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注释及译文(精选10篇)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解释及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解释及译文

       原文

       《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题解

       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译文

       殆:也许 循:顺,沿 度:越过 顾:回头看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解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2:《游白水书付过》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题解

       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译文

       殆:也许 循:顺,沿 度:越过 顾:回头看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解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3: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赏析

       [宋代]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及解释: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解释

       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宋哲宗的年号。

       幼子过:苏轼的与《记游松风亭》作于同时同地。这是一篇写得非常优美的游记,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文叙次井然,寥寥数语,描景物如画,详略得当,情景交融。

       文章开篇简洁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后即展开具体的描写。首先写白天游览所见,主要写了温泉、悬瀑和佛迹三景,描写时抓住了三景各自的特色。

       写温泉,着眼于水温之高:“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因为二人均在其中洗过澡,故体会甚为真切。写悬瀑,着眼于它的形态,由于瀑布高达百仞,悬瀑下的山岩有八九层凹曲,每个凹曲处都形成一个水潭,而“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通过深潭的描写进一步显示了悬瀑水冲击力之大;最后写悬瀑倾泻时“雪溅雷怒,可爱可畏”,虽然只用了八个字,但把悬瀑的形态、颜色、声势和游人的感受都写到了,精练至极写佛迹,着眼于它的数量之多:“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接着写夜游所见,主要写山烧和到江心划船的情景。写山烧虽只用了“火甚”二字,但那火光熊熊的景象写的十分逼真:写“击汰中流”的情景虽只用了“掬弄珠璧”四个字,但那江月倒映水中的美丽姿态和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幽雅情趣皆盎然于纸上。

       最后简写回家后饮酒、进食、醉态、失眠和写作本文的情况,作为文章的结束。

       这篇游记,全文不过一百四十字左右,却把白水山一带主要的景观和这些景观的特色都逼真地写了出来,还记了一整天的游览过程,写出了游人的情趣,十分精练喜人,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文字技巧的娴熟高明。

篇4: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原文解释赏析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原文解释赏析

       游白水[1]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5: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赏析

       绍圣元年[1]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3]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26]物。

       循[6]山而东,少北[7],有悬水[8]百仞[27],山八九折[9],折处辄[10]为潭,深者缒石[24]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1],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3],观山烧火,甚[14]俛仰,度[15]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6]中流,掬[17]弄珠璧[18]。

       到家二鼓[19],复与过饮酒,食[28]余甘[20]煮菜。顾[21]影颓然[25],不复甚寐[22]。书[23]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及解释: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和最小的儿子苏过游览白水山的佛迹院。我们在温泉里洗澡,水热得很,其源头大概可以煮熟东西吧。沿着山腰向东走,稍微再向北转,有条瀑布高述七八百尺。山中有八九个曲折的地方,每个曲折的地方都被瀑布奔流冲积成为水潭,深的潭用绳子吊着石头垂下去五丈深还不到底。瀑布冲入潭里溅起的水花象雪飞,其声音却象雷响,既使人喜欢又使人害怕。山崖上有几十个大人的脚印,这就是所谓佛迹了。

       傍晚回家,倒转身来走,观看野火烧山,火势很大。我们一下子就越过了几个山谷,到了江边,山间的明月已经升起,我们在江中一面划船,一面玩弄着溅起的水花和月影。

       回到家,已经二更了,我又和苏过喝起酒来,吃着那余甘煮成的菜。看着自己的身影颇感颓废,再也不能熟睡,便写了这篇文章来给苏过。东坡老人。

       [1]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2]幼子过:苏轼的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就作文而论,“勤读书”,是吸收知识营养和学习写作技巧,“多为之”,则是要求在实践中下苦功。苏轼才高思捷,自不消说;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多读多写勤学苦练的人,这一面却往往被人忽略。试看这篇小小游记,大约是没有起草就写成的。可是从文章结构上讲,仿佛几经斟酌锤炼而成。可见有了渊博学问和写作基本功,才谈得上“行”、“止”自如。而控驭文字的能力并非全靠天才禀赋也。

