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用药情况调查报告(推荐20篇)

科学用药情况调查报告

       科学用药情况调查报告

       科学合理地用药可以收到防、治疾病的功效,反之,则延误病情,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患者用药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现结合药事管理工作的经验,谈谈怎样避免几种常见的、不良的用药习惯,正确合理用药,确保身体健康。

       一、合理安排给药时间

       大部分药品说明书或标签上,药品的用法都是标明一日服几次。据此,人们“约定俗成”地都把一日服用3次的药物在早、中、晚餐前后服用,这样,本应24小时服用的药物实际上12小时就服完了,另外12小时则无药可服。这就造成白天血药浓度高,夜晚血药浓度低的不均衡现象。对于那些需要维持体内平稳浓度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来说,这样的服药方法是不可取的。科学的提法应该是“用药间隔”。

       比如,抗菌药物在体内需要保持相对平稳、最好是在最低抑菌浓度之上的血浓度,而不是白天高、夜晚低,那样容易给病菌以苟延残喘的机会。

       一般来说,半衰期(t1/2)长的药物给药间隔较长,反之,半衰期(t1/2)短的药物给药间隔也相对较短。但临床上并不简单按半衰期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常见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mIc)的时间长短。因此,该类药物的日剂量通常应分次给药,使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mIc的时间尽量长。而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其杀菌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越高,其杀菌作用越强。因此,该类药物的日剂量可一次或分2次给药。

       为有效控制感染,应尽快使药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对于估计在12小时仍不能达到有效稳态血药浓度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就需给予首次负荷剂量,即加倍剂量给药。

       再如平喘药茶碱、氨茶碱等也需要保持相对平稳的血浓度,以使病人呼吸顺畅。如果晚上血茶碱浓度过低,患者夜晚就特别难受。

       当然,也不是所有药物都严格要求匀速给药。有些药物的半衰期很长,一天只需服药1次,人们往往固定在早晨或晚上服药,对这样的药物不需要特别苛求。比如多潘立酮(吗丁啉),是一种促胃动力药,夜晚人们不进食,胃自然不需要动力,因此多潘立酮(吗丁啉)只需要在白天这个时间区内给药就可以了。

       还有一些非治疗药物,例如保健用的药品,早一点晚一点服用不会有很大问题,也不需要严格控制给药时间。

       还应指出的是,不少医务人员图省事,将医嘱每日静脉滴注2次的药物,仅加用在1瓶液体中,只是把2次给药分开,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短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过高,容易引发诸多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量变到质变”,以致酿成恶果。同时体内浓度峰谷差过大,不利于保持药效。不少医务人员并非完全不知道这样做不妥,往往抱有侥幸心理,放纵这些司空见惯的即不合理、又不科学的用药现象。

       二、合理使用药物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其病因是:受凉、劳累、淋雨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则原已存在于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感冒,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为鼻病毒。起病急、鼻塞、流清涕、咽干、咽痒、流泪、轻咳、声嘶,可低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一般3~5天,最长7 ~ 10天。抗病毒药对少数引起感冒的病毒有抑制作用,感冒药物治疗主要为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并发症。可是我们有的医师不是首先科学的'选择对症治疗,而是不管病毒还是细菌就墨守成规的选择“三素一糖”(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和葡萄糖)静脉输液治疗,这种以“牛刀杀鸡”的用药习惯不仅浪费卫生资源,关键是造成细菌的耐药。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日前公布的不良反应报告显示,从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看,静脉给药居首位,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在治疗方面有其特定的优势,但其渗透压、药物微粒等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也多于其他给药途径(血管是个半透膜)。科学合理的选择给药途径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报告还显示,不良反应所涉及的药物中,抗微生物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居多,达到6542例,占总数的58%。导致用药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排在前十位的药物有9种是抗生素。我国抗菌药物的滥用、不合理使用应引起重视。

