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知识复习(精选5篇)
《小石潭记》复习知识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柳宗元
1.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玉佩、玉环,都是系在腰上的玉制装饰品。
3.清洌:清澈。
4.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为:成为;作为。
5.近岸:靠近岸的地方。
6.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8.坻,水中高地。
9.屿,岛屿。
10.嵁,不平的岩石。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12.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上下,表示数目不确定,左右。
13.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
1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布:映现。彻:穿过,透过。
15.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16.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忽明忽暗,一会儿显现,一会儿隐没,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19.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2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21.以其境过清: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冷清清。
22.居:停留之:代小石潭的景物
23.隶而从者:跟随着我们一起来的人。隶:随从。而:表并列。从:跟随,动词。
24..小生:年轻人。
篇2:小石潭记知识复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常用义为“往”)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像长蛇)
(5)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齿一样)
(6)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8)四面竹树环合(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
(9)日光下澈(形容词充当“阳光”的谓语,深深透过)
以:A. 卷石底以出/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送东阳马生序》)
B. 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为,认为)
C. 无从致书以观(来)(《送东阳马生序》)
D. (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出师表》)
E. 可以为师矣(凭)(《〈论语〉十则》)
F.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依,按照)(《曹刿论战》)
G.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于)(《出师表》)
(1)坐潭上。〔坐(在)潭上,省略句,省略介词〕
(2)全石以为底。(倒装句,应为“以全石为底”)
(1)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2)俶尔远逝(忽然)
(1)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互相嬉戏。〕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像狗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最突出的是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但又没有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美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即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行文尚洁,但无片面性。他既吸收《左传》、《史记》中尚简尚朴的描写手法,也非常注意借鉴辞赋和诗歌中描写形象的技巧,注重形象描绘,追求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创作境界。因此他的游记作品在描绘自然景物上极研穷态,博显物象,细腻而不伤于雕琢,优美而不流于靡华,善以清词丽句状画山水、树石的细微之处,又能用明快的笔触,勾勒出整体形象,做到细微处,纤毫毕现。文章无论从整体到细部,都充满浓厚的诗情画意。而这一特点,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小石潭,是柳宗元得小丘后,发现的又一处风景绝佳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便是小石潭,距离自然不远。寻踪前往潭边,人“隔篁竹”,未见潭水,却已清晰可“闻水声如鸣珮环”,可知有溪水蜿蜒流淌,再注入潭中。似一位带有百种柔情的村野少女,在悠闲中,被轻风拂动了所珮的玉环,玉环鸣响,清雅悠扬,缭绕于竹林之中,碧水之上。这乐音,给身隔竹林,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带来一种清幽惬意的悬想,引发一种急切一睹潭水风采的强烈愿望。在这里用了新颖而美妙的比喻,以“鸣珮环”,使本诉诸人听觉的水声,变成了可审视、可欣赏的具体形象,唤起了读者的审美通感,这自然得力于巧妙的文笔。
当急切切“伐竹取道”,直奔潭边时,“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清冽”二字,下得极精当。不但写出了水质的清澄,还写出了水温的凉意,让读者在视觉和触觉上,立体感受到了潭水的魅力。
清澈的潭水,使整块山石铺就的潭底一览无遗。奇妙的是:近岸处,那石底边沿上卷而露出水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好像岸石有意在向游者争奇邀宠。它们或成水中的高地,或似浪中的岛屿,或嵯峨不平,陡立如削……千姿百态的山石,倒映于一潭碧水,水色山光,撩人眼目。更可喜的是,潭边还有那“青树翠蔓”,在阵阵山风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把潭边藤树的姿态写得很有特色:树木青葱,枝蔓翠绿,错综交织,低垂摇曳,参差错落,迎风飘扬。这与相邻的山石潭水,一动一静,相谐成趣,面对此景,难怪柳宗元要叹一句:“心乐之”了!