       写游记有两种。一种是正经严肃的写法,如姚鼐《登泰山记》;另一种则是信手拈来的记游小品,如本篇是。两者风格、面貌虽异,却有两个共同点。其一,它们皆出于史书笔法,如《登泰山记》乃正史《地理志》的写法,间有景语,亦似《水经注》;而此篇一开头便点明年月日,是史书纪年体例,然后写“人”(古诗百科)(及幼子过)和“地”(白水佛迹院),也是作史通例。其二,不论写作态度如何,所记游踪必须有顺序,有层次,或按时间,或依路线,总之必须有条不紊。此文仅百四十字,当然属于小品,但时间由日及夜,游踪脉络井然,结构谨严,笔墨精练,而从事实上我们是知道它并非精心结撰而是随手写成的。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试看,把途中所见景物都放在回家的路上来写,而去时只写了一句“游白水佛迹院”,这就是文章必须有详略烦省的诀窍。只有这样写,文章才显得有分量、够经济。再如,白水岩本身之游所占篇幅仅二分之一强,途中景物和归来感受亦占了约二分之一,这才使文章活泼有情趣,而非刻板的一事一物的静态写生。

       但在详略取舍上有没有原则或标准呢?答曰:有,只选择重点来写,只拣有特色的事物写,而不平均使用力量,把一路见闻记成流水账。其实这说来容易而写得恰到好处则很难。我们不妨略加分析。白水岩的名胜特点有三:即温泉(汤池)、瀑布(悬水)和佛迹。写汤池,只突出了个“热”字,用夸大的想象说了句“其源殆可熟物”,让读者感受到它真是够热也就行了。至于佛迹,实无特色可言,故仅以“所谓佛迹也”一笔带过。而写瀑布则最详。先写其所在方位:“循山而东,少北”;继写见到“悬水千仞”;然后写瀑布落点:“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已是奇观;而究竟下距涧底有多深,虽似实而虚地写了句“磓石五丈”,终于还是“不得其所止”。这样,瀑布的起、落、折、险,全已写到,但还缺少声和色,于是用“雪溅雷怒”形容之,“雪溅”状其色,“雷怒”绘其声,且这声与色还都是动态而非静止的。

       最终写到人的感受:“可喜可畏”。寥寥三四十字,瀑布之奇伟瑰丽已尽收笔底。浓缩凝炼至此,真是以诗为文,文胜于诗了。

       归途之景有二:

       一是乘肩舆“倒行”,回顾半山在暮色苍茫中的“山烧”,衬着晚霞夕照,十分壮丽;

       二是江清夜静,身在舟中,“击汰中流”,星月交辉,把唐人于良史的诗句“掬水月在手”改为“掬弄珠璧”,便觉设想新奇而光彩照人,真是点铁成金。这归途景色显然是昼间所无,必须写入文中。

       如果一开头便把去时路线一一说明,则归途所见即使不重复也会减色不少。这就叫笔墨经济,重点突出。

       最后写到家情景。由于入夜始归,进餐较晚,即使一般菜蔬也觉分外香甜。加上这一天游得尽兴,虽劳倦而尚不思睡,于是乘兴写成文字,付与苏过。从结尾处可体会出的兴致不浅。然而这却是远谪惠州的开始,明知有更严酷的考验等待自己,而从这篇小文便已看出的旷达和乐观,绝无半点矫情和虚伪。“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其心胸盖自初到惠州时便已豁然开朗了。

篇6: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解释】①此文是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2分)①吃②回头看

       2.(2分)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每以小句1分)

       4.(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

       二: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11.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一百丈。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是苏轼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着力描绘百仞悬瀑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到了。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篇7:《游白水书付过》阅读以及答案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篇8: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q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a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9: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P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食余甘煮菜

       ②顾影颓然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4.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1. ①吃②回头看

       12. A (A. 动词,是;B. 语气词,表疑问;C. 介词,被;D. 介词,跟,同)

       13. (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14. 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0:游白水书付过阅读及阅读答案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解释:①此文是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2分)①吃②回头看

       2.(2分)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每以小句1分)

       4.(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

       问题二: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11.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