       三、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药量

       我们积极倡导科学地给药,要考虑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根据药物的特点、病的特点、人的特点,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剂量、次数和疗程,病情确实需要联合用药的感染一般需要三条指证:①1 1=2(两种药物作用协同)、②混合感染(g阴性菌 g阳性菌)、③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可选用两种药物以减少毒性。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感染,给药方案不同,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各不相同。如果剂量不足、疗程不够、给药途径不恰当,即使选择了恰当的抗菌药也不一定能有效控制感染。同样是细菌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脑膜炎球菌感染)疗程5~7d;而流感杆菌脑膜炎疗程>10d;肺炎球菌脑膜炎需退热后继续用药10~14d;革兰阴性菌脑膜炎疗程则需>4w;隐球菌脑膜炎疗程3月(常同时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而结核性脑膜炎疗程一般需1.5~2年。

       又如:同样是头孢噻肟,治疗普通呼吸道细菌感染,日剂量2~4g已足够,但如果是治疗脑膜炎,日剂量常高达≥8g,且必须静脉用药,否则难以达到有效治疗目的。

       我们在选择抗生素时还要考虑到耐药筛选的风险。敏感的菌株存在着自发的突变,而抗菌素类药物对于这些突变的菌株没有杀菌作用。所以敏感的细菌被杀死了而耐药(突变的)的菌株存活了下来并不断的繁殖,繁殖到一定程度就表现出临床症状。所以,不科学用药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耐药菌感染流行的严重后果,使临床治疗更为困难。在国际会议上:抗菌素滥用,中国成为被指责的对象!

       抗感染药是人类在医药领域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对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安全的保障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必要保证。但是随其抗菌药物的滥用,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在增加,给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目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统计显示,抗感染药不良事件报告比例居高。提醒医务工,在临床使用抗感染药时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以纠正超适应症、超剂量、高起点等不科学用药的习惯。

       科学合理用药是全球关注的话题,是一个涉及面广、难度高的复杂性工作。有人预言21世纪药物治疗仍然是医疗中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治疗工作中尽量选择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的药品,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法,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合理用药。

篇2:河科学用药探讨

       河科学用药探讨

       随着河养殖的发展,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治疗不当会造成严重损失.介绍了河病害的'流行特点、防治误区及科学用药方法,以期为河的科学用药提供参考.

作 者:郭正龙 杨小玉  单位:江苏中洋集团科技部,江苏海安,2266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 “”(4) 分类号:S965.225 关键词:河   病害防治   科学用药  

篇3: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

       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

       9月13日,在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上发布了《20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超八成家长给孩子用药存安全隐患,近20%的家长会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和粥汤等给孩子服用。不合理用药与缺少儿童专用药是儿童用药安全的两大焦点。

       调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等开展,历时近2个月,覆盖100多个城市,共3576名儿童家长参与调研,对335个零售药店的店员推销儿童药的过程进行体验,并深度访谈了10名儿科专家。儿童不是成年的缩小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用药存在着“剂量靠猜、吃药靠掰”的现象。

       超八成家长给孩子用药存安全隐患

       《白皮书》指出,84.9%的家长给孩子用药时存在安全隐患。调研中,27.4%的家长表示因为担心医嘱用量不够或太多,会自行调整用药剂量。72.5%的家长存在给孩子擅自停药的行为。超过三成的家长会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19.8%的家长会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和粥汤等给孩子服用。42.7%的家长会根据自己或亲友的经验给孩子用药。

       此外,家长对儿童药概念的理解较模糊。认同“药名上有小儿”字样的药是儿童药的家长占比仅61.5%。而认同“儿科医生处方的药就是儿童药”、“说明书适用人群上有写儿童的就是儿童药”和“说明书用法用量上有写儿童的就是儿童药”的家长占比分别高达50.6%、41.0%、39.0%。同时,家长对儿童药判断、用药剂量、喂药方式等方面存在困惑,超过一半家长有1种到3种困惑。

       《白皮书》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儿童用药安全感评价不高,特别是化学用药。45.8%的家长认为目前整体的儿童用药一般,9.3%的家长对目前整体儿童用药感到不安全。探究原因,抗生素滥用严重是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临床用药实验,剂量不知是否科学,副作用未知;4:科学用药保障健康教案

       科学用药保障健康教案

       教材分析

       本章是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章,该章内容对科学用药、保障健康进行了探讨。本章涉及的内容有家庭药箱建立的原则,大众用药存在的问题,重点是科学用药的方式、方法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生经历过的事例进行探讨如何科学用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药品标签并引发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一些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科学用药的常识性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改进卫生方面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意识。

