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教学设计
落日教学设计
落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选材组材的方法。3.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选材组材的方法。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本投降56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一位80岁老翁写了这样一封信给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总编辑:
一名80岁的老翁向您提一个要求:贵报最好在8月15日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是当年朱启平写的,已成为新闻界的传世之作。
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时刻,请你们把当年日本投降签字的通讯,重新刊登,以唤起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
我感谢你们 李庆云敬上
当我看完这封信后,深受感动。这简单的言语凝聚了一个八旬老人深深的爱国之情,也寄托了一个普通老人对每个中华儿女的希望--铭记历史,爱我中华,我们--尤其是你们这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更应该读一读这篇56年前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落日》。(二)介绍
朱启平,出身江南世家大族,燕京大学高才生。据唐振常先生在《川上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中介绍,“一二·九运动”中,燕大“洋气冲天,红光满园”,其中就有朱启平叱咤风云的身影。太平洋战争中,他成为活跃一时的随军记者;1945年8月19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朱启平是其中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发回的长篇
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后来还被列入大学新闻教材。其后他又任驻美特派员兼联合国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通讯享誉海内外。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读到迟来结集出版的《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就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后经廖承志先生提名,朱启平调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外语(三)文体介绍
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
怎样写好新闻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需注意如下两点:(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彩“镜头”。新闻特写要求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彩的新闻特写。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彩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场面或精彩的表演、动作等。(四)解题
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的嘲讽之意。(五)内容分析
1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
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
5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如“重光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六)艺术手法分析
1.细节描写: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和人物),体会其妙处。(讨论)环境
(1)开头所提及的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结合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伤害的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评论。
落日教学设计
《落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二、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选材组材的方法。
三、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四、尝试写新闻。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一、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是当年朱启平写的,已成为新闻界的传世之作。
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时刻,请你们把当年日本投降签字的通讯,重新刊登,以唤起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
我感谢你们。
李庆云敬上
当我看完这封信后,深受感动。这简单的言语凝聚了一个八旬老人深深的爱国之情,也寄托了一个普通老人对每个中华儿女的希望——铭记历史,爱我中华,我们——尤其是你们这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更应该读一读这篇56年前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落日》。
二、介绍
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后来还被列入大学新闻教材。其后他又任驻美特派员兼联合国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通讯享誉海内外。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2022年读到迟来结集出版的《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就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后经廖承志先生提名,朱启平调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外语。
三、文体介绍
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
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
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所提及的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结合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伤害的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评论。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2、三亚落日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5、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三、教学难点:
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写景的课文,板书:2、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 硕大无比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1 / 6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赤朱丹彤悄然无声硕大无朋美妙绝伦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3-5节)课文写景的短文。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这一课,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来展开教学。通过“在三亚看落日如何有诗意”过渡到: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黄河落日》教学设计
大村职高
祁德林
教学内容:黄河落日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读懂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理解。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3.点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一. 设疑自探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巴金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壮观。其实日落也很富有诗意,他一点也不必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象真可谓美妙绝伦!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三亚去欣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景象。
2.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
3.听课文录音,从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他总括全文,点明题意,是点睛之笔。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4.读了这句话结合课文内容,你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
5.归纳出示。
二 解疑合探
合探一: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
1.课件出示三亚风光图。(三亚地处热带,所以它有着独特的热带风光,他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地方。你们看,那里的天和海很蓝,那里的鸥很白,那里的沙滩金灿灿亮闪闪的美极了,那里的椰树挺拔俊秀。)同学们,你们喜欢三亚的热带风光吗?那赶紧看看笔下的三亚哪儿最美?
2.交流。(碧海 蓝天 白鸥 秀树 细沙)
过渡: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之极呢?齐读:落日教案教学设计
落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2.复习消息的文体常识,辨别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
自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电视、报纸、广播报道这些事件所采用的文章我们称为新闻。新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我们将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充满硝烟的岁月。(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二、介绍新闻知识
新闻这种文体该怎么读、怎么写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些新闻的知识。
1.新闻--是广播、电视、报纸采用的一种文章样式,是记叙文的一种。它的作用是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各行业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起宣传作用。
2.“新闻”种类: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评论、报告文学等。狭义讲,新闻就是消息(今天讲此种)。
3.新闻(消息)三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不能虚构或夸张(合理也不行)。--“让事实说话”是新闻最基本的特点。
(2)报道迅速及时。(时间性强)(3)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看需要而定)。三、引入课文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下面,我们学习通讯的读写方法。4.品味准确精炼的语言,体会的感情。5.积累字词。四、介绍时代背景。
《落日》这一长篇通讯,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新闻事件。朱启平当时为《大公报》驻太平洋战区随军记者,于日本投降仪式结束后,当即写成通讯并发出。
《落日》是一篇极能振奋民族精神和鼓舞民众意志的好文章,它结合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提醒人们展望前景,激起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落日》是一篇很好的新闻作品,学习新闻写作的人常视之为范文,它同时又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强烈的现场感和历史的纵深感在作品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五、《落日》的主体是按照时间顺序组合材料,每一个时间段,侧重表现某一方面的重点内容,除开头外,作品都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中心内容。
把握结构
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3.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
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
4.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如“重光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七、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方法就是看标题。
标题有三种:主标、引标、副标(可组合成四种形式): 主标--是多行标题的中心,揭示消息的核心事实。引标--放在主标之前,从一个侧面对主标起引导说明作用。副标--放在主标后,对主标起补充说明作用。
主标必须有,引标、副标可有可无。本文的标题是:单行(只有主标)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文章的心得。
2.活动过程:各人先思考2-3分钟,四人小组讨论 3.最后班级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4.提示:交流的结果应该是发散性的,可从民族、国家、个人角度;可谈过去、现在、未来……。
【课堂小结】
历史是不能说“假如”的,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历史事件作个性化的思考。我们民族既有辉煌的过去,又有沉痛的创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该如何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我们的人生呢?
【作业布置】
1.看关于二战的影片,如《小兵张嗄》《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樱桃》《辛德勒名单》 2.上网查找关于二战的资料,阅读相关图片及文字信息,写一篇心得体会。