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数学公式知识点(通用6篇)
必修四数学公式知识点
高一数学必修4重点公式汇总
一)两角和差公式 (写的都要记)
sin(A B)=sinAcosB 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
cos(A 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 sinAsinB
tan(A B)=(tanA 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 tanAtanB)
二)用以上公式可推出下列二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2
(上面这个余弦的很重要)
sin2A=2sinA_osA
三)半角的只需记住这个:
tan(A/2)=(1-cosA)/sinA=sinA/(1 cosA)
四)用二倍角中的余弦可推出降幂公式
(sinA)^2=(1-cos2A)/2
(cosA)^2=(1 cos2A)/2
五)用以上降幂公式可推出以下常用的化简公式
1-cosA=sin^(A/2)_
1-sinA=cos^(A/2)_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 r=a(n-2) 2r=...=a[n-(n-1)] (n-1)r=a(1) (n-1)r=a (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 (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 (k-1)r
则,n=k 1时,a(k 1)=a(k) r=a (k-1)r r=a [(k 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 a(2) ... a(n)
=a (a r) ... [a (n-1)r]
=na r[1 2 ... (n-1)]
=na 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 a(2) ... a(n)
=a ar ... ar^(n-1)
=a[1 r ... 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必修四数学学习方法
掌握数学学习实践阶段: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则。先生著名的日本教育在米山国藏在他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曾经说过,尤其是高阶段的数学学习数学,必须遵循“分层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教学内容的2:必修四知识点
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虎兕 sì 2、出于柙xi á 3、毁于椟dú 4、不胜食shēng 5、数罟 cùgǔ 6、闯wū 7、衣帛y ì 8、鸡豚狗彘 zhì 9、饿莩piǎo 10、庠序 xiáng 11、险d xī 12、肇造 zhào 13、方炽ch ì 14、杌陧wùni è 15、勖x ù 16、噫吁 xī 17、猿猱náo 18、萦绕yíng 19、 崖pēng 20、崔嵬 cuīwéi 21、趑趄zījū 22、云篦 bì 23、呕哑嘲哳 ōuyāzhāozhā 24、槛菊jiàn 25、暮霭ǎi 26、翼轸zhěn 27、り q ǐ 28、潦水 lǎo 29、遄飞 chuán
30、雕甍méng 31、睢园suī 32、睇眄dìmiǎn 33、吴会kuài 34、命途多舛chuǎn 35、宗悫 què 36、捧袂mèi 37、悚然sǒng 38、砭人肌骨biān 39、WW铮铮cōngzhēng 40、渥然 wò 41、黟然 yí 42、f岩 chán 43、踬踣zhìb ó 44、一g土póu
二、解释加点的词
1、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的标志
2、陈力就列 施展 担任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痛恨 托词
4、相夫子 辅助
5、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
6、弃甲曳兵 拖
7、或百步而后止 有的
8、数罟不入闯 密 池塘
9、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敬父母 尊敬兄长
10、斯天下之民至焉 那麽
11、危乎高哉 高
12、开国何茫然 多麽
13、扪参历井仰胁息 摸 屏住
14、以手抚膺坐长叹 胸
15、一夫当关 把守
16、去来江口守空船 语气助词,无义
17、却坐促弦弦转急 后退
18、星分翼轸 分野
19、龙光射牛斗之墟 区域
20、都督阎公之雅望 美好
21、家君作宰 县令
22、时维九月 在
23、俨骖W于上路 整治
24、披绣闼 打开
25、川泽纡其骇属 屈曲
26、云销雨霁 雨后初晴
27、逸兴遄飞 急速
28、爽籁发 参差不齐
29、穷且益坚 却
30、一介书生 微末
31、等终军之弱冠 相同
32、叨陪鲤对 谦辞,有愧于
33、盛筵难再 目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季》 与 萧
《寡》 无 颁 涂
《黄》 唱
《琵》 无通假字
《滕》 采 轴
《秋》 砰湃
八、默写:
1、周任有言曰:“陈 ,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 , 不患贫 。
3、吾恐季孙氏之忧, 不在 , 而在 。
4、 数罟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 ,材木不可胜用也。
5、 谨 , 申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 。
7、 扪 ,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 。
8、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 ,化为狼与豺。
9、 艰 ,潦倒新停浊酒杯。
10、 千呼 , 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11、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 。 冰 ,凝绝不通声暂歇。
12、 门 ,老大嫁作商人妇。
13、坐中泣下谁最多? 江 。
14、 庄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 ,蓝田日暖玉升烟。
15、 雕 ,只是朱颜改。
16、 昨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 , 山 。
17、执手相看泪眼, 竟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 。
18、 满 , 憔 ,如今有谁堪摘?
19、物华天宝, 龙 ;人杰地灵, 徐 。
20、闾阎扑地, 钟 ;舸迷津, 青 。
21、关山难越, 谁 ;萍水相逢, 尽 。
2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 , 。
23、画栋朝飞 , 珠 。 日悠悠, 物 。
2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黟然黑者为星星 。
孔子的四弟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1、儒家 春秋 思想 孔子 弟子 二十 政治、教育、文学、哲学 处身立世 大学 中庸 孟子
2、战国 孟轲 七篇 政治活动、政治学说 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儒家
3、说明梁惠王与邻国的统治并没什么大的差别
以仁义治天下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而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D 5、B 6.B 7、C 8、(1)B (2)D (3)A (4)C (5)D (6)C (7)D 9、DE
10、B;EG(都是介宾后置句) 11.B
12.(1)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D (3)能看出来,从“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中可看出。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