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赏析(精选8篇)

电影《孔雀》的音乐赏析论文

       电影《孔雀》的音乐赏析论文

       《孔雀》分段落分别描述了三个年轻人各自的一段生命历程与生命状态,呈现出来的是或明朗或冲动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神经抽搐、精神萎靡,以至日子平淡、尘埃落定的过程。而影片中的音乐,更是为主题的表达,情绪的烘托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 画面 旋律

       《孔雀》是导演顾长卫的电影处女作,影片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安阳小城里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的生活和命运。青春的微小的挣扎和无助、人在家庭里犹如困兽的喘息和窒息、家人带来的卑微和耻辱、个人在急景流年的人生里被裹挟而去的匆促和慌乱……小城对一切梦想的围困、围猎和追杀,对一切奢侈念想毫不留情的唾弃、消磨和催折……影片收束在一家人在一个冬日去动物园里看孔雀的诡异气氛里,仿佛在向我们揭示片名里所隐藏的秘密――也就是整个影片的主旋律: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梦想,渴望自己的生活是精彩的,梦想的实现就仿佛是孔雀的开屏一样,成为平淡生活里亮丽的一笔。但现实生活总是残酷的`,就像他们一样,我们也许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也许只是怀揣着自己理想而没有行动过。但结局也许都是一样的――梦想从来没有实现过。生活是永远不会按照你自己对它的设计过下去的……

       电影《孔雀》在故事结构上是按照分别对姐姐、哥哥、弟弟的讲述分为了三大部分,音乐也就自然的在整部影片的总体布局上也分为了三大块。其中在导演在划分这三个部分的时候,除了通过画面影像和弟弟的旁白外,音乐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可以说,音乐在该片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是构成整部影片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影片中有很多情节都有音乐的铺底,虽然音乐的使用率较高,但并没有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反而每次音乐的出现都让人感觉很自然也很舒服。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并通过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画内乐与画外乐、音画的同步、对位与平行、音乐蒙太奇等)推动着整个影片情节的发展,为影片增色很多。下面我就分类细致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主题音乐的在片中的成功运用是该片在音乐上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地方上的处理,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非常优秀的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片子――辛德勒的名单。《孔雀》的主题音乐简单的音符中透着一种很怀旧很伤感的情绪,每次听到这段旋律时都感觉心里很压抑。虽然它在片中多次的出现,但每次出现时几乎都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在旋律上则通过变形、变奏、延展等手法也都略有不同。例如: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全家人在走廊吃饭的场景。这三次“聚餐”的音乐都是以弦乐铺底,竖琴演奏的主题音乐片段,按常理来说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应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配上这段音乐让整个气氛变得很忧郁,旋律中透着一股伤感和怀念。另一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场戏就是全家人正在院子里做蜂窝煤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把煤都冲走了,全家人像疯了一样到处找砖头和塑料布保护煤,可最后还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雨和煤混成的黑水四处流淌……主题音乐再次出现了,旋律是由圆号演奏的,弦乐和竖琴铺底把整个场景的气氛渲染得更加凄凉和无奈,让人感觉在那一刻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那种无助和无奈的心情随着旋律流淌进每个观众的心里。

       场景音乐是对每个具体的场景演绎的故事情节,人物在具体场景中的感情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铺垫、烘托和渲染。起着营造戏剧性高潮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片中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在整部影片中,姐姐、哥哥、弟弟都分别有一段自己的“快乐音乐”。姐姐的“快乐音乐”是在她看到伞兵跳伞后,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开始的,以及在她报名参军中一直穿插着。这段旋律是一段弦乐的拨弦,轻快的三拍子,让人听了心中有一种在舞蹈的感觉,节奏轻盈欢快。准确的表达了当姐姐的理想就要实现以及和遇见了自己喜欢的英俊的年轻军官时的愉快心情,是很有情趣的一段音乐。哥哥“快乐音乐”则分别出现在妹妹和弟弟请他吃包子并送给他一只小鸭子以及他在公园相亲的一段戏。弟弟的则是离家出走多年后带着老婆和孩子再次回到家里的时候。家中电视里放出的《追捕》里的一段音乐,这属于画内音乐。这两处的音乐都十分贴切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对这两场戏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给人耳边一亮的感觉。