他乐山,乐水,乐青树,乐翠蔓,这时,似乎只有这善解人意的大自然,能带给他由衷的欢乐!特别是那水中的百余尾游鱼更使他感到自然胜境中的其乐无穷:由于潭水的清澄无尘,看下去鱼竟“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一段写鱼之游的文字,素来被评家所称道。为文不假譬喻,专用白描,尤其是抓住鱼翔浅底,忽止忽逝这一特点细加描绘,把鱼在阳光下不动的怡然,时而像箭一般射出的迅疾,表现得活灵活现,使鱼的一止一逝的神态均历历可见。鱼似在空气中无所依傍,自由游动的'逼真形象,更衬托出潭水的清澈明净。这段描写明显是化用了吴均《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笔法,但鱼翔的动感,日光的亮度,潭水的形态,却显然高出一筹,细致生动多了,文字体物既精细入微,构思也十分巧妙。综观全篇,柳宗元对潭水虽只着一个“清”字,但这水清的程度,却通过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侧面烘托写法,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如此清澄的潭水,柳宗元心情更加欢畅,他感到尾尾游鱼,似在“与游者相乐”。这是一种鱼水相得之乐,也是暂时解脱烦恼后,感受到的物我无间之乐。
柳宗元立于潭边,那鸣如“珮环”的水声,丁冬入耳,仍不时传来,引得他又好奇地向传来水声的西南方向望去。文中写“西南而望”,说明是先闻水声,后近小潭,又于小石潭边寻声溯源的。他望见了一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小溪,正湍湍奔来。这里,柳宗元用了动静互映,明暗对比的笔法,状写这条注蓄成小石潭的秀水:“斗折”,是说溪谷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绵延,这是写静;“蛇行”,是说溪水在静穆而又曲折的溪谷中,像蛇那样轻快地游动,这是写动。真个是动静相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时从潭边凝望竹林中流注而下的小溪,那明亮闪光的,是轻吟浅唱着欢流的溪水。由于溪谷的蜿蜒曲折,竹林对阳光的筛挡,溪水流动中忽而明亮耀眼,忽而又光彩全无,犹如飘动的火焰,忽明忽灭。这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便是大手笔的画家,怕也难以如此精确传神地绘出这画中色调、光彩、形态和动势,然而柳宗元却做到了!而且仅仅用了八个字,真可谓达到了用字剪削烹炼,以少总多,形容曲尽极致了!
再从山溪向上望,“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是从溪水写到溪身。写溪身仍是以形象逮人。那犬牙般交错的岩石,参差铺延,高低错落,渐渐挡住了的视线,那小石潭的源头也就无法确认了。
柳宗元静坐潭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一种出奇的寂静和凄清之感,悄然袭来,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情突然由欢畅转为一种难以言状的忧伤。其实,这种感情的起伏跌宕,对于柳宗元来说并不奇怪。因为他是以一个谪吏的身份登临山水的,幽静深邃的小石潭风光,可使他感受自然美而欢欣;空无人迹,寂寥冷清的山野气氛,又可引发他神伤骨寒、悲怆哀怨的心境。正如他自己所说:“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这使我们不禁想起“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中的孤独形象,想起柳宗元虽酷爱山水,但却偏偏感到“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无尽怅惘。压抑不住的感情暗流在起伏奔涌,山光水色只不过是激发它的热度和流速的媒介罢了。
心境既转为凄凉,自然感到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了。虽然,离开了小石潭,但小石潭也由此而久远地留在了后人的记忆中。
柳公作小石潭记,本是淡然出之的。但情深意浓,意境浑成,淡中自有几分炽烈的情愫。苏轼说柳文:“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是切当的评语。在这篇简淡精练的游记中,便包涵着多少细密浓郁、丰富优美的诗味啊。
篇3:小石潭记知识
小石潭记知识整理
一、原文:
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竹林),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以……为乐)之。伐竹取道,下(在下面)见(同“现”显现)小潭,水尤(格外)清冽。全石以为(把……当作)底,近(靠近)岸,卷(弯曲)石底以出,为(成为)坻(水中高地),为屿(小岛),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长短不一)披拂(随风飘动)。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左右)头,皆若空(在空中)游无所依,日光下(往下)澈,影布(映照)石上。佁然(呆呆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潭西南(向西南方向)而望,斗(像北斗星一样)折(弯曲)蛇(像蛇那样)行,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不可(能够)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寂寥(寂静寥落)无人,凄(使-----凄凉)神寒(使-----寒冷)骨,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幽邃(深)。以(因为)其境过(过于)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记之(代词,代当时的情景)而去(离开)。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跟从)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三、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问答题
1、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回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幽深冷寂的气氛,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具体: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具体为: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4:小石潭记中考题复习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B.全石以为底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D.皆若空游无所依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2分)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8.阅读5: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
(二) 文言词语
1. 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