       学生分析

       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已经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 础,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对药箱 的建立原则、治疗感冒的某些不良做法(如超剂量服用)、某些药的用药时间、用药方式,学生是可以通过思考找到答案的,而部分内容由于涉及到药理知识,学生对此接触较少,因此需要教师的进一步讲解,如头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感冒不起作用;药物联合使用会有不良反应;用果汁或茶水服药为什么不科学等。

       设计理念

       (一)

       A.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1)基于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安排了图片、资料分析多个探究活动,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自己构建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3)创设开放性课堂,尝试设计开放式的作业变“释疑解惑”为“起疑生惑”。提出问题,建议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

       (4)通过大量展示、问题讨论,增加感性认识,从而突出重点。

       (二)教法

       A.综合启发式教学:应用个性化处理的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有争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B.引导发现式教学: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尽可能的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学法

       A.自主探究法:课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收集药品标签和了解标签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课外知识的能力。

       B.交流讨论法: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就 “科学用药时间、服药方式”、“营养药多多益善吗 ?”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一些常用药的名称和作用 。

       2.举例说出常用药的正确服药方法。

       3.概述安全用药的'知识及急救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收集、处理资料。

       情感性目标:认同协同配合的团体协作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一周指导学生收集家庭常备药的标签,保留有参考价值的,以备课上与同学交流、讨论;教师准备课上用的,包括:导入(方案一)、家庭常备药、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治疗感冒的种种做法、服药时间、服药方式、营养药多多益善吗、想一想、错误的服药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导入(方案一):动 画展示(幻灯片一)

       观看画片,联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进入学习情境。所有附在最后

       导入(方案二):生病吃药,这是生活中的平常事,然而药物能治病,也能产生不良后果。有资料显示,我国有逾3亿人滥用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脑卒 之后的5:我国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

       我国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

       “茵栀黄注射液药品说明书修改”一事近来引发社会对儿童用药安全的关注。昨天,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发布20我国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目前,我国儿童专用药占比不足2%,每年有3万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

       每年约3万儿童因用药不合理致聋

       白皮书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0余个城市进行调研后统计,去年,0至14岁儿童患者中,接受药物治疗的疾病依次是感冒、发烧、咳嗽、消化不良、肠胃炎等。

       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其中新生儿高达24.4%,分别是成人的2倍和4倍。接诊的中毒儿童中,因药物中毒的比例从的53%上升到的73%。每年大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合理致聋。死于不合理用药的人群中,儿童占比高达32%。

       “小儿慎用”增用药风险

       专家指出,儿童专用药品不足导致了儿童用药不良反应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儿童达2.2亿,但在我国3500多种常用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药品种只有60种,仅占1.7%。

       大量儿童用药被成人药代替。类似于“小儿慎用或酌减”、“谨遵医嘱”等模糊性的描述广泛存在于药品说明书中,加大了儿童用药的风险。

       “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科疾病也不是成人疾病的缩小版,用药靠掰、剂量靠猜是不行的。”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说。儿童对许多药物的敏感性,以及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反应明显不同于成人,这样用药存在一定风险。

       调查显示,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药的仅十余家,儿童药生产小批量、多批次;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新药研发周期较长;销售存在季节性强、利润低等特点,药企积极性不高。

       超四成家长凭经验给孩子用药

       目前,我国缺乏服务于儿童的医生和药师,家长给药行为不当也会给儿童带来安全风险。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家长存在儿童给药安全隐患。其中,有72.5%的家长擅自给孩子停药;42.7%的家长会根据自己或亲友的'经验给孩子用药;34.7%的家长让孩子同时服用多种药;27.4%的家长自行调整用药剂量;19.8%的家长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粥、汤中。

       专家提醒,如服用的药物是对症治疗,如止咳、退烧、平喘,儿童症状消失后可以停药。如果是对病因治疗,如抗感染、抗病毒,特别是服用抗生素时,则应遵医嘱按疗程服用,因为症状消失只是致病菌失去战斗力,并未被消灭,此时停药致病菌可能会复活导致疾病无法根治。

