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被动句的用法参考(精选7篇)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用法参考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 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篇2:文言文中省略句用法
文言文中省略句用法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篇3: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1 用作指代词,例如:
(1)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我的祖父死在这件事上,我的父亲也死在这件事上。
(2) 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所在的地方都这样。
(3)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孙子兵法·势》)
——落下去又重新开始,太阳和月亮就是这样。
2 后来发展为系动词,如:
(1) 问今是何世。(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年代。
(2)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不知道木兰原来还是个姑娘。
“是”的用法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3单独作谓语时,除了本身的指代作用,还兼有“对”“是这样”“这样是对的”等动词的味道。如:
“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
——那个人是鲁国的孔丘吗?
——对,就是这个人。
4 与宾语提前有关,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
——将要灭掉虢,还对虞有什么爱惜呢!
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虢”作宾语提前了,“是 ”成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这种用法有个特别的固定结构“唯(惟)……是……”“唯(惟)……之”,: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率领**前来,就是为了找敌人打仗!
现代成语中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仍是这种用法。
5 形容词,正确。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感到现在是正确的',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
6 动词,以……为是,认为……正确。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
——以自己为是,以别人为非,这是世人的通病。
7 复合词,是故,是以,因此,所以的意思。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篇4:文言文中至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至于的用法
1.“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选自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张岱的《于园》)
对于其中“至于园可无憾矣”一句的理解,出现较大争议:
5: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篇6: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解析
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解析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3、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篇7: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用史巫纷若,吉。——《易·巽卦》
有孚颗若。——《易·观卦》
乘其四骆,六辔沃若。——《诗·小雅·裳裳者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2) 用于句首
若昔朕其逝。——《书·大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