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课件一等奖(共12篇)

岳阳楼记课件一等奖

       岳阳楼记课件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 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抒情和议论、写景、叙事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设计思路:

       1.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解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薄暮冥冥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把酒临风 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8.整体感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9.问题研究

       1.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4.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0.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但是,纵观全文感觉得到范仲淹并没有真正的到过岳阳楼,而是想像着写的。

       11.相关资料

       对偶句赏析

       《岳阳楼记》骈文味道很浓,词藻华丽,音韵铿锵,多用对偶句以写景状物。现将文中对偶句分析如下。

       “衔远山,吞长江”。

       这个对偶句由两个动宾语组成。动词“衔”、“吞”相对;形容词“远”、“长”相对,名词“山”、“江”相对,对仗极工。六字写洞庭湖,是粗线条的大写,极壮阔,极见气势。从修辞看,既是对偶,又是拟人。试想:湖中之山那么远大,却像把一片饼干衔在嘴里一样;万里长江却可以把它一口吞下,形象多么生动,气势多么磅礴。六字描绘“横无际涯”的洞庭,堪称绝唱。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这两个对偶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佳作。

       12.文学常识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其父范墉任节度掌书记。(其父范墉死时他刚两岁)。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篇2:岳阳楼记课件免费

       岳阳楼记课件免费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

       岳阳楼记课件免费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3:岳阳楼记课件

       岳阳楼记课件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分享了《岳阳楼记》课件给大家!

       教学目的

       1.积累与本课有关文言知识与名言警句,了解,背诵课文。

       2.领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与本课有关文言知识与名言警句,了解,背诵课文。

       2.领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2课时

       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难句翻译强化: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蔼,宽广无边。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总结固趣

       课文文字的导引。

       二、背诵课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本文表现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布置作业:

       预习《醉翁亭记》,要求基本理解文意,背诵课文,列出不懂之处。

篇4:岳阳楼记免费课件

       岳阳楼记免费课件

       岳阳楼记免费课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5:窦娥冤一等奖课件

       窦娥冤一等奖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

       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①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②有的杂剧还有“楔(xiē)子”,通常在6:爱莲说课件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的志趣和情操。

       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吗?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焉( )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认识,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3.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解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4、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探究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老师综合归纳:

       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写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巧妙: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 两个衬托: 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6、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0、在文中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怎样思想?) 1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12、“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三 教师小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四 巩固练习

       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篇7:桃花源记课件一等奖

       桃花源记课件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了解“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变化;

       2.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

       3.掌握“皆”、“咸”、“具”、“俱”、“并”等文言副词的意义。

       情感态度方面

       认识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难点:古今词义,文言积累。

       教法:朗读指导圈点批注。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教学过程

       8:岳阳楼记的课件

       岳阳楼记的课件

       《岳阳楼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佳作。学习时,门生可在听课文范读灌音、看“岳阳楼胜景”录像的过程中,充实感受本文言语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对文章体现的深入的头脑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开导点拨下完成。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正确理解难词、难句,可以经过让门生借助工具书自学。在此底子上构造讨论来完成。言语文字的美感,宜在重复诵读中体会。警句的深入内在,宜在教师得当增补背景知识下理解。

       学法引导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头脑境界应该怎样评价,是学习的一个疑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接洽所处的特定社会阶段,进行正确地阐发。岳阳楼记教案

       四、课时摆设二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灌音机、影碟机六、师生互动运动设计一.门生借助书下解释,工具书自学文章,理解难词、难句,了解文意。二.门生结合听范读,看碟片和自在诵读,一边明白岳阳楼美景,一边感受本文语句参差有致,富于音乐美的特点。

       预习

       一.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唯美伤感网名迁客墨客(sāo)

       霪雨(yín)霏霏 (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二.朗诵全文,做到根本成诵。

       霪雨(yín)霏霏 (fēi) 薄暮冥冥(míng)

       三.查字典,比较解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一.作家作品简介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清贫,幼年丧父,对基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革新步伐,因遭守旧派阻挡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当前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东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都城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七一六),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岳阳楼记教案

       一零四六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富厚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篇9:登岳阳楼记课件

       登岳阳楼记课件

       学习目标:

       1、涵咏诗歌,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

       2、学习诗歌,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背诵《登岳阳楼》

       德育目标:了解爱国情怀,激发自己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习难点: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扩展阅读

       教学方法:吟咏 启发 诵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亲爱的同学们,望月吟诗是古人的一种习惯,所以我们领略到了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登楼赋诗更是古文人的.一种喜好,今天,让我们和杜甫一起登楼赋诗-------

       (学生自己定学习任务,教师展示幻灯片,师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悟,指导诵读(展示原诗)

       1、自由朗读,结合书下注解,读懂诗句

       2、质疑问难,大声朗读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本诗的意思

       4、指名朗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

       三、指导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本诗

       1、以思带说:

       诗中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加入自己的想象,更生动形象的描绘。

       2、炼字:

       抓住关键字“坼”“浮”进行体会

       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诵读,读出杜甫诗风“大气”之感,体会心胸开阔

       四、探究杜甫形象

       1、想象:杜甫在楼上看风景,我们在书中看杜甫,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诗人的举止、肖像、神情

       2、思考:是什么使诗人老泪纵横?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诗谈谈

       (师展示幻灯片):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3、探究: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及对国家情感的?那为什么要先表达自己的情感?

       联想一下我们学过的老杜的诗(师展示幻灯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0:岳阳楼记知识课件

       岳阳楼记知识归纳课件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因为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天下,大家是否阅读了呢?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准确理解重点字句含义;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诵读、品析、合作探究、体会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3、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并培养审美情趣,丰富人文素养。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2、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2、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予观夫(yú fú)

       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 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fēi) 怒号(háo) 樯倾楫催(qiáng jí)

       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 míng) 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千里(hào)

       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xié) 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3、由读课文,直至读熟。

       4、学习文章的文章的'原因。

       ⑷ 背诵课文文章的写作特点:

       ⑴ 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⑵ 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4、成课后。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旬。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解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2:岳阳楼记教案和课件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zhe2) 属(同“嘱”zhu3) 淫(yin2) 霏(fei1) 樯(qiang2) 楫(ji2) 冥(ming2) 谗(chan2) 偕(xie2)

       2.朗诵全文。

       二、研习新课

       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之意。

       ,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