       牛奶、果汁等会影响药物吸收和治疗效果,儿童最好用白开水送服药物。想当然的联合用药将加重儿童的肝脏和肾脏功能负担,严重时会导致肝肾中毒。

       婴幼儿用药能口服不注射

       不少新生儿因为出现黄疸,都使用过茵栀黄口服液或颗粒去黄疸。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此前发布一则修改茵栀黄注射液药品说明书的通知,明确新生儿和婴幼儿禁用茵栀黄注射液,儿童不建议使用。这引起家长担心。

       据记者了解,修改说明书的是茵栀黄注射液,并未涉及茵栀黄其他剂型。

       专家表示,注射液是直接入血吸收的,如果发生不良反应,进展会很快。正因为此,茵栀黄注射液在临床上早已不使用。

       专家表示,新生儿、婴幼儿用药一定要慎重,能不用就不用,能口服不注射,能用一种的不用多种。

       去黄疸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新生儿多排泄,使体内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茵栀黄”就起到促进排泄的作用。儿科专家表示,茵栀黄口服液经过儿童肠胃的消化、过滤、排泄及肝脏解毒等过程,进入血液中的药物成分是相对安全的。

       更多精彩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1.儿童网络安全问题调查报告

       2.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

       3.农村儿童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篇6:家禽科学用药要兼顾生理特点

       家禽科学用药要兼顾生理特点

       在养禽业中,科学、准确、经济、有效的使用药物,防治家禽的各种疾病,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一、根据家禽的生理代谢特点合理选用药物 1.家禽的肝脏、肾脏较发达,药物在体内代谢得较快,转化得也较快.

作 者:刘东军  单位:新疆石河子148团农业科,新疆石河子,832048 刊 名:兽医导刊 英文刊名:VETERINARY ORIENT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S8 关键词: 

篇7:儿童用药安全的调查报告白皮书

       儿童用药安全的调查报告白皮书

       1. 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儿童占比越来越小,意味着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对儿童健康会越来越重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 我国 0~14 儿童两周患病率在 90~130%。 0~4 岁儿童两周患病率远高于 5~14 岁儿童。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年我国0~4 岁、5~14 岁儿童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 174.2%和 76.9%,均较 年有明显上升。

       3. 虽然近年我国儿童人口数及人口占比均呈下降趋势,但儿童门诊量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这与我国儿童医保覆盖率的增加以及人们的就诊意识增强有关。

       4. 儿童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消化不良(便秘等),肠胃炎(呕吐、拉肚子等)]

       5. 口服是儿童最常用的给药方法。除此之外,适合儿童的给药方法有静脉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吸入法、灌肠法、外用法等。

       6. 临床专家建议,给儿童用药时,能选用口服、外用给药时,不选用注射给药。

       7. 儿童由于年龄尚小,不宜服用片剂、胶囊等大体积药物。适用于该年龄段儿童的剂型有:

       (1) 溶液剂、颗粒剂、糖浆剂、(干)混悬剂、泡腾片、散剂、滴剂等液体制剂或溶于液体后可制成液体状服用的剂型;

       (2) 注射剂;

       (3) 皮肤黏膜剂型:贴剂、栓剂、软膏等;

       (4) 吸入雾化剂型:气雾剂、喷雾剂、吸入粉雾剂等;

       儿童服用的`药物在口味上要求较高,具有不同果味的口服剂型儿童服用的依从性更高。

       8. 儿童用药,按体表面积换算方法:

       <30kg 儿童体表面积(m2)估计:体重(kg)×0.035 0.

       >30kg 儿童体表面积(m2)估计: [体重(kg) -30]×0.02 1.05

       药物剂量=儿童剂量/m2×估计体表面积

       9. 本次调研中,调查家长认为生产企业应针对哪些疾病研发儿童专用药品,旨在指导生产企业针对何种疾病研发儿童专用药品,解决儿童药品市场需求问题。调研数据结果显示,流行性感冒既是儿童患病率最高,也是最多家长认为需要研发儿童用药的疾病,其次是扁桃体炎和支气管炎。 儿童年龄段不同,各自家长认为企业应研发儿童专用药品的疾病领域也不同。相比而言,消化不良(便秘等)在 1 岁以下儿童中患病率较高,也较多该类家长认为需要研发儿童消化不良用药。4~8 岁儿童则对扁桃体炎儿童专用药品需求更为迫切。

