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推荐6篇)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一生过得既平凡又伟大,他从哲学的观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分成了人生四境界,那么何谓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这四个境界分别代表了什么?如何才能做到这四个境界呢?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2: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并非欲成为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并非欲成为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的“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事情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情,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动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也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也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也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的生活。道家认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也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完全可以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感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而实在是他对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有许多人对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J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些我们所不感觉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觉兴趣,但也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觉兴趣的。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者,是不可行的。
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只有极少数是正当的。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所应读的所谓“正经书”是很有限的。四书五经是大家所公认的“正经书”。除此之外,学举业者,再加读诗赋八股文;讲道学者,再加读宋明儒语录。此外,所有小说词曲等,均以为是“闲书”。看闲书是没出J包的事,至于写闲书更是没有出息的事了。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多数是不“正当的”。因此,有多少人不能随他的兴趣去做,以致他的才不能发展;因此,不知压抑埋没了多少天才,这是不必讳言的。
(选自冯友兰《人生经典》,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所谓的“无为”,就是做事情不追求“世间名利恭敬”,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顺应自己的兴趣。
B.认为,我们之所以在生活中得不到乐趣,是因为受到各种社会制度的束缚,只有打破束缚,才能得到快乐。
C.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社会生活中有我们不容易感兴趣的事,但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去做。
D.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人们用所谓“正经”“正当”的价值标准,限制了个人的兴趣,以致影响到个入能力的发展。
13.下列不符合道家的“极端说法”的一项是(3分)
A.成人不能像儿童那样乘兴,是受到了社会各种制度的束缚,所以必须打破这些束缚。
B.无论什么人,都有其感兴趣的事,但是其所做的事并非都是由其兴趣所为。
C.既然任何人对有些事总感兴趣,而且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那么他就有了快乐的生活。
D.即使许多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不做事情,也不会影响社会运转。
14.请根据文章3:阅读四境界
当下许多人都忘记了阅读,中年阅读可以使人永葆青葱岁月。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语出《三国志》陈寿。杨绛的故事可做注解:她小时候父亲曾问她,三天不看书怎么样?她答不好过。再问要是一星期不看呢?答曰一星期都白活了。
阅读,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件奢侈的事,太多的人在谈要看书,却没多少人真的在谈书。静心、沉浸、博览、求精,是读书的四境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孤独与快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4: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
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理论是其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这一理论却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迷失:由于主观觉解支撑起的.境界实质上只是一种虚无的心灵体验,从而造成了主体内在精神境界与客观人生实践的脱节;由于冯氏对理、道体及宇宙等范畴中人性道德内涵的彻底抽空,又导致了其本体与境界的完全断裂.冯氏境界理论出现这两种迷失的症结,在于其新理学体系“空灵”化的形上旨趣追求.
作 者:邓联合 徐建科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刊 名:学海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A BIMESTRIS 年,卷(期): “”(3) 分类号:B0 关键词:冯友兰 觉解 境界 本体 人生实践篇5:四句话感悟人生
一:生命是一种过程。