       背景音乐是加强环境真实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有时也可以赋予它们更为丰富的内涵。例如:在片中有场参军送别的戏。背景音乐是喜庆的锣鼓声,在这属于画内音乐。同时里面还有一个音画对位的处理,姐姐想当伞兵的理想破灭了,她的心情是极度伤心和不平衡的,而画面声音却是热热闹闹欢庆的锣鼓声,更衬托了姐姐当时理想破灭极度伤感的崩溃心情。此外,影片中还有画内乐与画外乐的结合,例如:有一场戏姐姐下班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手风琴的声音。于是就随着琴声一直走到了一个小阁楼上,这时画外乐中又加入了男声的哼唱,随后走进了一间是舞蹈教室,但拉琴人的最后的出现还是从大镜子里看到的。虽然这一段前面一直是画外乐,但充分调动了演员的表情要素,给观众制造了悬念,具有比较引人入胜的“现场”艺术效果。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电影《孔雀》的音乐分析,最后我想引用顾长卫本人对《孔雀》片名的解释(并不是关于音乐的)作为本文的结尾:“人和人生都具有强烈的观赏性,人与人之间一生都在相互观赏,喜讯与丑闻,落魄与荣华。四周人尽收眼底。人生是个笼子,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别人观赏我们,我们也观赏别人,同时我们也观赏自己。孔雀这种鸟好像是最具观赏性的动物。人一点也不次于它们,好比影片中的三个孩子,身上长满故事,人生的经历,如同色彩斑斓的羽毛长满人生……”。

篇2:关于电影音乐心得体会

       这部短短2小时的电影将一个人从童年到成人这个漫长的成长经历生动地展现给观众,没有丝毫倡促感,看完电影感觉就像看完了主人公的一生,你对他十分透彻的了解,正像那名警官说的:“你太过真实了”。本片最大的亮点是搭配了让人激动、活力四射的主题旋律,主人公的遭遇虽然让人心碎,贫民窟的人民生活状况同样让人感到难过,但配上音乐后让人感到贫民窟人民虽然贫苦却依然热爱生活,每天都非常快乐,电影的原声音乐甚至可以用喧宾夺主来形容,我很肯定如果去掉或者换上压抑沉重的旋律这部电影将失色不少。电影中一系列元素:贫苦、暴力、黑帮、性、青春、谎言、背叛、兄弟之情,还有更重要的童话一般美好的爱情,都为电影营造了一种史诗般的氛围,剧情的起起落落更是深深吸引着观众。

       这些音乐透露着浓郁的印度色彩,使我一度以为是印度人拍的,而事实是一名英国导演在印度本土所拍的电影,故事场景地就设在印度孟买Dharavi贫民窟,亚洲最大的贫民窟。片中融入了大量印度元素,其中的印度音乐占了较大比重,这是我很喜欢的风格,印度片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观众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欣赏音乐。印度的音乐和舞蹈文化都是很独特的,而这些都是最能传递感情和感染观众的表现手法,对比国内电影很少注重电影音乐的提升,甚至采用低廉的商业音效作为背景,有甚者更是直接使用当前的流行音乐作为主题曲。

       但这些音乐又和传统的印度音乐不同,我们知道印度音乐十分注重打击乐器——鼓,如魔力单根鼓、陶壶鼓、塔不拉鼓、帕卡瓦甲鼓等,鼓声随着节奏快慢、力度的不同能表现出喜悦、热情、悲伤、虔敬、温柔、神秘等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印度音乐还注重的一方面就是弦乐器,在这部电影中弦乐器主要用于表现爱情的柔美,转达一种温馨与美好。这部电影的原声融入了许多现代气息,有电子乐的味道,有美国的浪漫主义、欧洲的人文主义,电影的音乐更偏重于打击乐器,而古典印度音乐偏重于弦乐器,我觉得现代印度音乐和DJ有很多的类似,这也许是很多广场舞使用印度音乐的原因吧。