       10. 据统计,国内儿童用药(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市场规模 2023 年已达 347.42 亿元(按终端销售价计算)。由于目前绝大多数药品没有标明儿童用法用量,很多医生或家长减半使用成人用药。行业专家估测,实际上国内儿童用药市场规模远大得多。 儿童用药市场规模从 年到 2023 年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0%,复合增长率为 11.5%。据此预估到 年,中国儿童用颗粒剂37%片剂20%糖浆剂13%合剂9%其他21%,药市场规模将超过 600 亿元。

       11. 感冒类用药 (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以复方制剂为主)和解热镇痛类药物(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儿童使用用法用量的药品)是儿童用药的两大品种。这与儿童感冒、发烧发病率较高是相一致的。2023 年这两类药品市场规模达69.56 亿元,占整个儿童用药市场的两成。 预计到 2023 年,这两类药品市场规模或将超 140 亿元。儿童用感冒类用药复方制剂中,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和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占据主要市场。解热镇痛类用药则以布洛芬混悬液为主。

       12. 国内专业生产儿童药品的厂家寥寥无几。全国 6000 多个药厂中, 生产儿童药品 (通用名中明确说明儿童用药) 的厂家有 1000多家,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厂家仅 10 余家。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厂家主要有:北京首儿药厂、天津市儿童药厂、哈尔滨儿童制药厂有限公司等。有 600 多家企业有生产儿童专用化学药,如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 另有 900多家企业生产儿童专用中成药,包括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13.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表示,不论什么年龄层次,对药品的需求都是刚性需求。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国式家庭的中心,他们的用药需求更加引起社会的关注。 目前, 我国 0~14岁儿童共有 2.2 亿,占全国人口的 16.6%,尽管儿童总人口数和人口比重相比过去几年有所下降,但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平均每个家庭所负担的子女数越来越少,因此家庭用于儿童的可支配收入增加。 预估到 2023 年,中国儿童用药市场规模将超过 600 亿元。但我国的儿童用药市场却不太成熟,国内专业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寥寥无几,无特别优势企业,这对药物生产企业而言,蕴藏着较多的机会。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加

       入到儿童用药市场中来。企业可优先考虑竞争相对不激烈,但疾病发病率靠前的市场。感冒类用药和解热镇痛类药物是儿童用药的两大品种,且以颗粒剂为主,企业之间的竞争较激烈。针对此类市场,建议企业开发新的儿童专用剂型。

       14. 临床医生建议,要给儿童选择儿童专用剂型药物。儿童专用剂型有口感好,儿童依从性高;附专用的量具喂药器;剂量好掌控;标示完整清楚,可确认药品的正确性等优点。对于儿童专用剂型的药物,家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儿童用药。统计显示,在这个问题上,超过八成的儿童家长不认同“儿童直接服用大人的药物,但要按体重减量”这种说法;另有 6% 的受访者对此问题表示“不确定”。数据分析表明,有一成左右的受访者对此问题并未正确认知。这说明,大部分消费者是比较看中这个区别的,所以专为儿童设计相对来说更可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篇8:家庭需要的平常用药调查报告

       关于家庭小药箱的调查

       摘要:家庭药箱调查显示,国人的备药习惯大多为自身发生疾病后未服用完的

       药品,很小比例才是为了预防疾病而主动去购买的药品。而在大多数居民的家庭

       常备药品中,常见疾病用药的储备比例最高,如感冒药、止痛药等,此外就是外

       用药了,比如创可贴、紫药水等。其实,家庭药箱药品选用是门学问,必须遵循

       科学原则。我国前期家庭药箱调查已经顺利完成,在经过国内权威的医药界专家、

       学者严格分析审核后,结合大部分家庭真实用药习惯,家庭药箱推荐常备药品将

       逐一浮出水面。 关键词:预防疾病、主动购买、常备药、科学原则、用药习惯

       1. 家庭药箱

       1.1 家庭常备药

       感冒药:对应症状——感冒、鼻塞、打喷嚏。家庭药箱常备药品:新康泰

       克(27.3%居民常备此药,专家重点推荐常备药);泰诺(42.0%居民常备此药);