事情的结果尽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过程更加重要,因为结果好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过程使我们的生命充实。
人的生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世界上很少有永恒。
注解:生命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你自己赋予你的生命一种你希望实现的意义,因此享受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意义所在。
二:放弃是一种智慧,缺陷是一种恩惠。
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丢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种不同的水果,六种不同的味道,六种不同的颜色,六个人的友谊。
人一定要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所以说,放弃是一种智慧。
三: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6:四然是人生的境界作文
四然是人生的境界作文
“四然”是人生的境界,是超越自我的一种超然,“风物长宜放眼量”,毛爷爷如是说,“拿得起、放得下”,俗语如是说。总之,话好说,现实中真正做到位却不是易事。有人天生豁达些,稍加磨练即领悟到一个较高的境界,有的心性狭隘些,但心性向善通过不断的修炼也会有长足进步。天生豁达的咱不论,本文只论与自己差不多一样的普通心性,通过学习磨练的切身感受。
一、“失之坦然”是心态,不是不上进和放弃
人生活在物质世界,有需求、有欲望,正当的欲望为人所提倡,如果目标很高通常称之为志向。欲望得不到满足,志向得不到实现,尤其是非常想要并经过一番努力而失败的,失落感尤其重,记得小时候评书里说就好像万丈高楼一脚踩空,扬子江心断揽崩舟。当年觉得调词很押韵,成年后失意之时再也没有觉得这两句话念起来那么潇洒,失意时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失之坦然就体现在此时的素质上。第一次失恋于是乎左手一支烟,右手一瓶酒,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样子喝,现在想起来很好玩,可当年真是不好玩。这时候有朋友、有教你解脱的书最重要,可重要归重要,一方面觉得应当理智超脱,一方面又是难以割舍的放不下,这就是我们普通人。后来我总结还要靠心智模式,心智不开,朋友怎么劝,书怎么看都没用,最关键的是自己真正有所悟,境界才能有所提高。我给爱情下的定义就是带着感情的欲望,呵呵,人一动感情的确更难放下,能放得下的就剩下纯洁的感情了。这时的人就无私了,真爱就是为了对方的幸福。
然而对待工作和事业上的磨难,似乎又有所区别,《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前几年火的一塌糊涂,我看了后就一个感受,这纯粹扯他娘的松花蛋。这是老板愚民之策,愚化职工的烟幕弹,属于我的奶酪被人夺去了,我还要超脱不在乎去寻找别的奶酪,甘心做奴仆甘心被无情的剥削,还有天理没有?这时的失之坦然是心态,又不仅仅是心态。不要着急上火是对的,不因气愤失智是对的,但要敢于抗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天行健,君子不可不自强不息,不放弃、不抛弃,谁能笑到最后谁就笑的最好。所以我觉得坦然说的是心态,不是行为。放弃之坦然,不放弃也坦然。
二、“得之淡然”是境界,不是不重视和不争
我觉得淡然首先说的是理智,没有理智无法淡然。没有理智的淡然应该也有,但那基本是阿Q,就和猪偷吃菜园被打走,拐过墙角就淡然了差不多。现实中的所得我看分为两种,一种是我得之对他人没有损失,这样的所得忘乎所以似乎还不至于招灾祸,然而世间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很难找到你得到而他人不想得到的东西。淡然处之,保持清醒头脑是得之的基本条件,忘乎所以必然所持不长久。所以淡然是境界,不是不重视,相反应当相当的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学习,继承先烈的遗志,长大才能保卫我们的胜利果实”,记得这是儿时在学校玩经常听老师教导大哥哥姐姐的词,等我们上学了就听不到了,现在看这里面有道理,得之要淡然,但也要珍惜。记得刚上班时一次参加单位书法比赛,得了个末等奖——双人床全套行头,姥姥的我还没结婚呢,怎么给了这么个奖品,嘴上这么说其实心里很喜欢,哈哈,同班组一大哥说我刚结婚可没有这样全套的,卖给我吧,说完掏出100元钱(市场价大约300),当时我心头一窄就接过了钱,过后很后悔,当时为什么就不能送给他?心底狭窄没有淡然,100元怎值彼此哥们同事一场?陷入深责之中,第二天花掉它买来瓜子水果大家享用,多少平慰一下自己内疚的心情。心底无私天地宽,写文章经常掉这样的诗句,但要自己真正做到天地宽,还真需要锤炼。淡然所得之利,珍惜所得之用。君子于财淡然取之,用之有方才能成就境界。胡雪岩500两银子送掉了自己的饭碗,却成就了一段佳话和日后的辉煌。秋瑾撒出去自己留学日本的全部学费,却感动很多志士愿意为她出钱。失之得之皆淡然之功。现在我经常教育儿子不要只满足记住几个好词格言,要深刻领悟学以致用,吾辈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全然缘于没有那份淡然的境界。
三、“争之必然”是心志,不是放不下和狭隘
争取该争取的东西,办可办成的事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必然就是可行性研究,争取把可行的事情办成,或者说可行性大于风险的事情。感觉对必然的理解是关键,生活中普通人常常把自我心想视为必然,同一件事情,大家想的不一样,于是争执、矛盾、不愉快就产生了。中国的文字狱差不多也源于此?清风不识字啊,基本上是按照我的解读来给你的思想作定义。猜忌源于主观主义,抛弃了主观主义的.才是符合客观的逻辑分析推理。几乎大多数人都是在这个环节有问题,所以知识可以积累,但做事的水平有高有低,全在运用时的心智是否健全健康。然而令人困惑的可行性到底可不可靠,毛爷爷的小米加步枪如何做其可行性研讨,抗美援朝如何做可研?王永庆进军塑料行业也是这种情况,他们都是把看起来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办成了。看来必然中还包括主观能动性的成分,要不然毛爷爷老人家怎么在后来把人定胜天推到了历史的极限?看来只有用成功来衡量过程是否是必然了。
说这些波澜壮阔的事情似乎与我们的生活风马牛了,还是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心志得以实现似乎少有天上掉下个馅饼,要靠我们努力争取,到底是坚持还是明智放弃?似乎都有案例做充分的说明,有的坚持到底成功了,有的则浪费了青春,似乎有“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报以德就是顺其自然,施以力就是逆流而上。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男人追求女人,要注意女人的情感,要顺着感情的发展规律,最后如胶似漆。而女人主动追求男人,就需要勇气,需要打破被动的心理,女人主动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比如有人说要想征服男人的心,得先征服男人的胃,这得做多少好菜啊,不容易啊,看着好像说的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