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总复习教案(通用12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2: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存款利国利民,并从教育储蓄中感悟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树立努力学习的志向。

       重点难点:

       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利息。理解税后利息的含义,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式。

       教学流程:

       一、知识扩充

       (师出示中国五大银行行标。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银行的业务范围及银行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信息) 20xx年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 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 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 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 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

       效果预测:学生可以从信息中感悟到国家用集资上来的存款繁荣经济、建设国家、援助农业,加强储蓄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

       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

       (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

       (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效果预测: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三、合作学习

       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生找出本金、存款种类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息”、“利率”的概念,并设疑“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

       出示表格

       (生合作学习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公式,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存入银行的1000元,整存整取5年,年利率3.6%,到期时可获利息多少元?

       生:1000 × 3.6% ×5 = 180元。

       师:取款时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吗?和老师一起跳跃时间,来到xxxx年。(出示利息清单。)

       利息清单

       生总结: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空间,让学生从实践中概括公式,在合作中分享自己与他人思考的成果,体会成功的快乐。

       效果预测: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在合作中积极思考,得出利息及税后利息的公式,并因为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知识的应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深化练习

       1.奉献。

       五年一班的xx同学在xxxx年xx月xx日把积攒的12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二年,年利率2.7%。她准备把到期后的税后利息捐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到期时她可捐钱多少元?

       2.理财。

       你有压岁钱吗?以小组为单位核算一下,如果把这些钱存起来,你们想怎样存?会得多少税后利息?你们准备怎么使用?

       3.帮助。

       李大爷认识到了存款的益处,所以决定把自己的1万元存入银行5年,面对“国债3.6%”、“定期3.6%”、“活期0.72%”三种选择,他该怎么办呢?你能按获得利润的多少为李大爷提个合理化建议吗?

       4.介绍小知识。(教育储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设计的三组生活习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效果预测:学生喜欢智慧的挑战,对学以致用有很强的能动性,所以他们一定会用智慧的眼光解决习题中的生活问题,同时在教育储蓄的感召下,进一步感悟党和人民的期望,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篇3: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重点: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步复习活动准备

       将学生课前就本节复习内容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整理,制成问题卡,交由3位学生主持复习。

       师:同学们,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复习整理本节知识,我们请3位同学分别主持复习。现在请4: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模板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圆柱

       (1)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5: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总复习 整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内容:教材40到44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自然数、小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巩固整数、小数的读写方法,会正确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在以后近两个月的数学课里,我们将进行数学总复习。通过总复习,使我们进一步牢固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为到初中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小学数学总复习分七节内容安排,6:小学六年级数学人教版总复习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学会负数的基本性质,利用负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利用负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负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7:小学六年级数学人教版总复习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负数在生活实际应用。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哈尔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海口等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她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的温度和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哈尔滨的气温 ?是零下19摄氏度到零下27摄氏度。—27°表示-------------- —19°表示--------------

       武汉的气温 —3°与2°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长沙的气温0°至3°中的0°表示什么意思?

       0°C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C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

       比0°C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

       二、教学例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1)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现在你能看出现在室内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17℃。)你是怎么知道的?(指针指零上17,表示零上7摄式度)。

       (2)在温度计上分别表示出3℃和-3℃等温度

       请在温度计上表示-18℃。

       -3℃和-18℃哪个温度低?

       表示零上温度时,在数字前加“ ”,一般情况

       下省略不写,这里的“ ”不是加号,而是正号。

       例如: 3°C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作3°C,读作三摄氏度。

       表示零下温度时,在数字前加“-”。

       例如:-3°C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3)说一说上图中各数据表示的意义。

       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哈尔滨最低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海口的最低气温比起来,又怎样了呢?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摄氏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到零下12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1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 1℃,读作正一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1℃(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 1也可以直接写成1,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1℃也就是 1℃。(板书)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12摄氏度。我们可以用-12℃来表示零下12摄氏度(板书-12℃)。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12℃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 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12℃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写出其它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5、说一说,存折中的数各表示什么?

       “ ”表示什么意思? 存入

       “—”表示什么意思? 支出

       .00表示1月5日存入2000元。

       -500.00表示201月26日支出500元。

       500.00表示年2月21存入500元;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这一些数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 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

       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3,-500。像-3,-500,- ,-4.7……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读作负八分之三。

       而以前所学的3,500, ,4.7……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也可以加上“ ”号,例如 3, , 4.7等,(也可以省去“ ”号)。 4.7读作正四点七。

       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读法:

       “ ”读作正,“-”读作负;

       从左往右的顺序读数,先读“正”或“负”,再读符号后面的数字;

        6.3读作:正六点三(若数字前面的正号省略不写,

       则读数时也可不读);

       -4读作:负四。

       写法:

       在数的左侧写上“ ”或“-”

       例如:正八十,写作: 80;

       负八十,写作:-80。

       读一读,写一写:

       -6.5 负三点五 3 -27 二十 负一 -19 5.5

       正三十一 -2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请举例生活中你所应用的正负数。

       上车人数记作“ ”,下车人数记作“-”

       向东行驶记作“ ”,向西行驶记作“-”

       2.做一做,1 ,温度越低就越冷,-3°C 与 -18°C 哪个温度低?