       板蓝根颗粒(28.6%居民常备此药,专家重点推荐常备药);藿香正气水(专家

       推荐常备药)。止咳化痰:对应症状——咳嗽、咽干、咽痛、痰多等。家庭药箱

       常备药品: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49.7%居民常备此药,专家重点推荐常备药);

       沐舒坦(25.9%居民常备此药)。消化系统:对应症状——助消化、胃肠解痉、

       不思饮食、胃痛、胃肠炎等。家庭药箱常备药品:吗丁啉(50.3%居民常备此药,

       专家推荐常备药);江中健胃消食片(23.1%居民常备此药,专家重点推荐常备

       药)。止泻药:对应症状——各种腹泻疾病。家庭药箱常备药品:易蒙停(止泻

       首选药,专家推荐常备药);思密达(专家推荐常备药)。 抗过敏:对应症状

       ——红疹、麻疹、皮肤过敏、荨麻疹等。家庭药箱常备药品:开瑞坦(48.5%居

       民常备此药);仙特明(专家推荐常备药)。皮肤炎症:对应症状——皮疹、皮

       炎、癣等皮肤疾病。家庭药箱常备药品:达克宁(46.9%居民常备此药,专家重

       点推荐常备药);三九皮炎平(43.6%居民常备此药,专家重点推荐常备药)。 跌打损伤:对应症状——关节扭伤、跌打肿痛、伤口创伤等。家庭药箱常备药品:

       云南白药(61.2%居民常备此药,占调查结果总排名首位);邦迪创可贴(51.2%

       居民常备此药);扶他林乳胶剂(专家推荐常备药)。前列腺疾病:对应症状——

       由前列腺疾病引起的尿急、尿痛等。家庭药箱常备药品:保列治(专家重点推荐

       常备药)。心脑血管及代谢:对应症状——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

       病。家庭药箱常备药品:复方丹参滴丸(老年患者家中必备药品,专家重点推荐

       常备药);降压0号(专家重点推荐常备药)。家庭药箱常备药品:钙尔奇D(36.2%

       居民常备此药,专家推荐常备药)。维生素:对应症状——补充人体维生素的缺

       失。家庭药箱常备药品:善存(专家推荐常备药)。眼科:对应症状——眼干、

       眼涩、眼疲劳、眼痛、沙眼等。家庭药箱常备药品:珍视明滴眼液(专家重点推

       荐常备药)。妇科:对应症状——月经不调、阴道炎等妇科常见疾病。家庭药箱

       常备药品:乌鸡白凤丸(专家推荐常备药);妇炎洁(专家推荐常备药)。其他:

       对应症状——其他生活中常见疾病。家庭药箱常备药品:西瓜霜润喉片(专家重

       点推荐常备药);六味地黄丸(专家推荐常备药)。

       1.2 药箱的选择

       关于家庭药箱的选择,李艳称,市民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在药店

       购买规格不同的药箱,也有人将整理箱用作药箱,只要能够保证药物的分类存放,

       使用时能够及时找到相应药物,这种做法也是可取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85%

       的网友表示自己家里有剩余的过期药,这些药都被白白扔掉了。据估算,我国每

       年家庭浪费的药品价值超过100亿元。事实上,很多药根本吃不完,等到一过期,

       全部倒进垃圾桶。据统计,我国药品销售额突破9000亿元,成为世界9:家庭需要的平常用药调查报告

       答疑解惑 拥抱健康

       ----关于药品知识宣讲的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药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是用来治疗、预防和诊断人的疾病的产品,关系到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近几年药品的滥用乱用以及药品的违规生产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为了增强人们的药品使用常识,提高对假药劣药的辨别能力和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我们小组开展了以“答疑解惑 拥抱健康”为主题的药品知识宣讲活动。宣讲主要涵盖用药误区,服药禁忌,关于高血压类药物的正确使用,如何辨别假劣药,以及家庭用药指导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以一对一的采访交流以及一对多的集体宣讲形式为主。在作好资料搜集整理以及调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后,我们小组于9月9日在江宁区解溪村针对现住村民开展了此次宣讲活动。

