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谏景公翻译(推荐10篇)

《晏子谏齐景公》文言文翻译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解释

       1、景公: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齐景公)

       2、雨雪三日而不霁:多日下雪但是不转晴。雨(yù):名词作动词,下,落,降。 三 :此为虚词,表多次。而:表转折,但是、然而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3、公被狐白之裘(qiú):齐景公穿着白毛的狐皮 大衣。狐白之裘: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裘:皮衣 被(pi)同“披”。

       4、陛:殿堂的台阶。

       5、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齐景公时任国相。

       6、有间:一会儿。

       7、逸:安逸,舒适。

       8、劳:劳苦。

       9、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闻:听 命 ;辞命。

       10、粟:谷子,旧时泛指谷类,此指救济粮。

       11、饥寒:指饥饿寒冷的人。

       12、涂:通假为“途”,路上。

       13、里:指里巷。

       14、循:巡,巡视。

       15、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6、兼岁:两年。

       17、明:阐明。

       18 、欲:欲念,愿望。

       19、行:实行。

       20、善:好的

       21、乃:于是。

       22、既事者:已有职业的人。

       23、谏:进谏。

       24、对:对答,回答。

       25、与:给。

       26、见:朝见。

       27、所欲:愿望。

       28、侧:边上。

       29、堂:朝堂

       30、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好!我受到教诲了。”于是就拿出皮衣,发放粮食,给这些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齐景公要建高台,发动很多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齐景公还想再造钟。晏子进谏说:“所谓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劳苦来成就自己的乐趣。君主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经建筑了高台,现在又要造钟,是对百姓很大的负担,百姓必定会不高兴。君主以加重百姓负担来获得自己的乐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齐景公就停止造钟。

篇2:《晏子谏齐景公》原文及翻译

       《晏子谏齐景公》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晏子春秋》语言简练,情节生动,生动呈现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答辩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人做人处事及外交口才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与启迪。其中,《晏子使楚》被改编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11课,文言文版《晏子使楚》被编入苏教版与长春版教材中,《橘逾淮为枳》编入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3:晏子谏齐景公原文及翻译

       选自《晏子春秋》

       原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翻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说得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解释:

       1、景公: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齐景公)

       2、雨雪三日而不霁:多日下雪但是不转晴。雨(yù):名词作动词,下,落,降。 三 :此为虚词,表多次。而:表转折,但是、然而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3、公被狐白之裘(qiú):齐景公穿着白毛的狐皮 大衣。狐白之裘: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裘:皮衣 被(pi)同“披”。

       4、陛:殿堂的台阶。

       5、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齐景公时任国相。

       6、有间:一会儿。

       7、逸:安逸,舒适。

       8、劳:劳苦。

       9、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闻:听 命 ;辞命。

       10、粟:谷子,旧时泛指谷类,此指救济粮。

       11、饥寒:指饥饿寒冷的人。

       12、涂:通假为“途”,路上。

       13、里:指里巷。

       14、循:巡,巡视。

       15、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6、兼岁:两年。

       17、明:阐明。

       18 、欲:欲念,愿望。

       19、行:实行。

       20 、善:好的

       21、乃:于是。

       22、既事者:已有职业的人。

       23、谏:进谏。

       24、对:对答,回答。

       25、与:给。

       26、见:朝见。

       27、所欲:愿望。

       28、侧:边上。

       29、堂:朝堂

       30、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j):雨后或雪后初晴。

       ③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④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

       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意思是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⑴晏子谏景公⑵晏子对曰()

       ⑶公被狐白之裘()⑷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2、以下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水落而石出者

       B、坐于堂侧阶墨子闻之起于鲁

       C、公被狐白之裘温而知人之寒

       D、晏子能明其所欲其如土石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4、从这则故事来看,你认为晏子或景公是怎样的人?(选一人作答)(2分)

       5、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请用范仲淹的话来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2分)(1)向君王提意见,提意见。(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⑵回答。⑶身穿(通:披)⑷挨饿受冻的人。

       2、C。

       3、(2分)(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

       4、(2分)晏子是一个了解民情,敢于并善于劝谏的人。景公是一个能听取、采纳正确意见(即善于纳谏),并能付诸行动的人。

       5、(2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认知能力。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表转折)水落而石出者(表顺承)B、坐于堂侧阶(在)墨子闻之起于鲁(从)C、公被狐白之裘(的)温而知人之寒(的)D、晏子能明其所欲(代词)其如土石何(加强语气)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章对晏子或景公的描写来分析其人物形象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晏子的言语的理解,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来回答即可。

篇5: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2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选自刘向《晏子春秋》)

       1.选出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项。

       (1)

       A.饱而知人之饥

       B.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D.五谷不收谓之饥

       (2)

       A.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B.蹇叔之子与师

       C.与嬴而不助五国

       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2)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品味文章,请思考晏子对景公的这番陈说,是随机而言,还是心中早已有意?为什么?

       4.晏子的谏言中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

       1.(1)BCD(B:指荒年/C:偏义复词,偏义与“饥”,指荒年。/D:指荒年。)

       (2)AD(A/D:给予/B:参与。/C:交好。)

       2.(1)景公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厅堂一侧的台阶上。

       (2)真奇怪啊!连续下雪三天,然而天气不冷。

       3.晏子早就有意进谏,乘天寒,入见景公才随机而进言。这从晏子之言严谨而雄辩可看出。

       4.排比 使谏言语意集中,文气酣畅,加强了说服人的力量。

篇6: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晏子入见,立有间

       ②公被狐白之裘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景公或晏子的性格特征。

       答案

       10.

       (1)①晋见或拜见 ②通“披”,披着

       (2)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或几天),天气却不寒冷。

       (3)景公: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晏子:体恤民情(关心百姓),善于进谏。(任选一人作答。)

       翻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篇7: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③②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