       哈尔滨-18°C 更冷。

       3.做一做,2. 读出下列各数,并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篇8: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总复习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总复习教案

       一、代数初步知识.

       教学指导

       本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小学阶段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掌握这一阶段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规律,对于全面复习和巩固知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9: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3

       一、课题:量的计量

       1.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2.小组共同回忆探讨.

       二、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

       谈话:回到学校,马明对手头的材料认真研究起来。

       提问:你能帮马明出个主意,更好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吗?

       小结:用统计图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加形象具体。

       提问:我们根据统计表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总结:我们是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来选择统计图的。现在打开书p140,再看一看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三、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

       要求:小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制图纸,在征求组员意见的基础上合作制图。每个小组3人,每人完成一种统计图。

       引导评价板演学生的制图。

       四、分析统计图。

       出示讨论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得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作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产品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4、综合上面的分析,你建议马明到哪个单位应聘,为什么?

0: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总复习教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不是讲授新知识,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到本册教材为止,小学阶段的三种统计图已经全部教学结束,所以在本节课中要特别注重三种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根据统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哪些信息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等方面进行回忆整理。

       2.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学生对统计图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整理

       1.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回顾。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们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了解?

       (①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②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1题。

       ①呈现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②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根据统计要求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1)呈现问题: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课件出示)

       王羽家去年1~6月份支出情况统计表

       月份

       

       2

       3

       4

       5

       6

       金额/元

       20xx

       3800

       2900

       2200

       3000

       2700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百分比/%

       15

       30

       30

       5

       15

       5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金额/元

       450

       900

       900

       150

       450

       150

       (2)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表①要表示出去年1~6月份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表②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应选用扇形统计图;表③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的具体数量,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三种统计图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1)回顾:本学期在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除了可以将数据进行排序外,还可以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分析,并交流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作用。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2题。

       ①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②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

1: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总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

       过程与方法:

       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平移、旋转与对称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周末咱们班的李坤和王明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师: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生1: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

       师:平移和旋转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数学上我们称为变换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哪种方式可以称为变换呢?

       生:轴对称。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板书课题)

2: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

       2.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其展开图,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圆柱的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工具

       学前准备 收集圆柱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分钟)

       导案:

       课件提示:旋转门的画面。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揭示课题并板书:圆柱的认识。

       学案:

       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

       二、自主探索,认识圆柱。(23分钟)

       1.初步感知圆柱。

       (1)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如岗亭、车轮、圆木、客家围屋等)

       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2)利用课件从实物中指出圆柱体。

       (3)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

       (1)每人拿出一个圆柱,看一看,摸一摸,小组讨论:圆柱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征?

       (2)学生集体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柱,标出各部分名称。

       (4)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拿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体,提问:①这两个圆柱体,哪个高?哪个矮?

       ②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圆柱的高低和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有关。)

       ③你能量出圆柱的高吗?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圆柱的高。(教师注意强调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的圆柱体图中画出圆柱的高。

       ④提问:圆柱的高有几条?

       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所有的高都相等。

       3.教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师:同学们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的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

       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猜一猜,将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

       (2)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拿出两个圆柱体将其剪开。

       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操作的结果并展示。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侧面展开图。

       (4)观察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圆柱体,提问: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圆柱体的哪部分?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将长方体还原成圆柱体再打开。(教师画图展示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的关系。)

       小结: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5)提问:什么样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小组交流后指名学生回答。

       学案:

       1.(1)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

       (2)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圆柱形物体。课件展示圆柱体和非圆柱体图片,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不是圆柱。

       (3)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学生观察并小组交流圆柱的特征。并且学生测量圆柱的高。(注意测量方法要正确)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同桌互相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量出圆柱的高。

       3.学生迅速转动纸片,仔细观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4.(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2)学生剪开圆柱的侧面并观察其形状。

       (3)学生交流操作结果。

       (4)结合展开圆柱侧面的过程,思考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5)底面周长与高相等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课后小结

       本节课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引入对圆柱的认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很自然地过渡到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找出圆柱体的共同特征,两个平的底面,一个曲的侧面,使学生对圆柱有更进一步地了解。接着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间的关系,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中,重视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作用,结合学生回答,动态演示圆柱体侧面的展开过程,使学生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后习题

       达标检测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是的在下面的方框里画“√”

       2.给下面的圆柱各部分填上相应的名称。

       3.下面(①)号图形是圆柱的展开

       4.把一张长314px,宽235.5px的长方形纸片卷成一个圆柱。(接头处不重叠)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多少?

       答案:

       ①长方形的长作圆柱的高。9.42÷3.14÷2=1.5(cm)

       ②长方形的宽作圆柱的高。12.56÷3.14÷2=2(cm)

       答: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7.5px或50px。

       板书

       圆柱的认识

       导案

       初步感知圆柱。

       认识圆柱的各部分。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