       关键字

       药品 宣讲 服药 误区 假药

       下面就宣讲的主要内容对此次活动进行报告和分析

       主要内容

       (一)关于用药误区和服药禁忌

       在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不少病人由于期望早日做到药到病除,往往容易产生某些错误的用药心态,从而盲目用药,不但没有发挥药物应有的治疗作用,反而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者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为此,我们归纳了以下误区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解释和纠正。

       1 自己点名用药

       我们采访的一位小饭店老板,多年来凭着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每当慢性病复发时,总是自己直接去药店买药吃。即使到医院看病,也是盲目的向医生点名用药。针对他的情况,我们给予了这样的解释:随意用药,容易造成嗜药成癖,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甚至由此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 相信“贵重药”

       不少人容易受“一分钱一分货”的心态诱导,活动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价格贵的药一定是比价格低廉的药“力量大”,见效快。实际上,药物治病的效果是不能以价格定“身价”的。为此,我们宣传着药物不论价格高低,对症下药才是好药。

       3 认为滋补药有益无害

       在与许多老人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很多子女通过给老年人买很多滋补品

       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孝敬心之心。很多老年人也觉得凡是滋补药都能强身健体,多吃有益无害。其实不然,通过有关中医理论,我们了解到不少人所患的疾病并非全都是“虚证”,如果滥用补药,反而会违背中医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用药治病原则,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引起新陈代谢的失调。对此,我们力致宣传“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的基本原则。

       由于药品的服用方法是一个和药品副作用同样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如果方式,时间不正确,与饮食的搭配不合理,不仅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还可能导致各种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危害,如对着瓶口喝药,多药同服,喝水过多,服药后马上运动等错误的服药习惯。所以我们针对十大常见的错误服药方法进行了纠正。其中,我们对两大错误的用药习惯进行了重点讲解。错误一 简单的随一日三餐服药:解释“一日三次”的科学含义的同时,我们针对如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等需要饭前服用,而诸如阿司匹林,复方新诺明,扑尔敏等这一类药物则需要饭后服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错误二 用饮料送药:在讲解这一错误服药方法时,我们针对某些特殊情况反而有助于发挥药效进行了补充说明,如绿茶水有利于送服降压,利尿的西药;淡盐水有利于送服六味地黄丸等。

       (二)关于高血压类药物的健康服用

       在前期的调查工作中,我们了解到解溪村有进四分之一的村民或其亲属在服用高血压类药物。鉴于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高血压患者因很多原因如怕吃药,看病时间长,或者认为只有在血压高的时候才需要吃药等等,而不能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治疗,为了促进村民合理使用降压药,我们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1 忌无症状不服药

       通过相关资料和临床病例显示,高血压病人若久不服药,可使病情加重,血压再升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2 忌降压操之过急

       相关专家表示,短期内降压幅度最好不超过原血压的20%,由于血压降得太快或太低都会发生头晕,乏力,严重还可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和心肌梗死,所以患者不能随意加大药物剂量,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忌临睡前服用降压药

       临床发现,睡前服用降压药易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正确的方法是睡前两个小时服药

       4忌不测血压服药

       在宣讲中,有村民反映他平时基本不测血压,仅凭着自我感觉服药。其实,自我感觉与病情加重不一定一致,血压过低也会出现头晕不适,继续服药就很危险。而正确的做法是,定时测量血压,及时调整剂量,维持巩固。

       除此,高血压病人还应忌擅自乱用药物,忌间断服药,忌单一用药等。当然,由于降压药有很多种,作用,注意事项也不完全一样,我们宣讲中强调高血压病人的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应按病情轻重,个体差异,合理健康用药。

       (三)关于如何辨别假劣药

       假劣药因为能给不法商家带来丰厚的利润而在社会上泛滥成灾,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据部分村民反映,他们有在一些小商贩那里购买过感冒药,头孢等抗生素,有的甚至还听信电视广告,购买过宣称能一次治愈慢性哮踹病的药物,但均表示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宣讲会上我们介绍了以下几种辨别方法: 1 看药品说明书