       我看过的另一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和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部都是印度歌舞的完美表现,但《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印度国产宝莱坞电影,更加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印度文化,片中不仅注重音乐还注重舞蹈,《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只在片尾部分插入一段舞蹈,而这段舞蹈的配乐是这13首里面我最喜欢的——《JaiHo》。片尾曲的JaiHo是印度语胜利的意思,歌曲使用了印地语、乌尔都语、西班牙语,一开始我们会听到有个男声会一直重复JaiHo这几句,声音洪亮有力,转达了胜利的喜悦之情,这种风格使我联想起另一部印度电影《雄狮》。这首歌曲的大意是:来吧来吧,在大蓬下拉起手。来拉起手,在星空下跳个够。夜以继夜死必来,夜夜踏火舞开怀,吹走眼中的睡意,点燃手指把星摘,嘿,来吧来吧,在大蓬下拉起手。来拉起手,在星空下跳个够。戚夜里,心之戚,心之迹,至人无己,快乐!快乐!今朝此刻为爱追求的贾马尔把舞跳,其他统统都忘掉,无论尝到啥滋味,干杯!快乐!快乐!尝尝吧,噢,尝尝吧,今夜是甜蜜,尝尝吧,挺住,我这颗心唔,这颗心已到极致,挺住,你黝黑而深邃的眼影啊,莫不是在变着魔法,你黝黑而深邃的眼影啊,莫不是在变着魔法,来吧来吧,在大蓬下拉起手,来拉起手,在星空下跳个够……

       另一首值得推荐的插曲是《OSaya》,《OSaya》是开场贫民窟的孩子们肆意奔跑躲避追捕时的背景音乐,同时入围3:天鹅湖音乐赏析

       摘要:《天鹅湖》的音乐像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篇章,每一场的音乐都极其出色的完成了对于场景的书写,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的性格和内心的刻画,如:序曲的一开始,双簧管就吹出了柔和的去曲调,引出了故事的线索,这是天鹅主题的变体,他概括的勾画了没魔法变成天鹅的姑娘那动人而凄惨的图景。

       关键字:《天鹅湖》,经典,舞剧音乐,美

       正文:

       我本人不会唱歌,但是我一直想唱歌,但是有苦于对于音乐这方面属于白痴型的,所以这学期我们进行公选课的章,每一场的音乐都极其出色的完成了对于场景的书写,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的性格和内心的刻画,如:序曲的一开始,双簧管就吹出了柔和的去曲调,引出了故事的线索,这是天鹅主题的变体,他概括的勾画了没魔法变成天鹅的姑娘那动人而凄惨的图景。

       这部充满诗情画意和戏剧力量,并具有高度交响性发展原则的舞剧音乐,是对芭蕾音乐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从而成为舞剧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当然我们对于柴可夫斯基的鉴赏,对天鹅湖的鉴赏并不会因此而终止,我们对于音乐的鉴赏也不会因此而终止,这学期的音乐鉴赏课虽然结束了,这堂课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他已经激发起了我们对于音乐鉴赏的积极性,我们将会对音乐进行长期不懈的追求。

篇4:长恨歌音乐赏析

       长恨歌音乐赏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下面是长恨歌音乐赏析!

       长恨歌音乐赏析

       清唱剧的音乐创作最早起源于意大利,主要是以声乐作品接连演唱的方式去陈述整部剧目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几乎纯粹的声乐演唱,因此清唱剧对于歌者的音乐表现、表演力具有很高的要求,黄自先生的清唱剧《长恨歌》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5:《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把江南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春江花月夜》全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都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尾声。乐曲的演奏形式很多:既有琵琶、洞箫、二胡、筝、大胡、大鼓、碰铃等组成的小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又有增加了扬琴、笙、中胡、拉阮、云锣、大锣的中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还有大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不同的演奏形式各有特色。

       在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这首优美的民族音乐作品,有利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协调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把音乐知识传授、音乐能力培养及审美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在渐渐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展示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的内容,为每一乐段创设不同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这种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于一体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欣赏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例如:6:音乐之声电影经典台词

       音乐之声电影经典台词

       电影《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丽·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主演,于1965年上映。改编自玛利亚·冯·崔普(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

       电影《音乐之声》讲述了1938年,年轻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以童心对童心,让孩子们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 玛利亚(朱莉·安德鲁斯 饰)是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里的规矩。院长认为玛利亚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院长与众嬷嬷商量后,决定安排玛利亚到一位名叫特拉普(克里斯托弗·普鲁默 饰)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1.Max: I hope you appreciate the sacrifice I'm making. Captain von Trapp: You have no choice.

