫声名,他的威灵光辉鲜明。既享长寿又得康宁,是他保佑我们后人。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登上那座景山山巅,松树柏树挺拔参天。把它砍断把它远搬,削枝刨皮加工完善。长长松木制成方椽,楹柱排列粗壮溜圆。寝庙落成神灵安恬。

       解释:

       挞(tà)彼殷武,奋伐荆(jīng)楚。深入其阻,裒(póu)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xù)。

       挞:勇武貌。殷武:即殷高宗武丁,殷朝的一位中兴之主,曾任用贤人傅说(yuè)为相,并不断对西北的贡方、土方、鬼方、羌、周族等用兵,在位五十九年。荆楚:即荆州之楚国。裒:“捊”之别体,通“俘”,俘获。汤孙:指商汤的后代武丁。绪:功业。

       维女(rǔ)荆楚,居国南乡(xiàng)。昔有成汤,自彼氐(dī)羌(qiāng),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女:同“汝”,你。乡:通“向”。自彼氐羌:自,犹“虽”;氐、羌,散居在今西北陕西、甘肃、青海一带的边远民族。常:长。“常”是“尚声”字,与“长”字古音同部,故可释为“长”。

       天命多辟(bì),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sè)匪解(xiè)。

       多辟:众多诸侯国君。绩:通“迹”。来辟:犹言“来王”、“来朝”。祸适:读同“过谪”,义为谴责。解:同“懈”。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yǎn)。不僭(jiàn)不滥,不敢怠(dài)遑(huáng)。命于下国,封建厥(jué)福。

       严:同“俨”,敬谨。不僭不滥:毛传:“赏不僭、刑不滥也。”封:毛传:“大也。”

       商邑(yì)翼翼,四方之极。赫(hè)赫厥(jué)声,濯(zhuó)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商邑:指商朝的国都西亳。翼翼:都城盛大貌。极:准则。濯濯:形容威灵光辉鲜明。后生:犹言后代子孙。

       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zhuó)是虔(qián)。松桷(jué)有梴(chān),旅楹(yíng)有闲,寝成孔安。

       丸丸:形容松柏条直挺拔。方:是,乃。斫:砍。虔: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为“削”。此指用刀削木。桷:方形的椽子。梃:木长貌。旅:当依毛传释为“陈列”。有闲:闲闲,大貌。寝:此指为殷高宗所建的寝庙。古时的寝庙分两部分,后面停放牌位和先人遗物的地方叫“寝”,前面祭祀的地方叫“庙”。孔:很。

       赏析:

       《商颂·殷武》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高宗寝庙落成举行的祭典,极力颂扬殷高宗继承成汤的事业所建树的中兴业绩。

       全诗共六章,一、四、五章每章六句,二、六章每章七句,三章五句。前五章写殷高宗武丁中兴之事,最后一章写高宗寝庙落成的情景。

       这首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色,是各章都有它描写的侧重点。第一章言武丁伐楚之功。“挞彼殷武,奋伐荆楚”二句,表现了武丁对楚用兵的勇猛神速。“罙(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写出武丁的军队是在突破险阻中取得节节胜利。“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特别点明武丁之所以能征服荆楚之地,那是因为他是成汤的后世子孙,理应有所作为。第二章写武丁对荆楚的训诫。“维女(汝)荆楚,居国南乡(向)”二句,从荆楚所处的地理位置,指出它理应俯首听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是以成汤征服氐、羌的先例来告诫荆楚归服,可谓是“刚柔并举”。第三章只有五句,可能有脱文,是写四方诸侯来朝。说殷武丁秉承“天命”统治诸侯,因之诸侯入国朝见天子、在封地勤治农事,都是他们应尽的职守。第四章,进一步申述武丁是受“天命”的中兴之主,人民百姓只能安分守己,按商朝的政令行动。第五章,写商朝的国都西亳地处中心地带的盛况,这里曾是中兴之主殷武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地方,故特别用“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两句诗来渲染它,而武丁在位长达五十九年,说他“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并不过分。末章描写修建高宗寝庙的情景,用“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两句诗作比兴,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有象征意义,象征殷武丁的中兴业绩垂之不朽。

       这首诗在用韵上也有其特色。第一章句句用韵,“武”“楚”“阻”“旅”“所”“绪”同叶鱼部韵;第二章除“维女荆楚”一句不用韵,其余句句用韵,“乡”“汤”“羌”“享”“王”“常”同叶阳部韵;第三章句句用韵,“辟”“绩”“辟”“适(谪)”“解(懈)”是锡支通韵;第四章句句用韵,前后换韵,“监”“严”“滥”“遑”是谈阳合韵,“国”“福”叶职部韵;第五章句句用韵,前后换韵,“翼”“极”叶职部韵,“声”“灵”“宁”“生”叶耕部韵;最后一章句句用韵,“山”“丸”“迁”“虔”“梃”“闲”“安”叶元部韵。由于末章用元韵一韵到底,颇能渲染出宗庙落成的喜庆气氛。

1: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阅读答案及翻译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阅读答案及翻译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①。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自卫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太史公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注:①栾高之难:齐景公十四年,齐国大夫栾施、高强互相进攻。

       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季札“见微而知清浊”的一组是(  )

       ①子臧去之,以成曹君 ②季札弃其室而耕 ③无邑无政,乃免于难 ④难将至矣,政必及子 ⑤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 ⑥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D.④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①②均为表现季札推位让国之德;⑥是写季札不愿违背初心。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樊服丧期满后想把君位让给季札;季札认为诸樊作为继承人符合礼义,在推让不得的情况下抛弃家室财产去做农人,吴国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B.诸樊离世时,为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留下遗命将王位传给余祭,意思是想要按次序以兄传弟,这样就能渐渐传给季札;但兄弟们都想当国君,季札只得到延陵这块封地。

       C.季札使齐,认为齐国政权将易主,劝说晏子纳邑与政;使郑,认为郑执政者骄纵,劝子产要小心以礼治国;使晋,认为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劝叔向考虑如何免于祸患。

       D.季札曾造访徐君,知道徐君内心喜欢他的.宝剑,出使归来途经徐国时打算赠剑,但是徐君已经过世,季札就将宝剑解下,挂在徐君坟前的树上才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兄弟们都想当国君”不当。

       答案:B

       从太伯创建吴国算起,到第五代时武王胜殷朝,封其后代为二国:其一为虞国,在中原地区;其一为吴国,在夷蛮地带。总计从太伯至寿梦共传十九代人。二十五年,王寿梦死。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眜,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寿梦生前也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本是合理的(合乎道义的)继承人,谁敢触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希望符合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季札就抛弃了家室财产去做农人,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十三年,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馀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依次渐渐传到季札身上了。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号为延陵季子。

       四年,吴王派季札到鲁国聘问。季札离开鲁国,就出使到齐国。劝说晏平仲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两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的祸乱不会平息。”于是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因此在栾、高之乱中得以避免灾祸。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骄纵,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从卫国到了晋国,对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落到你们三家了。”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纵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你为人刚直,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献宝剑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徐国,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前的树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那宝剑还给谁呀!”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

       太史公说:延陵季子的仁爱之心,仰慕正义终生不止,能够见微知著辨别清浊。啊,又是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君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