       说明书是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正规药品说明书是由国家审批的,内容准确,适应症严格限定,并有详细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等,如果出现了国家禁止印制的内容,如主传秘方,包治百病,安全无毒副作用的多半是假药。 2 看药品生产批号和见效期

       每个药品的外包装上都必须标注生产批号和有效期,在颗粒剂的复合膜袋上,每板胶囊或片剂上,滴眼液或口服液瓶身都必须印有生产批号,并且都应该在有效期内。

       3 看批准文号

       每一个药品都有独一无二的批准文号。我国的批准文号格式是:国药准字Z(H.S.J) 8位阿拉伯数字。其中Z表示中药,H表示化学药品,s表示生物药品,J表示进口药品。药品批准文号中都有“药准字”标识,如没有,则不属于药品。查看标准文号,可以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库中进行查询。如过查不到该药品的相关信息, 我们就可以据此判断其为假劣药。

       4 看药品内容物

       正品颗粒剂的颗粒大小均匀,颜色一致;胶囊剂上字体清晰,内容物不结块;分散片口服能迅速溶解;片剂表面所压字体深浅一致,不会出现松片,裂片现象;口服液不会出现大量沉淀,滴眼液则澄清无杂质。除此,如果药物的气味发生改变也应警惕。

       (四)关于家庭用药指导

       在宣讲活动的最后,我们简单介绍了家庭中药煎服的方法,饮服中药不能加糖的原理。另外,我们对于家庭用药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1)药物的保管

       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妥为保管。如容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应装在有色密盖瓶中,放阴凉或用黑纸遮盖,如维生素c,一般放置于阴凉干燥,小儿不易拿到的地方。对于生物制品如乙肝疫苗,胎盘球蛋白,胰岛素等,应放于冰箱内保存。其次,不同品种的药不能混放,如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放。

       2)不能使用有变色,混浊,发霉,潮解以及超过有效期的药物。

       3)家庭保健药箱中可配备少量常用药,外用药一般可配有:碘酒,酒精,创可贴,金霉素眼膏等;内服药可配有:感冒药,小儿退热灵,去痛片等;器具类可配有:体温表,消毒的棉签,纱布,胶布等。

       现状思考

       在我国,据统计每年有500万人因服药方法错误而住进医院,其中20万人更是因此丧命;每年500万聋儿中也有50万是此原因所致。此外,还有很多根本不知道是由于服药方法错误而导致的被我们所忽视的危险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面对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药品的科学服用的忽视,在医疗改革紧锣密鼓开展的同时,关于增强民众安全健康用药意识的一系列活动也应该步步推进建设,对于保障消费者的用药安全,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在医药界关于假劣药的问题仍然不容小觑。最近假药事件频繁发生,药品的安全性受到普遍质疑,维c银翘片的不良反应再次让广大消费者寒心。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药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还不健全,市场行为还不规范的现状下,怎样建立完整的市场机制,有效科学地约束和管理,如何更好地发挥法律效力仍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此次活动中,通过与众多村民面对面的接触中,“买药难”仍然是一个严峻现实的问题。当前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针对医疗公益性缺失这一全民关注的问题,十七 大指出了解决的方向——强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

       公益性质”。 即逐步取消“以药补医”的医疗机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医疗救助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也将探索建立,这些都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我们期待着这些新型医疗制度的切实落实,不断扩大,让更多的农民看病可以按规定报销部分费用,逐步解决人民“看病难”“买不起药”的困境。 活动感想

       此次活动分为前期资料搜集整理和调查,中期宣讲,后期总结三个阶段,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每个阶段紧密有致地开展开来。通过此次药品知识的宣讲活动,锻炼了我们合作沟通能力,同时,透过亲身实践的窗口,看到了药品使用以及药品安全性等一系列的现状问题。

       增强民众健康安全用药意识,实现良好合格的药品供应,切实保障民众身体健康,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逐步推进医疗机制改革,这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我们共同期待着。

0:家庭需要的平常用药调查报告

       南京中医药大学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家庭安全用药分析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中 药

       班 级: 中药专升本

       实习单位指导教师:

       学校指导老师:

       实习地点: 医院

       3月

       家庭安全用药分析

       (1.,江苏 南京 2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