       Max: I know... That's why I'm making it.

       2.Captain von Trapp: It's the dress. You'll have to put on another one before you meet the children. Maria: But I don't have another one. When we entered the abbey our worldly clothes were given to the poor.

       3.Max: How many have I had? Maid: Two. Max: Make it an uneven three.

       4.Captain von Trapp: Fraulein, is it to be at every meal, or merely at dinnertime, that you intend on leading us all through this rare and wonderful new world of... indigestion?

       5.Mother Abbess: Maria, these walls were not meant to shut out problems. You have to face them. You have to live the life you were born to live.音乐之声

       6.The Baroness: Somewhere out there is a lady who I think will never be a nun. Auf Wiedersehen, darling.

       7.Kurt: I wonder what grass tastes like.

       8.Max: He's got to at least *pretend* to work with these people. You must convince him. Maria: I can't ask him to be less than he is.

       9.Captain von Trapp: What about this one? Maria: The poor didn't want this one.

篇7:电影音乐(Movie Music)

       accustomed though we are to speaking of the films made before 1927 as “silent”, the film has never been, in the full sense of the word, silen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music was regarded as an indispensable accompaniment; when the lumiere films were shown at the first public film exhib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ebruary 1896, they were accompanied by piano improvisations on popular tunes. at first, the music played bore no special relationship to the films; an accompaniment of any kind was sufficient. within a very short time, however, the incongruity of playing lively music to a solemn film became apparent, and film pianists began to take some care in matching their pieces to the mood of the film.

       as movie theaters grew in number and importance, a violinist, and perhaps a cellist, would be added to the pianist in certain cases, and in the larger movie theaters small orchestras were formed. for a number of years the selection of music for each film program rested entirely in the hands of the conductor or leader of the orchestra, and very often the principal qualification for holding such a position was not skill or taste so much as the ownership of a large personal library of musical pieces. since the conductor seldom saw the films until the night before they were to be shown(if indeed, the conductor was lucky enough to see them then), the musical arrangement was normally improvised in the greatest hurry.

       to help meet this difficulty, film distributing companies started the practice of publishing suggestions for musical accompaniments. in 1909, for example, the edison company began issuing with their films such indications of mood as “ pleasant”, “sad”, “lively”. the suggestions became more explicit, and so emerged the musical cue sheet containing indications of mood, the titles of suitable pieces of music, and precise directions to show where one piece led into the next.

       certain films had music especially composed for them. the most famous of these early special scores was that composed and arranged for d.w griffith's film birth of a nation, which was released in 1915.

篇8:《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再次重温了一遍《音乐之声》被感动得几处落泪。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迄今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论喜爱程度它或许排不到第一,但论最佳影片的话,它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片中的音乐已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是那样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说到片中的演员,或许大多数人最难忘的是活泼开朗、把音乐带给大家的女主角玛利亚。但我最喜欢、最难忘的却是片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从表面看,他似乎是个严厉、冷漠而又刻板的海军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后,他却有一颗博爱的心。最难忘他的眼神,那时而严峻、时而又饱含无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爱,都在这眼神中表露无疑了。 记得影片开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见的情形:修女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上校的七个孩子做家庭教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厅时,情不自禁的跑进去关起门跳起舞来。突然舞厅的门啪的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句话不说的看着玛利亚。当玛利亚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厅后,上校说的第一句话就带着训斥的味道:“不要随便乱闯房间”。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场,感觉很酷的那种。等下一个镜头看清上校的脸,我才发现这真是个英俊的男人,虽然在初次登场这几分钟的片断里,玛利亚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没有笑过一次。其实我对这样一开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总是很有兴趣的,我喜欢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情中去寻找隐藏在这冷漠背后的另一些东西。而这次很快就让我找到了一处:当上校说起玛利亚到来之前已经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师,而上一位教师只待了两小时就走了时,玛利亚惊讶的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上校答道:“孩子们很正常,是家庭教师的问题。”看得出,这其实是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可是我认为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